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水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导入 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 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 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 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 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3.我们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
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教学难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二)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
教师活动: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
教师活动:
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
(四)夏季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
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教师活动:
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五)温度带的划分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
3.讨论回答家乡的农作物
教师活动:
1.联系生活,引入活动积温的概念,解释温度带的划分。
2.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读图
3.提问家乡的农作物,介绍不同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
(六)降水的空间分布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讨论我国南北和东西的降水差异
2.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台北、武汉、兰州和乌鲁木齐,找出所在地区的降水范围,根据柱状图估计数值,给全班同学展示,一起标在课本相应的位置。讨论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教师活动:
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七)降水的时间变化
学生活动:
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
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
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
4.观看视频,加深对于年际变大引起灾害的认识。
5.观看图文资料,加深对于我国降水分布不均的理解。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讨论一年中家乡降水的季节分配。
2.展示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3.要求学生读图,讨论总结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4.播放视频,解释年际变化大引起的洪涝和干旱灾害
5.展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八)干湿地区
学生活动:
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
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农业类型等的区别。思考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区别,课下去探究。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强调“干”和“湿”和含义。
2.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3.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类型图片,解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范围,启发学生对于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思考和探究。
(九)课堂总结
学生活动:
讨论,发言
教师活动:
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
(十)达标测试
学生活动:
读题、讨论,做出答案
教师活动:
提问,反馈测试结果
板书设计
一.气温的分布
1.冬季
2.夏季
3.温度带
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1.空间
2.时间
3.干湿地区
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教学过程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
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水(板书)是很有意思的精灵。在古代大圣人孔子的眼中,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是有情义、有德性的;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中,水正如他心中的愁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现代著名作家马朝虎的眼中,水又是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快速读课文,找一找有关的句子。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扣文章的这句中心句展开的。教学伊始,让学生未入文境先有情,继而深入文本体会。)
2.怎么样的东西称得上珍贵?(珍珠、钻石…)水,在我们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何以会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因为我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我的家乡到底是怎样一番缺水的情景呢?(板书:缺水)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⑴"十分里以外"村里人要吃水,要到十公里以外去挑,而后返回,来回奔波二十公里,目的就是要挑回一担水,多辛苦啊!
⑵"排上一个小时"为了一担水,要等待一个小时,甚至还要更多时间,可见水弥足珍贵。
⑶"一处很小的泉眼"只有一处泉眼,而且很小,看来这里确实是一个水源稀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
5.师小结:因为我的家乡缺水,而村民的生活又时时刻刻离不开水。所以(出示句子)"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难怪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看来,在这里,在这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水比酒更珍贵,更受村民青睐。
6.假如你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村子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7.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
1.过渡: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地方,人们对水自然会有一种渴望,会有一种期盼,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回忆,去真切地感受那里的人们渴望水的情景吧!
2.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困难吗?检查初读情况。
⑴课件出示三句带有生字的句子。
"那时侯,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而挂在她腰间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⑵读生字词:"储水","钥匙","一勺水"
⑶自由读这些带有生字的句子。
⑷指名读三句句子,教师相机询问。
①什么叫储水?为什么要储水?(这里需要储水,是因为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储水是为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使用。)
②平平常常的一把钥匙,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说它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因为这把钥匙锁住的是水窑,只要水窑打开了,我们就能用水,那该是何等痛快、幸福的事。)
③用一勺水给我们洗澡,说明什么?(因为缺水,所以要节约用水,用一勺水,就给四兄弟洗了一回澡。)
⑸齐读三句句子,教案《《水》教学设计》。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又能通过对三个生字的简单理解,再次引领学生感悟到这里缺水,水是很珍贵的东西。)
四、自读感悟,品读交流。
1.除了第一自然段和上面几句句子,你还能从文章的其他地方体会到这个地方缺水,体会到水特别珍贵吗?
2.默读课文,划有关句子,并写一写自己的点滴感受。
(高年级学生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既要让学生学会快速浏览课文,又要学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每一句话,而且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师生交流,相机出示重点的句子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来带动整个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做到"教学无痕"。)
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①为什么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下雨?(在雨中洗澡,可以喝到水,可以储水)
②因为缺水,所以洗澡对于村民来说是一件奢耻的事情,只有在下雨天,才能痛痛快快地洗个澡,那是怎样的一种痛痛快快呢?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③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主要从两个地方谈感受:一方面是"张大嘴巴,去吃来自空中的水",让我们体会到孩子们多渴望水;另一方面是"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体会到人们洗澡时的痛快,在谈这两点时,都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比较。我们洗澡会如此痛快吗?我们会去吃来自空中的雨水吗?从而感受到水的珍贵。)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你能把这种痛快读出来吗?)
⑤师小结:就在这样的下雨天,小孩子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大人虽然拘谨,但内心也充满着快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水的降临的一种感激,对水的一种由衷的珍爱,所以说(出示)"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⑥师引读:这样的下雨天就像--过节一样,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⑵母亲锁上水窑,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①你觉得哪个字最能吸引你的眼球?(饿)
②母亲之所以会这样说,完全是因为她看见了她用水为我们冲凉的那一幕。
③课件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指名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闭眼想象,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一方面是我们淋到水后的一种快乐,另一方面是母亲对水的珍惜,做到"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④这是一种久旱逢甘淋的感觉,又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会用哪个词语?(爽)(痛快)(舒服)
⑤就带着这份"爽",这份"痛快",这份"舒服"来读一读这段话。
⑥师补充:在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倾注下来的同时,母亲还用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这样的感觉就更爽了,让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⑦现在你明白了吗,何以母亲要用"饿"而不用"渴"字?(因为天气炎热,因为缺水,我们的身体就是处于饥饿状态。好不容易才有了这样一次与水亲密接触的机会,真是太幸福了。)
⑧当一勺水给我们淋浴结束后,母亲又锁住了水窖,这又激起了我们的期盼之心,我们期盼什么?
⑨同学们,想想我们自己,处在江南水乡,用水毫无困难,我们是多么幸福啊!跟他们相比,你们有话要说吗?
(此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肯定有话要说。可能是反省自己以前用水的毫无节制,可能是因为用水的毫无困难,所以感受到的一种幸福,也可能是一些具体的节约用水方面的行为,不管是什么。只要同文本进行了交流,就都是一种学习后的收获。)
4.师小结:不管是下雨天痛痛快快地淋雨,还是无雨时母亲用水窖中的一勺水给我们洗澡,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村里人与水接触时的一种快乐。(板书:乐)
5.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对村民来说是异常珍贵,更让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
(教给学生写作的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五、总结延伸。
1.这篇文章是编者改动后选入课本中的,题目也做了相应的改动,你能猜猜原文的题目吗?(《饿水》)有机会,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原文,再来体会作家马朝虎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
(虽然《水》这一篇课文的教学已结束,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被激发出来了,这也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2.师总结:生活在缺水的地方的人,他们对水是如饥似渴。我们生活在不缺水的地方是如此幸运,但如果我们毫不节制地用水,不珍惜水资源,你觉得我们对得起那些缺水地方的村民吗?在你用水的时候,想一想缺水的村民那渴望期盼的眼神吧!想一想这句话吧!(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将文章的这句中心句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又体现了教学的前后呼应。)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探讨如何节约用水。
板书设计
饿水
缺水洗澡
苦乐
水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别致,贴近儿童生活。课文中的主人翁小洁宁可长时间地把面包纸攥在手里,也不愿弄脏那“清澈的湖水”,从点滴小事中反射出了小洁美好的心灵。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小洁坐在游船上都欣赏到了哪些美景?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7课《清澈的湖水》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感受风景美:
1、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湖水的清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的读一读课文,读完后在有关句子下边作上记号。
(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班内交流品读感悟。
“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指名读-----想像画面-----配乐欣赏画面------同桌试背------指名背诵------想背的一起背
“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
指名读------生生评价-----教师范读------自由练背------男、女生比赛背
2、看大屏幕,展开想像观察山石像什么?出示句子“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教师领读――学生配上动作练读――齐读――交流诵记的好办法――指名背诵――师生同背――练习用“像”仿说句子。
三、自主阅读体会小洁心灵美
1、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3、4、5自然段,看看小洁吃完面包后是怎么做的?
2、班内交流,体会小洁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却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
“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
“小洁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
“船靠岸了,……”
四、拓展、升华
1面对如画的美景,文中两个小伙伴一个紧攥面包纸一个乱扔香蕉皮,学到这里你想对他们说点儿什么?
2总结
板书设计:
27 清澈的湖水
湖水清 山石趣 小鱼乐
落石出 自觉爱护
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重点认读“罐”和“脆”两个字。
2、创设情境,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重点难点】
识字,朗读课文,能背诵局部课文。体会助人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图片。
【教材说明】
《泉水》是山东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和发生的故事。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四幅场景意境优美,极富画面感。语言清新明快,充溢诗情画意。本课重在创设一幅幅美丽的意境,让读者在美景的熏陶下感受泉水的热情与助人为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决难点
1、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假如你愿意可以和老师一起写。(教师写“泉”字,同学书空)
师: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齐说:泉。
师:谁能用这个字组个词?
生:泉水、温泉、喷泉、山泉、清泉、矿泉水、泪如泉涌……
师:同学们的词汇量真丰富,能组这么多词。
2、教师板书“水”:
师:那你对泉水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关于泉水的知识?
生:我知道泉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
生:我知道泉水来自地下。
生:我知道泉水是天然的。
3、解决:什么是天然水塔?
师:是的泉水来自地下,在山区最容易形成泉水,山上有许多许多地下水,许多江河湖海都是由泉水汇成的,所以我认为还可以把他称之为“天然水塔”(在泉水旁板书:天然水塔)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泉水称为“天然水塔”?
生:因为泉水是天然的不用花钱,所以老师把它叫“天然水塔”。
生:因为泉水从地下会源源不时地流出来,所以老师把它叫“天然水塔”。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丰富啊!把老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二、激发兴趣、初读课文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泉水的话题,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泉水?
生:(同学很兴奋地)想!
师:老师这有许多泉水的图片,请大家看大屏幕。(教师播放和泉水有关的泉水的图片。同学发出一片赞叹声。)
师:谁能把你看到的泉水用一个词来表示出来,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泉水?
生:清清的泉水。
生:清澈的泉水。
生:清凉的泉水。
生:美丽的泉水。
师:假如尝一口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甜甜的泉水。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把自身的感受都说出来了。
师:这些清清的泉水流啊流啊,他们会流到哪儿,做些什么?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初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身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同学读课文,解决生字)
三、互相交流、美读课文
1、动手贴一贴,理清思路: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泉水流到了哪?(教师根据同学所说板书: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并齐读这四个词语)
师:(指板书)泉水经过这四个地方都遇到了谁?
生:遇到了姐姐、杜鹃花、果树、画眉鸟。
师:你真了不起,刚读过一遍课文就能把他们都找出来了。
师:老师这有姐姐、杜鹃花、果树、画眉鸟的图片,谁能到前面来把他们贴到相应的位置上,找到自身的朋友?(同学争先恐后地争着抢着到前面来贴)其他的同学看看他们贴得对不对?
师: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什么来打水?
生:瓦罐。(抽生读“瓦罐”这个词,再抽读“罐”单字)
师:谁能用“罐”字组个词?
生:水罐、油罐、铁罐、罐头、陶罐、煤气罐……
师: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的歌声是什么样的?
生齐说:清脆。(抽生读“清脆”这个词,再抽读“脆”单字)
师:谁能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非常脆?
生:铃铛的声音非常清脆。
师:你来学学铃铛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丁零当啷,丁零当啷。
生:弹奏钢琴的声音很脆。
师:你吃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也很脆?
生:我吃薯片时发出的声音很脆。(同学发出吃薯片时的声音)
生:吃苹果时发出的声音很脆。(同学发出吃苹果的声音)
生:我吃萝卜时发出的声音很脆。
师:今晚我们都回家吃个苹果,吃个萝卜体会一下它们的脆。
2、由“脆”字导读第一段。(课件出示第一段)
师:泉水流动的声音清脆吗?
生:清脆。
师:谁能学一学泉水清脆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哗啦啦,哗啦啦……
师:对泉水可以这样流,还可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生:丁冬丁冬……
师:你的声音真清脆。是谁在山上弹琴?
生:是泉水。
师:谁能用书上的话告诉老师?
生: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怎么感觉泉水是从石缝里慢慢流出来,淌出来的,而没有感觉泉水是从石缝里冲出来的。(点击课件使“冲”字变红)你怎样读让大家感觉你是冲出来的。(个人读、齐读,同学再读就读得非常好)
师:谁接着往下读?
生:来到这阳光绚烂的世界。
师:泉水在黑暗的地下呆了那么久,一下子看到这么美丽的世界,阳光那么绚烂泉水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是非常高兴的。
生:非常兴奋。
生:泉水的眼前一亮他非常快乐。
师:用这种快乐的、兴奋的心情读读这句话。(个人读、齐读,同学读得非常好)
3、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朗读:
师:泉水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绚烂的世界,把自身的快乐洒满一路。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泉水,你最喜欢到山腰的水池走走还是喜欢到山间的平地去看看,是想为果树解渴,还是想为画眉鸟伴奏?我们大现在都是泉水,你想流到哪?
生:我想流到山腰的水池。
生:我想流到静静的山谷。
师:你想流到哪就把哪段好好读一读。(同学自读)
师:谁来交流,你想流到哪?
生:我想到静静的山谷去看看。(读相应的段落)
师:你怎么读得那么好?
生:因为我协助了画眉鸟所以我心里特别高兴。在我的伴奏下画眉鸟的歌声一定更清脆。
师:说得多好啊!喜欢流到山谷里的泉水们,我们一起把这段读一读。(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站起来齐读,读得很不错)
生:我想流到山坡的果园里。(读相应的'段落)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觉你非常快乐,你怎么这么高兴?
生:有了我的协助,果树才干结出又大又红的果子。协助他人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师:谁愿意当果树和泉水说两句?
生:(当泉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生:(当果树)谢谢你泉水,是你那甜甜的泉水把我滋润,使我长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子,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我。
生:(当泉水)不用客气,我走了,我还要去协助他人再见!
生:我想流到山间的平地。(读相应的段落)
师:能告诉大家你现在的心情吗?
生:我太快乐了,杜鹃花那么漂亮她自身都不知道。我当镜子把她照,杜鹃花才照见了自身美丽的身影。我觉得自身真是热心的泉水。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喜欢你这又清又热心的泉水。
师:还剩山腰的水池一段大家没有交流,我看这样吧!找你的好伙伴,一个扮演泉水,一个扮演姐姐到前面来扮演。
生:(扮演泉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生:(扮演姐姐)谢谢你泉水,我打了你的水回到家做出了香喷喷的米饭和馒头。用你做出的饭又香又甜,我真的好喜欢你!
生:(扮演泉水)不用客气,我的水很多很多源源不时,你可以每天到这儿来打水。
生:(扮演姐姐)好的,以后我每天都到这来打水。
师:通过大家的扮演,让我感觉到你们是多的、清的、甜的、美的泉水。(板书:多 清 甜 美)
师:我们一路欢歌笑语,使我看到了你们是很多、很清、很甜、很美的泉水。能过刚才大家的扮演,你还觉得自身是什么样的泉水?
生:快乐的泉水。
生:助人为乐的泉水。
生:热心的泉水。
生:爱协助人的泉水。
生:……
师:清如明镜、甜似甘露、美同琴声的泉水们,你们乐于助人、乐于奉献,为能协助他人而快乐着、自豪着、幸福着。欢乐的泉水你们一起的家在哪里?
生齐说:大海!
师:你们弹着琴跑下山去。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好许多伙伴,快快互相问候问候,打个招呼。
生互相问:你好,你好!
师:快快互相约定在哪里见?
生:大海里见!(声音很小)
师:你们的伙伴听不到。
生齐说:大海里见!(声音比较响亮)
师:你们的伙伴跑远了,听不到了。
生齐说:大海里见!(声音非常响亮)
师:教师我们班同学特别会扮演,而且课文读得也非常棒。相信大家的记忆力也一定很棒。我把课文当中许多字都去掉了你还能读下来吗?(出示课件:课文二到五段,同学基天性把去掉的局部读出来)
四、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长时间,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放松放松。(播放《泉水丁冬》课件)
师:想象一下这清清的泉水还会流到哪,他看见了什么,会说些什么?
(出示课件:泉水流到________,他遇到了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泉水流到田野里,他遇到了麦子,泉水说:“喝吧,喝吧!喝饱了幼稚了,你会磨成白面做成又大又香的馒头。”
生:泉水流到田野里,他遇到了稻谷,泉水说:“喝吧,喝吧!喝足了长大了,你会做成香喷喷米饭。”
生:泉水流到小河里,他遇到了小鱼,泉水说:“洗吧,洗吧!洗得干干净净好快快长大。”
生:……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可以看你们对泉水的喜爱,你们知道吗,古代的人对泉水也是情有独钟,许多诗人都爱以泉水为题来作诗。同学们都会背哪些和泉水有关的诗?
生: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老师也搜集到了这首诗,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小池)
生齐读:小池……
师:老师还搜集到了一首和泉水有关的诗,我们大家一起一读读。(课件: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齐读:山居秋暝……
五、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泉水的多、清、甜、美,同时也感受到了泉水在协助他人,无私奉献时的那颗快乐的心。也希望这清清的泉水流进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伴我们生长,让我们都能像泉水那样有助人为乐的热心肠。
【板书设计】
泉水(天然水塔)
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
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
(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 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
找朋友:
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的生字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
(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
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 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教学多音字:盛)
⑷ 认读长句:
①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 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⑵ 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 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 交流、感悟:
① 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 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 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⑷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3、抽生读4、5自然段:
⑴ 设疑:
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 交流:
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 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② “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③ 这时的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
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① 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② 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
说一说。
③ 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4、学习第6~8自然段: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四、升华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延伸
找周总理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水教案】相关文章:
水教案07-30
《水》教案范文11-29
我与水教案02-27
好玩的水教案05-11
水教案范文03-11
《神奇的水》教案03-10
《水搬家》教案08-28
水的教学教案10-04
《水》主题活动教案07-25
水教案范文(通用)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