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言文教案汇编7篇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
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教案 篇2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分析中考说明文言文阅读要求,让学生了解考点。
2. 以中考考点为纲,带领学生复习两课要点。
过程和方法:1、以四个板块为线,通过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对两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2、明确文言文复习思路,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已经复习了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第六单元的两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明确考点和课堂环节
文言文考点:文学常识、名句默写、实词虚词、节奏断句、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
教学环节:背默板块——译释板块——整理板块——理解板块
三、背默板块
1.合上课本,齐答:《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邹忌诺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
2.表格比较记忆: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春秋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战国时期
3.学生背诵《曹刿论战》。
4.布置课下检查《邹忌讽齐王纳谏》。
5.当堂默写课内名句。
3.核对答案,订正错别字。
四、译释板块
1.指导翻译释词的方法。
2.示范释译词句。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练习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五、整理板块
1.整理课内通假字。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3. 动手整理课内古今异义词。
4. 一词多义词整理复习。
六、理解板块
提出两课内容中重点问题,学生思考口答。如果有难度,可以展开讨论。
(1)《曹刿论战》一文的文眼是“远谋”二字,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呢?
(2)曹刿入见,问“何以战”,鲁庄公摆出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最后一条,原因是什么?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策略,高明在何处?
七、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中考考点,我们以四个板块复习了文学常识、课文背默、实词用法、文句翻译和内容分析。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重点虚词用法归纳,我们将在第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时进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复习任务还要请各位同学课下完成,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的复习方法,课下有步骤地复习,力争让第一轮复习落到实处,夯实基础,减少中考中文言古诗部分丢分现象。
八、作业
1.以表格形式整理本册八课文言文中的17个通假字。
2.记忆复习一词多义表格中涉及这两课的32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四个板块的步骤复习《愚公移山》。
九、板书设计
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词原则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课堂板块 一、背诵默写 二、解释翻译 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三、归纳整理 四、内容理解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战国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春秋时期
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徧 遍
biàn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十、课后反思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时代背景介绍: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攻打齐国几乎兵临城下。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个怎样的阴谋?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阴谋的?
二、初读翻译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自读课文,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互助翻译,疏通课文
三、理解课文
1、楚王要“辱”谁?(真的是为了辱晏子吗?)
“齐之习辞者”VS“习辞者”
2、楚王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准备?
与左右大臣合谋
安排演员
选择时机:酒酣
3、在宴席上正式“演出”时有没有破绽呢?
4、“王视左右曰”,此时的楚王可能有怎样的语气神情?
5、面对楚王的别有用心的刁难,面对国家尊严受到威胁,晏子是如何应对的?晏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进行反击?
对比 淮南为橘VS淮北为枳
类比
对比 在齐不盗VS入楚则盗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时是一种怎样的笑?
6、从全文来看,体现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为什么要“避席”?
7、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8、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复习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四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例题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题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教案《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例题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不是…吗?)
《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
《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教案 篇5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⑴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⑶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⑴ 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⑵ 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文言文教案 篇6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狼》02-25
文言文教案模板01-11
文言文教案集锦6篇11-16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6篇04-15
关于文言文教案模板集锦7篇04-14
关于文言文教案范文汇编八篇09-27
精选文言文教案范文锦集六篇11-14
文言文中的成语06-19
文言文教学反思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