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10-16 18:54:02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锦集7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案目标:

  1、初步掌握制作树叶书签、标本和保存树叶的基本方法。

  2、引导幼儿观察形形色色的树种,了解树的名称、形态、特点、生长规律等。

  3、进一步增进幼儿对树的认识,理解人与树的内在联系。

  4、通过对树的`认识和探究,激发幼儿爱树、护树的情感,培养其环保意识。

  二、教案准备:

  1、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

  2、教师准备一些市区绿化的录像带、照片等资料。

  三、教案安排:

  1.绿化植物知多少: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调查了解幼儿园和幼儿园周围有多少种绿化植物,并摄影,了解这些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2.树叶探趣: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幼儿园、公园、植物园等实地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采集树叶标本,制作树叶贴画、树叶标签,……

  3.树木护养:老师和家长一起教给孩子一些有关养护植物方面的常识。

  4.绿化植物摄影作品展和树叶贴画作品展。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2、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

  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的实际,还可准备一些其它的游戏器材。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了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谁能把气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学生猜测:全班40名学生进行猜测,教师记录猜测情况:认为力气大的同学获胜的有36人,认为力气小的同学获胜的有4人,认为都不能获胜的有0人。

  验证猜测:结果两位同学都没有获胜。全班只有一位同学猜测正确。

  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继续游戏:讲解新规则:我们再请两位同学换一种吹法,让漏斗口朝下,大家再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学生猜测,教师记录。学生演示,验证猜测。教师引导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游戏体会:两个游戏中的乒乓球都没有被吹走,而同学们的两次猜测都和游戏结果不一样。看来,研究科学不能光凭猜测,而是先猜一猜,再动手做一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二)教学新课

  1、我们来做小实验。

  (1)“能否站起来”实验

  热身活动:听老师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学生反复做几次,感到起立坐下非常容易。)

  实验要求:指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往前放。老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学生猜测:指2—3名学生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

  分组实验:按照实验要求,学生充分实验。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和进行实验的同学交流实验的感觉和体会。

  汇报实验结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自由猜想其中的原因。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2)“吹蜡烛”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然后进行实验,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指导学生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同时启发学生把身边的物体作为实验材料,逐一进行实验。

  汇报交流:指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讨论:①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

  ②为什么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3、“吸饮料”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烧杯和吸管(应选择比较粗的吸管),同学们想办法去吸到饮料,看哪一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学生稍做讨论,然后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师:在实验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同学们刚才玩的开心吗?你们是怎么玩的?(引导学生说出:先猜想,再动手做一做,最后得出结论)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做游戏和实验的过程就是做科学的过程。科学家在做科学的过程中有了很多发现和发明,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2、说一说,我们身边哪里有科学。

  1、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教师讲述:游戏中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学生举出身边的有科学的例子:玩具里面有科学,衣服里面有科学,动植物身体里面有科学,声音里面有科学,交通工具里面有科学,手机里面有科学等。

  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课题),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师: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带来的资料,展示了很多高科技产品,说明这些产品里面有科学。)

  师: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教师播放当前国际上、中国比较先进的科技方面的录象资料,如:登月、克隆技术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3、自由活动:启发学生画一幅科幻画或编一个科幻小故事,憧憬科学。

  师:科学家们的创造令我们赞叹不已,老师也有一些大胆的设想,大家有没有兴趣听一听?(老师结合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生物技术——克隆技术”、“材料技术——纳米材料”、“能源技术——无污染能源”、“空间技术——太空移民”对科学的未来进行畅想,展现给学生一幅美丽的科学画卷。)

  师:老师说出了自己的设想,同学们有什么大胆的设想呢?那就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幅科学幻想画或编一个科学幻想小故事,尽情地展示你的才华吧!同学们可以一个人活动,也可以小组活动;可以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做一做,也可以说一说,想一想。

  学生自由活动:有的学生画科学幻想画,有的编科学幻想小故事,有的在静静地想,有的在高声地说;有的小组动手制作太空城,有的小组开起了科学故事会,还有的小组正讨论进行一次以“畅想科学未来”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小结:有的同学的创作已经完成了,有的同学正在创作。老师知道大家有许多神奇的想法,我们在课下把自己的创作进行完毕,好不好?我们还要举办一个小型画展或故事会让同学们充分展示和交流。

  课堂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小朋友们个个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想象,不愧是一名小科学家。那你觉得同学中谁表现比较出色?为什么?你认为老师表现如何呢?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把你对自己的评价记录在评价表上吧!

  布置作业

  师: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科学教案 篇3

幼儿科学教案:有趣的两面镜

  【设计思路】

  朋友出差回来,送我一面精致的两面镜,我带到教室里,引发班上孩子的浓厚兴趣。单面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孩子们非常熟悉它、喜欢它;而对两面镜孩子们则见得较少,但它非常有趣,它所照的物体成像有不少的变化,有趣、易观察又好操作,是科学活动的好素材。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鉴于此,我生成并设计了《有趣的两面镜》这一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对两面镜的成像操作,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探索、观察、思维以及表达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观察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

  2、尝试记录两面镜成像的现象。

  3、乐意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一面大的两面镜;每人一面单面镜、两面镜、各种立体小玩具。

  2、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了解单面镜的成像现象。

  (1)教师组织幼儿自由地照小镜子。

  师:“小朋友们长得真可爱!老师今天特意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一面小镜子,让朋友照一照自己可爱的样子。看一看,你在小镜子里面能看到你自己的什么呢?”

  (2)幼儿同伴间相互交流。

  师:“你发现镜子里有几个自己?”

  2、探索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认识两面镜,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师:“今天老师除了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外,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另一种镜子,你们看,它像什么?它是怎样做成的?”(出示特大的两面镜)

  (2)师:“这种镜子就叫两面镜。它非常好玩!可以慢慢地打开,还可以。慢慢地合起来。”(老师边讲边演示)接着老师边看边作惊讶状说:“咦!这两面镜真好玩!还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我在两面镜里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师:“那我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请小朋友把你们桌子上的两面镜拿起来玩一玩,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3、幼儿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两面镜成像的有趣现象。

  (1)幼儿照两面镜,老师观察指导。

  (2)组织幼儿相互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在两面镜里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和一面镜子里照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4、幼儿第二次探索,进一步感知两面镜有趣的物体成像现象。

  (1)幼儿用各种立方体小玩具和两面镜玩一玩,进行探索,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在现象。其实,两面镜还会变更多的戏法呢!看,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小玩具,请小朋友用这些小玩具和你的两面镜一起玩一玩,看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更有趣的现象?”

  (2)组织幼儿交流探索的结果。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玩具和两面镜一起玩了玩,又发现了什么更有趣的现象呢?”

  5、幼儿第三次探索,感知两面镜夹角的变化所带来的.物体成像数量的变化并记录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并记录,教师注意观察和指导。

  师:“我们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又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些有趣的发现给记录下来。那么,该怎么记,记在哪呢?请小朋友看黑板上的这张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格:“第一行是两面镜的标记。第一个图是两面镜完全打开时的标记(边讲边演示);第二个图是两面镜合拢时,张口大一点儿的标记;第三个图是两面镜再慢慢合拢,张口小一点儿的标记。这第二行、第三行是空格,是给小朋友记录用的。如果,你是用小鱼跟两面镜玩的,你就在第二行的第一个空格里面画上小鱼的标记,然后根据上面的标记,看看小鱼在这种情况下(指第一标记)小鱼像的数量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分别指第二、第三标记)小鱼像的数量又是多少?然后,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以用数字表示,也可以用画图来表示。下面,请小朋友去试一试,边玩边记录吧。”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单,组织幼儿讲述记录结果。

  师:“你是用什么跟两面镜玩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6、将幼儿作业记录装订成册,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玩两面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探索出当两面镜完全打开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最少,只有一个,当两面镜慢慢合拢的时候,物体像的数量就越来越多,并把它记录下来。现在,老师把小朋友的记录装订成一本书,取名叫“我们的发现”,在教室挂起来,好吗?”

  【活动评析】

  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有着天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有趣的两面镜》就是因幼儿的兴趣生发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和猜想。幼儿有了猜想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会进入真正的准备状态。接着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指导他们通过自身的探索,对两面镜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其间,我尊重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积极正确评价每一个幼儿的探究行为,对认真探索、积极动脑的幼儿加以肯定和表扬;对能力差的、依赖性较强的幼儿总是给予鼓励的支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在探索中得以充分发挥,目标大成度高。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出示动画:雨点落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尝试解释牛顿的第二个问题

  1、看到苹果落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2、牛顿还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牛顿想到的第二个问题)你没有想到吧?

  牛顿思考问题的深度比我们更深,想到的问题更具有探究性,这就是大科学家牛顿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我们应该向牛顿学习。

  3、对于牛顿的第二个问题,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学生讨论,说说)

  4、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做个“滴水不漏”的小游戏,好吗?

  5、讲解游戏规则,教师演示,请一个学生演示。

  (1)用手紧紧握住系着水杯的绳子。

  (2)把水杯快速地旋转。

  6、学生游戏。

  7、谈话:当我们把水杯倾斜甚至倒过来的时候,水会怎样?为什么会掉下来?

  当水杯快速旋转时,水有没有掉下来?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提示:刚才我们是把水杯向哪里甩?水杯是怎样运动的?

  (板画:水杯绕手圆周运动轨迹图)

  8、你能对牛顿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作出解释了吗?

  (提示: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那么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水杯有什么联系呢?)

  9、可以说,没有牛顿对“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解释,就没有今天的航天事业。

  请看——(播放神五载人飞船发射的视频)

  六、课堂总结

  (时间充裕)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并带着这个疑问进行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并围绕“苹果为什么落地”作出了两个非常科学的解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吗?(请学生说说)

  你有过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你愿意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时间不足)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板书:

  20、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地球吸引→重力垂直向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是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的:

  1、 感知各类水果,制作水果拼盘,品尝水果的滋味,培养幼儿触摸觉、嗅觉、味觉的能力,

  2、 幼儿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参观果园

  2、苹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个

  3、塑料盘子五个,塑料刀子每人一把

  三、过程

  一、引入: 今天,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好多的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 分组观察水果(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来感受水果的色、香、)

  2、 集中交流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看到、摸到、闻到的.感受告诉他人。

  三、 水果拼盘比赛

  1、 幼儿分组讨论:如何制作水果拼盘

  2、 幼儿分组制作水果拼盘(提醒幼儿用刀时要小心)

  3、 欣赏各组的水果拼盘,幼儿进行评价

  四、 品尝水果拼盘大会 引导幼儿品尝自己 做的水果拼盘,并说说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 游戏“运水果”结束。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意图:

  恐龙对于孩子们永远充满好奇。他们喜欢看关于恐龙的书籍,听关于恐龙的故事,玩关于恐龙的玩具,“恐龙”是种神秘奇特的动物,没人见过真正的恐龙是什么样子,人们见到的恐龙图案全是科学家通它的化石还原的形象。这给孩子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孩子对恐龙世界探秘的渴望。

  活动目标:

  1.感知恐龙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了解恐龙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3.感受生命的宝贵,学会感恩。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内容:

  活动一:科学《探秘恐龙世界》

  ●分享、交流

  (1)介绍自己收集的恐龙图片、资料,讨论自己知道的恐龙。

  (2)请个别幼儿分享讲述。

  ●欣赏、感受

  (1)观看恐龙化石。

  (2)恐龙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讨论

  (1)恐龙模拟视频,感受恐龙世界的壮观和神秘。

  (2)利用课件和视频认识腔骨龙、异特龙、梁龙、甲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3)小结

  肉食性恐龙牙齿锋利,吃肉凶猛,两腿行走。

  草食性恐龙吃青草、树枝上的嫩叶等,草食性恐龙比较巨大,牙齿扁平。

  杂食性恐龙既吃肉也吃植物,还偷吃恐龙蛋。目前发现的恐龙中,草食性恐龙最多,杂食性恐龙最少。

  ●猜想、探究

  (1)现在还有恐龙吗?它们都到哪去了?

  (2)科学家对于恐龙灭绝的各种猜测。(看视频)

  A、小行星撞地球假说

  B、火山爆发假说

  C、气候变化假说

  D、海洋变迁假说

  小结:恐龙灭绝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操作、游戏

  分组活动:

  (1)白色恐龙石膏像涂色

  (2)恐龙化石挖掘考古

  (3)恐龙模型分类

  活动二:绘本《永远永远爱你》

  ●认识恐龙

  播放视频,认识霸王龙和慈母龙。

  慈母龙:最爱自己孩子,吃植物和野果等。

  霸王龙:凶猛的食肉恐龙。

  ●角色介绍

  认识绘本《永远永远爱你》

  ●阅读绘本

  (1)解读封面

  封面上有谁?故事名字是什么?

  (2)故事中谁永远永远爱谁?

  (3)阅读绘本,教师指导。

  ●理解绘本

  (1)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理解故事情节。

  观察——猜图——理解

  主要问题:

  1.慈母龙妈妈捡来的.蛋是谁的蛋?

  2.蛋孵出霸王龙为什么要把他送走?后来为什么又留下?

  3.大的霸王龙是良太的什么人?为什么?

  4.果子山是谁送给慈母龙的?

  5.故事中谁永远、永远爱谁?你怎么知道?

  ●欣赏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感受亲情。

  ●情感体验

  (1)视频:《父母的爱》,感受父母无私的爱。

  (2)幼儿动手操作,采用绘画、粘贴的方式制作感恩卡,送给妈妈。

  活动三:区域活动《恐龙的故事》

  图书区:将收集的恐龙书籍、视频投放活动区。

  科学区:将沙盘投放在科学区,隐藏恐龙化石。

  建构区:收集恐龙图片以及恐龙模型、废旧牙膏盒、废旧报纸、以及饮料品和易拉罐、积木,用于搭建和游戏。

  美工区:恐龙图片,让幼儿自由绘画,投放橡皮泥,动手捏恐龙。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我想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和几张图片进行教学,很难使幼儿充分感知了解,教学效果可能不尽人意。为此,课前我鼓励幼儿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寻找恐龙的模型玩具或图书图片等,然后带到幼儿园一起交流观看,为这次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和准备。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0-10

科学教案[经典]12-06

科学教案(经典)12-24

【精选】科学教案12-24

科学教案07-21

[经典]科学教案10-15

科学教案10-19

科学教案【经典】07-28

科学教案(精选)10-20

(经典)科学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