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10-09 13:56:42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科学教案范文集锦6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

  2、植物根、茎、叶的作用。

  3、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给出的谜语猜出谜底和说出有关的知识。

  2、通过展示发现植物的生长规律。

  3、小组活动复习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2、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提高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及植物的生命器官。

  【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试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知道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谜语?

  生:异口同声想。

  师:请看大屏幕这个谜语是:尖尖叶子,火红小花,姑娘用它,染红指甲。(打一植物)猜猜看这是什么?

  生:凤仙花。

  师:对是凤仙花,想一想凤仙花还有哪些名字呢?

  生1指甲花。

  生2芨芨草。

  生3急性子、别碰我。

  师:关于凤仙花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小组讨论汇报。

  师:刚才有同学说知道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凤仙花的生长过程是什么?出示媒体。

  凤仙花植株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什么?投影出示。

  学生跟着画面说出相应的内容。

  二、多种形式,回顾旧知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想不起来可以看书。(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播种的方法,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植物根、茎、叶的作用等等。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咱们来个知识比赛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项比赛是判断题。

  请看比赛要求:投影出示:温馨提示:

  1、试卷每人一份

  2、老师说开始时才能答题

  3、最先完成的交给老师

  4、其他同学交给小组长

  5、最先完成全对加上20分其他同学全对每人加上10分,分数最高的那组获胜。

  师:比赛要求看明白了吗?请各组小组长来领试卷。

  判断:

  1、植物的根向下生长。( )

  2、植物都是用种子繁衍后代的。( )

  3、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是以种子开始的。( )

  4、所有植物的种子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

  5、植物的根只是把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

  6、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接受更多阳光。( )

  7、凤仙花是一种常见的木本植物,( )

  8、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

  9、植物的茎能从上向下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

  10、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师:好,开始!

  学生独立完成试卷。

  师:我们来一起看看谁是第一回合的冠军呢?展示第一个同学做的题。集体订正。

  指名说出错题,学生帮忙解决。

  师:刚才某某小组第一名大家不要灰心我们继续比赛。第二项比赛是简答题。

  媒体显示题目:

  1、播种方法

  2、植物的根的作用

  3、植物叶的作用

  4、植物茎的作用。

  温馨提示:

  1、给你一会时间朗读下面问题

  2每组1号先背1号背完叫其他组的组员背

  3、会背的给小组加上10分不会的请小组成员帮忙会背加上5分,小组成员不会其他组可以站起帮忙,会背的给她那组加上10分。最后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学生比赛。评出名次。

  三、总结拓展,再激兴趣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植物的生长变化这单元的有关知识,对学过的内容又加深了认识,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老师为你们自豪。老师遇到了难题想请大家帮忙,大家愿意吗?

  出示:

  1、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会向上输送?

  2、植物的种植方法有哪些?

科学教案 篇2

  小班科学活动:

  好吃的花生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盘、人手一只小碗内置花生一颗。

  2、各种积木、剪刀。

  3、花生统计表、每人身上贴好一个标记、小旗标记。

  4、花生做的作品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你们高兴吗?礼物就放在椅子下,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这个礼物是什么呀?

  二、观察花生外壳。(运用投影仪)

  师:那小朋友来看看花生长什么样呀?(引导幼儿观察花生的外壳特征)

  出示“花生统计表”。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在相应数量的圆点表格下贴上自己的标记。

  教师轻轻地打开花生。幼儿集体点数。并在相应的点子下做标记。

  三、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想不想也看看你手里的花生妈妈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呢?那我们就一起自己动手吧!

  四、认识花生米。

  师:我们来看看花生宝宝长什么样?(穿着一件红衣服)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你们知道吗?花生宝宝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生米。

  五、再次巩固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剥花生的?(引导小朋友自己说出方法,并做示范。)请你来剥给大家看看。

  四、结束活动

  出示花生作品,宝宝们,花生好吃吗?你们知道吗?花生还会变魔术呢?看,花生变成了什么呀?(小桥),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那我们一起去变一变吧!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认知: 1.懂得科学文化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懂得少年儿童必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情感: 1.热爱科学。 2.对科学文化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行为: 1.认真学好各门文化课,切实打好知识基础。 2.在学习中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不怕困难。 3.多读课外书,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热爱科学,勤奋学习”这一教学内容和相关基本要求设置的。在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已经进行过“好好学习”的教育,在三至五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已经进行过“勤奋学习”和“热爱科学”的教育,本课所不同的是将“热爱科学”和“勤奋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一高度,阐述学生应该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以承担祖国赋予这一代人的历史重任。

  对该年级学生进行这一教育很有必要。不可否认,该年级的学生中大多数是能勤奋学习的,但也应该看到,有相当一些学生学习缺乏动力,他们或者只是为分数而学习,或者只是为父母而学习,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往往打退堂鼓,产生厌学情绪,个别的甚至逃学。我们需要通过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性,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学好各门文化课,而且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

  本课的导入部分是一个“述说”,说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一般都听说过这句话,也能大体讲出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教师可以由此自然地引出课文要讲述的主题。

  教法建议

  本课课文主要讲两个问题。

  1.科学文化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本课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多举一些事例,特别是现代的事例,帮助学生加深认识。认识了这个问题,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科技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为什么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而也就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少年儿童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少年儿童必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这个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按照以上层次,一层一层地组织教学,并通过现实例子着重说明,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能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

科学教案 篇4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教学后记: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傅科摆——地球自转

  三、认识相对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 通过幼儿的操作尝试活动,感知沙的特性:沙是松散的、一粒粒的、细小的、不溶于水的。

  2、 初步了解沙的用途及教育玩沙的安全。

  3、 通过玩沙活动激发幼儿的愉快情绪,培养初步的探索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玩沙工具(铲、胶碟 、 、耙等)、水、手巾。

  【活动过程】

  一、把幼儿带到沙池边,以玩沙导入学习活动,引出活动主题并进行安全教育。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沙),对啦,你们喜欢玩沙吗?今天,我准备了很多玩沙工具,待会请你们用手玩一玩,用脚踩一踩,跳一跳,讲一讲你发现了沙有哪些秘密?告诉老师或者同伴们!不过你们玩的时候,请注意:不能把沙往上抛,要保护自己和同伴的眼睛和鼻子,不要用脏手揉眼睛。知道了吗?

  二、通过各尝试活动,初步感知沙的主要特征。

  A、幼儿自由玩沙。幼儿通过团沙、踩沙、筛沙、把水放到手上的沙里,然后再把沙放进水里等操作活动,感知沙的特征。

  B、师生一起归纳沙的特点:

  沙是松散的、一粒粒的'、细小的、不溶于水的等。

  三、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沙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师:你们知道了沙有这么多秘密,那么沙有什么用呢?(沙可以用来建房子、铺路、彩沙可以用来作画、装饰等等。)

  四、幼儿用沙进行建筑活动,感受沙带来的乐趣。

  师:好,我们来当建筑师,把你想建的东西建出来吧!(幼儿自由构建)

  (结束)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07-21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10-19

科学教案【经典】07-28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经典)科学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