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2-16 03:31:30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汇总五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2、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一些动物。

  活动重点: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活动难点:能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活动过程:

  1、动物的衣裳:

  出示蝴蝶、青蛙、骆驼、北极熊,讨论。

  -----“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与花丛、青草、沙漠、雪地、颜色相近,能保护自己,不容易被发现。)

  出示乌龟、刺猬、鱼、鸟的'图片,讨论。

  ----“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用硬壳、刺、鳞保护自己,羽毛软、暖、轻。)

  2、动物的防身术:

  出示猫的图片。

  ----“猫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还有哪些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和猫一样的?”

  出示牛的图片。

  ----“牛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哪些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和牛一样?”

  出示蜜蜂图片。

  ---“蜜蜂的刺有什么用?”

  3、迁移联想:

  鼓励幼儿观察与发现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能实验操作,并能运用相应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大小土豆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PPT。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二、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实验:盐能使土豆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出示盐、糖、味精。

  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舀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土豆片。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X)浮起来用(√)。

  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3、汇总幼儿实验情况,请幼儿说说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从刚才的实验来看,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土豆块浮起来。

  那为什么盐能让土豆浮起来呢?

  师生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土豆才能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扩展经验:死海

  看一段有关“死海”的介绍。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解释。

  幼儿边看课件边听老师介绍: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影片: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可是有一种神奇的海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看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教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盐的奇妙之处。在我们的科学区域里,有土豆、盐、玻璃球等材料,游戏的时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整个的土豆浮起来需要加几勺盐?有什么办法让浮起来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鸡蛋也能浮起来吗?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墨水在纸上跑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2、学习比较并简单的记录实验结果。

  3、发现不同纸质吸水速度和程度的不同。

  重点难点

  发现不同纸质吸水速度和程度的不同

  活动准备

  宣纸、餐巾纸、牛皮纸、蜡光纸、红墨水、

  水槽、夹子、放大镜

  活动过程

  1、出示四种纸张引出活动。

  (1)请幼儿摸一摸、撕一撕感受宣纸、餐巾纸、牛皮纸、蜡光纸的不同。

  (2)请幼儿凭经验说说如果再这些纸张上滴上水滴会发生什么现象。

  2、实验验证看看哪些纸张可以吸水哪些纸张不吸水。

  (1)幼儿分组操作分别在宣纸、餐巾纸、牛皮纸、蜡光纸滴上水滴。

  (2)教师小结: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的渗透进去了,这些纸是会吸水的;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这些纸是不吸水的。

  (3)结合刚才通过不同感官对不同纸的了解,说说吸水的纸和不吸水的纸有哪些不同。

  3、纸的大考验。

  (1)提出问题引出幼儿实验:如果在吸水的纸上(宣纸和卫生纸)滴一滴墨水,哪种纸上的墨水最先晕开呢?

  (2)幼儿讨论后自行操作。

  (3)幼儿用放大镜看看,观察比较最快晕开的'纸有什么特征。

  (4)幼儿讲述实验结果和发现。

  (5)教师小结:不同的纸缝隙大小不同,所以水在纸上扩散的速度也不一样。

  4、发现隐藏的颜色

  (1)在长条餐巾纸的一端分别涂上蓝色、橙色、紫色,将纸的另一段放在水里,观察餐巾纸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纸会吸水是因为水会沿着纸的小缝隙往上爬,也就是毛细现象。同样,利用毛细现象,也能让颜料里混合的颜色分开。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体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活动准备:

  海面、羽毛、毛笔、积木、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哪里最怕痒

  1.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

  2.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3.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相互逗一逗、挠一挠,找找他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帮他贴上即时贴。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page_break] 5.交流:请你说说你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还有其他怕痒的地方吗?(教师在人体结构图上贴上即时贴)

  6.师:觉得脖子特别怕痒的请举手,看看有多少……(单数、双数)

  7.小结:小朋友们都找出了身体上的脖子、胳肢窝和腰这几个地方特别怕痒。

  二、痒一痒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有什么?

  2.海绵摸上去怎么样?毛笔摸上去怎么样?……

  3.待会儿就请你们找找哪些材料碰到皮肤上特别的痒,把它们记录下来。

  4.(出示记录表)谁看懂了?可以怎么记录?

  5.小结:请你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在皮肤上相互挠一挠,在使你感觉特别痒的材料下面画上一个简单的标记。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交流:(展示各组记录表,出示大记录表)

  我们一起把找出来的材料统计一下,觉得海面痒的'有几个?一起数一数;还有几种材料谁愿意来统计一下?

  8.师:仔细观察这张大统计表,你们发现哪几种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为什么?

  9.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软绵绵的、毛茸茸的东西碰到皮肤上就觉得特别痒,而一些硬硬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痒。

  三、经验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碰到皮肤上是很痒的,我们回去找找看,再和好朋友一起挠一挠好吗?

  修改意见及建议:

  1第一环节中的举手数数去掉,只要目测一下,小结一下让幼儿了解就可以了。

  2.教师表述的时候要更明确、规范,体现出“怕”痒。

  3.材料的质地感觉这个环节省略,教师出示材料之后直接引导幼儿探索,在探索完成之后再说说材料的质地是怎样的。

  4.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挠痒痒的时候可以配上一些象声词和肢体语言,让整个活动氛围更加的轻松、自由。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电话,了解电话的发展、性能、功用及使用方法。

  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增进幼儿的交往,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重点:

  了解电话的性能、功能及使用方法。

  活动难点:

  了解现代通讯设备的重要性和优越性,鼓励幼儿发明创造,积极寻求科学知识。

  活动准备:

  1、一组情境表演《该怎么办》。

  2、教具:自制电话两部、大哥大、“小灵通”手机、磁卡、IC卡、一元硬币、磁卡电话图片、IC卡电话图片、可视电话图片、自制小电话(包括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两种)若干、磁铁。

  3、学具:酸奶盒30个、1米长细管(或毛线)15根、曲别针、大牙膏盒20个、细棍20根、水彩笔10盒、大泡沫板、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看一组情境表演《该怎么办》,引出电话。

  提问:请小朋友想办法,帮帮小红,让她尽快和妈妈通上话。

  (二)基本部分:

  1、围绕情境表演,拓展谈话:电话有什么功用?

  2、配合实物及图片,讲解电话发展历史、发明者及电话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1)简要介绍通讯手段的发展及电话的出现。

  (2)结合实物及图片,讲电话的'发展、种类、构造和使用方法。

  A、从有线电话到无线电话,从单色电话到多色电话,从大电话到小电话,总之,电话变得更美观、更方便、覆盖范围也更大。

  B、请幼儿参与操作,共同探讨电话的构造及基本使用方法。

  C、介绍几种应急电话:110、119、120。

  如:明明的奶奶生病了,该怎么办?

  (三)结束部分

  游戏:《传电话》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分别向两组小朋友的第一个人悄悄地讲一句同样的话,喊:“一、二――开始!”再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各组最后一人报传话内容,哪组传得又快又准则为胜。

  (四)延伸:

  1、从“小博士的电话”引出短小故事《蜗牛城的故事》。

  2、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当一个“小小发明家”,发明出更先进的电话,更快更准的通讯设备,送给蜗牛城的市民。

  3、幼儿自制通讯设备。

  教学回顾:

  通过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游戏法、实物演示法、引导发现法、操作法,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变枯燥的科学知识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寓教于乐,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原则,便于幼儿接受掌握。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汇总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2-2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31

科学活动教案05-27

科学活动教案(通用)07-25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07-30

(优秀)科学活动教案07-22

(合集)科学活动教案01-05

(集合)科学活动教案08-05

科学活动教案[荐]08-05

【优秀】科学活动教案07-23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汇总五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2、喜欢参加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一些动物。

  活动重点:了解常见动物各种保护自己的办法。

  活动难点:能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活动过程:

  1、动物的衣裳:

  出示蝴蝶、青蛙、骆驼、北极熊,讨论。

  -----“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与花丛、青草、沙漠、雪地、颜色相近,能保护自己,不容易被发现。)

  出示乌龟、刺猬、鱼、鸟的'图片,讨论。

  ----“为什么它们穿不同颜色的衣裳?”(用硬壳、刺、鳞保护自己,羽毛软、暖、轻。)

  2、动物的防身术:

  出示猫的图片。

  ----“猫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还有哪些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和猫一样的?”

  出示牛的图片。

  ----“牛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哪些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是和牛一样?”

  出示蜜蜂图片。

  ---“蜜蜂的刺有什么用?”

  3、迁移联想:

  鼓励幼儿观察与发现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能实验操作,并能运用相应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大小土豆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PPT。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二、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实验:盐能使土豆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出示盐、糖、味精。

  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舀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土豆片。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X)浮起来用(√)。

  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3、汇总幼儿实验情况,请幼儿说说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从刚才的实验来看,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土豆块浮起来。

  那为什么盐能让土豆浮起来呢?

  师生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土豆才能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扩展经验:死海

  看一段有关“死海”的介绍。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解释。

  幼儿边看课件边听老师介绍: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影片: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可是有一种神奇的海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看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教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盐的奇妙之处。在我们的科学区域里,有土豆、盐、玻璃球等材料,游戏的时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整个的土豆浮起来需要加几勺盐?有什么办法让浮起来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鸡蛋也能浮起来吗?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墨水在纸上跑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2、学习比较并简单的记录实验结果。

  3、发现不同纸质吸水速度和程度的不同。

  重点难点

  发现不同纸质吸水速度和程度的不同

  活动准备

  宣纸、餐巾纸、牛皮纸、蜡光纸、红墨水、

  水槽、夹子、放大镜

  活动过程

  1、出示四种纸张引出活动。

  (1)请幼儿摸一摸、撕一撕感受宣纸、餐巾纸、牛皮纸、蜡光纸的不同。

  (2)请幼儿凭经验说说如果再这些纸张上滴上水滴会发生什么现象。

  2、实验验证看看哪些纸张可以吸水哪些纸张不吸水。

  (1)幼儿分组操作分别在宣纸、餐巾纸、牛皮纸、蜡光纸滴上水滴。

  (2)教师小结:当水滴到纸的表面上,水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的渗透进去了,这些纸是会吸水的;当水一直停在纸的表面上,这些纸是不吸水的。

  (3)结合刚才通过不同感官对不同纸的了解,说说吸水的纸和不吸水的纸有哪些不同。

  3、纸的大考验。

  (1)提出问题引出幼儿实验:如果在吸水的纸上(宣纸和卫生纸)滴一滴墨水,哪种纸上的墨水最先晕开呢?

  (2)幼儿讨论后自行操作。

  (3)幼儿用放大镜看看,观察比较最快晕开的'纸有什么特征。

  (4)幼儿讲述实验结果和发现。

  (5)教师小结:不同的纸缝隙大小不同,所以水在纸上扩散的速度也不一样。

  4、发现隐藏的颜色

  (1)在长条餐巾纸的一端分别涂上蓝色、橙色、紫色,将纸的另一段放在水里,观察餐巾纸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纸会吸水是因为水会沿着纸的小缝隙往上爬,也就是毛细现象。同样,利用毛细现象,也能让颜料里混合的颜色分开。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体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活动准备:

  海面、羽毛、毛笔、积木、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哪里最怕痒

  1.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

  2.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3.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相互逗一逗、挠一挠,找找他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帮他贴上即时贴。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page_break] 5.交流:请你说说你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还有其他怕痒的地方吗?(教师在人体结构图上贴上即时贴)

  6.师:觉得脖子特别怕痒的请举手,看看有多少……(单数、双数)

  7.小结:小朋友们都找出了身体上的脖子、胳肢窝和腰这几个地方特别怕痒。

  二、痒一痒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有什么?

  2.海绵摸上去怎么样?毛笔摸上去怎么样?……

  3.待会儿就请你们找找哪些材料碰到皮肤上特别的痒,把它们记录下来。

  4.(出示记录表)谁看懂了?可以怎么记录?

  5.小结:请你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在皮肤上相互挠一挠,在使你感觉特别痒的材料下面画上一个简单的标记。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交流:(展示各组记录表,出示大记录表)

  我们一起把找出来的材料统计一下,觉得海面痒的'有几个?一起数一数;还有几种材料谁愿意来统计一下?

  8.师:仔细观察这张大统计表,你们发现哪几种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为什么?

  9.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软绵绵的、毛茸茸的东西碰到皮肤上就觉得特别痒,而一些硬硬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痒。

  三、经验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碰到皮肤上是很痒的,我们回去找找看,再和好朋友一起挠一挠好吗?

  修改意见及建议:

  1第一环节中的举手数数去掉,只要目测一下,小结一下让幼儿了解就可以了。

  2.教师表述的时候要更明确、规范,体现出“怕”痒。

  3.材料的质地感觉这个环节省略,教师出示材料之后直接引导幼儿探索,在探索完成之后再说说材料的质地是怎样的。

  4.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挠痒痒的时候可以配上一些象声词和肢体语言,让整个活动氛围更加的轻松、自由。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电话,了解电话的发展、性能、功用及使用方法。

  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增进幼儿的交往,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重点:

  了解电话的性能、功能及使用方法。

  活动难点:

  了解现代通讯设备的重要性和优越性,鼓励幼儿发明创造,积极寻求科学知识。

  活动准备:

  1、一组情境表演《该怎么办》。

  2、教具:自制电话两部、大哥大、“小灵通”手机、磁卡、IC卡、一元硬币、磁卡电话图片、IC卡电话图片、可视电话图片、自制小电话(包括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两种)若干、磁铁。

  3、学具:酸奶盒30个、1米长细管(或毛线)15根、曲别针、大牙膏盒20个、细棍20根、水彩笔10盒、大泡沫板、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看一组情境表演《该怎么办》,引出电话。

  提问:请小朋友想办法,帮帮小红,让她尽快和妈妈通上话。

  (二)基本部分:

  1、围绕情境表演,拓展谈话:电话有什么功用?

  2、配合实物及图片,讲解电话发展历史、发明者及电话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1)简要介绍通讯手段的发展及电话的出现。

  (2)结合实物及图片,讲电话的'发展、种类、构造和使用方法。

  A、从有线电话到无线电话,从单色电话到多色电话,从大电话到小电话,总之,电话变得更美观、更方便、覆盖范围也更大。

  B、请幼儿参与操作,共同探讨电话的构造及基本使用方法。

  C、介绍几种应急电话:110、119、120。

  如:明明的奶奶生病了,该怎么办?

  (三)结束部分

  游戏:《传电话》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分别向两组小朋友的第一个人悄悄地讲一句同样的话,喊:“一、二――开始!”再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各组最后一人报传话内容,哪组传得又快又准则为胜。

  (四)延伸:

  1、从“小博士的电话”引出短小故事《蜗牛城的故事》。

  2、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当一个“小小发明家”,发明出更先进的电话,更快更准的通讯设备,送给蜗牛城的市民。

  3、幼儿自制通讯设备。

  教学回顾:

  通过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游戏法、实物演示法、引导发现法、操作法,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变枯燥的科学知识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寓教于乐,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原则,便于幼儿接受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