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时间:2024-09-14 17:16: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

  《傲慢与偏见》是我第一次以读小说的感觉读完的一部外国名著。这一点得感谢翻译者孙致礼准确、流畅的译文。也许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读不懂或是觉得读外国小说时感觉枯燥、语言缺乏表现力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翻译者缺乏足够的能力来遵循原文作者的本意,从而使读者不能与作者很好的交流。所以为了使读者能够完全置身于作者的所思所感中,更好的领略外国的文化,理解不同国度文学的魅力,要求我们的翻译工作者能像抚养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丝不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在现今这个文学作品走向市场化商业化的社会)。这样我们的读者就幸运多了!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1775——1817),是世界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女作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留给后人六部巨作(《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艾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她用现实主义的眼光,在著作中解读人生。用理性的光芒照出了伤感、哥特小说的矫揉造作,为英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

  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男女爱情为线索,作者以独特的眼光解读爱情、人性。其中的道理可以作为我们现代的人生参考。

  1) 只贪图美貌和情欲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小说中浪荡的莉迪亚(长的一般、没有钱、地位、缺乏修养),不知羞耻地同威克姆(可恶、贪财、赌博、诋毁他人)私奔。若没有达西的救助,她和威克姆的名誉何以存在。勉强结婚注定威科姆婚后寻花问柳,莉迪亚也只得忍气吞声向姐姐诉苦。

  2) 夏洛特:(她并不大看重男人和婚姻生活,但嫁人却是她的一贯目标:对于受过教育却没有多少财产的青年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出路;尽管出嫁并不一定叫人幸福但总归是女人最适宜的保险箱)她因为没有钱财,长得不算漂亮,27岁没有结婚,这时终于有一个还算有钱、可以供养自己的柯林斯到来了。即使他有多么令人讨厌,她也向他示好,即使那个人是自己最挚爱的朋友刚拒绝不久的对象,她也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虚伪、趋炎附势的柯林斯,虽然她知道这一切并不会给她真正的快乐。但是她知道自己已经嫁人了,这就足够了。这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也可以普遍现象中的典型例子了。

  3) 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是最幸福可靠的,这也是简奥斯汀自己一生坚持的准则,也许它就是奥斯汀终生未嫁的缘由。小说中简与宾利、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最让人看好。俩人的家庭背景有时难以启齿:有一个虚荣、缺乏教养、从来不关心女儿需要的碎嘴母亲,一些没有地位的亲戚,还有三个不出众的妹妹(莉迪亚的私奔事件)......然而简凭着美丽的外表,善良谦和的'品行牢牢锁住了同样优秀又有钱的宾利的心;富有个性主见的伊丽莎白从对达西的偏见到真正了解内心优秀、钟爱着自己的终身伴侣达西。当然拥有美丽的容貌给了她们嫁入豪门的优先权,但是设想一个缺乏教养、放荡不羁的女子,也许她们的行为会不知不觉贬低了自己的容貌。所以拥有美丽漂亮的脸蛋不能代表你就可以攀到高枝,提高内心的品行可以让你更走捷径。

  作家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在婚姻纠葛的线索指引下,同时给我们描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习俗、人与人的关系、和各式各样不同性格的典型人物(贝内特太太的虚荣、柯林斯极尽的阿谀奉承、凯瑟琳太太的盛气凌人......)

  另外小说中一些对话以及内心剖白可以让人回味无穷。如:你不了解我有什么是在的有点——不过人在谈恋爱的时候,说也不去考虑那个问题。 还有:你是我明白过来,我既然认定有位姑娘值得我去博得欢心,那就绝不会自命不凡的去取悦她。等等......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

  奥斯丁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诠释爱情,虽然没有《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没有《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确是如此一针见血,婚姻——是建立在金钱与相貌上的!

  这是个曲折但却动人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爱,美丽坚强,有主见有智慧的绅士的女儿。本文以她对男主角达西由厌恶到尊敬再到产生爱慕之情为文章线索,中间穿插了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不幸或美满的婚姻。表达了奥斯丁对当时女人的生活与爱情的理想与期望。伊丽莎白本来对达西的第一印象没就是不好的,继而就对达西有了偏见。达西是个不受欢迎,不屑自己冷淡的人际关系的傲慢男子,对于他来说,他的确是有傲慢的理由(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而且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但偏见是很无情的,这两者之间难免发生很多冲击。两个人之间也因此经常有针锋相对的言辞,彼此之间的傲慢与偏见就形成了一开始的不愉快与误解,但是经过种种事情,彼此之间又产生了一些感情。他们原来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然后又来了一大长串对达西相当不利的流言蜚语,这让伊丽莎白对达西更加的反感!她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下,而忽略了考虑事实的真相,经过达西的解释,与自己的判断才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归宿!

  伊丽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呵呵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有一个细节的描述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和她的舅妈舅舅到彭伯利—达西的庄园去游玩时,不小心遇见达西之后,和达西先生的交流让伊丽莎白非常满意,她觉得达西应该知道自己的亲戚不都是那种举止让人厌烦的人。这样的心理描述的确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已经非常在乎达西的感受了,如果不是的话,她的亲戚如何的糟糕又关达西何事?再者,伊丽莎白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点的虚荣心呢,这无损她的可爱,反而使她更加可爱!谁不有一点点呢?

  伊丽莎白曾对达西说过:“我们的性情非常相似,我们都不爱交际,沉默寡言,不愿开口,除非我们会说出话来语惊四座,像格言一样具有光彩,流传千古”就是因为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碍,同时也是因为这才最后促成美满的婚姻伊丽莎白:如果放到现实社会,可能是个女权主义者但关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尔不懂礼节,调皮一点却是这样迷住了达西最重要的是善于和敢于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说“不”。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这部小说中通过班耐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时代的婚姻典型,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如电影般不断地重复放映,每时每刻提醒你:钱、钱、钱……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相关文章: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2-29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07-20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08-13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05-18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06-12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08-10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荐)07-15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精品)07-31

【精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06-26

[合集]《傲慢与偏见》读后感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