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时间:2023-04-25 14:19:59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马说》教案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说》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马说》教案范文汇编10篇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1、知识教学点:

  ⑴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⑵ 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⑴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⑵ 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正音

  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 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课文,试领会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 (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

  2、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⑹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⑴ 同桌间互相听读。

  ⑵ 指名学生朗读。

  ⑶ 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八、课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课外阅读

  十、 迁移讨论

  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十一、布置作业

《马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马说》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文章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知己”这个词来源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

  (板书:一、理读 1、读准2、读懂)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 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板书:二、解读1、内容 2、主旨)

  1.说一说

  (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 的千里马,因为……

  (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 的饲马者因为……

  2. 辨一辨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食马者喻指 。

  3.议一议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我们来看一看文章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

  (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 共鸣)

  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 学生背诵课文

  (七) 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教师举例: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1.基础题: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拓展题: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马说》教案 篇4

  一、自读作业 。

  1.给加黑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 等于

  D.等级

  答(B)

  (3)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 规律

  C. 方法

  D. 道德

  答(C)

  (4)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黑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1)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2)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马说》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马说》教案 篇6

  一、导入

  (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 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 ”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 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 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 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 ”(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策 2.之

  ①策之不以 其道 (用鞭子打)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②执策临之 (马鞭子)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 在主谓之间)

  3.其

  ①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马)

  ②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

  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4.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 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 者怀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 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教案 篇7

  《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请仔细品味——

  1.本文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

  1.仔细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四、靓点点击

  1.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通篇没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们能够从流畅、精练的语言中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文章的逻辑性强,内涵深刻丰富。

  2.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语言酣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

《马说》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抢答题,让同学们快速抢答,或者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电子文稿演示。这就是利用班班通网络技术为语文学科重点内容的服务,高效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学会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下一节课的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第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节课是合作探究课,将采用朗读法和问题探究法,达成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朗读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熟读成诵和深刻理解课文搭桥铺路。问题探究法还是用班班通的展示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学生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留有时间充分思考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逻辑演绎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样示范,以有别于学生所熟悉的教辅资料,来组织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欲罢不能。问题如下: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马说》教案 篇9

  《马说》教学教案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背诵积累:

  4、知识迁移:

  ⑴ 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⑵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托物言志

《马说》教案 篇10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问题研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教案《教案设计《马说》》。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教学建议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1.领读,即由教师(或选择1~2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领读者事前应有充分准备,能流畅地背诵全文。

  2.结合文中的虚词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见“有关资料”中《〈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一文),一边讨论,一边诵读。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体会,例如下列划线的字句如用括号里的字句来替换,效果就不一样了: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乎)其真不知马也(矣)

  3.逐层分析语调的变化,轻重分明。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教案02-26

《马说》教案09-05

《马说》教案3篇03-09

《马说》教案模板集锦8篇02-02

《马说》教案模板汇编10篇03-20

《马说》教案集锦十篇04-04

《马说》教案范文锦集十篇04-22

关于《马说》教案范文汇总五篇04-21

《说勤奋》的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