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时间:2021-06-08 21:22: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1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其中一条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我想把“民间故事”改换成“宗教传说”后,布尔加科夫的这本魔幻现实主义大作也能担得起这一评价了。

  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故事从两个叙事层面交替展开。一个是现实与幻想交融的层面,另一个是历史与传说交融的层面。小说通过巧妙的时空切换,将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透过这一幕幕亦真亦假、时真时假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布尔加科夫对于善恶美丑的褒贬抑扬态度。

  对于《大师与玛格丽特》的评论中,很多人认为大师就是布尔加科夫对自身的隐喻,因此在故事的最终两节,他似乎借着大师说出了自己终生的情感:一是面对与原谅,而另一则是解脱与永安。在最后大师与玛格丽特要离开莫斯科前,大师要求能向这个城市告别,告别后,沃蓝德问大师:“所有的帐都清理完了吗?都告别过了吧?”“是的,都告别过了。”大师回答说。他镇静了一下,勇敢地正面看了看沃蓝德的脸;尔后,沃蓝德对大师说:“…现在你可以用一句话来结束你那部小说了!”他对着彼拉多说出了:“…你解脱了!解脱了!…”布尔加科夫弃医从文后的生命极为坎坷,其作品多对共产制度的批判,在20年代政治思想的斗争中,多遭查禁与没收,在如此有志难伸、郁郁寡欢下,他用尽生命最后十来年所完成的《大师与玛格丽特》,竟然不是带着深陈的哀痛或阴暗的仇恨,而是如此缤纷、活泼,他告别了过去,勇敢的.面对了魔鬼的脸孔,也原谅了那无情凶暴的统治者,原谅了这生加诸于他身上的苦难,解脱了!最终,他终于在那永恒的家园中得到安宁,他那焦虑不安的、被受针砭的记忆便开始模糊了。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2

  “怯懦是人类最大的缺陷。”--《大师与玛格丽特》

  因为怯懦,我们总是错过,我们总是犯错。

  撒旦,他神通的法力,他观察着世人,他时而冷酷无情,时而又悲悯世人。他的法则,他站在高位,考验,磨砺着世人。

  大师,他忧郁,深沉,但是因为受到太多的摧残和磨难,总是把自己藏得那么深那么深。

  耶稣,他崇高,他博爱,他是真理,让人崇拜,让人追随,但是感觉离得那么遥远,无法触及。

  彼得拉,年老,怯懦,让人同情,引人深思。

  这些角色里,我最喜欢的是玛格丽特,她是那么美丽,那么勇敢,那么坚决,那么义无反顾。她是美丽,指挥,勇敢的化身,她是世俗,权威的的挑战者。正因为玛格丽特这个女性人物,整篇小说才不会让人觉得灰暗和沮丧,而是伴随着一股纯净的希望之光,在黑夜里光芒万丈。

  玛格丽特在空中飞翔的那一章,似乎是伴随着跳动的音符,一切那么轻盈,那么欢快。我们可以从玛格丽特的眼睛里看见美丽的莫斯科,薄雾、小河,散发着清新香味的丛林,一切都那么美。可是人间却如此丑恶,到处是争吵、告密。正当玛格丽特想要恶作剧的时候,她听见了一个小男孩的声音:妈妈,你在哪儿,我害怕。面对善良和纯洁,玛格丽特变得特别温柔,她开始哄孩子睡觉,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女人,她没有孩子,也没有幸福,刚开始她哭啊哭,后来她变得凶狠了……是不是所有的哭泣最终都会转变成暴力?孩子,你是美丽的,你是柔弱的,你是单纯的,可总有一天,你会像他们一样,变得麻木而残忍。会吗?

  她跟大师的爱情也是动人的,他们分离之前,大师说:你走吧,我就要毁灭了。玛格丽特拍拍他的脸:我要和你一起毁灭。这样的义无反顾,这样的率直坚定……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3

  我是匆匆浏览了一遍这部小说,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与情绪。对于小说我也不能有多大的见解,可对于小说的名字我却有很大的疑问。说到小说的名字,首先想到的主角就是大师和玛格丽特吧,但是大师在其中的戏份却少得可怜,而撒旦沃兰德完全占据了主导,是不是该改名就“撒旦与玛格丽特”呢?

  想了很久,或许这也算是一个答案。在我看来正是大师创作的小说为这个魔幻故事打开了第一扇门。在小说开篇,撒旦沃兰德带着他的仆人对“莫斯科文学协会”主席柏辽兹讲述了本丢?彼拉多的故事,沃兰德不仅对基督的存在进行了证实,还栩栩如生地描述历史上几位主角的心理。遗憾的是,柏辽兹是唯物主义者,他和流浪汉诗人伊凡对此毫不信任。出于对这种渎神想法的报复,沃兰德便马上预言柏辽兹将会在有轨电车底下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原因在于安奴什卡打翻了葵花籽油。 这就是一个荒诞。可是有谁想过魔鬼的到来本就是一个更大的荒诞。而是谁使撒旦来到这个世界。当然,就是大师。因为关于撒旦的一切我们都是从大师的小说中得知的,其中所有的荒诞、恐怖与阴霾都是出自大师之手。同时彼拉多的思想就是在大师的写作中得到启示而展开新篇。我想大师就是小说的砥柱,那么小说名字就该是大师。

  而说到名字,我们应该还注意到大师是没有名字的。有很多人认为大师就是作者布尔加科夫对自身的隐喻。那么大师是不是该叫布尔加科夫,或是别的什么。可别忘了大师说过:“别提我的名字,它不再存在。”他抛弃了生活中的一切,甚至连名字也抛弃了。是什么样的苦痛才会让人连名字都不要了呢?可是一个连名字都抛弃的人我们的猜想真的就是他的本意吗?

  小说最后,大师与玛格丽特要离开莫斯科、离开这个尘世了,而大师低声私语:“永别了!该理解它的意义。”最后,他们来到了撒旦给他们安排的“永久的栖身之地”。在这个“永久的栖身之地”,他们能够享受永久的平静,不会再有人惊扰了。有这样的“永久的栖身之地”吗?有的,每个人都有资格也有机会拥有。但是不是谁都能找得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想这就是对大师的写实了。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相关文章:

1.父与子读后感

2.《与美同行》读后感

3.《小草与大树》读后感

4.《与爱同行》读后感

5.《敬业与乐业》读后感

6.我与地坛读后感

7.《父与子》读后感

8.《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9.《我与地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