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3 09:28:57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皮竹禾米谷”16个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读准每个字的音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

  活动卡片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认一认2

  虫 贝 鱼 鸟

  羊 犬 龟 鹿

  丝 麻 毛 皮

  竹 禾 米 谷

  作业设计、安排 完成练习册上的本课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认读的16个字中,有的表示动物名称,有的表示植物名称,都是大家熟悉的。

  二、观察图画,自由认读。

  16个汉字上面都有图画,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想想哪些是自己已经熟悉的,哪些自己还不熟悉。

  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认识图上画的哪些事物,教师相机出示卡片,顺势认读汉字,对图上画的事物还不熟悉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三、指导读准字音

  1、先找出标上红色注音的字,启发学生发现这些红色的注音都是学过的音节。

  2、出示音节:lù má pí hé mǐ ɡǔ 。先让学生认读,再试读这些注音下面的'生字:鹿麻皮禾米谷。

  3、依次出示其他的字卡,领读,重点指导:虫竹丝

  4、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

  四、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读。

  2、指名诵读。

  五、巩固练习

  1、连线

  图和对应的生字用线连起来。

  2、把音节和生字连起来。

  六、作业

  1、认读16个生字。

  2、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浓缩内容,理清思路,《我的五样》教案。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重点]

  品位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想的独到。

  第二课时: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该是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老师出个题目——说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以及这五样东西中最宝贵的一样东西。你该如何回答呢?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没关系,先让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一下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的选择和取舍吧。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留”的内容归纳不易出错,可能有第1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两种说法。b.因为快速略读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凭经验会认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弃”的内容。

  应对办法:a.明确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16/17自然段。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3.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1—45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回答。

  学生估计:a.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触类旁通,但不一定准;b.课文内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说或会说错。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应对办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我的五样》教案》。

  三、浏览全文,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

  1.从内容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因为前面整体感知中的概括,这个问题只是对已有学习成果简单的归纳过程,应该不难:课文以时间顺序按“留”→“弃”→“议”的思路展开全文。

  2.从表达方式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如果缺乏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常识,这项工作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棘手。

  教师应对方法:a.简要补充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b.提示“留”→“弃”→“议”中“议”已经说出了一种表达方式,只要整体考虑“留”“弃”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方式即可。

  明确:先叙述描写“留”和“弃”的'全过程,后对此过程进行抒情议论。

  四、精读课文,品味心理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1.仔细阅读全文,画出最让你欣赏、最让你感动的心理描写句子。并说说你欣赏和感动的理由,同桌间可互相交流。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能画出精彩的描写句。b.精彩之处有的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的学生能言传,但传不说那种精妙之处。

  教师应对方法:a.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谈感受。b.告诉学生从客观分析修辞,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第24、25、30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心理。

  3.从这些心理描写中,谈谈你对本文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4.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本文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丰富而独特,把握局部不难,整体把握、全局把握就不易了。

  教师应对办法:a.抓第41—45这些自然段,因为其中多次谈到“生命”。b.抓本文的核心问题“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明确: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课时

  五、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1.在纸上写出你生命中的五样,然后逐一舍弃其他四样,只留一样。

  2.结合当时的心理和自我的生活体验,表述选择和放弃的理由和感受。

  学情估计:a.有课文内容的帮助和自身实践和体验,或多或少、或好或差都能讲。b.大部分学生的表达可能存在条理问题或不够形象问题。

  应对办法:a.集中精力谈好一种感受。b.学用修辞使抽象变具体、平淡变生动。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思索人生

  相信经过刚才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同学们生命中最初的重中之重已简洁而挺拔地凸现出来了。请记住: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你的选择就是你生命意志的支点。请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六、作业

  以“我也有五样”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选”与“弃”过程中的心理描写。

  《我的五样》教案

语文教案 篇3

  《场景歌》是以“4个识字”为主题的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数量词归类识字课。本课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

  全文共五节。第一节是一幅大海风景图;第二节是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第三节是一幅公园景色图;第四幅是少先队员活动的场面。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一、教学效果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汉语拼音准确地认读汉字。已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和学习经验,为本课时的认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写字时还需在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上多加注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他们已经能结合图片和上下文,欣赏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同时认识事物,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课间休息,我设计了一项师生互动环节,不仅达到了休息的目的,而且也是对数量词的巩固。在巩固生字这一环节上我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宠物小精灵”卡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课堂上,我采用自主阅读法,放手让学生读书,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激情。多种形式的认读,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识字效果。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我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这些场景在学生头脑中会逐渐清晰起来。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从直观画面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来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达到水到渠成。另外,通过自主阅读、出示图片、展开想象、联系表达、趣味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量词的表达效果。

  三、不足之处

  1.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观察画面来领悟文中所体现的美丽景色。但文中的四处景物都是南方的景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使得学生的想象具有局限性,说得不够到位,在这一点上我还缺乏指导。如能“以讲促说”可能比看画面效果要好些。

  2.教学评价语需要改进,多样化。过多地使用“很好,真不错”等俗套的评语,学生没有了新鲜感,没有了新意,学生发言欠积极,在这方面要想一些更好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说话的积极性。

  3.本节课把量词的学习作为了重点,创新的、实践性的东西缺少了,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场景也来自编场景歌就好了。

  四、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地设计教学评价,使评语更有针对性、灵活性,更贴近低年级孩子特点。

  2.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前,或者利用课下时间对孩子进行拓展练习,以恰当地学会使用量词,并在课堂上即兴发挥,编出自己的《场景歌》来。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理解李时珍所宿古寺环境之破败、察访药材过程之艰辛,体会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而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严谨认真、不怕冒险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产生对由衷地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李时珍的吃住行的苦,从而体会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

  2.抓住记载寻访收获的典型事例,感悟李时珍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过程:

  A激情导课:

  导入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夜宿古寺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哪三件事?

  生:夜宿古寺 师徒谈苦 记载收获

  明确目标:学习夜宿古寺中我们明白了李时珍住的苦,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看看李时珍和他的徒弟还吃了哪些苦?

  效果预期:相信每位同学都是最棒的,都能学有所获。

  民主导学:

  出示任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5-11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李时珍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标注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体会。

  2.小组讨论学习所得

  3.展示交流:(预设)

  生:我找到的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一个啃字我体会到干粮很硬,放了很长时间,很不好吃,这说明师徒二人吃的也很苦。关于这点谁有不同看法。

  生:我找到的描写李时珍神态的词是“笑”,说明他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

  师:大家很会抓关键的字词,那么,在师徒的对话中,你又抓住了哪些字词呢?

  生:“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一个“挺”字可以看出李时珍很苦。

  师:挺字是什么意思?支撑

  想想,是怎样的苦需要李时珍 “挺”?

  住的苦、吃的苦、奔波的苦、察访的苦等等。一个挺字,上面压着的是许多的苦,如果给这些苦再加一个时间,是多长?(一夜、好几个月、长年累月、27年)如此多的苦,如此长的时间,加负在一个近50岁的人身上,靠什么才能挺下来。(坚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恒心)

  吃如此巨大的苦,李时珍是如何看待的呢?

  齐读: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生:抓住“家里”和“破庙”,“吃苦”和“造福”两处对比,突出李时珍的乐于奉献,不怕吃苦的品质。

  生:对于万民得福,你怎么看?使亿万老百姓受到益处。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本草纲目》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有日、朝、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师:读完这段资料,你会发现,《本草纲目》自它问世至今乃至以后,全世界人都受到它的益处,可以说造福了全人类。这又是怎样的品质?

  “辛苦一个人,造福全人类”的崇高品质。

  师(小结本段):画面二,主要是李时珍与弟子的.语言描写,如何品味人物语言,同学们通过勾画,准确地抓住“啃、笑、挺、值”这些重点词句,来理解体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甘于吃苦、却造福亿万人的伟大的李时珍形象。

  过渡:第二件事大家勾画准确,体会也很深刻,第三件事大家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相信大家会做得更好。

  展示交流:(预设)

  生:“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成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从李时珍记录的内容来看,他记得非常详细,不同的草药,形态不同,用法不同,主治也不一样,这都需要费很大精力来仔细记录,对于一个近50岁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生:“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我勾画住一系列动词:端详、扯下一点、嚼

  端详是仔细地看;扯下一点说明扯的很少,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可以看出李时珍在尝之前是非常小心的,他不清楚这两种草药的药性,但他知道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他明知危险,却依然嚼,可以看出他为科学不惜冒险,这就是一种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生: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山风呼啸,李时珍写本草的环境很恶劣;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说明时间已经很晚了。通过寺外环境描写,反衬出李时珍不怕吃苦,潜心研究的精神。

  生:(小结)通过第三个画面的学习,我们又体会到李时珍严谨、认真、为科学不惜冒险的品质。

  总结全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三件事,三件事,作者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严谨认真的可亲可敬的李时珍。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写法,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品质。

  检测导结:

  根据你的理解来补充句子。

  1.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客店,师徒两人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李时珍想 为了能造福万民,住的差一点没关系 。

  2.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李时珍想

  我还是早些赶路吧!那样就能多寻访一些草药 。

  3.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来。

  李时珍想 我还是忍耐一下吧!等我修订好《本草纲目》,好好陪陪我的亲人 。

  四、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夜宿古寺——行的苦 住的苦

  师徒谈苦——吃的苦

  记载收获——严谨踏实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研读首段,体会变形为甲虫的特点。

  1.肚子的“膨胀”,给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

  2.大躯体和“细得可怜”的腿,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喜剧效果。

  环顾房间,那张独特贵妇人的画,在作者笔下,给读者一种三维效果。

  气氛、心情已有定调(阴暗下雨的天气):阴郁的心情,欲摆脱心事,好好再睡一会儿,“但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于向右边睡……”文笔上起了小波澜。

  仔细体会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艰难”:

  1.翻身的艰难(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的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艰难:

  a.职业累人(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压力很大)

  b.债务压力

  c.不公平的待遇(失业威胁)

  3.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

  “扒”(慢慢移向门口)“撂”“扑”“靠”“直”(休憩片刻,缓口气)

  4.开锁的艰难:

  a.用嘴转动钥匙(无牙齿)

  b.用下颚咬住钥匙(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

  5.退回房间时的艰难。

  小结笔法:格里高尔艰难的开锁动作及其整个过程,作者卡夫卡是用慢镜头连放和放大镜描述的。

  作业:请指明格里高尔的为人。

  第二课时

  一.研究格里高尔的人际交往

  (一)与公司同事的交往:

  1.老板(愤怒,不平等)

  2.秘书主任(求人求情,唯恐砸饭碗)

  (二)与家人之间的交往

  a.平时对工作,家人跟自己的认识不同(他们以为进了保险箱)。

  b.变形后,格里高尔遭嫌弃:父亲“嘘嘘”声驱赶(表厌恶);悬空颤抖被使劲推了一把得“救”,而且血流如注,跌进房里(需品味用词,不无讽刺)。

  c.变形前,支持妹妹实现梦想——父母连听都不愿意

  提示:人与虫的差异,构成小说的戏剧性冲突。

  二.讨论:

  1.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父母庸俗实际。父残忍虚荣,责任感不强;母懦弱善良;妹聪明耐劳,善解人意,勇敢坚强,不无冷酷。

  2格里高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诚实、本分、善良、忍耐、勤劳,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忠于职守,颇善解人意。即使变虫了,也不愿给亲人增添痛苦的一个小人物。

  三.研究笔法:

  (交流读书体会)小说巧设悬念,波澜迭起。

  提示:

  1.“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竟无法使自己摆出这个姿势来。

  2.用嘴转动钥匙,“遗憾的是,他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牙齿”。

  3.格里高尔为保住饭碗,“必须挽留、安慰、说服秘书主任,并在最后博得他的好感”,“要是妹妹在这儿就好了!她聪明,当格里高尔还心平气和地仰卧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哭了。秘书主任,这个爱好女人的人,一定会受到她的驾御。她就会关上寓所大门,在前室里劝他不要害怕。可是妹妹还就是不在……”(又一变)

  4.“格里高尔让这嘘嘘声搞的心慌意乱。他已经几乎完全转过身来了,可是他却始终听着这嘘嘘声,竟晕头转向,又转回去了一些。”(又一变)

  以上可示范一二,其余让学生自己找寻。

  小结:善于变化、一波三折的文笔。

  四.作业:如何理解父亲口里发出的“嘘嘘”声?反映出他怎样的心态?

  第三课时

  研读、探讨父与子之间的冲突。

  一.体会格里高尔退回房间去的艰难,理解他自觉体谅他人心情的性格。

  1.父亲操起手杖,挥舞一大张报纸,跺脚驱赶。

  2.格里高尔百般请求,谦恭地转动脑袋,仍然无济于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无情地“嘘嘘”驱赶,简直发了狂。

  3.格里高尔没练习过后退(又起波澜),随时会被手杖一击致命;因倒退起来连方向也掌握不了而惊恐,确实退得很慢。

  4.他一面始终不安地侧过头去瞅着父亲,一面开始尽量迅速而其实是很缓慢地掉转身子。父亲还时不时远远地用手杖指点他旋转动作。

  5.脑袋太宽,挤不进去,父亲没耐心给他开另一扇门,也决不允许格里高尔繁琐的准备,“现在他反倒大声嚷嚷着把格里高尔往前赶,仿佛进门没有丝毫的障碍。”

  6.格里高尔不顾一切挤进门,拱起一边身子,擦伤腰部,卡住,细腿悬空颤抖。父亲一“推”的“救”命,不无讽刺。

  7.品味以下动作:“跌进房门”“房门在手杖的一击下砰地关上了”;格里高尔在房间里“爬行”(体现忧愁的心态)。

  二.提示:

  读者(还有主人公)现在可以从格里高尔的小房间的暗处这个视角来审视家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领略人情世态了。

  三.精读

  “他将那顶绣有金色交织字母,大概是一家银行名号头个字母的下摆往后一甩,双手插在裤袋里,板着面孔朝格里高尔走去。不过他却把脚抬得老高,格里高尔吃惊地看着他那巨大的靴后跟。”(P95)

  (一)读时体会:

  1.“跌跌撞撞往前冲”

  2.“轻轻抛出”“飞”“下定决心要轰炸他”

  3.“也不好好瞄准”“扔将出来”“不太用力”“轻轻触着”“滑”

  4.“砸”“简直陷进”“难以置信的疼痛”“钉”“六神无主地瘫倒”“投出最后一瞥”

  5.“用力拍开”“尖叫”“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精确传神)“紧紧地搂住她”“格里高尔的视力已经衰退”(昏厥)

  (二)点评:

  a.冷静、客观的叙述视角(需研究)

  b.作者把这段精彩的特写镜头加以放大,制造悬念(“……因此他便在父亲面前奔走,

  父亲站住就停下,只要父亲一走动便又急忙向前奔走。他们就这样在房间里转了几圈……”)。小说中的悬念有时是惊叹号,有时又是问号,颇有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四.作业:请解读P95这段文字,概括其大意。

  ①格里高尔生命垂危(“钉”“最后一瞥”“视力衰竭”)

  ②遭受父亲(以后还有全家)的伤害

  ③母亲身穿内衣只为了在失去知觉时好让她呼吸舒畅些,妹妹已解开母亲的

  衣服,奔跑时衣裙一件接一件地滑落,“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紧紧搂住——

  (滑稽:痛苦得可笑,欲哭无泪,欲哭反笑。)

  第四课时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1.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差异(对待工作的认识、对待债务的态度上的对比);

  2.父与子之间作为人与虫的对比(禀性上的差异,微弱的生命力与大靴子跟底对比);

  3.母女之间在照顾格里高尔表现上懦弱与勇敢(少不更事)的对比:“母亲也兴冲冲叫喊着过来,到了格里高尔的房门口却闷声不响了。”(前后对比)

  4.父亲的变化:

  a.他的“嘘嘘”声,格里高尔有不是父亲的感觉;

  b.父亲肖像、习惯、神态上的.前后对比(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可是现在他身板挺得相当直,穿一身绷得紧紧的金纽扣的蓝制服,……平时乱蓬蓬的白发梳成了整整齐齐、油光闪亮的分头。”

  c.回忆里“在一年难得的几个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星期天以及重大节日里,他在其实已经走得很慢的格里高尔和母亲之间总是还要走得更慢一些,裹着他那件旧大衣,小心翼翼拄着拐杖艰难地向前移动步子。”悬念:格里高尔和母亲为什么走得很慢?(为了照顾他这个老父)

  5.格里高尔本人的前后对比:“他尤其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一阵轻微的震荡贯穿全身”(正常工作时紧张忙碌与此时放松的神经状态想比较;性格由自尊要强变为自轻自贱;待遇上,门由关变为打开)

  6.全家人的变化(经济生活上失去格里高尔,自食其力;过去时常回忆起家庭里的闲谈温馨与温情脉脉,眼下大难降临时家人的沉默气氛)

  小结:差异构成冲突(戏剧性)。

  讨论解决两个悬念:

  1.“吃了一个多月苦头的重创”的“纪念品”——弹片(苹果)为什么没有人(敢)取走它?

  2.P98底部父亲睡醒又睡时的描写,富有戏剧性特色。为什么“母亲和妹妹则神色疲倦地相视一笑”?

  (眼下家里相安无事,母女俩相互鼓励、安慰,为亲人之间暂时没有敌意而庆幸,希望肇事的父亲昏睡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

  交流读后感“

  1.作品内蕴着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比照残疾人);

  2.妹妹的观点(如果人们已经不得不在干着这么繁重的工作,那么人们就不能还在家里忍受这没完没了的折磨。我们照料它,容忍它,仁至义尽了。)——简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阐释。

  3.作品细节翔实、逼真,揭示了一种残酷的艺术真实。

  作业:小说还可以你成什么标题?原标题好在哪里?

  第五课时

  引导体会以下语句:

  1.“和他达成一个协议”(多么荒唐)

  2.“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按:这是格里高尔的念头),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人和这样的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按:自愿跑掉)“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存在注意的一套说辞,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世态。

  3.妹妹尖叫,“甚至离开母亲,简直是推开了她的扶手椅,仿佛她宁肯牺牲母亲也不愿待在格里高尔身旁私的”,父亲只是由于她的态度才情绪激动起来,像是保护妹妹私的在她身前略略举起双臂(按:作者具有冷峻而又嘲讽的眼光)

  4.格里高尔引人注目的转身,“很艰难的转身动作”用脑袋来帮忙。“母亲伸出并并拢周围双腿,躺在她的扶手椅里,她疲惫不堪地几乎合上了眼睛”。(按:精神上受尽折磨)

  5.脖子变僵硬,“瞥”,“细腿顿时都发软”;妹妹“灵巧敏捷”

  6.“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如何理解“空洞”?)

  品味语义:

  1.老妈子来时——纯粹由于力气大和性子急,乒乒乓乓摔门,“整幢寓所里她一来别人就再也甭想睡安稳觉”(具有幽默意味)

  2.逗格里高尔发痒不起作用时,“她火了,便使劲捅了捅格里高尔的身体,吹了一声口哨,没有多耽误时间,扯着大嗓门朝黑暗中嚷嚷”(语言具有调侃意味,嘲讽戏谑口吻)

  3.夫妇俩“先从老妈子带来的惊吓中镇定下来……”(叙述语言高度理智)

  4.太太挂出一丝忧郁的笑容,葛蕾特依依回头,清新的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先生身穿号衣,挽着妻女,哭肿了眼睛,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胳臂上(作家的文笔像万能的上帝在嘲笑人世间的一切)

  提请思考:

  1.老妈子作为“怪人”,很有意思的帽饰,在主人面前晃莱晃去,更可想见萨姆沙先生的厌恶心情。

  2.老妈子“笑眯眯地简直连话都说不连贯了”:似乎有点夸张。

  3.老妈子煞有介事急欲说完她料理的后事,可是家人反应如何?母女俩“向她们的信埋下头去”。淡淡一笔,勾画出她们对亲子亲兄的冷漠,不关心亲人的后事。先生发现“老妈子就要开始详细描叙一切,便伸出一只手果断地阻止她。”(同样是冷酷,不关心儿子!)

  4.通过老妈子想讲而主人不想的对比(老妈子的生气),体现多么高妙的虚构处理。

  5.P100“因为老妈子似乎又扰乱了他们刚获得的宁静”:良心上过不去。

  6.“好几个月没这样做了”“这辆电车里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温暖的阳光令他们舒舒服服地靠在椅背上谈着未来的前景”——因为格里高尔,使他们丧失了温暖和未来。

  7.三份差使是什么?(父——银行杂役;母——时装店内衣缝纫工;妹——零售商店售货员)

  8.作品中有“新生活”的伏笔与照应交代,出现两次,你能找到吗?(结尾父母妹的新生活与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新生活)

  研究结尾

  1.格里高尔死了。父、母、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是不是本该如此?富含哲理性。

  2.结尾处有什么寓意?(生活,是铁定的规律。)

  3.关于主题,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形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作业:

  1.用框形图切分短语:“他受到自责和忧愁的压抑”看有没有不同的切分和理解?

  2.解决悬念:老妈子到底是怎样处理掉“那玩意儿”的?

  结束语:我要高声地问:“格里高尔!你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教案(精选)08-13

语文优秀教案02-28

【精选】语文教案12-25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07-20

语文高二语文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