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8 09:05:5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重难点:

  结合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

  3、你知道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弄清文中的主要人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圈出生字和词语。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1)她:小姑娘(小伙伴) 我:阮恒 指点“恒”的读音。

  (2)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男孩阮恒为了挽救小伙伴的生命,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

  (3)检查词语:

  医院 消息 确认 输血 迫在眉睫 血型 是否 掩盖 啜泣 拳头 竭力 制止 轻柔 周围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A、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5~11)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

  B、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出。

  2、交流:

  A、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

  B、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

  C、分别指名读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这篇课文是写事的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这篇课文分段。

  4、朗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4)

  1、指名读课文,思考: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输血的?请用三角形标出关键的词语。并画出有关的重点句。

  2、出示:

  A、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B、输血迫在眉睫。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C、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3、交流:

  A、“迫”的部首是( ),再查( )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 逼迫;b 急促;c 接近 “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 )。

  B、小姑娘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C、指导朗读。

  4、小结

  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

  A、出示生字词。

  B、昨天我们又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了什么?

  2、小姑娘生命危在旦夕,输血迫在眉捷,这时阮恒举起了颤抖的小手,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他为什么要主动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这就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

  A、一阵沉默之后,阮恒是怎样举起小手的?请划出有关的动词。想想通过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B、课文从哪一小节开始真正写阮恒献血的?他开时表现怎样?划出有关的语句。

  C、献血时,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请找出这样的句子,用三角划出表示“哭”的意思的词。

  2、以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A、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B、出示: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C、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抓住情感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紧张、痛苦的复杂内心。〕

  4、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层次。

  5、对照插图,复述内容。

  6、小结。这一段真切地写了阮恒输血时的动作、神情以及小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阮恒为什么哭得很伤心?他为什么要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2、交流。

  3、你从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吗?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四、结标、质疑:

  五、对照插图,想象说话。要求: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画上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他们的心情怎样。〔可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重点说。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⑴巩固汉语拼音,区别声、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⑵初步认识反义词,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⑶复习巩固认识的字,渗透分类排列的思维训练。

  ⑷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⑸建立句的概念,会用“谁做什么”说完整话。

  ⑹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⑺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⑴三幅孩子活动的图画,一幅“鹅”的挂图。

  ⑵制作带姓氏的花。

  ⑶声、韵母贴图两张,拼音卡23个。

  ⑷反义词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我会写

  ⑴激趣导入。

  a、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前面学习中认识的老朋友:声母和韵母,同学们还记得吗?

  b、教师依次出示拼音字母卡片。

  c、引导学生评价并随时纠正读音。

  在读准音的同时,引导学生巩固发音方法。

  随时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愉快。

  ⑵找一找。

  a、教师贴图,两座小房子,分别写着声母、韵母。

  b、游戏。

  老师请小朋友把你的拼音送到火车站休息室,看谁送得又快又对,

  c、学生贴完后,指读、评价。

  激励:教师给贴对的小房子上插上一面红旗鼓励,如果贴错,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纠正,也可以请同学帮助后再插红旗。

  ⑶写一写。

  a、提出要求:请各小组的组长负责,以开火车或小组喜欢的形式请每位同学都读一读,读得小组同学满意的可以由组长发红花鼓励。

  b、各组同学合作拼音分类。

  c、发拼音练习纸一张,请你把桌上分类好的声、韵母按要求抄在四线格里。

  d、同桌互相检查。

  e、教师通过实物投影进行评议。

  二、我会连

  ⑴游戏激趣。

  a、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配合做个“反话游戏”,小朋友们听到老师的话,就用手做出相反的动作来。

  b、老师说,学生做:教师说大,学生用手比小。教师说小,学生用手比个大。教师说前,学生用手比后。教师说下,学生用手比上。

  c、过渡引导:刚才老师说的话和小朋友们做的动作正好是相反的,哪位小朋友还能说出生活中相反的事物来呢?

  ⑵学生对字游戏。

  a、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意思相反的词,现在我们来做个对字游戏。游戏规则:拿到“出”的同学大声读:“我是‘出’。”拿到“入”的同学大声回答生生世世上:“和你相反,我是‘入’。”

  b、学生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当小老师领全班读:出—入,左—右,上—下,大—小。

  还可以进行说句练习,如:西瓜的,苹果小。

  c、请同学们把这一题完成到书上。

  三、我会读

  ⑴游戏激趣:“识字接龙”。

  每个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同桌或两个以上的同学,一个同学摆出识字卡,另一个同学迅速读出字音,要读得又快又准,如果读错不能及时纠正,就要加读一张,看谁最快读完手中的识字卡,就可以得到小小的奖品。

  ⑵尽量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合作玩游戏。

  ⑶把卡片中你认为是一类的试着摆放在一起。

  ⑷请摆好的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当小老师指读。

  四、我会连

  ⑴出示电脑课件“翻词条”。

  a、学生先自己试读,不会的字可以互相交流,或向老师求助。

  b、教师指名,请学生自己选择词条。读对后词条自动翻转。

  c、在课件上直接显示词、图并对应画线,指名小老师带读,全班跟读。

  d、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说话。

  ⑵试着连一连。

  a、学生在书上做练习,指导用尺子连线的方法。

  b、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帮助。

  c、教师巡视辅导。

  五、扩展活动

  回家把家中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在用学过的字或拼音把名称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读读说说

  ⑴谈话导入。

  a、小朋友们在家里,有没有仔细观察过,爸爸、妈妈和你常做的事有哪些呢?

  b、学生自由发言。如:爸爸看报纸。妈妈做饭。我学习。

  c、出示书上的句子,学生读一读。

  同桌互相读,指名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大胆读。

  ⑵看图说句子。

  a、出示三幅孩子活动的图画。

  b、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谁?在做什么?

  踢。

  洗。

  读

  c、小朋友刚才是看图说句,现在我们只有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请你想一想,在说一说,沙沙在做什么?学习自由充分地说,不必要求一种统一的形式。

  二、我会认

  ⑴出示投影“姓氏花”。

  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识字练习,请同学们把自己认识的'姓先说给同桌听,看谁说得多。

  ⑵学生交

  学生小组讨论,不断扩展识字面。

  ⑶做练习。

  a、明确要求:看到认识的姓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b、涂好后,读给同桌听一听。

  c、如果同桌又教给你了新的姓氏,还可以继续涂。

  ⑷教师激励:看看谁的花开得最漂亮。

  a、学生一边涂一边交流,引导学生主动认,越认越多。

  b、教师巡视,个别指问:你是怎么认识的?

  c、请识记较多的同学上台交流识字方法。

  d、投影出示一到两朵花,上面的姓氏以课本外常见的姓氏为主。

  三、读读背背

  ⑴出示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见了图上的大白鹅,想说点儿什么?

  这只漂亮的大白鹅被一位小诗人看到了,他像你们一样,高兴地赞美了这只大白鹅。

  ⑵出示古诗。

  教师范读。

  a、c、学生试读。提出要求: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

  b、激趣:谁来和老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读正确,读清楚。

  d、组织学生评价。

  ⑶教师带读,学生字读,比赛背。

  四、扩展活动

  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画下来,给同学介绍一下,再用自己的话写一写,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这首儿歌汪新优美地表现了关于“风”的知识.重举的形式既利于吟唱,又使各个诗节成为一个整体,形式与内容上都达到一种完整的和谐。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又充满了儿童情趣与感情。

  教学理念:课文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歌,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受诗中竟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育课文。

  2、认识本课8个生字,学会写9个生字。

  3、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读感受悟诗歌的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小头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教师诵读谜语:“有个小娃娃,真是没礼貌。见到小树摇一摇,吓得树叶哇哇叫。见到小花逗一逗,摘去她的太阳帽。没人和它交朋友,只好自已到外处跑。“同学们猜出是什么了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写风的小诗,看看作者笔下的“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试读课文。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里面有生字宝宝藏着你以氢把它们找出来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能么办?请在家说说有什么办法。

  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自学生字,读到生字的时候把它圈出来,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4、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节。

  5、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互相交流。

  (三)细读课文

  1、请同学读自已喜欢的小节。然后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的朗读,师生,以指导学生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以指导学生朗读。

  4、请学生表演读,进一步体会诗的内容,感受风的存在。

  5、指导学生背诵。可以让学生看课件上的画面。树叶颤动、河水泛波、花儿点头来背诵课文,或出示提示内容不背诵。

  6、虽然我们看不风,但我们却可以从事物的`变化中感觉到风的存在。谁能说说你还能从哪些方面感觉到风。模仿课文说一说。

  (四)

  同学们说得很生动,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你们认真地观察,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背诵课文。

  (二)学习字词

  1、认字

  (1)出示本课要求认的8个生字,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比一比,看认记得快又准。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2、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分小组计论汇报:1字音;2记字形的方法;3书写时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大家补充,教师点拨指导。

  (3)指导观察课本田字格中的范字仿写。

  3、选自已喜欢的词语填在“自选词语”的空白处。

  (三)读《阅读(注音版)》中的相关文章

  板书设计

  树叶颤动

  处处有风

  7风河水泛波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老师写个字(板书爱)。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字,你会想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哪些人或事?

  2、师:听着大家这一个个爱的故事,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配乐述说)

  师:爱是什么?爱是一束淡淡的茉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大爱无言,那时蔺相如对廉颇默默的忍让。至爱无声,那时沉船时,哈尔威船长伟岸的身影。

  3、师:今天,在这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老师又带来了一篇和爱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师: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认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或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找出那些深深打动你的句子,作上记号。

  (2)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并思考:围绕这几个人主要讲了哪几个关于爱的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A 、雪花飞舞纷纷扬扬颠簸寒战

语文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知识,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2、领略桥文化,提高语言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发布活动信息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桥的资料。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桥”,凡是有关桥的诗、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故事及桥的分类,桥名的由来等,都可以参加活动。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桥或拜访桥梁专家。

  3、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由一人主持桥梁知识竞赛活动,教师任评委。

  活动过程:

  开场白:出示四幅风格不同的桥图片。真是一座桥,一处景致,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桥”的世界,感受那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吧!

  第一轮必答题,答对一题加10分。

  1、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是哪座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2、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哪座桥?(江苏苏州的宝带桥)

  3、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立交桥是哪座桥?(四元桥)

  4、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是哪座桥?(山西晋祠鱼沼飞梁)

  5、最早的开关活动或大石桥是哪座桥?(广州潮州广济桥)

  6、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哪座桥?(波斯湾上的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

  7、诗“晓月照卢沟,大河曾流泪和血;狼烟腾燕蓟,长桥犹记恨与仇。”是写的在哪

  座桥上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卢沟桥七七事变)

  8、“一桥飞架南北,开堑变通途。”是描写的哪座长江大桥?(武汉)

  9、“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是描写的哪座桥?(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10、“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是写的哪座桥?(上海南浦大桥)

  11、电影《廊桥遗梦》就以哪座桥为背景,讲述一个浪漫而又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麦迪逊郡的桥”)

  12、请你说出一部与桥有关的文学名著。

  第二轮桥文化积累题,必做题。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自己了解的中外名桥的名字,计时3分钟(对一个加5分)

  赵州桥、伦敦桥、阿尔托桥、布鲁克林大桥……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已知的桥的对联、诗句、成语、俗语,计时5分钟。(对一个加5分)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一个关于桥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生动。(每个故事片10分)

  第三轮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设计未来的桥。请其中一名同学介绍设计宗旨、所拟桥名的缘由等情况。(15分钟,根据创意给予评分,总分20分)

  小结,评出优胜组。

  写作训练

  请同学们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例文参考:

  桥·文人·文化

  赞山之险峻者,心中定有凌云壮志。

  观海之无崖者,心中已有广阔天地。

  得浮云于目者,必有淡薄名利之情。

  爱花之人,定赞花之妖娆;追鹰之人,心定慕起自由;慕桥之人,定向往桥之清闲。

  雨丝如弦,与月儿弹奏出伤感的音符,郑板桥忧愁的眼神在桥上徘徊。终于在朦胧的雨中,桥上穿来朦胧的低吟“鸡声毛店月,人际板桥霜”。

  血红的黄昏,映照在清澈的水中,一座座被夕阳染红的小桥沉睡在清闲里,乌鸦凄凉的一叫,打破了这种沉寂,落日的苍凉背影中,马致远低声吟唱“枯腾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尘笼罩着咸阳附近的独桥,一对对士兵加快了脚步无声无息的载入死亡。一个销售的'身影站在一旁黯然神伤,眼里含着泪水。看着这些壮丁奔赴前线,知道是送死,却非去不可的悲凉像一根一根的银针一样,深深的刺伤了杜甫,于是《兵车行》都了一句话“尘埃不见咸阳桥”。

  ……

  康河上康桥的妩媚,蛟河上赵洲桥的华丽,永定河上卢沟桥的自然,西湖断桥的忧郁……

  时常想起这些桥的名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桥给了我清逸的心情。清逸中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去寻访这些早已被历史风化的桥梁,仅仅因为它们美丽?我想我们更多的是在寻诗,寻找文化的历程,寻觅古代文人那褪色的青衫。童年时候我们自己把这些桥想象得过于完美,我们便利用这些桥梁返回远古,去感悟文人墨客的心境。

  桥与文人的魔力,竟然能把那些冷僻的角落,变成人们梦幻的对象。那是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艰难,它有着诉不尽的苦,无人倾听,只有默默的流泪。一滴,两滴……文人们便把这些泪珠,铭刻在心底,然后铭刻在桥上。

  这些桥,这些诗句,蕴涵着中华文化的见证。去走,去品,就像对那一部分文化的实地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