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4-02-23 08:05:0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大学读书笔记经典(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读书笔记经典(15篇)

大学读书笔记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但是,我的偶像不是舞台上激情四射的明星,也不是商场上叱咤风云的精英,他们只是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像一粒沙子一样渺小,却可以像航海灯一样为我们的人生导航。这部小说就是《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年,全景式地反映了这个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形象地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

  当少平在村里不当教师后,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不愿一生只为填饱肚子而活着。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尽心尽力地干活,成为一名优秀工人。

  但是,这一切绝不是靠运气。在他闯荡过程中,他背上的疤,告诉我们他付出了多少;他破烂的行李,告诉我们他的生活有多苦;黑夜中微弱的光芒,告诉我们他的求学精神有多么顽强。是啊!生活有多苦,他就有多强!

  有一种精神帮助少平度过了一次次人生的绝境,那就是坚强。如果把少平看作一棵树,当狂风折断他的树枝时,只要树干还在,来年春天依旧会生机盎然。在他的人生征途中,分家——他失去了大哥的肩膀,恋人的离开——他失去了甜蜜的爱情,毁容——他失去了英俊的面容。虽然这些不幸一次次把他逼向悬崖,但是,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毅然面对。分家后,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供妹妹上学;恋人离开后,他用沉重的劳动麻痹自己的心灵,减轻痛苦,不久,成为了一个小班长;毁容后,他由开始的愤怒,逐渐转为平静,坦然的接受了现实。他没有被不幸压垮,反而,脊梁更加挺直了。

  少平的哥哥少安也有着同样的顽强力和意志力。在少安的砖窑有很大发展时,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的损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一段时间后,他重整旗鼓,再创人生的辉煌,最终成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

  少平和少安生活的那个年代需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而我们的.这个时代更需要这种精神。有一个叫洪战辉的河南人,他曾经感动了全中国。他13岁时,就担起抚养小妹妹的责任,带着妹妹求学将近12年。他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维持生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可想而知。甚至当他自己回头看时,也不太相信他真的能够走过来。是什么帮了他呢?是坚忍不拔的精神。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少平和少安那样坚强。一些人失恋后,就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认为失去了心爱的恋人,生活不再有明天,不再有希望。然而,他们错了。少平和晓霞之间的爱情跨越了世俗的偏见,两颗年轻的心紧紧贴在一起,许下海枯石烂的诺言。可是,天公不作美,两人最终阴阳相隔,少平痛彻心扉,痛苦不已,他用繁重的劳动麻痹自己,减少一些痛苦的思念。慢慢地,他将晓霞放入心底,让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成为他人生中最美丽的回忆。他又张开了双臂,准备迎接明天的朝阳,接受了不能改变的事实。

  《平凡的世界》一书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每读一次这种力量就增加几分,面对困难与挫折的自信也增加了几分。它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为我的心灵撑起一片树荫。我的世界因它而不再平凡。

大学读书笔记2

  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此刻,,我们终于成了让人羡慕的大学生。在这里,我们骄傲过,自豪过,被无止休的辉煌笼罩着。当这些用金钱堆起来的荣耀没了来源时,当给我们提供金钱的父母衰老时,习惯了大手大脚的我们从此便一无所有了!此刻,可怜的人啊,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友人!

  ——题记

  从开始到结束,从幼稚到成熟,我们走过了二十个年头,我们的脚步踏过了20个春秋。这一刻,我们真的解放了,自由了,无拘无束了。我们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

  摆满了酒肉的桌边有我们的嬉声俏语,热火朝天的网吧里有我们弓起的脊背,街上相依的情人中有我们稚嫩的面孔。对着手机喋喋不休的有我们熟悉的声音。这一幕幕都如此地清晰可见。在别人看来新鲜而刺激的生活背后,谁又能知道,该需要多大一笔财富?

  我们看的见一把拿出百元大钞时的骄傲;看的见在游戏中连连升级时的自豪;看的见情人拿出礼物时的甜蜜;看的见拿着手机大吼时的优越。这些,我们都看的见。然而,在这些荣华的背后,谁又能看的`见父母日夜操劳时身体的佝偻?

  我不敢想象,父母为能给我们挣出那张百元大钞而几夜未眠,不敢想象,我们毫不在乎地花在女朋友身上的那些钱是父母加了几夜的班才赚了回来的;更不敢想象,父母能给我们这些封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买上一部手机而默默地吃了多少的苦!

  这些,我们都无法想象。当所有羡慕的目光都注视着我们时,当所有的朋友都对我们前呼后拥时,我们虚荣了,腐化了。所有的意志都被冲跨了。无止境的花销永远无法满足我们无限制膨胀的欲望。也许,谁都不会注意到,一直以来,总是有位老人,孤独地,无助地,而又丝毫没有怨言地,在田里耕作着,在工厂里辛苦着,在大街小巷奔波着。为我们,为我们这些让他们引以为荣的大学们,为我们不休止的欲望,为我们莫大的虚荣。

  当真底有一天,我们终于从饭桌上停下来,回头看一眼家里的父母;真的有一天,我们终于从网吧里走出来,亲自写一封信给家里的父母;真的有一天,我们终于从女友的怀里抬起头来,想念一下家里的父母;真的有一天,我们终于用手机打一个电话给家里的父母。即使这些事情只会发生一次,即便这一次的时间只能持续几分钟。只要我们终于听到了那个久违的声音,难道此时感觉不到父母声音的沙哑,看不到父母面孔的苍老!

  这一刻,我们的心颤抖了,抽搐了。所有的虚荣在父母那浅浅的一笑中瓦解了,崩溃了。按捺不住的衰老侵蚀了父母原本光洁的双颊,雪一样的颜色肆无忌惮地染白了父母原本乌黑的头发。当这一切真的成了事实摆在我面前时,当这些事实已变得无可救药时,那么,曾经挥金如土的我们又如何用钱来买回父母的年龄和健康!

  所有的挽回都是徒劳。父母依旧无怨。然而,我们的辉煌与骄傲就在父母永远的无怨中变得浅薄与卑微。等到有一天,我们清醒了,懊悔了,从高消费的圈子里跳出来了。可悲的是,此时我们的父母真的已经老了。一切都发生的如此让你猝不及防。那一刻,再多的谴责都无济于事。当所有哀求的目光与我触及时,当所有的原本美好的一切都被金钱湮灭时,我又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友人!

大学读书笔记3

  读了《鲁宾逊漂流记》后,我深深的感受到作者丹尼尔·迪福有着极不寻常的经历,本应成为教士的迪福,在21岁时思虑再三决定“下海”经商。此后他就投身与商业,参与政治神之间谍活动,还写文章办刊物,还曾周游欧洲列国。他一生的此事业大起大落,忽而发财,忽而破产,一时受国王器重,一时被捕入狱,但他从不气馁,屡战屡败。

  60岁时,他开始动笔写虚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却出乎意料的大获得成功,数日后就推出多部作品。但在《鲁宾逊漂流记》中,作者不仅加入了自己的经历,而且对主角鲁宾逊添加了神话色彩。合作者一样,小说的主人公鲁宾逊是个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动者,是当时不断扩张、不断攫取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的典型产物。他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三藩五次的离开小康之家,出海闯天下;他理志明达,勤于劳动并善于劳动。

  他遭遇沦落掉荒岛上以后,不作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了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他流浪多年多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取了一笔客观的财富,完成了他那个时代典型的英雄世纪的创业历程。

大学读书笔记4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所借阅的这本<孙子兵法>,作者便将其中的道理与经济、政治相结合,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令人耳目一新。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兵法中涵蕴了企业生存发展之道,使我受益匪浅。

  一、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关建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夫将者,国之辅也"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孙子也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思想,只有士卒听服于将帅,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企业同时也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合之以商之五事,就是说,企业在决定销售某种产品时,必须先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谨复索之,选择适当的市场目标,运用合适的人才,以及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未雨绸缪,才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商场虽然不是战场,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却毫不逊色。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也应把握商场上的势,以先进的管理制度,正确的经营策略,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来创造有利的态势,然后通过准确把握消费需求,紧紧抓住市场机遇等,来保持产品的领先地位。

  三、激励机制。身在高位者要懂得如何激励属下发挥斗志来达到某个目标。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需要辅之以激励手段,且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在激励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实现激励最大化。

  同时对员工失职的处罚也必不可少。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四、经营策略。孙子在其思想中提出战争胜利的五种?知胜之道,在企业中也有五项制胜之法,这便是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采用正确的战术,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以及经营者好的经营素质。这些都是取得竞争胜利不可缺少的条件。进攻要求企业迅速抓住商机,果断出机,在对手猝不及防时,占领市场;防守要求企业修明内政,防范风险,伺机而动。在产品开发中,必须不断创新,同时避免劳动成果被他人占有,做好保密工作;在营销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心理战术,采用积极诱导的方式,吸引他们对商品的注意力;在宣传造势中,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会借由地利之变或巧出奇招。有时为了更好的达到商业目的,采取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的策略,或进行市场的暂时撤退,产品的让利行为,竭诚的服务等,辞卑而益备。等等诸如此类的技巧与手段,都与孙子提出的兵法有着相通之处。

  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企业家对兵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直接反映在他的经营运作之中,把兵法巧妙、灵活、准确地应用在商业行为中,对企业的运作是大有好处的。

大学读书笔记5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的首要特征: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特征。

  心理群体: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

  注:群体心理难以精确描述,因为组织构成以及刺激因素的性质和强弱不同,导致群体心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不同。(一个人终其一生性格保持不变的事情,只有在小说里才能看到)

  本书研究的阶段:已经达到完全组织化阶段的群体。

  勒庞认为:

  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

  无意识构成种族的先天秉性,比如说本能和情感。有意识--教育的结果以及遗传条件。

  群体中,有意识的才智被削弱,无意识的品质占上风。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累加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群体新特点产生的原因:

  1.群体是无名氏,不必承担责任。

  2.传染的现象。

  3.易于接受暗示。

  群体智力低于孤立个人。

  (群体固然是犯罪全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取决于环境)

  第2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冲动--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易变--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没有能力作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急躁--所有的群体无疑总是急躁而冲动的,但程度却大不相同。

  易受暗示--群体用形象来思维,而形象本身又会引起与它毫无逻辑的一系列形象。

  轻信--很少对主客观加以区分,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会被所有人接受。

  注:革命群体中,英雄的真实生平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伟人在大众神话中呈现什么形象。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当时的真实英雄。

  夸张:因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

  单纯:

  偏执和专横: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但是其强度各有不同。

  保守:群体的多变只会影响表面的事情,其实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

  群体的道德: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

  第3章: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观念:给群体提供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只有世代相传的观念才能对孤立的个人产生足够的影响,变成他的行为动机)

  理性: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情普遍化。

  (群体没有推理能力、批判精神,不能辨别真伪或者对任何事形成正确的判断)

  想象力:群体想象力强大而活跃,并且敏感。群体用形象思维,被形象打动、吸引或者吓住,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第4章: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群体信仰--宗教感情(偏执和妄想是宗教感情的必然伴侣)

  群众不管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

  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即便有可能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执狂,它很快就会表现为一种崇拜。

  历史上的大事件只有在群众的灵魂想让它们发生时,它们才有可能发生。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1章: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随着长期准备工作的延续,它们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如暴乱,罢工

  间接因素: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也难以接受别的信念。

  (以下皆为间接因素,具有普遍性,是群体一切信念和意念的基础)

  种族:下文中详细解释

  传统:代表着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

  (脱离传统,民族气质和文明都不可能存在)

  (建立某种传统机构,当它有益的成果已变得破败不堪时,努力摧毁这种传统。)

  时间: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是由时间装备起来的。

  政治和社会制度:各种制度是观念习俗感情的产物,不会随着法典的改写而被改写

  (制度与一个民族的伟大和另一个民族的衰败是不相干的,制度无所谓好坏的)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

  (掌握一些排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

  第2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形象、词语和套话:最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

  (词语的含义是不断变动的)

  幻觉:群众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幻想。

  经验:几乎是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让过于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

  理性: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第3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群体领袖:就人类的群体而言,所谓的头领,有时不过是个小头目或煽风点火的人。

  (在那些神经有毛病、好兴奋的、半癫狂的即处在疯子边缘的人中间,尤其容易产生这种人物。)

  (芸芸众生总是愿意听从意志坚强的人)

  (在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信仰的力量最为惊人)

  (在群体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愿望)

  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得到断言的事情不断重复才在头脑中生根,并且这种方式最终能够使人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

  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具有和微生物一样的强大的传染力。

  名望:在现实中,名望是某个人、某本著作或某种观念对我们头脑的支配力。

  (先天的名望和后天的名望)

  (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

  (名望并不是完全以个人的权势、军事业绩或宗教敬畏为基础。它可以有较为平庸的来源,其力量也相当可观。)

  第4章: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

  牢固的信念:建立普遍信念道路可谓困难重重,不过一旦它站稳了脚跟,它便会具有不可征服的力量。

  (重要而持久的信仰和短暂而易变的意见)

  (一场革命的开始,其实就是一种信念的末日)

  (普遍的信仰具有催眠作用)

  (因为这些普遍信念,每个时代的人都是在一个由相似传统、意见和习惯组成的基本环境中成长,他们不能摆脱这些的桎梏。)

  (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的暴政,因为你无法同它作战。)

  群众意见的多变:群众意见的变化有时不过是表面现象,它们总是受到某些种族一时的影响。

  (一切与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东西,都没有持久力,逆流不久便回到主河道。)

  群众意见多变的原因

  原因1:普遍信仰的衰落

  原因2:群众势力在增长

  原因3:报业的发展

  (不存在任何引导意见的力量,再加上普遍信仰的毁灭,其最终结果就是对一切秩序都存在着极端分歧的信念。)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1章:群体的分类

  异质性群体:种族的因素,使不同的异质性群体几乎完全不同。

  (种族精神的强大,群体的次要性格相比之下并不十分重要。)

  (无名称的群体和有名称的群体)

  同质性群体:派别,身份团体,阶级

  第2章: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群体犯罪的动机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事后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

  (这种事在法律上可以视为犯罪,从心理上却不是犯罪。)

  (群体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他们坚信自己见负责重要使命。)

  (群体的势力不断增长,政府的权利在它面前节节败退。)

  第3章: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这类群体也表现出易受暗示和缺乏推理能力的特点,在群众领袖的影响之下,也主要受无意识情绪的支配。

  (无论组成陪审团的是什么人,他们的判决总是一样。)

  (陪审团守着感情因素极强烈的影响,很少被证据打动,也深受名望的影响。)

  第四章:选民群体

  他们表现出极少的推理能力,没有批判精神,轻信、易怒并且头脑简单。

  说服选民群体的方法:享有名望,最离谱的哄骗手段,异想天开的许诺。

  (社会问题上,由于未知的因素数量众多,从本质上说人们的无知没有什么两样。)

  (各种制度和政府对一个民族的生活只能产生很小的影响。民族主要是受其种族的秉性支配)

  第5章:议会

  议会中也可以看到群体的一般特征,但也有一些独特的表现。

  意见的简单化

  易受暗示,又有很明确的界限

  表决代表极少数人的意见

  政治领袖的名望只属于他们个人,与头衔或名声无关

  离谱的大话永远对领袖有利

  情绪激昂的议会,无意识现象

  (上述特点。并非经常出现,只是在特定的某些时刻出现)

  (议会的两种危险:不可避免的财政浪费,对个人自由不断增加的限制)

  随着古老理想的丧失,这个种族的才华也完全消失了。它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而回了自己的原始状态--即一群乌合之众。

大学读书笔记6

  纽曼的著作《大学的理想》是一本较早系统阐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书籍.他的大学理想是一种代表自由教育思想的大学理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的理想》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不去深入探索书中前一部分,关于“知识本身即目的”的看法,学知识为求知。知识不仅仅是达到知识以外的某种东西的方式,或是自然地发展某些技能的基础,而且是自身足以依赖和探求的目的。那么就让我们看一下知识与我们大学学习的某种统一的性质吧。

  大学,具有理智培育的功能,教会理智对一切事物持恰当的想法,去积极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理智培育就起本身来说是一个独特而充分的目的,是一种理的扩展或启示。

  好吧,谈到我们现在正在读的大学,正在接受的大学知识教育。中学的教育使人变得像只会接受事实的仪器或贮存事实的容器,一味地限定面对的冷事实。虽然,时间久了,有的课程会增强其判断方面的能力、鉴赏的能力,但是,这些小小的收获,按作者的分析所说的,是要等到后来的时间里才会产生的。也就是说,纯粹的知识,纯粹的经验积累的关系。

  从中学思想过渡到大学思想,以学而无获为一宗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尽可能多点广泛的信息。如此,我们除了纯粹学习到的理论,也能把握适时而变的客观事实根据,从而达到具有真正的知识框架。

  文中给了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关于才能的全新施展的。用了一个比喻,像一个早已习惯于手铐脚镣生活的囚犯,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脚重新获得了自由一样。目的在于说明,自然科学,是一门蕴含宇宙的巨大财富和无穷资源以及讲述宇宙有序进程的课程。这一点,对于学历那么多年知识的我们,应该是没有说明可怀疑的。

  另外,才智扩展中的获取经验,是一个比较被人认可的方面。而对于宗教信仰者,如果他能正常感受无宗教信仰者的论争和思想,并将其当为“一道光芒”照亮一向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宗教,能放开自我,接纳这些论争,那么他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个世界,对世界产生奇妙无比的想象。这里边,其实暗含着一个知识的交流过程。通过接受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使之融入我们原来的思想内容,才能达到才智扩展的一个目的。在此,我要特别说一下,就是有关接纳相互对立的东西这一观点,又或者说是相互矛盾吧。既然世界上存在有诸多大大小小的矛盾,如果划分到具体的,比如说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等。矛盾的双方针芒相争,各有各的趋势持有矛盾的某一方可能很容易,但如何更好把握整个矛盾的对立双方呢?确是一件不简单的又很有必要的任务。我想说,能掌控一个矛盾,洞悉矛盾对立的双方之间存在的某些联系。那么,结果便是达到一个知识性的体系;更高尚一点,哲学体系,大脑才算成功地启发。

  这大大概念下的哲学体系,不只单单谈头论足,漫无边际地自我表达而已。尽管某些人是可以说见闻广博的,但对于哲理,他们却不能说是精通的专家。

  心智扩展,说白了,就是一种能把许许多多零零星星的事情作为一个总体来观照的能力表现。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并且慢慢通过连续不断的综合,把它们一个个都汇聚到真正的中心上来。这一种,是可以通过教育而得到的'理智的完善。

  对于我们完善理智,必须提升自己,达到凌驾于知识之上的程度,而非屈从于知识。我们,读着有些作者的文学成长,我们的思想受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学问知识停留在表面上客观地接收知识,了解历史;却少了几分自己的思考,未认真考虑并得以运用知识,反而为知识所任意支配。

  这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靠几个人就能阐述得一清二楚,全面精彩的。或许,他们也有错误的对知识的认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那么会更糟地影响到后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解释。

  我们不能被局限在框框里,应自己给它定格,给它新鲜的绿叶。文中有一句话,我摘出来,大家仔细揣摩揣摩。“以牺牲无疑要比记忆更具价值的智能为代价,来换取记忆的扩充,这算不上是才智的显著收获。”

  本篇最后的部分,主要是在说明一个事实。现代的这种教育,虽然从某些方面讲,能强制性地使学生去了解每一门学科。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有的学生很成功地吸收巩固自己功课所要求的知识内容,这在大部分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突破,但如果同属于作者提到的理想教育,这种现代教育一旦规定的时间结束,往往留给学生的实际是一无所获的印象。其实是没有说明意义的,但是这种制度之深,不是一时就能改变得了的,尽管提倡方面还有待加强。

  作者倾向的是,在学校、书本资源很少,或者说有限的情况之下,在茫茫人海中,通过生活所见所闻所感的一些宝贵的东西,有效处理利用起来,形成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哲理及人生诗篇。或许这只是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人生,毕竟这种所谓的“自由”靠的功夫也不是那么容易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境地的。这里面不仅包含个人的兴趣、恒心、耐心等,还有一些客观的因素。假用六个字简单概说的话,便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大学读书笔记7

  闲来无事就拿《爱的训练》不停的翻着看着。一页、两页……我渐渐地被书中的小短篇吸引住了,仿佛我就是书中的那个小男孩,我班的同学仿佛都成了书中男孩的同学。我身临其境的一边读着一边感受着。

  这部《爱的训练》篇篇洋溢着爱,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所蕴涵散发出,真的爱,宏大的爱,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一部最为真诚的训练的爱,训练的爱在眼前呈现升华。

  《爱的训练》里,费鲁乔的血,我仿佛是并住呼吸阅看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但,这一篇像似洗涤心灵真爱的篇节,深深吸引着我,几乎和我差不多大的小男孩,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在瞬间,却用无声的爱,爱惜了自己的姥姥……用无声似有声的举动呈现了英雄的行为壮举。

  一种责怪、诉落声,不停地从姥姥那喇叭筒的嘴里飘出来。“当心呀,费鲁乔,你正往歪道上走,我见过好多孩子都像你这样开头,先从家里跑出去,跟其他孩子打架,输钱,然后慢慢从投石子到动刀子,从耍钱到干其它坏事,从干坏事最终抢劫。”

  费鲁乔站在不远的地方,身子靠在厨柜,没有一叮点辩解。听着奶奶说。

  他就是这样特殊顽固的一个小男孩,即使心存多愧疚,“我错了,原谅我吧。”像这样的话,都很难从他嘴里说出来。时常就是心软,也不表露出来。

  读完了这篇之后,我感受到了他的内心爱。虽然平常费鲁乔。从来都不在嘴上表达对家人的爱,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英雄的赞歌。现在,我回想起自己的奶奶,使我更加惦念和爱我奶奶。我奶奶在世的时候,对我特殊的好。似乎觉得,从我刚生下来,奶奶就在我的身边。我慢慢长大,奶奶从托儿所、幼儿园接送我。生活中照看我、疼爱我、带我去玩。因此,我特别宠爱奶奶、感谢奶奶。我给奶奶捶背,奶奶开心而兴奋地直说:“孩儿真孝顺!”

  奶奶很好满足的。只要你说声:“奶奶辛苦了”或“奶奶你真好”之类的话,再给她捶捶背、揉揉腿,她就会更心满意足的。现在我难受的是奶奶走了。

  费鲁乔走了……我们的小英雄走了……一颗美丽的童心走了。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间,努力为我们这个短暂的生命之旅,留下一些美而好的难忘的记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英雄,不需要豪言壮语,不需要英勇无敌,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一个人的努力充分呈现出了人性和爱的光辉。冷静地迎接死亡和威逼,这呈现了多么崇高的爱,费鲁乔就是一个值得赞美,可歌可泣的英雄。

大学读书笔记8

  韩愈的《师说》提出的从师的必要以及择师的标准。常为后人作为从师的箴规。其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言,就极为珍贵。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也就是要以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他们的长处就值得我们学习。不论他们是几岁的小朋友,还是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只要他们知道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应该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要真的能够如此,首先得放下架子,虚下心来,真心实意地向别人请教。不能因为别人比你强,而忌妒他,不愿向他请教;更不能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他。

  古今中外,有很多文人志士都是虚心从师,才取得显著的成就的。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每写好了诗都要拿到邻居老婆婆那里念给她听,问她哪些地方听不懂,需要修改。巩固生物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去各地考察,每一处都把当地的农民请来,详细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

  想想,如果白居易不愿意向老婆婆请教,那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深受人民喜爱的诗篇?如果达尔文不愿向农民请教,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呢?

  能虚心从师固然重要,但是向别人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别人的缺点,学习他好的方面,而以他不好的方面为戒。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说,我们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吸收其精华,剔除糟粕。

  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吧,让我们继续发扬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中国传统。

大学读书笔记9

  安妮·莎莉文老师在岸边浅水中捉到了一只很奇特的家伙,那是一只马蹄蟹,海伦一下子对它产生了兴趣,因为之前她从未见过这种动物。突然她心生一念,想要把这只马蹄蟹拖回家喂养。她用手抓着它的甲壳拖在地上走。它很重,海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走了一英里路。一回到家她马上把马蹄蟹放在井边的水槽里,可是第二天早晨她到水槽一看,马蹄蟹竟然不见了!她顿时又气又恼。后来又觉得不该强迫它待在这里,这是不理智的行为,海伦又高兴起来。也许它已经回到大海里去了,但愿它在那里会过的开心。”其实,我有时也常常做些类似的'事情,从故事中我明白了让小动物们在它喜欢的环境里生活是最好的。读书使我学到了许多的道理,感受到了无穷的快乐,把我带进了一个无尽美好的梦幻世界。

大学读书笔记10

  自从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我对生命又有了一番新的体会。《名人传》描写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的成名史,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但都坚守这一个诺言:不向命运低头,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任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抗争着,最终在他们不懈坚持下,铸成永恒,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雕塑加、学者……

  在三位伟人所演绎的故事中,我最敬佩的是贝多芬,他在双耳失聪时,还坚持自己的创作;无论家境多么艰苦,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自己追求的梦想。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自己的著作,如《田园》、《第六交响曲》等。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只是为了坚守自己的梦想。

  他,贝多芬有着颇像海伦凯勒的命运,同样是残疾人,但都创造了奇迹,为人类的艺术征途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看着他们如此坚定的信念,如此坚持的脚步,即使再艰难的命运,再大的'挫折,在追梦、圆梦路上也不过如此。

  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同样如此像贝多芬,像海伦凯勒一样,创造了人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读了罗曼罗兰的著作,让我的心灵在三位大师的感召下开始升华,感觉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还挺大。在我的圆梦路上,不崎岖,但也有这样那样的小碰撞。有时候,一颗小石头可能把我绊倒,而我却不知道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以后,我要像大师那样,对于梦想的追逐,永不放弃脚步。我想以后的道路会更加不平坦,但路是人走出来的,再崎岖德鲁,我也会大步向前,那路上的小石头,将会是我成功的垫脚石。《名人传》这本书,不仅是著作、名著。它在你认真阅读、品味时,正在熏陶你、升华你、改变你。

  真心向你推荐这本书,它会在你以后的路上成为一盏明灯,点不点亮它,在于你!点亮它,你的人生便翻开了新的一页。生命的一番体会,从《名人传》开始。

大学读书笔记11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消息:韩国联合通讯报道,韩国钟路学院对全国18所高校2000年至2006年考试论文的考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中国古代名著《庄子》,在这些大学的高考论文题中出现过9次。其中高丽大学和庆熙大学先后两次在考试题目中引用《庄子》名言。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作为一名教师,一位家长,我觉得都应该去读读这本书。于是在假期翻阅了此书,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本书介绍给大家,谈一下自己一点肤浅的感悟。

  《庄子》流传至今共有三十三篇作品,其中“内篇”是七篇,有“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我们都知道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

  庄子有一种观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意思就是水什么时候能够照到天地万物呢?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就是水是安静的时候。正如人们常说的“天地之鉴之,万物之镜也。”这样的心对于世间的万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绝,安安静静,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见而已。这就是庄子一直都提倡的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锤炼,我也很认同。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马蹄》,正是此观点的诠释,这篇文章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纥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就是说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而飞奔,马的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它吃草喝水,自由驰骋,蹦蹦跳跳,欢欢畅畅,这就是马的本性。但是伯乐出现了。伯乐说:“我善治马。”他是怎样对待马的呢?书上说他要修剪马的鬃毛,对马蹄子要烧治,要削刻,要烙印,给这些上马嚼子,捆上脚绊子,关进马槽里栓住。等伯乐做完这些的时候,他的马十有二三已经死了。但这些还没有完,伯乐还要训练马。他要让这些马饿着,渴着,奔跑,驰骋,编队整齐,步伐一致,前面有马嚼子勒着,后面要有鞭子赶着,到这个时候,马已经死伤过半了。

  其实,庄子的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与众不同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伯乐虽然是一个善于发现骏马,训练骏马的优秀人才,但是庄子认为,伯乐恰恰是伐害马天性的`最大杀手。在庄子看来所有这些外在的雕琢治理,实际上都违反了自然的本性之意,也就是说,每个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应该得到尊重,所以庄子说:“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就是说我所说的耳聪,不是说他能听到世间所有的声音,而是他自己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我所说的目明,不是说他能够看见世间所有的事物,而是能够看见自己。庄子认为,只要保持内心的恬淡清净,以淡漠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你就可以保持一颗健康的,恒久的心。其实,对人,对马,对植物,甚至对自己,我们都应该以一种静观之心去尊重真正的物性。

  我们可能都听过三个小金人的故事吧?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故事是说有个国王得到了三个进贡来的小金人,这三个小金人形态一模一样,重量也是分毫不差。国王就问:“那这三个小金人哪个更好更贵重呢?”众臣是鸦雀无声,后来有一个睿智的大臣拿来一根草,把草从第一个小金人的左耳插进去,结果从右耳出来了;第二个小金人是,草从左耳朵进去,却从嘴里出来了;第三个小金人,草也是从左耳朵插进去,结果掉到肚子里,不出来了。这个国王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第三个小金人最贵重!”

  其实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过于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听到的言辞、消息、故事、道理太多太多了,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形,根本就没有经过大脑。第二种是进了耳朵,从嘴里出来了,听见什么道听途说的消息,信与不信都去传播。而第三种人,从耳朵进去,落到肚子里,再不说话了,这是一个沉默的人,但他是一个有辨别的人。他能够了解自己的愿望,对很多东西不热衷,不逢迎,而以一种沉默的姿态让自己“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会的雕琢,不违逆内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愿望,真真实实地走自己的人生路。

大学读书笔记12

  在人的一生中,也许能准确辨认自己的方向的人是最可贵的。

  他,从童年起就四处流浪,但他却爱读书,勤奋自学。16岁那年,他来到喀山,想上大学进修,结果却在贫民窟和伏尔加河码头上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大学。在此期间,他与许多进步的组织和青少年团体接触,参与了一些革命工作,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他,就是高尔基,这本书是《我的大学》。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我的大学》写的是高尔基的大学生活,没想到是社会大学,好奇使我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我被他感动,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所学并非像真正的大学里那样有条理,有规律,尽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或罪过,但他们相处还是愉快轻松的,因为他们生活得简单、直接和平实。平凡的劳动者是世界中的英雄,高尔基理解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并不断阅读各种书籍,利用打工的空隙时间看书。读着读着,我愈发佩服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世界里,他了解了他人的思想,他的古板与社会小人物的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高尔基没有受他们感染,仍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能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能在黑暗中寻找到自己应该走的方向,而且能理性地看待。

  在今天,家家条件都很好的今天,我们反而不会珍惜学习知识,反而没有渴望汲取知识的动力了,难道不可悲吗?现实生活告诫我们: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并自食其力地生存!高尔基一次次接受革命正义的洗礼,见到形形色色的人,但并不会被一些行为不正的人所引带,我们呢?可以做到吗?扪心自问,在这繁乱的社会中,有几人能辨清哪是好,哪是坏,哪是真,哪是假,又能不迷乱呢?很少。所以,社会的进步,不完全靠经济发达,更是人们的素养。

  在人生中,人的心里要有一颗启明星,让我们认清方向。

大学读书笔记13

  最近读的一本书心态决定成败,感悟颇深。本书富有哲理,饱含激情,每一章的小节中,都用生动的小故事帮你阐释心里的困惑,或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对人性的各种表现,详尽论述,深刻剖析。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有些人能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降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享受着高品质的人生,过着高质量的生活,而有些人却与此无缘呢?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这里有一个与心态有关的故事,从前有个秀才进京赶考,考试前一晚上却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见自己在高墙上面种白菜,第二个梦见自己在下雨天里戴着斗笠还打着伞。醒来后他觉得这两个梦都暗藏着含义,于是便找了个算命先生解梦。秀才把梦的经过命先生说了一番后,算命先生摇了摇头说:你还是回家去吧。你想:高墙上面种白菜不就意味着白忙活吗?下雨天带斗笠又打伞不是明摆着多此一举吗?秀才听后心灰意冷,于是回店里收拾衣服准备回家。店老板看见觉得奇怪,于是便问:你回家难道不准备考试了?秀才便把做的梦和算命先生解梦的经过和店老板如实说了一下。店老板一听乐了,说: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非留下来参加考试。你想啊,高墙上面种白菜不是指高中吗?下雨天带斗笠又打伞不是说明你准备充分,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得更有道理,于是便留下来参加了考试,结果高中了。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关键是看当事者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心态决定成败。

  当今社会,是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成功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因为他们具有超越常人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具备成为成功者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即使遇到挫折与坎坷,依然能保持乐观的情绪,保持必胜的斗志。身处这个多变的时代,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心态。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人都有能力做到我所做的一切,甚至超越我,但实际上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做不到。那些做不到的人并不是世界不允许他们成为巴菲特,而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个人心态。人与人之间原本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个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落差。这个很小的差异就是他们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落差就是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落差。

  做为建设管理局的一名员工,我始终把自己的心态放在正确位置。选择了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所以我没有资格谈什么索取,也没有资格谈什么条件。工作将近两年,我经历了寒冬酷暑,日晒雨淋,从来没有厌倦过。烈日下,我们园林工人种下绿树,为市民带来更多的绿荫。曾经有路人看到我像村姑一样的打扮,嘲笑的说,大学生怎么也在野外干这种活,说我们是城市农民。一句话激起心中千层浪,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工作没有贵贱之分。调整好心态后,我越来越喜欢园林这个职业。当看到蓬莱的环境整洁,绿树成荫,城市愈加和谐美丽,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这就是我在工作中收获的最大成功。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始终如一的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在这个建设局这个大熔炉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让青春在奉献中燃烧,才能点燃生命的激情。这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当我用心阅读和领悟了这本书的内容后,我懂得了:没有你的同意,谁也不能让你感到自卑和苦恼。我们具备了良好的心态,就会拥有一生的成功。因为我坚信:心态决定成败。

  成语多此一举:举:行动。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如: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回:“寅兄盛情,多此一举。”又如:问起北京人来,只知道《》,而南方人却只见有曲园老人的改本,此老实在可谓多此一举。——《鲁迅书信集·致》

  成语心灰意冷: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因此上怪他每每不听我说,故我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又如:L先生大为心灰意冷,法西斯的气概顿然消失,披发入山去做和尚去了。——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

大学读书笔记14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我觉得这一章讲的正是儒家“内圣外王”所呈现的君子相及实践的方法。它说明,一个人要达到让人见之忘俗的庄严相,必须要内外兼修。内,即如老子所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外,则是强调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自己体验到的明德展示出来。当一个人用如琢如磨的态度将自己当成一件艺术品去细细打磨的时候,他就会在日复一日地实践中慢慢扫净自己心灵的污垢,让自己本有的明彻底地散发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少不了用如切如磋的道学精神和相关的学养知识来不停地滋养自己。这道学精神,我觉得即是雪师常常倡导的大善大美的精神。雪师曾说过:“人的心灵就像一片田地,不种庄稼就会长出野草。如果你不用豁达、利众的真理来熏染自己的心灵,它就会被消极、负面的信息所填满。如果你真的想要活得快乐、坦然,就应该选择一些适当的内容,选择一些聪明但也脚踏实地的方法,将真理与爱种进你的心田。”事实证明,古来的贤哲正是先从个人的心性和修养入手,慢慢才能做到齐家治国,乃至最后的平天下。从这一点上,我就觉得儒家很伟大。人在现实中,总免不了由血缘,行政,社会交织而成的上下四维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我们的人生,也构成了我们喜怒哀乐的所有来源。换言之,我们想要活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和进入我们生命的人搞好关系。而所谓的搞好关系,归根到底,就是从给别人一份好心情开始。而好的心情,其实还是强调人与人在心灵层面的交流与互动。人的天性中都有喜欢善美的一面,所以儒家就牢牢把握住人的这一特点,循循善诱,强调人应通过自身的良好德行来慢慢感召周围的人,从而实现自己在事业上的抱负。无疑,儒家的这一论点的提出,不仅让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找到了着陆点,更为其选贤任能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同时也大开民间尚德之风。对比古今,现代社会的经济的确更发达,物质的丰富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们的生活质量却越来越令人堪忧。那些层出不穷的毒奶粉,毒大米,毒大油等事件,表明人们心中道德的制约力越来越弱,对金钱欲望的追逐也越来越疯狂。这种疯狂都是社会重利轻德的结果。可笑的是,在这种疯狂的追逐中,很多人却越来越难以从物质中获得长久的幸福。在经历了对现代城市文明的盲目向往后,大多数人反而向往起农家生活的淳朴和简单。各地持续大热的“农家乐”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深陷于现代污浊的我们,一时的异地怀旧,就能想当然地找回当初的自己吗?

  我觉得一个人,在扎根现实的`同时,必须给自己的心灵留一块灵魂的自留地。这块地就是灵魂的安居之所。它里面必须是纯粹的,自然的,本真的,超越功利的。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就会慢慢地迷失掉自己,变得越来越麻木,焦躁,和不安。另外,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当社会上充满各种不真诚的人和现象的时候,我们如果能按《大学》的这一则所言去用心雕琢自己,在内成为一个真诚的、质朴的、有道德的人,在外时刻记得用言行举止彰显出自己内心一直坚守的东西,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那么,我相信我们未来的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正所谓相由心生。有人说过:“到一定的年纪,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往往带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历过的事,哭过的泪,和洒下的汗。”我深以为然,在这世上,大家都喜欢美丽长久的事物。所以为什么不努力活出自己最美的样子?拥有一颗美丽而富有诗意的灵魂,我觉得就是给自己人生最好的礼物,正所谓“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大学读书笔记15

  《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丽的容颜带来的却是无限的哀愁与悲剧。而,特别是美丽而又有才情的,在这条路上走得更是艰苦。

  比如杜十娘,情仇爱恨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思思、陈圆圆的命运也是令人感慨、令人无奈。而看过《茶花女》后才明白这样的悲剧不只发生在中国。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

  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贵妇人们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质的享受,却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尘莫及的。奇怪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的,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这样一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就是圣母玛利亚。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

  也许这就是的无奈吧。难得遇到一个动心之人,为他无怨的付出,为他无私的奉献,为他甘愿忍受痛苦,但换来的却是误解。就犹如一把利剑直刺中心脏,而她只能无语凝咽。仇也罢,怨也罢,这就是玛格丽特可歌可泣的爱情。她的爱比一座贞节牌坊更崇高,更何况牌坊有时只是标榜和束缚,而这位的爱情却是热情、纯洁、真挚、奔放。所以看透了虚情假意、经历了人间冷暖的,一旦动情,就要比他人更看重爱情,也更渴望爱情。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我们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因为刚刚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人生中阴暗的那一面还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过去他对这一切只是视而不见而已。如今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多么困难,杀父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而他当前的任务是要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核实他的叔父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了。只是当时只是看到了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起起落落的心情,让人沉浸在其中,几年之后,再次翻阅,别有一番风味。

  班纳特家有5个女儿均未出嫁,而班纳特太太是一个神经质虚荣心十足的女人,将每个女儿嫁出去是她这一生唯一的大事却从不费心管教女儿的举止,而班纳特先生是个顾家的老绅士,却放任妻子和女儿的不得体行为,宁愿躲进图书室寻求平静。简·班纳特是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容貌美丽、性情温柔、沉静;伊莉沙白·班纳特是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个性活泼大方、聪慧与美貌并俱;三女儿玛丽容貌不若其它姊妹出色,因此便在品德及知识上用功,但也造成她的自大态度;排行第四的凯蒂个性浮华,与么妹丽迪雅最热忠跳舞,举止常失礼而不自知;么女儿爱慕虚荣、注重享乐、跳舞和与军官斗闹取乐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有一天他们家附近的搬来了一个有钱的单身男子彬格莱·查尔斯,他是一个个性温和、做人真诚不拘泥小节的富家青年,在一个宴会彬格莱却恋上了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与简·班纳特相互爱慕;而彬格莱的好朋友达西·费茨威廉个性拘谨严肃,不善言词常给人自大傲慢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莉沙白,但是因为班纳特一家本身并不是得体的家族令这两段恋情受到障碍,伊莉沙白一开始就对傲慢的达西存有偏见,主要就是描述他们这段关系的转变过程。

  傲慢与偏见,在书中是男女主角爱情上的障碍,但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障碍,更是在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事物上的绊脚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灵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业,无论是知识、教养、还是爱情、事业,都需要同自己心灵的种种浅浮的陷阱或阴影做斗争,经过各种误解和长时间的反复的认识过程,慢慢由心灵克服各自弱点和毛病,而走向开放、洒脱、自由的必然结果。扰扰尘世,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偶难见。然而没有爱情不要勉强人结婚,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松向喜之心,不苟且、贪图一时之利欲,追求两心之和谐、相应,运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灵上的缺点,终得如愿以偿。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总会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内心中所潜藏的弱点或毛病,要和别人能够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须先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磨去他,其次是了解别人的内心,最后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来,你会发现到社会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进一步激发出你内心深处的感动,如果人们不再用心去关怀身边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么还有谁要去完成这个任务呢?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给除去,换上一个全新的自我,为崭新的未来打拚吧!

【大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大学读书笔记07-19

《我的大学》读书笔记01-15

大学生读书笔记07-26

大学生读书笔记汇总【13篇】10-15

大学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09-05

《活着》读书笔记03-13

化学读书笔记03-13

浮士德读书笔记03-14

个人读书笔记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