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5篇(精)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小脚的特征、用途,产生探索小脚的兴趣。
2、尝试用脚的不同部位踩出各种各样的脚印,并与脚印图板匹配。
3、体验玩脚印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布置“脚丫乐园”场景(小桥、相同脚印拼成的小路、海绵垫、鹅卵石小路)。
2、脚印图板(儿童泡沫板上面粘有不同的脚印)小铃、脚、丫标记各20个;神奇小路(橡皮泥制成)、脚印转盘;篮子两个。
3、活动背景音乐(三段不同的音乐)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师生做开车状,进入“脚丫乐园”(音乐一)
(评析:幼儿喜欢玩游戏,教师以“去脚丫乐园玩”的口吻导入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探索脚丫的结构、用途。
1、小脚做运动。
(1)脚跟、脚尖、脚边、单脚、双脚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音乐二)
(2)走小桥、脚印小路、海绵垫、鹅卵石小路。
师:看,这儿有小桥,上去走走吧!
(评析:活动中,幼儿对光着脚丫做运动充满好奇,教师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观察、感知、认识自己的小脚,增强了探索的欲望。)
2、认识脚背、脚心、脚跟、脚趾,重点介绍足弓。
师:看看你可爱的小脚上有什么?
幼1:有脚趾头。 幼2:脚跟。
幼3:还有脚背。
师:仔细看看老师脚底中间是什么样子?(师一脚踩在地上)
幼1:脚底中间是空的。
幼2:向里凹进去的。
师:脚底中间向里凹进去的地方叫“足弓”,有了它,脚就像有弹簧一样,走路有弹性,还不痛。
教师引导幼儿摸摸自己的足弓,挠挠脚心,说说有什么感觉。
师:比比你的脚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
幼1:明明的脚比我的胖。
幼2:石老师的脚好大啊!
幼3:我的脚是白白的。
小结:每个人的脚都是不同的,肤色、宽窄、胖瘦及足弓的弯度都不一样,有的`人脚大,有的人脚小,等到小朋友长大了,脚也会长大的。
(评析:幼儿在碰碰、摸摸、挠挠中,与小脚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倍感亲切;在看看、数数、比比中,对小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巩固了自己对脚的结构的认识。)
3、幼儿说说小脚走在草地、海绵、鹅卵石等不同材料上的感觉。
幼1:草地上软软的。
幼2:走在鹅卵石的小路上有点疼。
幼3:感觉不一样,小桥上有点硬。
小结:小脚能走、跑、跳,走在不同的地方,还会有不同的感觉,它的本领真大。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小脚,不让它受到伤害!
(评析:此环节在小脚做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幼儿有了先前感知不同材料的经验,教师启发提问时幼儿表现得相当踊跃、大胆,用词相当丰富、准确。)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画名和画面的意境美。
2、尝试使用毛笔、墨、宣纸等材料,根据画名进行想象,穿创作水墨画。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根据画面意境积极地联想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
2、有青蛙叫声的磁带、录音机。
3、毛笔、墨、宣纸等绘画工具换个材料。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听蛙声,感受作品名臣的意境美。
教师:请你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青蛙在哪里唱歌?青蛙的声音怎么传得这么远?
2、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教师:这里有一幅关于蛙声的画,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3、引导幼儿仔细欣赏画面,进一步感受画面的意境美。
教师:仔细看看,画上有什么?小蝌蚪在哪里?它们在干什么呢?请你们学一学小蝌蚪的动作。小蝌蚪在水里有什么感觉?图中是什么样的山泉?
4、引导幼儿大胆联想。
教师:泉水是从哪里流下来的?会流到哪里去呢?这些小蝌蚪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顺着泉水流下来呢?小蝌蚪会游到哪里去呢?
简单介绍这幅画的作品及创作背景。
5、鼓励幼儿大胆模仿和创作。
教师:听着青蛙的叫声,你也来画一幅水墨画吧!你觉得青蛙会在哪里唱歌呢?周围还有些什么?
活动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是从三方面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的。一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同是国画,是写意还是工笔?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二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齐白石为之付出的努力。如齐白石的虾是将生活中的草虾进行了加工、概括,以墨色深浅变化画出虾的透明度、透明感。以须角的漂浮感画出水的波动等。三是读懂作品和对作品的感受。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让人看不到青蛙而听到蛙声,是画家的.创作引发了观者的想象。这样的作品耐人寻味,情趣盎然。在学习这些时,我穿插了一些齐白石有趣的小故事,使学生更有兴趣研究白石老人的作品。
小百科:蛙,任何无尾目(Anura)两生类。在严格的意义上仅指蛙科(Ranidae, 即赤蛙科)动物,但蛙一词常泛指皮肤光滑、善跳的无尾目动物,以区别体肥、皮肤多疣、齐足跳的种类(称为蟾蜍)。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在同伴原有绘画基础上大胆想象,为同伴的作品添画。
2、感受同伴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体验交换作品作画的趣味性。
3、在游戏情境中,锻炼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图片、黑板、音乐、录音机、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想象。
“你觉得它看上去象什么?”
二、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画面上大胆想象并表述。
教师在画面上添画,让幼儿想象。
“你们看,现在它又象什么?”
“你想把它变成什么?”
三、教师交代游戏规则,让幼儿进行操作
提醒幼儿变换纸张的不同方向,大胆想象,在别人的基础上作画。
四、作品评价
请幼儿回到第一次坐的位子上,“你原来想画什么的?现在变成什么?”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与我都很投入,但在评价时孩子中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情绪,这时作为老师应该及时作好反馈。例如在展示评价作品时,可以先去评价教师自己的作品,惊叹自己作品的变化,并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幼儿,让孩子们真切体验到这种作画方式的喜悦与乐趣。同时,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多关注、培养幼儿学会接纳。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用泥沙石堆积、黏结立体造型,发展幼儿合作力、想象力、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在玩中进一步了解泥沙石的性质、作用、它们的联系,体验玩的乐趣,产生对自然物的喜爱,对家乡美景的热爱,对艺术家的敬佩之情。
3、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录像:家乡的泥沙石景点。
2、室内有教师制作的泥沙石盆景两个。
3、室外走廊有各种泥、各种石、沙盆、树枝、假花。
4、勺、水桶、铲子等操作工具、幼儿卫生服。
5、古典音乐、照相机。
活动过程:
1、欣赏录象或下载图片《家乡的景点》。
小朋友,这些天我们在和泥土、沙、还有石头交朋友。有的艺术家用泥沙石在我们家乡和祖国造了许多美丽的景点。下面让我们来欣赏。(有石林、建筑、假山、雕塑、石桥、泥塑作品等)
幼儿欣赏,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 (关注幼儿描述)
这些景点是用什么做的? (幼儿观察到各种泥沙石)
你喜欢泥沙石造的景点吗?为什么?
2、欣赏教师的泥沙石作品盆景。
老师也很佩服这些艺术家,也学着他们造了许多美丽的景点, 请小朋友看一看。(教师泥塑的娃娃、花瓶;用泥沙石做的小桥流水人家)
欣赏教师作品,自由讨论。
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点?
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关注制作技巧:堆积、拼搭、黏结方法)
3、好玩的泥沙石。(轻音乐)
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一玩呢?
跟你的好朋友商量一起:造个什么美丽的'景点?用什么材料?
自由分组玩。
可以用各种黄、黑、彩泥捏塑;
可用各种石堆砌、用泥黏结造石头亭子、宝塔、动物园、用泥砖造小房、拼成项链等)
可在沙盆里玩一玩。
为你的作品用花朵、树枝、彩纸点缀。
4、玩游戏《旅游》。
带领幼儿旅游,幼儿当导游介绍自己作品:“这是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我们是怎么做的?”其他幼儿当游客,可以评价和猜想。
比如:
导游介绍:这是我们造的石头山,下面是小河,有轮船;
其他游客猜想:石头山里会有什么奇妙的东西?
把幼儿的作品用照相机拍摄。
放在电脑里配上古筝音乐给幼儿观看。
活动延伸:
树立长大做个艺术家的伟大愿望,把小盆景变成真正的景点。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一次生态式的审美活动,幼儿所喜爱的泥沙石,就是一种小巧、可爱、有趣的自然界的生态物质,有的石头形象富有想象性;活动中幼儿兴趣始终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状态,百玩不厌。
在活动中幼儿表现美,创造美,把自己与它们溶为一体。小朋友创造出了《沙漠家》、《恐龙家园》、《泥娃娃家》等泥沙石作品。最后把作品录象配上音乐放在电视中看,简直就是美的享受。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多幅藤蔓植物作品,感受画面的意境。
2、用讨论、归纳的方法,探索藤蔓植物的画法,并尝试用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接触过藤蔓植物,认识这些植物。
2、课件:藤蔓植物国画作品多幅。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欣赏课件,感受画面的内容与意境。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好看的国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上画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幅?
(1)欣赏齐白石的一组小鸡图。
教师:画上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小鸡在干什么?它们的心情怎样?
(2)欣赏《鸭趣》。
教师:这是什么植物?紫藤下有什么?它们可能在干什么?
(3)欣赏《葡萄架下的猫蝶》。
教师: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在葡萄架下有什么?你觉得它在干什么?
2、师幼共同归纳这一类藤蔓植物的独特结构,讨论画法。
(1)教师:现在我们仔细地观察这几幅画上的植物,它们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教师:这些花和果实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叶子怎么画?怎样才能画出细细的藤呢?(引导幼儿看丝瓜图,隐去叶子和其他,只留藤,重点感知藤蔓的走势)
3、进一步欣赏其他藤蔓植物的画,再次感受这类藤蔓植物的结构特点,并发挥想象。
(l)教师:我们发现这些植物都有藤、叶子和果实。老师这里还有几张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植物的藤又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在这些植物下面会有哪些小动物呢?在十什么?会不会有小朋友呢?如果你就在这些植物下面,你会干什么呢?
4、合作、欣赏、评价。
(l)幼儿合作创作。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分工,发挥想象完成作品。
(2)欣赏、评价。
教师:你先画的什么?后画的什么?还可以怎么画?画上的'小动物在干什么?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了不少藤蔓植物作品,有主藤和缠绕藤。藤蔓植物还有很多其他的种类,下一次我们再去试着画一画,好吗?
活动反思:
该活动是“藤蔓植物”主题活动的总结,是建立在此前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欣赏齐白石等名家的这些系列藤蔓作品,幼儿感受到“藤蔓”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初步了解和掌握了藤蔓的基本画法。
活动中幼儿兴致很高,画面也非常丰富,但对于藤蔓的走势还不太了解,初步尝试绘画时,线条比较牵强。我们试着让幼儿先画主藤,再在藤的上面添画叶子和果实,然后顺势添加缠绕藤……这样幼儿逐步了解了画面的布局和藤蔓的走势。
参考资料藤萝白石老人将篆隶碑学的笔意运用于勾勒藤蔓的走势,将藤的柔和弧度与枯墨相结合,在表现藤萝婀娜温婉的同时,也给人苍劲的感觉。暗粉的花与浓黑的藤对比,更显出花的娇嫩。图中飞舞的两只蜜蜂更给画面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这幅作品适于大班幼儿初步接触藤蔓类作品时欣赏。图上藤蔓,从根到主干、到末端,相对完整,大班幼儿能够很清楚地观察藤蔓的走势以及叶和花是如何从藤上生长的;同时也能丰富幼儿对构图的认识。教学中可以从欣赏画面意境着手,再逐步观察藤蔓的走势、花和叶的位置与画法等其他内容。
小百科: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350 000个物种。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安全教案大班《安全》教案10-23
(精选)大班教案12-07
大班教案(经典)11-04
大班的教案07-11
大班教案【经典】11-26
大班教案08-08
大班教案11-05
大班教案[精选]12-02
(精选)大班教案03-02
大班教案(精选)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