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10 14:16:2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精品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P115、116页练习二十四第8-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指出多边形的周长。

  2、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比较复杂的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片2张、铁丝1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练习本单元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更加明确什么是周长,会更加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概念练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1)做练习二十四第8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每个图形都有几条边?(板书: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各个图形中每边的长度。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每个角。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

  你能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判断(出示图形)

  哪几个是正方形,哪几个是长方形?

  2、周长的概念

  (1)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

  (2)练习二十四第9题。

  你能看出第9题里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口答,说出是怎么得到的?

  三、周长计算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0题。

  (1)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

  周长是怎么算的?

  (2)先让学生量一量。

  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么算?

  2、做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做第1题。

  (读题)边长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2)做第2题。

  (读题)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3、练习二十四第14题

  (1)读题

  (2)提问:20厘米其实是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什么?

  (3)小组讨论围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转变学习方式,积极体验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数学比较抽象、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在 数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引发积极的 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并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你说我摆”一课时,让学生听老师说自己动手摆物体。师:“摆一个正方体,在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球体,在左边摆一个长方体,右边摆一个圆 柱体”学生摆完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摆的'与对面的同学摆的有那些相同,那些不相同,为什么?学生:“中间的正方体与球体是相同的,长方体与圆柱体与对面同学摆的正好相反。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明白了人,人坐的方向不同,所摆放的物体就相反。

  2.练习的设计讲求趣味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设计,设计课堂练习。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里的习题做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使之能有针对性、开放性、趣味性。

  例如:在“你说我摆”一课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小组把各自带来的各种物体集中并打乱,然后,学生把眼睛闭上,老师说出物体的名称学生凭已掌握的物体的特征,摸出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数学中,教师讲得多,占用的时间多。而现在,以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学习,孩子们是多么的快乐。而且孩子们在尝试中,会有所发现,在讨论中会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质疑中能发展自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二、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三、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张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来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由于他行动不便,你能帮助他进行储蓄吗?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师:同学们,为了保证储蓄的安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可以设置密码。

  师:设置什么样的密码比较好呢?

  (学生热烈进行讨论)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

  生2、可以用有纪念意义的日期。

  生3:比较容易记的数字。

  师:设置密码时,一般设置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与他有关系的一些数字。

  师:请你们给张大妈设置一个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生1:10002.43%2=58.6(元)

  生2:10002.43%2=58.6(元)

  58.6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2.43%2=58.6(元)

  58.6(1-20%)=46.88(元)

  师生集体讨论订正,教师强调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妈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师生总结计算方法。

  2、巩固新知 学生进行练习

  五、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教学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了以下几点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二、联系实际应用,重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遵循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确立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背景,学生接受的归根到底只能算是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不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历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能力,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搜集有关相关的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课后又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

  (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A.20×20=400(米)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面积相同,周长不同)

  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课后作业

  1.填表.

  图 形

  边 长

  周 长

  面 积

  长方形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方形

  长7米,宽4米

  正方形

  12 分米

  2.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一1~5-8题

  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能正确地进行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1)7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 ).

  2)10个十是( ,9个十是( ).

  3)一个数,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7,这个数是( ).

  2.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组题,今天这一堂我们将来做一做练习,复习一下有关的.知识.

  二.练习.

  1.练习一8

  ( 1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 2 )集体交流,重点交流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题,组织学生交流各人所填的数.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练习一(1)

  四.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102页练习二十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并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2、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顾。

  1、根据下面的情景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结合情景说说怎样解方程,每一步算出什么。

  8×5+3x=70

  2、把下列解方程和检验过程补充完整。

  5x-3.7=8.5

  解:5x=8.5○()

  ()=12.2

  x=()○()

  x=2.44

  检验:把x=2.55代入原方程,

  左边=5×()-3.7=()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x=2.55是原方程的解。

  8x-4×14=0

  解:8x-()=0

  ()=56

  ()=56÷8

  x=()

  检验:把x=()代入原方程,

  左边=()×()-4×14=()

  右边=0

  左边○右边

  所以x=()是原方程的`解。

  3、解下列方程:

  ⑴6x=42

  ⑵6x+35=77

  ⑶6x+5×7=77

  比较:这几道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题后有什么体会?

  (这几道题方程的解都是一样的,后几道方程都是由第一道方程演变过来的,每一道方程都比前一道要复杂,解题步骤也相应地增多。体会:再复杂的方程只要解题方法正确,都能化成一般简单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可以把5x看作减数的是方程()。

  A.5x-6=20B.30+5x=75C.30-5x=5D.5x÷3=20

  2、2x在下列方程中可以看作什么部分数?

  ①2x+2.5=32.5()②2x-30=60()③2x-3×5=45()

  ④2x×7=42()⑤30×2-2x=12()⑥2x÷12=35()

  3、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说说你的方法。

  ①7x+15=120的解是x=15。()

  ②5x-3×6=22的解是x=9。()

  ③6x÷5=12的解是x=15。()

  ④12×5-3x=30的解是x=10。()

  4、解下列方程。(也可以选择第2题的方程其中3题)

  4x-7.2=10

  0.4(x-5)=16

  1.2x+0.16÷0.2=3.2

  5、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8与5的积减去一个数的4倍,差是20,这个数是多少?

  以上各题4人小组独立完成后,先交流订正,再集体订正。

  第4、5题,要求做错的题目,订正在练习纸的右栏。

  三、错题分析。

  1、出示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学生分析指出错误,并说说理由。(需批改作业时收集)

  2、出示常见的错题。

  观察下列各题的解方程是否正确,不正确的指出错处。

  7x-3.5=17.5

  解:x-3.5=17.5÷7

  x-3.5=2.5

  x=2.5+3.5

  x=6

  7x-3.5=17.5

  解:x=17.5+3.5

  x=21

  7x-3.5=17.5

  解:x=17.5+3.5

  7x=21

  x=21÷7

  x=3

  2x+4×3=48

  解:2x=4×3

  2x=12

  2x=48-12

  2x=36

  x=36÷2

  x=18

  四、拓展练习。

  1、根据方程24×6-x=80创作情景(编题)或把下列情景补充完整。(视学生情况而定)

  情景:学校食堂买来6袋大米,每袋()千克,用去了一些,还剩()千克,()多少千克大米?

  2、解下列方程(可以只选择其中两道方程,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做完)

  ①6x+5×7=70+7

  ②2×3x+5×7=70+7

  ③(3+2x)×2=30

  3、如果2x+4=16,那么4x+8=()

  4、⑴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等于12?

  ⑵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大于12?

  五、复习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