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02-04 10:05:24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教案锦集[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教案锦集[7篇]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背景

  西瓜是幼儿经常吃、喜欢吃的瓜果之一,果市场上随处可见各种品种的西瓜的身影。在合山市河里乡有一种西瓜品种,无籽,水分非常多,且色泽鲜嫩,人称“河里瓜”,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为了让幼儿感知西瓜的特征以及了解本土西瓜的文化,我选择了西瓜作为教学内容,设计了这节课,引导幼儿在观察和品尝西瓜的过程中,发现“河里瓜”的优点,了解怎样吃西瓜、为什么吃西瓜、怎么画西瓜等内容。

  活动目标

  1、感知、探索西瓜的特征。

  2、通过品尝、比较,体验河里西瓜的优点。

  活动重点:

  了解各种西瓜品种的特征,体验本土西瓜的优点。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如何画西瓜。

  活动准备

  1、外形各异的普通西瓜及河里西瓜若干。

  2、餐巾、点心盘人手一份;刀、抹布各一。

  3、绘画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西瓜

  1、教师出示外形各异的普通西瓜及河里西瓜若干,让幼儿观察。

  (1)请各组幼儿观察桌上的西瓜,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2)请幼儿表述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教师小结:西瓜是圆圆的,瓜皮是有的是深绿色的,有的是浅绿色的。河里瓜还带花纹,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一敲会“砰砰”地响,推一推还会滚动。

  二、西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可让幼儿猜测,以引起他们对观察、探索西瓜内部特征的兴趣。)

  (1)教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2)教师选一个普通的西瓜,一个河里瓜,分别切开,让幼儿认识。

  (3)让幼儿分别品尝普通西瓜和河里瓜,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4)根据幼儿的表述教师小结:西瓜水分很多,甜甜的,特别河里西瓜,它是无籽的,吃起来又方便又好吃,能解渴、祛暑,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合山著名的本土水果之一。

  三、画西瓜

  1、教师先示范如何画西瓜,幼儿欣赏。

  2、幼儿操作画西瓜,教师适当指导。

  3、幼儿相互交流作品。

  教学反思

  《西瓜》这节中班科学活动看似简单,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这节课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幼儿对西瓜并不陌生,在炎炎夏日经常可以吃到,但是那只是幼儿对西瓜的表象理解,并没有深入了解西瓜的特征及家乡“河里瓜”的优点。因此,在课前准备上我在教具上也花费一番功夫,特意到市场上去买了许多西瓜及“河里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通过让幼儿观察、品尝、比较等方式,让幼儿明白西瓜的总体特征及“河里瓜”的优点。在给他们品尝西瓜后,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述出西瓜的特征及味道,体验本土西瓜的优点。在说说普通西瓜和河里瓜的不同之处这个环节时,大部分幼儿都能说出不同点来。在画西瓜这个环节,我要求幼儿看着西瓜实物来画,多数幼儿绘画水平达到了我的教学要求。这节课感到不足之处就是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少了些,气氛不够活跃。如果给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加入一些小互动、小游戏进去,让幼儿学习起来没有那么枯燥。

中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古诗《清明》,感受其古诗内的基本内容,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故事内描写的画面。

  2、激发幼儿对本次清明节活动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对吟诵古诗的兴趣。

  3、通过学习古诗《清明》,了解清明节的习俗以及清明节的日期等。

  二、活动准备

  1、古诗《清明》

  2、清明节PPT

  3、与清明节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PPT,出示第一张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讲述一下在图片中你看到的景象。

  (1)教师问: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中有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现在老师再请大家看下面一张图,请告诉老师你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他们正在干什么?而此时的天怎么了?

  (3)幼儿答: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老人家,他们在问路在说话,此时天上这下这雨。

  2、教师播放古诗《清明》的相关图片,引发幼儿联想季节,引出本次的主题,清明节。

  (1)春天到了,四处一篇绿色生机,花儿开了小鸟在唱着歌,而在春天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清明节。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要干什么吗?

  3、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取扫墓、踏青,在古时候诗人杜甫还写了一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教师播放古诗《清明》,幼儿安静观看。

  (2)老师边播放古诗,一边讲解古诗中的人物和景象,引发幼儿的回忆。

  (3)教师朗诵故事并给幼儿讲解其中的内容和理解。

  4、教师带幼儿一起学习古诗,从故事中了解清明节的相关习俗。

  (1)教师有表情的,生动的有节奏的给幼儿朗诵一遍故事。

  (2)教师朗诵第二遍,幼儿可以小声跟读。

  (3)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四、结束部分

  请小朋友回家之后将今天学习的故事朗诵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五、资料参考

  古诗: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水具有溶解的作用。

  2.体验与同伴分享的乐趣。

  3.喜欢参加与制作饮料。

  活动准备:

  准备开水、果汁冲剂、砂糖、盐、杯子、水果粒、冰块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提出口很渴,想喝点饮料,以此引入课题,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2.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饮料。

  (1)引发幼儿与同伴说一说自己喜欢喝什么味道的饮料。

  (2)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先取喜欢的味道,把冲剂放进杯子里,再加入开水,用勺子搅一搅,它又变成了什么样。

  (3)请幼儿加入冰块,做成美味的冰镇饮料,引导幼儿观察冰成在水中的状况。

  3.教师与幼儿共同品尝饮料。

  (1)启发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制作的饮料。

  (2)请幼儿与同伴一起分享品尝自制的饮料。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提供盐、糖、沙、杯、水等材料,让幼儿进行“能在水里溶解的'东西”的科学小实验。

  2.引导幼儿用各种办法溶解肥皂,带领幼儿用肥皂水到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

中班教案 篇4

  准备材料:

  1、有壳的花生、糖果、红枣若干粒(分别放在三个盘子里)。

  2、形式排列卡三张:纸制卡片,绘有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花生、糖果、红枣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头。

  3、牙签若干

  直接目的:尝试用三种不同种类的食物按一定数量进行有规律地排列。

  间接目的:

  1、观察能力的培养

  2、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迁移能力的培养

  活动提示:

  1、将教具端放到卷毯上,请幼儿说出食物名称。

  2、出示形式卡第一张,请幼儿回答:“箭头表示什么?”(从箭尾到箭头表示一个方向。)

  3、形式卡上按“糖、花生、枣”的顺序连续重复排列三组,教师用牙签将形式图划分为三小节(牙签放在枣与糖之间)。

  4、请幼儿观察并引导幼儿讨论:

  他们被分成了几组?

  每组有哪三种食物?

  每组中谁在前?谁在后?谁在中间?

  三组排列完全相同吗?

  5、请幼儿跟着老师将形式排列卡的内容点读两遍,注意每读完一小节后要稍作停顿。鼓励幼儿记住图形排列规律。

  6、请幼儿将实物与图形从左往右对应,并按原有规律继续排列。

  7、排列完毕,老师与幼儿一起点读并确认排列结果,如发现错误要及时调整。

  8、分别出示第二张、第三张形式排列卡,引导幼儿独立完成操作。

  9、教具归位时要注意从左往右有秩序地整理,可一组一组地收。

  错误订正:

  1、形式排列卡及表示排列方向的箭头。

  2、教师的引导及帮助。

  延伸变化:

  1、学习将物体按组内数量递增的规律重复排列。

  2、学习将物体按组内数量递减的规律重复排列。

  3、学习将一个物体按数量递增、另一个物体按数量递减的规律同时排列。

  中班数学活动:藏起来的花瓣(找规律

  活动目标:

  1、体验在数学活动中找规律快乐。

  2、能认真观察物体的颜色排列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列。

  3、学习用多种方式探索和寻找物体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

  1、按红、黄、黄规律穿成的花瓣项链,盒子,记录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出示ABAB直线型花瓣项链,引导幼儿观察项链的颜色排列规律。

  (1)请幼儿讨论花瓣颜色的排列顺序。

  (2)教师将幼儿的讲述内容用颜色标记做记录。

  2、出示ABB环形花瓣项链,感知环形项链的颜色排列规律。

  (1)出示ABB环形花瓣项链,引导幼儿观察其颜色排列规律。

  (2)教师根据幼儿讲述内容用颜色标记做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沿相反方向观察项链颜色排列顺序,并记录排列规律。

  (4)让幼儿观察、比较不同方向花瓣排列的顺序。

  3、游戏:“猜一猜”。

  (1)将项链中的一部分藏在盒子里,请幼儿猜猜盒子里藏的.是什么颜色的花瓣。

  (2)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再打开盒子,进行验证。

  (3)根据幼儿掌握情况,隐藏不同数量的花瓣再次进行游戏。

  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简单介绍操作内容、操作方法。

  (2)幼儿操作。

  第一、二组:画一画。

  方法:请幼儿从串珠卡片中抽出一张,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在白纸上画出一串项链。

  第三、四组:猜一猜。

  请幼儿猜一猜山洞和大树后面藏着什么样的动物和娃娃?

  5、活动评价。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生活中一些物体上的花纹排列规律,如地垫、餐桌布、床单、衣服等,丰富幼儿有关排序的经验。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画出几只形状,大小不同的燕鱼,体现它们在画面中的位置变化。

  2、培养幼儿对变化构图的意识。

  3、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会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观察各种燕鱼的形状,颜色,动态等,并鼓励他们自由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教具:有关燕鱼的录像,磁吸燕鱼、自制的燕鱼录像。

  3、绘画用具:画纸、蜡笔,毛笔,蓝颜料。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观看有关燕鱼的录像,以引起兴趣。

  提问: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它长的什么样?(引导幼儿说出燕鱼的`基本特征)

  2、基本部分:

  (1)观看自制的燕鱼录像。

  (2)提问:故事中的燕鱼是长的什么样子的?它出去玩的时候是整样游的?它捉迷藏的时候又是怎样游的。

  (3)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师:刚才,小朋友看了燕鱼的一家在大海里快乐的游这个故事,现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画下来,给其他的小朋友们看?在画时,可让燕鱼游向不同的方向,还可以给燕鱼穿上美丽的衣服、最后,用颜料涂上大海的颜色。

  评价活动:

  1、陈列作品。

  2、提问:你喜欢哪张画/为什么?(当幼儿说到哪张画时,教师就把哪张画显示到屏幕上)。

  3、组织幼儿收拾绘画用具、活动结束、(公开课)。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念儿歌,理解动词:“折、捏、画、剪”,练习发音:老师、手。

  2、感受教师的心灵手巧,激发心中对教师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3、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的手工作品:折纸青蛙、泥塑小猴、剪纸小羊、手工纸飞机各一个。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手工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2、你们知道这些好玩的'手工作品是谁做的吗?是怎么做的呢?

  3、引导幼儿学习动词“折、捏、剪”。

  二、欣赏儿歌

  1、教师边朗诵儿歌,幼儿跟念。

  2、幼儿学念儿歌,教师用手工作品提示相关内容。(重点提醒幼儿发清楚“老师、手”的字音。)

  三、师幼合做游戏

  1、幼儿念儿歌,教师在“呱呱呱、蹦蹦跳、咩咩叫、飞得高”处做模仿动作。结尾一句大家一起念。

  2、教师念儿歌,幼儿模仿动作。

中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现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的重点:在操作中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活动的难点:探索如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积木、塑料瓶、弹珠、泡沫、雪花片、盖子、恐龙玩具、装水的盆子、毛巾、桌子;记录单(16)、笔、透明盆子、"↑""↓"符号图片。

  知识准备:知道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师:今天小熊过生日,小蚂蚁要到河对面去给小熊送生日礼物,老师准备了积木、大盖子、塑料瓶、小纸片、珠子、雪花片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1、.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1)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说说哪些材料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2)师小结:小朋友觉得浮起来的材料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而沉下去的就不可以。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并用符号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师:老师这有一张记录单,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出示PPT图片)我们把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用符号"↑"记录,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用符号"↓"。现在大家一起来猜想一下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老师帮忙将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积木、塑料瓶、小纸片、珠子、雪花片、大盖子。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师: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来,后来就沉下的?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4.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试验,现在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你们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泡沫、积木、瓶子、大盖子会浮起来,弹珠、雪花片,恐龙玩具会沉下去。

  (三)小朋友思考为什么有些会沉,有些会浮?

  (1)、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沉下去,有的东西会浮起来。(请幼儿个别回答)(2)、教师总结:物体的沉浮跟它本身重量和水的浮力有关,当物体达到一定的重量就会沉下去,而没有达到重量就会浮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看。(做实验演示给幼儿看)(四)引导幼儿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1.探究一: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现在我们的难度要加大了,请小朋友帮助小蚂蚁想想办法,如何让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来给小蚂蚁当小船。

  (2)请幼儿到前面来操作给小朋友看。

  总结:小朋友们通过借助可以浮的物体来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小朋友都非常的棒,帮助小蚂蚁找到了过河工具。

  (3)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时候是借助会浮的物体让会沉下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小朋友们可以想一想,等会到教室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