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6 08:21:2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2.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放映《中国自然奇观-黄果树瀑布》让学生了解黄果树瀑布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黄果树瀑布美在哪些方面,然后用“黄果树瀑布美在……”的句式讲给大家听。

  预设答案:

  第2节 美在瀑布正面景象气势雄伟、壮丽,如万马奔腾。

  第3节 美在瀑布声音震耳欲聋。

  第3-4节 美在我和瀑布的亲密接触和感受。

  第4节 美在瀑布水注的顷泻力量。

  第5节 美在瀑布后面神密。

  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明确:不是。作者开始认为“干瘪、无聊”是因为对黄果树瀑布的印象停留在教科书和图片中,当他亲临其境、亲身体验之时,从听觉、触视、视觉上感受到不一样的黄果树瀑布,原来“干瘪、无聊”的概念变成了生动的、撼动人心的感受,因此作者说“前者灰飞烟灭了”,“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作者通过记叙和描写把美丽的黄果树瀑布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能在文中找出作者赞美黄果树瀑布抒发感情的句子吗?

  文中没有。作者只是说“但我抚摸了黄果树瀑布,我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话”不能被湿透,湿透的是作者的身体。这里用“湿透”的切身感觉来表明只有经过切身体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

  自学指导: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请同学们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的美。

  预设答案:

  1.欲扬先抑的写法。

  2.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欣赏歌曲宋祖英演唱的《黄果树瀑布》,一起赞美美丽的黄果树瀑布。

  五、作业

  《助学》学习测评部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以及对课题的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

  3、教师小结归类:

  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梅花具有什么品性?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三、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小组自学,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自学。

  3、小组汇报。

  四、学生汇报自学内容。

  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相关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冷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漂泊他乡:指职业、生活不稳定,在远方东奔西走。

  葬身异国:指尸体埋葬在外国,也就是死在外国。

  文坛:文艺界。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古董,即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是很值钱的东西。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折节:屈服。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无所谓:说不上。

  眷恋:深切地留恋。

  2、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3、课文中的梅花魂指的是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爷、棵、到、给、穿、暖、冷、开、伞、热”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一种笔画“フ”和5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能通过观察两幅图,小组合作学习等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看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可拼成本课合体字的偏旁、部件卡片,爷爷和小树的头饰。“棵、穿、伞”的猜字图。

  2、学唱歌曲《小松树》

  【预设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看图猜想,激发兴趣: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幅图大概讲了什么事?

  2、师出示课题“爷爷和小树”,请学生读准“爷爷”。

  3、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爷”字的?

  4、师出示“爷爷”、“爸爸”,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偏旁“父”。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爷爷和小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

  1、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提示读课文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

  ⑵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一听谁读得最正确。

  ⑶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⑷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课文。

  2、自主识字。

  ⑴师课件显红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说说自己认识这些生字吗?在哪儿见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⑵教师随机点击生字,学生练读。

  ⑶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师随机进行偏旁教学。

  ⑷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或部件的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

  ⑸猜字游戏:

  ①一个学生指字,另一个背对着黑板猜。其他同学当裁判。

  如:一个学生指“冷”,另一个同学如果猜的是“冷”,其他同学就说:“冷冷猜对了,请你快快回到座位上。”如果猜的是“暖”。同学们就说:“暖暖猜错了,请你想一想……”

  ②看图猜字。师出示“穿、棵、伞”三个字的图,学生集体猜字。随机请学生说说自己会“穿什么”或“今天穿了什么”;自己知道哪些“伞”。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1、学习第一段

  ⑴听老师范读,你听出什么了?(教师范读时把“我、门口、小”这几个词读得突出些。)

  ⑵学生自己练习读。

  ⑶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⑷指名读。

  ⑸你能用上“我家门口有()”说话吗?

  ⑹再读课文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二段。

  ⑴教师课件出示冬天刮北风的景象,请学生想象北风中的小树感到怎样?

  ⑵看到小树冷了,爷爷做了什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⑶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

  ⑷板书:穿衣,不冷。

  ⑸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教师范读时,突出“暖和的衣裳”。)

  ⑹看看图,说说“暖和的衣裳”指什么?有什么用?你还知道暖和的()?

  ⑺指导读第二段,读出爷爷的关心和小树的高兴。学生练习读,同桌同学互读。

  ⑻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够。

  ⑼小树不冷了,它会对爷爷说什么话?引导学生分别戴上头饰开展口语交际。

  ⑽演一演第二段。

  3、第三段。

  ⑴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小树安全地渡过了寒冷的冬天,到了夏天,小树变样了。(教师出示课件:夏天枝叶茂盛的小树)

  ⑵你发现小树的变化了吗?

  ⑶夏天到了,小树是怎样回报爷爷的呢?板书:撑伞,不热

  ⑷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哪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⑸看图说一说,夏天,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绿色的()?

  ⑹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会怎样?爷爷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进行讨论。

  ⑺演一演第三段课本剧。

  四、连读全文、背诵

  1、看着填空练习背诵。

  我家()小树。

  ()天到了,()给小树穿上()。小树不冷了。

  ()到了,小树给爷爷()。爷爷()了。

  2、教师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3、试着独立背诵。

  4、同桌互背,相互纠正。

  5、指名背诵,背下来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五、学唱童谣

  爷爷和小树

  下雪了,

  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小树不冷了,

  大热天,

  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

  爷爷不热了,

  爷爷,真好!

  小树,真好!

  六、拓展说话

  春天和秋天,爷爷和小树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七、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1、学生打开书按笔顺描红,一边描一边记住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2、仔细观察重点笔画位置,请同学说一说。

  3、在书上田字格中把每个生字写一遍。

  4、让学生提出难写的字。(不、四)

  ⑴教师指导书写“不”字。

  ①电脑出示带田格中的“不”字

  ②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观察后说一说:第二笔撇在竖中线右边一点起笔;撇变绿色。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上边出一点小头,“竖”变橘黄色。点击鼠标,闪2下。最后一笔“点”要与左边的撇对称。“撇和点”变绿色,点击鼠标,闪2下。

  ③学生说位置,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④学生独立书写,写后与范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⑤展示学生书写的“不”字,进行评改。

  ⑵教师指导书写“四”字。

  ①电脑出示带田格的“四”字。

  ②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观察后说一说:“四”的第一笔在竖中线的左边,行笔向下略向右倾斜。电脑“竖”变成红色。

  第四笔是“竖弯”,教师问:这是什么笔画,教学新笔画。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电脑:竖弯变成绿色,闪2下。

  ③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④学生独立书写

  ⑤同桌同学互评并修改。

  ⑥展示书写优秀的字,共同欣赏。

  5、同样指导写好“五”字。

  6、将书上田格中“不、开、四、五”4个字各写一遍。

  八、巩固练习

  1、成生字本上的作业,每个生字写3遍。

  2、后练习3,读一读,说一说。

  3、唱一唱《小松树》

  九、课外延伸

  1、演一演《爷爷和小树》

  2、读一读:树1

  树是一座吹不倒的凉亭,农夫们累了,

  就会跑到他那里休息,他从未嫌弃过谁。

  树2

  树有很多手他想捉天上的云

  他想捉天上的星星树的头发很多

  不怕动物的袭击却怕暴风雨的来临

  【板书设计】

  穿衣不冷

  爷爷和小树

  撑伞不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别人,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

  2.积累16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以便课堂上交流汇报,大家互相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朗读对话,畅谈体会

  1.自由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2.指名分角色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3.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4.小结、归纳: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

  (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①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描写中;②直接抒发感情;③借景抒情……

  二、联系课文,深化认识

  1.从这一组课文中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直接抒发感情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再见了,亲人》)

  ──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1)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再见了,亲人》)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

  ──寄情于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金色的鱼钩》)

  ……

  2.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3.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

  (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三、拓展课外,加深理解

  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表达方法,进行佳作欣赏。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一、日积月累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说给别的同学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加速记: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说故事:

  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鞠躬尽瘁”等。

  5.巧运用:你能不能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段话?

  二、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思考:“程门立雪”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程门立雪”的大意。

  3.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4.速读全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时非常尊敬老师?

  5.有感情朗读课文。

  6.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7.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三、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理念:

  抓住小学生语感形成的心理机智和规律,以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文为基础,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品词、品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10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中央电视塔的外型特征及作用,感受它的神奇之处。

  4、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中央电视塔的外型特征及作用,感受它的.神奇之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认识塔

  1、教师板书: 塔 请同学读一读这个字。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塔?说说它的样子。

  3、你们知道我国有几个著名的电视塔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国有 3 个著名的电视塔:第一个是上海电视塔,叫东方明珠;第二个是天津电视塔,简称天塔;第三个是北京的中央广播电视塔。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神奇的塔”。教师接着板书:神奇的。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这个神奇的塔是什么塔?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塔?)咱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了解塔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轻声试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找,这座神奇的塔叫什么名字?

  2、再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都是谁发现了中央电视塔的神奇之处?

  三、研读品味——熟悉塔

  (一)整体感知塔

  1、明确中央电视塔的位置。

  2、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3、图文对照理解“耸立”一词。这塔很高很高,你们能把它读出来吗?自己试试。

  4、指名读。

  5、教师也想读读行吗?教师范读。你们听出什么了?(听出这座塔特别高)

  6、学生模仿读。

  (二)蓝天眼中的塔

  1、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在图上画不同的东西:画太阳,画白云,画小鸟,还可以画小树、房子等。画在哪儿,是关键,由此帮助学生体会塔高耸入云,站在塔上看,房子、小树就像积木块。

  3、多种形式练读,体会塔的高。

  (三)太阳眼中的塔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夜晚时的塔?(多媒体出示夜晚时明亮的电视塔)。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

  3、你们见过宫灯吗?(多媒体出示宫灯)请同学说说宫灯是什么样子的。

  4、为什么要说这圆圆的塔楼像宫灯呢?(塔楼与宫灯有相似之处)

  5、教师小结:当两种事物间有相似之处,就可以用比喻的手法,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

  6、请同学们用“……像……”说话,体会塔的美。

  7、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体会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8、同桌读,指名读。

  (四)孩子眼中的塔

  1、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我眼中的塔是什么样的塔?

  2、仿照“中央电视塔上有……还有……”说话。

  3、(课件出示旋转餐厅、了望塔),请同学说说旋转餐厅和了望塔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结合图介绍中央电视塔的结构。

  5、小组比赛读这一段,体会塔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五)大人眼中的塔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妈妈说了些什么呢?

  2、妈妈说这塔很神奇,为什么这么说?(生:这个塔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3、“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平时的生活说一说吗?

  4、教师简介中央电视塔的功能。

  5、同桌比赛练习读这一段,体会中央电视塔的神奇作用。

  6、展示读,学生评价。

  四、美读欣赏——赞美塔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2、欣赏中央电视塔的图片,感受塔的外在美。

  五、诵读积累——留住塔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按课文内容填空,为积累语言服务。

  3、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丰富塔

  1、引导探究性学习。

  2、指导课外阅读。

  七、总结

  谈谈学习课文后,你有了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神奇的塔

  蓝天 高

  太阳 美

  我 让人快乐

  妈妈 神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11-22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12-25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高二语文教案12-12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