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第一次抱母亲教案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一次抱母亲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1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说“于老师是平民,或者说是平民哲学家,甚至是禅学家,散淡、平易、简洁、随和、诙谐、他似乎有一根金手指,在简简单单的课文里,在平平凡凡的生活里,随手找到语文教学的真金,平易之处最奇崛。”阳春三月,美丽的水电都城——宜昌迎来了这位“贫民”教育专家。带着他的“金手指”,带着融融的春意,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第一次抱母亲》的精彩课堂。坐在距离讲台不到两米远的地方,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于老师的白发。一直以为白发对于长者是无以言表的生命的灿烂,是华丽的。于是,我相信这位老人的平易与朴素之中一定蕴藏着某种典丽与华美。终于,我在于老师的课堂,发现了这种近乎铺张与奢侈的东西——那就是读!
一、读进去,山就是山
于老师常说:“语文就是语文,不需要加许多定语。我追求的是一个实字。”具体到一节课上,他首先关心的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他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当作人人要做到“保底工程”。所以,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样人文色彩极浓的课文时,他也能沉下心来,从一个字开始,教学生扎扎实实读书。
师:生字认识了吗?我写一个你读一个。(师转身写)你先不要读,我写完你读。(教师板书:“越”)越可以和哪些字组成词语?
生:翻山越岭……
师:翻山越岭,(教师将词语在黑板上补充完整)一起读。
生(齐读)翻山越岭
师:把每个字读实,声音不要发漂,不要轻浮,要实在。
生:(轻轻读)翻山越岭
师:“越”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越过
师:等于没说
生:穿过 走过
师:在《新华字典》里这个字有七种解释,这里是“跨”,取这个意向。
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山就是山,在语文课堂上,任何表面的热热闹闹都替代不了事物还原原本的过程,惟有读可以在学生的头脑里唤起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
二、读出来,山不是山
师:德国一个作家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后。如果用两只眼睛读书,读“重担”你决不会只看到一百多斤重担。用两只眼睛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第四段
师:现在你对重担是怎样理解的?
生:赡养老人
生:抚养子女
生:生活的压力
生:母亲是家庭的顶梁柱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的“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记住了,用两只眼睛读书。
生:是一个个生活的困难。
书读到这里,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山已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它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我豁然开朗:书要读得进去,也要读得出来。“重担”与“翻山越岭”——一个前后关联的照应,一次过去之后的回首,将平易处的奇崛,朴素里的华章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不得不叹服:大师就是大师!大师总能从看似平淡的课文里钻出“味”来,而把引导学生品味的落脚点永远落实在读上面。“重担”的分量是学生读出来的;“翻山越岭”的艰辛是学生读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内涵与精髓是学生读出来的。
三、读开去,山还是山
师:谁来读最后两段?
生:读最后两段(教师板书“无数次”)
师:(生读完毕)读得真好!看黑板上(”第一次抱母亲”和“无数次”)现在黑板上只剩下课题和我刚才写的三个字。同学们,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被母亲无数次的抱过,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而我们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感动的流下了泪水。当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不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吗?
生:妈妈,我以后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你。
生:妈妈,也许你很平凡,也许你不算很伟大。但我认为你是最棒的,我会为了你,为了祖国妈妈增砖添瓦。
师:(指着一名女生)我看到她流泪了。
生:(站起来,泣不成声)妈妈,你抚养我长大,含辛茹苦,妈妈,你辛苦了。我想对自己说,以后不要太任性,不要对妈妈发脾气了。
师:(激动地)知道我最想说什么?
生:(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把这句名言,这句至理名言写在课本上,刻在心里。在备课的时候,我在书上还写了一段话,读给你们听听: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呢?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母亲虽然去世了,但我的周围还有很多别人的母亲,我要像爱我的母亲一样爱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心我的孩子一样爱我的学生。
“无数次”与“第一次”的蒙太奇手法,是于老师的“金手指”点到的又一真金。凭借这种蒙太奇的作用,使学生产生“蓦然回首”的顿悟,产生与老师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仔细听,山还是山,只是那山,看在眼里,已经有了另一种内涵。
“好好学语文,语文太好了!好好读书,书越读越有味道!”课在于老师深深的感触和殷殷的期望中结束,在场的一千多人沉浸在他一步一步带着我们走进的读书境界里,像流连于一处美伦美奂的风景,久久不愿意离去……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 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 通过学习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 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 地:在医院里 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3
一、导入
1、有一个人,无论走到那里都放不下你,这个人就是你的母亲。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2、通过上午的学习,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什么?
(1)学生快速浏览回顾文章
(2)学生说:我是突发奇想地抱母亲。(这是你的感受,还有其他的吗?)
学生说:那天母亲生病了,我抱了自己的母亲。
(3)我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说:在我的记忆中,母亲……(这是你的记忆中的,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说: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我们没有想到这么轻,我对母亲的关爱不够,母亲对我却很好。
学生说:我以为母亲很重。
3、还有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我以为母亲很重?
(1)学生说:左手……差点仰面摔倒。
学生说:母亲天天都要挑这样的担子。
学生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
学生说;没有想到她能挑一百八十多斤的担子。
4、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自己的母亲很重吗?
(1)学生说;手里拉着我,还要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
(2)通过这句话,你们能看出什么?
课件出示:在我的记忆中……
(3)师生交流
(4)同学们想像一下,一个八十多斤的人,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5)师生交流。还能体会到什么?(她有坚强的意志、十分关爱我们。)
5、我们长大以后呢?
(1)指名读:课件出示: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2)大家读读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
学生说:母亲非常爱我们,心疼我们。
学生继续说。
同学们在这句话中,有两个担子,这两个担子的意思一样吗?
(第一个担子就是指挑的担子,第二个担子指的是养育我们的担子,保护我们,天天烧饭、洗碗……)
同学们这些都是母亲的担子,母亲的担子多重啊!
6、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游子……”出示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教师讲解,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母亲的时候,这样感受母亲的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自己先读一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再这名读
(3)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要这样难过呢?
(4)学生说;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关心过母亲。学生说理由。
(5)母亲用80多斤的身子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一直在我们操劳。
(6)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却没有为母亲做些什么?
7、同学们当我们和母亲要钱交学费的时候,母亲是这样劳累。
(1)还有一个词语能够看出来,是哪个词语?
(2)“愧疚”
(3)是啊,从这个词语能看出作者很难过。
8、而母亲是怎样看待她所做的一切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不是这样过来的?
(2)课件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同学们看看这位母亲的语言和表情,她是个什么样的母亲?
(3)大家看看这个词语“哪个”?想想你们的母亲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行为呢?
(4)师生交流
学生说;我的母亲不睡觉,陪着我学习。
学生说:母亲下了晚班,没有休息还帮着我们烧明天的饭。
学生说:每当我生病的时候,她还为我忙着,忙那。
学生说:“下雨天,她把雨披披在我的身上。”
学生说:有一次,下火车……
9、同学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做的……多少个清晨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已经开始忙碌了,多少个中午我们的母亲急急忙忙地赶到学校接我们,多少个傍晚,妈妈工作了一天,她还要赶到菜场去为我们的食物忙碌着,多少个夜晚,妈妈劳累了一天,为我们检查作业,甚至晚上盖被子。
同学们这就是爱啊,这就是母爱啊!作者也想到了这样一幕。
(1)我决定抱一抱母亲,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护士不忍离去,就在边上看着。我以为母亲睡着了,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2)母亲的泪水是母亲因为病痛而流下的吗?
学生说;这是兴奋的泪水、幸福的泪水、这时高兴的泪水,这是感动泪水。这是爱的泪水……
(3)教师板书:无数次抱我
(4)小时母亲无数次地抱我,而我抱了一次母亲,她就如此感动。现在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5)学生说;母亲为我付出的很多,我为母亲做得很少。
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长大报答母亲,我们不应该无理取闹了。
(6)我想说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拓展训练
1、吴老师此时还想说这样一段话:电脑出示
最爱是你(献给我的母亲)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的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医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
如果说因为忙碌和粗心,我们忽略了平时对母亲的问候和关心,无论如何,别忘了在3月8日那天买上一束康乃馨,哪怕是一句感恩的话语……
2、同学们,你们此时愿意拿出笔来写上一句你们对妈妈感恩的话语吗?请动笔写写吧。(《烛光里的妈妈》)
3、学生练笔
学生说:亲爱的妈妈,我一定会在长大的时候好好报答你。
学生说:妈妈对我的爱就像“万丈深渊”……(这是多么“恰当”的一个说法啊?)
4、请大家把这份心意卡,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她一定会非常感动的。请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吴老师我是母亲,下面听课的老师中也还有好多母亲。让我们为她们祝福吧。下课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无数次抱过我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难点】
怎样使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和孝子情怀,并能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悟自己的母爱和表达自己的爱。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齐读课题。提出想法或者疑问。(为什么要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母亲有什么感受?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抱母亲?)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脖子、摔倒、瘦小、翻山越岭,愧疚、仰面、责怪、突发奇想
(1)自由选择朗读方式,读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练读。
(2)全班交流:(重点理解“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走山路的艰苦。
“责怪”责备;埋怨。
“愧疚”心里惭愧不安。
“突发奇想”突然产生一种奇特的想法。)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指名评价。
三、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重点指导:
(1)为什么要抱母亲?(换床单,报母恩)板书:换床单 报母恩
出示:
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指导朗读。
“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慢一点,读出吃力的样子。
“赶紧”读得快一些,表达一种急切,我要是不赶紧,母亲可能就要吃力地自己下床了。而我是不想让病中的母亲吃力地起床的',所以得赶紧。
(2)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难过,愧疚)板书:难过 愧疚
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文中有三处“没想到”,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指导朗读。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吃惊,对母亲不了解,关心不够)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难过)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愧疚)
师引导: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里的重担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者说的话,透过字面展开想象,体会一下。
指名汇报。
当你知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的母亲竟然只有80多斤,相信你一定也读懂了作者此时心中的难过和愧疚。读一读2、3自然段。(配乐齐读)
2、根据板书内容,你能给课文分段吗?快速阅读课文,并完成本课补充习题第四题。
指名反馈。
一(1)“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二(2-3)“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母亲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三(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着母亲入睡,却发 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3、指导写字。
生字:脖 摔 翻 瘦(找找两组字的特点,再自由识记生字。)
交流要点。(“脖”的右上部为小十字,“翻”的左下部为田字,“瘦”注意中间两笔横之间要断开。)
3、范写:瘦
四、作业
1、记录一天中妈妈为自己做的事以及自己为妈妈做的事。
2、拥抱妈妈,并对妈妈说:“我爱你”,然后把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
3、朗读课文,识记词语。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换床单 报母恩
难过 愧疚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相关文章: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11-18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04-04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四篇05-12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锦集八篇05-15
小班社会抱一抱教案03-22
小班社会《抱一抱》教案09-09
小班教案《抱一抱》含反思11-01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03-17
《荷叶母亲》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