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27 08:21:55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锦集九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 、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 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填空:

  (1)6个十是( ),12个十是( ),12个百是( ).

  (2)40是( )个十,800是( )个百.

  (3) 表示( ),结果得( ).

  3.师列式 , ,同时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整十、整百数同一位数相乘)师明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的乘法口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主动参与学习例1.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猜猜得多少?说说你怎样想的?

  问:我们用小棒来验证一下,这个答案是否正确.

  教师出示1捆小棒,说:这是10根小棒扎成的一捆,表示几个十?(1个十)

  师:怎样表示 呢?请你们动手试一试.

  学生分组,动手摆小棒,然后汇报: 表示3个20是多少,用小棒表示就是两捆小棒为一份,摆这样的3份,共6捆.

  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1)”.

  问:看图说说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 )

  说明: 表示把3个20合并在一起,就是6个十,所以得60.

  师板书:2个十 个十

  齐读算式及结果:20乘3等于60.

  (2)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①读算式,写得数,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出示:

  要求全班动笔把得数填在书上.再观察讨论:分别观察每组题中因数和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口算算法:当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中国共产党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请你用这一方法,口算 , , .

  2.迁移类推学习例2.

  (1)看图列式并口算得数.

  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2)”.问:这幅图表示什么?该怎样列式?(表示4个300是多少,列式为 ).板书:

  问:你是怎样想的?板书:3个百×4=12个百=1200

  追问:还有更快的方法算出得数吗?(先算出 的积,因为300的3后有两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巩固算法.

  ①读算式说得数.

  ②出示:

  讨论:怎样做题迅速而准确地写出得数?(每组都先算好第一题的得数,后两道题的积添上相应的数的“0”;

  ③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要求学生独立填写)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写得数,比比谁最棒.

  2.填空:

  (1) 读作( )乘( ),想:( )个( )乘7是( )个( ),是( ).

  (2)3乘600得( )个百,就是( ).

  3.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6箱水果,每箱30千克.一共买来水果多少千克?

  (2)果园里栽了4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在8倍.梨树有多少棵?

  4.游戏:小猴摘桃(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表内乘法和万以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观察讨论来理解算式的含义和算理,再通过巩固练习来使学生领悟算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规律,探索得出简便算法并加以运用.

  教师注意以基本概念为核心,抓住新旧知识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掌握新知识.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尤其是口算算理的推导过程.为学生探求问题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氛围.

  探究活动

  放爆竹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教师将口算卡片制作成爆竹形状.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或指名说出得数.

  2.全班同学做裁判,答对了就发出“叮、嘡——”的爆竹声,答错了就发出“喇”的声音,然后一起修改答案.

  小小邮递员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1.用纸盒做成信箱模样,前后两面都标上数字即算式的结果.

  2.制作若干卡片(信),上面写着一些算式.

  活动过程

  1.请4至6名同学到前边,每人手里拿一个信箱.其它同学每人各拿一封或几封信.

  2.游戏开始,学生找算式所对应的得数投入收信箱,双方互查互动.

  3.教师可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加以点拨,指导他们讨论,辨析,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果图。

  学具:每四位同学一副男女生套圈成果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果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的,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习即与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切的联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点有相同的地方。本质的区别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习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始。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平面图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比如研究平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研究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都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

  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继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五花八门,比如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平平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着急否定学生,因为学生已经从以往的平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肯定。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二)讲授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当然理想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回答或许不是那么精确,比如,平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如平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了立体图形的思考。

  这时进一步追问,假如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梳理,研究平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同样的道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研究点来进行探讨,比如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当然,这些名称的认识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习,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巩固各部分的名称。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称后,我们可以先研究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节课我采用先研究长方体再将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

  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当然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来数。研究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第二,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

  小讨论结束,学生在进行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形状、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习中会进行特殊的.论述)

  在去研究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刚才研究面的过程:比如,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所有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后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按照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按照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予以肯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平方向的较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平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化的。

  在研究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去研究正方体。完成研究表格,并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同。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平面图形中,我们学习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基本结束,根据练习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

  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八、板书设计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西师版xx年级上(下)册xx页

  执教者:xxx

  教学课时:第X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xxxxxxxxxx,掌握xxxxxxxxxx。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xxxxx方法,体验xxxxxxxxxx。情感态度:通过感受xxxxxxxx,培养xxxxxxxx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xxx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xxxxxxxxxxxxxxxxxx。

  生2:我认为xxxxxxxxxxxxxxxxxx。

  生3:我是这样想的xxxxxxxxxxxxxxx。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xx方法,了解到xxxxxxxxxxxx,那老师觉得xxxx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直接计量学生卡的面积,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卡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计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学会用字母表示。至于正方形面积公式,学生是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迁移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你能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请你估计一下我们学生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交流估计答案并说明估计方法。

  3.同学们估计出了很多答案,到底学生卡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动手测量来验证一下。

  【评析: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选择学生卡这个素材,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自己学生卡的面积,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学生卡的实际面积。

  2.反馈交流。

  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学生交流:

  办法一:用学具盒里的透明方格纸盖在卡片上面,然后数一数,每排有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共6排,所以卡片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

  办法二:用我们自己做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满整个卡片,每排8个,一排一排数,6排一共48个,所以卡片面积48平方厘米。

  办法三:我们也是用摆的方法,用学具盒里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每行可以摆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每列可以摆6个,说明可以摆这样的6行,所以8乘6就是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3.同样是用1平方厘米正方形摆的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办法四:我们是用尺量的,一人量长,一人量宽,量出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乘一下面积就是48平方厘米。

  请你们说说你们的想法。

  (长8厘米就是沿长可以摆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一排8个;宽6厘米就是沿宽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6排,所以面积48平方厘米。)

  问:他们的解释你们满意吗?看来,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可以怎么办?(想办法检验。)

  【评析: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学生卡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教师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同学们可以利用学具盒的学具摆长方形,也可以自己画整厘米的长方形,还可以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想办法验证一下。四人小组合作来试一试。

  1.生分组实验。

  2.交流汇报。

  组1:(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我们从学具盒里拿了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了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6乘2面积12平方厘米;又摆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4乘3面积12平方厘米;还摆了一个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12乘1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们认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

  组2:(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我们组每人画了一个长方形。我画了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3乘2等于6平方厘米;他画了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7乘5等于35平方厘米;她画了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10乘8等于80平方厘米。我们用方格纸验证一下都是对的。

  组3:(在课桌上演示)我们组量了课桌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5乘4等于20平方分米,然后我们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验证是对的。

  【评析: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通过刚才实验验证,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如果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会表达长方形面积公式吗?板书:s=ab

  五、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口答下面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问:图(3)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而你能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能用字母表示公式吗?

  板书:s=aa

  【评析: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估估、量量、算算,你们身边的某一长方形的面积。

  【评析:整个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总评:本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讲授接受式的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自己去求证,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推行,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实验发现验证),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 其实小明这个小主人,当得还是挺合格的。他告诉王叔叔,他们三户居民都装了分电表。上个月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显示下表)

  (3)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3、分配奖金

  我们运动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进行刻苦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他们夺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下面是运动员的参赛项目个数和得分情况:(显示表格)

  学校决定共给这几位同学1200元的奖金。假如让你来分配,你将怎么分配这些奖金呢?

  (5) 小结:到底学校会怎么奖励运动员们,我们下午见分晓。不过,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奖励运动员,重要的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对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以及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一种肯定。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01-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6-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2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3-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8-21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1-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07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06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四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