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文言文必须读通的道理。
2.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
3.初步熟悉几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弄清实词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怎样学习是关键,着力抓把诵读,使学生当堂成诵,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在课上背诵。(全班齐背,再个别同学分行背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背诵,所以大家要多读,读熟才能背。
正音:
愠(yùn),罔(wǎng),殆(dài),谓(wèi),哉(zāi),
诲(huì),焉(yān),亦(yì),识(zhì)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大家读过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为什么叫“子”呢?(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记,用“子”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论语》和孔子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曾担任过委吏、司寇等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终不在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劳动人民,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学生再读课文,老师领读全文。
诵读前四章,教学步骤如下:
①齐读1~2遍②颂读并划分停顿③疏通文义④自由练习诵读(抽查个别学生),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学而时习之”
“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③]
〈译〉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实习它,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知”了解。
“愠”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问”,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2.“温故而知新”
“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章
“罔”指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贡”章
这章形式与其它各章不同,是学生提问,老师作答。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在封建时代,帝王和大臣死后要根据他生平的功业给他一个名字叫“……”,孔圉的谥号是“文”。
“谓”叫做,称为。“敏”聪敏。“耻”以……为耻(意动)。
“是以”因此。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作业]背诵全文六章,前四章会默会译。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前四章的内容。
5.“默而识之”章
“识”记。“之”学习所得。“厌”满足、厌倦。
“诲”教导。(“厌”同“餍”满足)“何有于我哉”
〈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学生而又知厌倦,哪一样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择”选择。“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习,对他们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
背诵课文
[练习]一~四
(要求):把课文间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写字义,两行翻译。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语文知识和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学习、理解、运用成语,丰富成语积累,体会成语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成语资源,通过储存、积累、揣摩和领悟,使学生受到思想和文化的滋补,从而引发学习的情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各种形式的成语练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使学生感受成语丰富的思想内涵,从而扩大视野,升华情感,受到熏陶。
学习重点:
1 .通过欣赏成语动画故事、看图猜成语、趣味成语等,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2 .使学生学习、理解、运用成语,丰富成语积累,体会成语的魅力。
学习难点:
1 .引导学生发现成语的规律,学习积累成语。
2 .看图说成语,培养学生应用成语说话、写话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广阔的汉语天地里,有一个成语世界,那里有令人心旷神怡的青山绿水,有五彩缤纷的奇花异草,有生气勃勃的珍禽异兽,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成语乐园,畅游成语世界。
出示课件:走进成语乐园──语文园地四
二、欣赏画面,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就是有趣的动画成语故事,想不想看呀?在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大家认真看,仔细听,听请故事主要内容。
1 .欣赏动画成语故事:
出示课件:画蛇添足
看了刚才的动画故事,你知道这是什么成语故事吗?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吗?这时你最想说什么?
我们不仅可以从故事里读懂成语,还可以从生动的画面上读懂成语,下面我们来看图猜成语。
2 .观察图画,猜猜成语(出示课件)。
(1 )仔细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 )猜猜这是什么成语,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并说说理由。(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一举两得,三长两短,小题大做,百发百中。)
老师这里还有几幅图,你也能猜出来吗?
(3 )教师补充图画,学生猜谜(出示课件)。
猜出谜底:指鹿为马、鹤立鸡群、朝三暮四、杯弓蛇影。
三、巧填成语,积累成语: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成语吗?其实成语是有规律、特点的,只要我们
找到了一些规律、特点,就能掌握更多的成语。这里有许多成语,你能说出来吗?
1 .巧填成语(出示课件):
(一)心一意争 (先)恐(后) 九(牛)二虎
(七)嘴八舌 积(少)成(多) 打草惊(蛇)
(十)全十美 (大)惊(小)怪 单枪匹(马)
(千)钧一发 (左)顾(右)盼 顺手牵(羊)
仔细看,你有什么发现?
有的成语是由数字组成的。同学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数字很神奇,能组成各种各样的成语。有些成语非常奇特,是由反义词组成的`。 你们知道十二生肖吗?(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都可以出现在我们的成语里,可有趣啦!你还能举个例子,说出这类成语吗?
2 .接成语:
有些成语前后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你能根据成语之间的关系接成语吗?
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 .你演我猜说成语:
有些成语生动形象,能用动作演示,你愿意试试吗?
捧腹大笑、张牙舞爪、东张西望、狼吞虎咽
同学们:成语有许多类型,有描写景色方面的成语,有描写人物方面的成语,有历史故事成语等等,读读书上的成语,想想这是什么方面的成语?你能读懂吗?
博览群书 孜孜不倦 勤学好问 学而不厌
坚持不懈 业精于勤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废寝忘食 竭尽全力 锲而不舍 脚踏实地
1 .你读懂了哪个成语?你能用其中的一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2 .像这样关于勤奋学习的词语有很多,你还能说吗?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送给你们。
凿壁借光 悬梁刺股 开卷有益 手不释卷 学无止境
真才实学 学而不倦 发奋图强 争分夺秒 笨鸟先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
3 .齐读成语。
4 .你对自己的学习想提出什么要求?
四、看图说话,应用成语:
刚才我们积累了很多成语,现在老师看看你们会不会运用成语。
1 .仔细观察图画,(春天的美景图、玩具店、东方之珠、北京天安门)用成语说说你看到的情景。(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板书)
春光明媚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春意正浓
风和日丽 春花烂漫 鸟语花香 百鸟鸣春 莺歌燕舞
草长莺飞 桃红柳绿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百花齐放
琳琅满目 眼花缭乱 应有尽有 各种各样
绚丽多彩 光彩夺目 五彩缤纷 金碧辉煌
课件配乐:
2 .用上几个成语描绘你所看到的景象,并写一段话。
3 .交流反馈。
五、作业超市,拓展成语:
1 .填字成诗:(把填写的字竖着连起来读是一首诗)
张冠(李)戴 (忽)忽不乐 世外(桃)源 (不)甘示弱
颠倒黑(白) 耳(闻)目睹 春暖(花)开 过犹不(及)
(乘)风破浪 回头是(岸) 一(潭)死水 (汪)洋大海
刻(舟)求剑 蒸蒸日(上) 万(水)千山 不(伦)不类
将)功赎罪 脚(踏)实地 水(深)火热 雪中(送)炭
(欲)擒故纵 (歌)功颂德 (千)锤百炼 惟(我)独尊
(行)尸走肉 随(声)附和 (尺)幅万里 深(情)厚意
2 .成语之最:
最干净的地方。(一尘不染)最危险的时候。(千钧一发)
最快的阅读。(一目十行)最完美的东西。(十全十美)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最狭窄的路。(羊肠小道)
最奇怪的动物。(虎头蛇尾)最重的疾病。(无可救药)
最远的地方。(天涯海角)最珍贵的东西。(无价之宝)
六、总结活动,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成语一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你掌握了更多的成语,说话时成语会脱口而出,作文时成语会层出不穷,文章会生动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11人,年龄和智力上的差异性很大。
王思文,女,1995年11生,家住如皋集贤公寓202幛407室。该生性格活泼开朗,思维活跃,对语文的教学内容理解能力较强,但说话时口齿不清,别人很难听懂。她表现欲望强烈,好胜心强,有管理别人的欲望。喜欢用左手书写,右手也能书写。
王婷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品德较好,语言发展较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不能表达较复杂的意思,语言的逻辑性不强,叙述内容的时空跨度较大,让人不知所云。性格内向,害羞,记忆和观察能力较差,写字时添画减画现象较多,经常出现笔画的方向反向现象。
陈佳林,性情憨厚,感情丰富,喜形于色,做事缺乏耐心和恒心。动作迟钝,走路动作有时不太协调,憨态可掬。能讲普通话,吐词清楚,发音标准。缺点是做事速度太慢,写作业时常常一节课只写两三个字。
陈书梅,小儿麻痹症,言语和行动方面严重障碍,接受能力差,写字不按笔顺,不按格书写。通过近在三年来的训练,在语言发展水平上进步显著,但由于记忆力较差,说儿歌时需要教师不断提醒才能顺利接下去。
陶星,调皮捣蛋,常常别出心裁地想出一些鬼点子来玩,动作协调,机灵活泼。语言发展严重障碍,有异食癖现象,喜欢打扰他人,好胜心强,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陈森,语言发展严重障碍,发音系统不完善,很大程度地依赖手势表达自己的愿望,缺少恒心和耐心,不能长时间地坚持写字,脾气倔强,有时会摔东西和自虐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吴迪,语言表达能力尚可,但语话做事无意识现象严重,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缺少思维的成份。
黄炜,对事物的.好奇心特别强,做事不考虑后果,能清楚地表达,但不会说普通语。写字能力较差。
肖小芳,身材矮小,思维发展缓慢,动作迟钝。语言发展水平一般,不会主动表达,不会按要求写字。
曹欣,多动症倾向,注意思维很难集中,手脚少有安份的时候。写字依赖教师一刻不停地敦促。生活经验丰富,语言词汇量较其他同学宽。
康诚,脑瘫,行动不便,说话口齿不清。有一定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性格较外向。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班继续使用浙江省达敏学校的校本教材《实用生活》教材套。本册(第五册)教材内容详实,语言浅显,形象生动,贴近生活,适合我班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材以口语训练为主,不进行拼音教学,直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本册共分四个单元主题:好习惯、爱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迎新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国旗、国徽、首都、中国地图等。
2、认识雨衣、雨鞋、雨伞等雨具。
3、知道国庆节、元旦节和春节。
4、了解首都的标志性建筑,了解北京奥运的相关知识。
5、认识雨具及一元人民币。
6、会说文明用语。
7、认识生字(粮、错、做、脚、晚、洗、卫、生、华、民、共、和、国、祖、红、旗、全、庆、节、都、首、安、北、京、穿、雨、伞、鞋、旦、请、客、钱、买、
认识部首(米:米字旁、厂:厂字头、钅:金字旁、月:月字旁、氵:三点水、礻:示字旁、十:十字底、纟:绞丝旁、方:方字旁、囗:口字框、彳:双人旁、阝:双耳旁、穴:穴字头、
认读词语(粮食、厕所、习惯、道歉、接受、批评、努力、改正、洗脚、卫生、祖国、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国旗、我国、我们、国徽、国家、标志、尊敬、国庆节、全国人民、北京、天安门、首都、雨衣、雨鞋、雨伞、元旦、祝贺、热情、打招呼、问好、影响、谈话、客人、节日、做客、买东西、
8、会背古诗及儿歌:(《悯农》、《五星红旗真美丽》、《小雨伞》、《做客》
能力目标:
1、会自己独立吃饭,不丢粒,不浪费。
2、会自己上厕所大小便、自己洗脸洗脚、,并做到定时有规律,养成便前便后洗手、睡前洗脸洗脚、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理发的好习惯。
3、会哼、唱国歌,升国旗、奏国歌时立正敬礼姿势正确。
4、能在地图上找出北京的位置,会画天安门、纪念碑、国旗等。
5、会自己使用雨具和一元钱人民币。
6、会接待客人和到别人家作客。
语言方面有所提高,能连贯说一句话。
情感目标:
1、懂得珍惜粮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2、懂得遵守公共场所的公德,大小便时注意卫生
3、初步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做错事要道歉。
4、懂得热爱祖国。
5、遵守社会公德。
6、培养生活自理的能力和意识。
四、重点难点:
1、生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依然是本学期的教学难点。
2、写话训练和生活技能的培养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
五、教学措施:
1、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坚持每小周讲一则故事,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天写一页硬笔字,培养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写一句话,锻炼学生的思维。
2、创设相关的生活场景,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实践技能,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
3、利用博客网页,锻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成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共同探讨最适合与学生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
2。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生字词,学会运用。
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文学表现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生活中的并蒂之花。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飞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去近距离接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看看这位伟人能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
二: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练习册里的生字词作业。教师介绍本文体裁—————人物传记
三: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注意记叙的六要素。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2。 根据上面的这个句子,找出该部分的起始段落。(13———文末);
3。 讨论其余段落涉及的内容。(注意一些段落提示性的语句)
4。 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1————7)
记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8———12)
斜塔上的实验(13———末)
5。 思考: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课文为何先写伽利略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呢?
明确:课文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速吸引读者。使文章兴趣盎然。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伽利略的.语句,分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伽利略身上具备的哪些。可贵的品质?
2。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学生大体能找出下面的句子:
第一段: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滴答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一连串表明他善于思考问题)
第二段:突然,他跳起身来,……袭击。(跳起身,表明伽利略经常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第三段:立刻和马上二词,也写出伽利略对科学实验的入迷程度。
第四段:一……就也写出伽利略迫不及待投入实验的着急态度。
(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很多词语,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加以评点)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给每个段落写一个小标题。(要求简洁,能围绕伽利略的经历来写)
2。讨论明确:
孩童时代爱思考;(8段);被迫进入比萨大学学医(9段);背着别人钻研数学(10段);不理反对,决意学好数理科学(11段);离开大学,结识数学家赢得英名。(12段)
板书设计: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得成功。
1。 发现自然节奏的原则(1———8)
2。 记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9———12) 善于思考,
3。 斜塔上的实验(13———末) 热爱科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关键字词的赏析,体会伽利略勇于探索,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
2。 通过理解斜塔上的实验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3。 激励学生向伽利略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计划:运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介绍杂志上介绍的10位科学家的相片,引出伽利略,进入本课的学习。(他们分别是:伽利略。弗洛伊德,爱迪生。哥白尼。富兰克林;牛顿,达尔文,弗兰克,爱因斯坦,居里夫人)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1。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伽利略可贵的品质。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8—12段)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段落中最让学生感动的句子,在书上做一点分析。并和同座交流。
②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关键字词。从中感受伽利略献身科学、永不放弃的宝贵品质。(尽可能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随机点拨、启发)
4。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3—19段)
①分析伽利略做实验的社会背景:社会上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氛围压抑,狭小。
②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他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在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有独特的见解,是西欧社会 的圣人。他的理论统治西欧社会达2千年之久
③在这种情况下,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且他要重新检验亚的理论和科学。这体现了伽利略怎样的精神?————勇于探索,用语创新,不怕权威。
④当伽利略把他的想法抛出后,有谁反对他?(学生和教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除了这些人以外,还会有谁反对他?又处于怎样的目的?做下面的练习:
⑤给出4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设计人物对话,并在课堂展示。
⑥学生对这些表演进行评议,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科学勇于奉献,大胆探索的精神。
⑦ 学习18段,通过对个别句子的诵读理解,(要求找出应该读重音的字词,思考句子的语速,语气)再次体会伽利略不畏权威,对科学执著的追求的精神。
三。总结课文,号召同学们向伽利略学习,热爱科学,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全班齐读伽利略名言: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结束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妈妈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
2、复习:
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
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妈妈为题,写了哪两个妈妈?(板书:生身妈妈、祖国妈妈)
他对这两个妈妈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妈妈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
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课文
2、你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妈妈和祖国妈妈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妈妈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妈妈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妈妈,以弥补长久离开妈妈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妈妈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妈妈的爱慕,带着失去妈妈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妈妈,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妈妈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妈妈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妈妈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妈妈)
(二)、体味对祖国妈妈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妈妈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妈妈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妈妈,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妈妈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妈妈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妈妈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妈妈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妈妈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妈妈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妈妈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妈妈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妈妈与祖国妈妈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经典)语文教案10-18
语文天地教案04-26
语文教案[精选]03-29
(精选)语文教案01-31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11-12
(经典)语文教案09-22
语文教案【精选】08-18
[经典]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