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朗读中加深体会,丰富想象,获得审美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忆诗句,明题材。
师述: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一直是古今人们情感交流的不变话题。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描写离别的诗句,谁能背一背?(学生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2、知诗题。
①、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②、读准诗题,解读题意。
师述: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时候的真情流露,让我们一起读读诗题。(注意引导学生读好题目的停顿,以便更好的理解诗题。)
3、知背景。
结合地图述:在当时,提到安西就不能不提起“阳关”,它在今甘肃省境内与“玉门关”相临。唐朝时,人们以此为界,把以东的地区叫“内地”,以西的地区叫“西域”。安西是唐朝政府为统治和管理西域地区而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今新疆库车地区)。这首诗正是诗人王维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时所作。
(二)、初读古诗。
1、大声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把诗读流利。
2、读诗韵。
读诗就要读出诗的美感,(师范度),你能不能把诗读美?(指名读)。
3、谈收获。听大家读诗真是一种享受,你们对这首诗又理解多少呢?(生交流)。
(三)、知诗意,悟诗情。
师述:读诗要读得精、读得深、读得有情需要深刻的理解诗意以及诗中蕴涵的真情。
1、创情境,意场景。
朋友送别的酒宴即将结束,在这分别的最后时刻会是怎么的情景呢!让我们伴随着《阳关三叠》的古曲回到唐朝,去见证一段深厚的友情!(播放古曲)。
(1)出示:“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感情朗读。
(2)深情地读读这两句诗,结合刚才自己的收获和书中的注释有字到句想想诗意。
(3)比较诗句,深入体会。
出示:
①“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②“渭城朝雨湿清尘,客舍青青柳色绿。”
学生交流。
(4)感情朗读。
①配乐畅想:客舍,本是远行着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平日的风尘早已把这一切笼罩上一层蒙蒙的尘雾,这番阴沉的.景象在离别人的心中不免又增添了几番黯然消魂的惆怅。这场雨来的好啊!陈旧的景物经它的洗礼焕然一新,他把杨柳洗出它青翠的本色,它把客舍洗出原先的亮丽,澄尘而不湿路,仿佛特意为远行人安排了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又仿佛为送行人透露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真是天从人愿。
②配乐朗读。
让我们伴随着音乐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边深情得读读这两句诗把!(生朗读)。
2、感情升华,品味离别。
(1)此时此刻,看到此番情景,想到朋友即将离别,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2)师小结:千言万语一时之间怎能尽言!不如化作一杯酒把!
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读读诗句说说诗意。
(4)这酒中蕴涵着怎样的真情呢?(生交流)。
①附阳关之外风貌的古诗帮助感悟。
②演一演送别场面。
(5)感情朗读。
(四)整体回味。
1、从这首诗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生交流)
2、回味读。
(五)课外拓展。
朗读更多描写人间真情个古诗或故事,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背诗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谁能来背几首你熟悉的古诗?
2、引出诗人:在众多诗人中,因为他们写诗的造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号,如李白就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则被称为——诗圣,有那么一位诗人,他被后世的人称为“诗佛”,知道他是谁吗?——王维
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习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5、解题。谁来读读题目?(指导在元二后稍作停顿:“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那就得理解题目的意思,题目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读诗文,解诗意
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
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体会渭城之美
(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
2、体会路途之艰
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朝雨”、“客舍”、“杨柳”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在这里再一次巧妙地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反复渲染,让学生对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无疑对诗意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对比激情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
4、激情朗读
从渭城出阳关到安西,这一路,横跨了大半个中国,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而且路途遥远,王维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让元二早些启程呀?学生作答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
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
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
师巡视后交流
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
7、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
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
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设计特色:
1.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我一直在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美好氛围,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古诗的'味道。
2.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作为一节语文课,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字词的教学方面,我也力争做到扎实有效。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记住难点,正确书写;第三遍读,读出词语的含义。三次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结合注释,利用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3.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8个字,但这首诗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如同一幅画。在教学中: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诗到画,感受诗中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诗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这是这课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继于引导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让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及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4.抓住关键诗句,走进诗人内心
体会诗人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来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诗人与朋友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5.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读中感悟
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所在。我在这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从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到想象读——读出美不胜收的风景,再到理解读——读出依依惜别的情感。从教师引读,到指名读,再到全体师生的深情吟诵,最后指导背诵。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利用插图,查看注释,想象画面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能有层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学习查看注释,利用插图、想象画面、抓住诗眼、反复诵读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接,激发兴趣。
课前交流(师生对诗,背诵送别诗,介绍送别诗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了解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接触过送别诗,从复习学过的送别诗入手,引导背诵《赠汪伦》,回忆送别诗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对送别诗的记忆。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了解题目意思,为后面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其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字落实。第二遍要注意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遍,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2.自由读诗,指名读诗,检查字音。(朝雨、客舍、更尽君邑)
3.教学本课生字,指导“舍”的写法。
4.理解“君”的含义。
5.学生试着再把诗读出节奏。
6.师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7.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味。并将字词教学融入其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兼顾学习方式的指导。】
(三)(明其意)品读诗句,想象送别景
1.默读古诗1-2句,动笔划一划,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扩充词语,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到的美不胜收的渭城景象。
3.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4.丰富画面,感受意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诗歌,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悟其情)创设情境体会送别情。
1.自由朗读3、4句,理解句意。
2.抓住“更”字体会离别情景。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地图,了解安西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5.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
6.角色转换感悟离别之情。
7.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简介安西地理环境,对于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很有裨益。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为感悟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做下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六)欣赏乐曲激发兴趣
欣赏、跟唱歌曲——《阳关三叠》,进一步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朗朗的书声是小语课堂永恒的经典。”让学生自由吟诵,就更能让学生感悟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跟唱歌曲,就更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古诗词的传统经典。】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书面表达,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八、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柳
故人劝君酒依依惜别情
【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小学作文03-06
二次元励志语录10-20
初二元旦随笔10-23
语文高二语文教案12-12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11-20
初二语文随笔04-10
安徽西递导游词12-18
西厨师长述职报告09-13
语文随笔初二范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