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7 08:15: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4篇(经典)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4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简析】

  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在充分读书后,小组合作交流个人阅读时的理解,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魏格纳又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请响亮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4.识记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6.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7.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汇报:用“__”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3)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看看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的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很吻合。

  (4)指导读好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的?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检查汇报。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在南极洲找到了显示植物生长痕迹的煤块,找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还发现了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的冰碛岩。这些新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4)师生合作读书。(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七、第八自然段,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证明“大陆漂移说”的。)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3.把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次。

  三、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组词说句。

  2.观察各个要求会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3.指导书写。

  要点:“适、存”是半包围结构,“适”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存”的笔顺是先外后内;“吻、锯、拼、煤”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吻”字的右边“勿”不要写成“匆”;“置、悬、崖”是上下结构,其中“置、崖”上小下大,“悬”上大下小,“置”字下面的“直”中间是三横,“崖”字下面是两个“土”,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书写上下结构的字,上下要对齐。

  4.学生在写字本上独立书写。

  5.评价,互相欣赏与指正。

  五、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查阅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习题精选

  一、组词。

  锯( ) 置( ) 痕( )

  据( ) 值( ) 恨( )

  适 存 参

  二、改病句。

  1.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困苦的考察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造句。

  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1.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证实( ) 发觉( ) 漂动( )

  反义词:聚合( ) 炎热( )

  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接龙。

  参差不齐→( )→( )→( )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有所了解。.

  2.明确赏析古诗词的几个基本点。

  二、教学思想设计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学习课文之文本,而且学习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因而从课文文本分析入手,首先进行现代文——文艺评论的阅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所展示的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请学生简介杜牧其人;背诵《清明》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是,

  牧童遥指杏化村。

  2.老师简介作者(见课本注解)周汝昌先生,激发学生兴趣。

  (二)周汝昌先生首先抓住了《清明》绝句中的哪个词对该诗进行赏析的?赏析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纷纷”;比较法

  (三)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明确:“诗眼”即诗句关键处,乃全篇“神光所聚”,能使全诗境界全出,开阖变化而一动而万随者。

  (四)请学生例举含“诗眼”古诗词名句。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

  (五)周汝昌先生对“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进行赏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较法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

  (六)复习:想象的种类。

  明确:再现的想象和创造的想象。

  (七)作者在分析《清明》绝句第三、第四句时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联想法。

  (八)复习:联想与想象的主要区别何在?联想一般而言有哪些种类?

  明确:想象无须触媒;联想则必须有触媒。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

  (九)想象与联想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何在?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作家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作品,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阐明人生哲理,那么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脉络,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蕴。

  (十)作者对《清明》一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明确:音节十分和谐、圆满;形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十一)我们能否总结一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总体特点?

  明确:(1)语言简练;(2)生动形象;(3)音韵和谐;(4)想象独特;(5)情感丰富;(6)境界优美。

  (十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赏析古诗词有什么启发?我们能否总结出几个“抓手”?

  明确:(1)品味涵咏语言,抓住诗眼。

  (2)分析把握修辞,明辨手法

  (3)探究作者思路,分析结构

  (4)分析情景关系,体味意境

  四、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训练中的有关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口语交际

  保护文物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文化古迹遭到了破坏。下面是一则关于长城的报道。

  有些地段的长城状况令人担忧。大量游人涌入,给长城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破坏.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城墙被乱涂乱画.当地村民靠山吃山。在垛口处和通往长城的小路上私搭设梯予.设点收费.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保护区内建起了许多与长城很不协调的建筑物,加速了长城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

  先说说读了上述报道的感受,再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保护长城的建议。还可以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的情况,说说我们能为保护文物做些什么。

  习作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遣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我的发现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千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小林:

  我发现这些句子的后半部分,都拿我们熟知的事物来比照;这样,就很容易想象出前面描写的城墙顶上有多宽,俑坑有多大。

  小东:

  这样写十分具体形象? 我想起上学期学的《太阳》一课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大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到大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年

  日积月累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 (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江苏苏州沧浪亭)

  展示台

  世界遣产有的景色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如。黄山的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苏州园林的亭台楼榭,通幽曲径。有的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如,一些景点流传着美丽的故事、传说。一些景区留下了名人题写的诗词,楹联。课外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楹联.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感受这些世界遗产的魅力。

语文教案 篇4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教学目的:

  1、懂得赞美的重要,语文教案-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2、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3、真诚地用恰当而美好的语言去褒扬别人。

  教学重点:说话时态度要诚恳,要注意分寸,不说奉承话。

  教学准备:

  1、做幻灯片,创设情境。

  2、了解班集体中值得赞美的人和事。

  3、收集英雄人物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1921年付出1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高级管理人员。人们感到不可理解:这个人有什么本领,值得花这么多钱?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事。”

  揭题: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最值钱的本领。板书:学会赞美

  (二)、创设情境,练习表演。

  老师:我们先来表演一个小节目。

  师:现在我不是你们的老师,而是你们的妈妈。谁想做我的儿子或女儿?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我来试一试这位小演员怎么样?

  师:看,这是妈妈下班后,专门为你做的菜,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口语交际:学会赞美》。如果你回到家,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投影显示做好的饭菜)

  学生:妈妈,你辛苦了!

  师:请同学评议一下,这位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 态度 ----真诚

  师:还有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

  学生:妈妈,你做的菜比宾馆的名厨做的菜还要香,你太伟大了!

  师:对他的表演,你想说什么?

  板书:语言-----恰当

  师:谁能更上一层楼?

  生回答(略)

  板书:内容----具体

  评议:你认为他成功在哪里?

  过渡:赞美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敬父母,也要学会赞美自己的爸爸妈妈。

  (三)、小组合作,学会赞美

  1、出示书上的图:优秀作业本 大扫除

  2、指名读题。

  3、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表演。

  4、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演示。

  5、大组交流。

  小结:赞美不但要真诚,还要看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有时在赞美人不在的场合进行赞美,效果更好。

  6、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赞美别人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13

(经典)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经典)11-22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教案(通用)08-29

(荐)语文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