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书心得1
今天我读的书是《红楼梦》,这本书是我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四大名著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家族的衰败,贾府原来很是兴旺,可是后来贾府的人死的死,走得走,贾母在的时候这个家还算可以,贾母死后这个家就彻底不成样了。
林黛玉眉目如画,娴静娇弱而且天资过人,但我还是觉得她太可怜了,她的母亲在她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黛玉自己从小多病,身子弱不经风,最后死的还那么惨。我很不喜欢薛宝钗,要是没有薛宝钗林黛玉也就不会死去。
我还很喜欢王熙凤,这个人极为聪明,心眼少说也有一千多个。
贾府真是可悲,最后落魄到那个程度,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楼中的梦事,写尽人间悲欢。”不过一个家族在那个由胜到衰的时代最终还是逃不过衰败的命运,还是顺其自然吧!
红楼梦读书心得2
在《红楼梦》第十三章——《秋爽斋结海棠诗社》中,我明白了大观园中各姐妹平日里都喜欢写诗作乐,看见一些新奇的东西就忍不住吟诗。可是从林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这三首诗中,我又能够明白林黛玉并不只是一个喜欢哭泣的女孩,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孩。这使我有点佩服她聪明过人。
在本书第十六章——《慧紫鹃试探宝玉情》中我明白了聪明的紫鹃想让黛玉和宝玉的这门婚事早办成,就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用一句假话去试探宝玉。宝玉却将假话信以为真,就很悲痛。看来,我预料的没错——宝玉对黛玉的情是真心的,没有半点假意。
宝玉这种纯真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看了后,我十分激动,不知不觉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忘怀。
红楼梦读书心得3
红楼梦,本就人生如梦,一生走完,一场梦焉。大观园中的女儿过于悲惨,反照的是当时每个女儿的命运。
痴心多疑林黛玉
对于黛玉,我更多的是怜惜哀叹。她对宝玉坚贞不移的爱我以前一直无法理解,她明知道大观园的勾心斗角,为何偏要还宝玉一生泪水?她死前,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我一直没听懂听透。我知道她恨宝玉太无情,也知道她纯洁透明的心容不下那些奸诈,可为什么,为什么她还要爱。偶一次看到一句话:“爱本身就是幸福的。”我彻悟,黛玉虽恨,痛,但爱过,她便无悔。爱情竟是如此轰轰烈烈,荡气回肠!
可惜,黛玉过于小气,不登大雅之堂。多疑,是她的性格,亦是她的个性。她刻薄,尖酸,给别人带来不快,从而给自己带来怨气。但连这样一个她,我也是喜欢的,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林黛玉,真实的赌气,不会把什么都压在心里,也只有这样一个她,才“够格”还宝一生泪水吧。
八面玲珑薛宝钗
“冷美人”薛宝钗却令我赞叹不已。懂小礼,识大体,典型的'“谦、恭、礼、让”,是那个时代被大众认可的女性,连小丫头都喜欢和她玩。她懂得“笨拙”,王熙凤也评价她是“一问摇头三不知”。她不会让自己过于显眼,不该过问的事一律不多管闲事,去遭人怨恨。她也明白,光是老太太、王夫人需要她讨好,连下人也需要顾忌。八面周旋,薛宝钗确实是活的很累。
可宝钗未免过于冷酷。在“金钏投井”之事中,她虽然不避忌讳地拿出自己的衣服,但是“不过是个丫头,兴许是贪玩失足掉下了井,太太不必伤心”的冷漠安慰实在令读者心寒,一缕香魂逝去,她却这样劝王夫人,在王夫人听来很顺耳,但别人看来,宝钗过于无情,她的“停机德”也不值得赞赏了。
爽朗烂漫史湘云
提起史湘云,我嘴角就不仅上扬,这是多么灿烂的女孩子啊!如此豪放,不拘小节,性格已经十分接近现代人了。她从不顾虑什么总是按自己想的去做。在读到她醉卧于赤芍之上时,不禁私自揣测,她就是如赤芍般艳丽灿烂的女子,近似国色牡丹,却有独特的野味。她不像黛玉自寻烦恼;不似宝钗处处周旋;不如熙凤心急偏多;不比妙玉不沾尘。她爱疯,爱笑,开开心心,没心没肺,无忧无虑地活着,这是宝钗、黛玉二人望尘莫及的。
湘云和宝玉纯洁的兄妹情也是令人称赞的,这样一个女子,毫不避讳,那般依恋“爱”哥哥,却又没有超越兄妹情,单纯美好得使人羞惭。
倾国倾城的容貌,欢天喜地的性情,谈诗论画的才赋,好一个史湘云!
女中英杰贾探春
大观园中,真正的英杰是探春,论诗书,不及宝钗;论才情,不及黛玉;论爽朗,不如湘云;论心计,不如熙凤;论温和,不比迎春;论高洁,不比妙玉。但她懂诗书,有才情,具爽朗,富心计,性温和,品高洁。样样不十分突出,却样样俱全。诗书,虽被宝钗、黛玉、湘云三人压下,可比起别人,也算杰出。才情,虽不比黛玉婉转悲凉,却也不错。爽朗,当然不及湘云,却离“沉闷、冰冷”是十万八千里。心急,倒没为自己赚到多少,但也把大观园打理得井井有条。温和,虽然不会处处理让,却也不会轻易发火。高洁,当然不是寒梅般清傲,但也大义灭亲,不怕得罪人,行事严谨正当,别无邪念,如此看来,竟是一个难得的全才!
薄命红楼女儿花
《红楼梦》中的女子个个精英,令人艳羡,却有着令人哀叹的命运。一朵朵娇花,无辜的被那个腐败无能的“大清王朝”,被那个尔虞我诈的大观园摧残,狂风催花,真的不是花不坚强,是风太凶残。
红楼梦读书心得4
作者曹雪芹将每个人物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描写得栩栩如生。多愁善感的黛玉、开朗豁达的宝钗、八面玲珑的凤姐……无不让人窥探曹雪芹的妙笔生花!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凤姐和宝钗。王熙凤能把事考虑的十分周全,所以她是“现在不过二十岁,就有这样的本事,当这样的家”。王熙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泼辣直爽。在黛玉初进荣国府时,是这样描写王熙凤的:“……这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身着彩绣锦缎,宛如神妃仙子。一对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真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王熙凤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众人皆敛声屏气,而她却这样“放诞无礼”。王熙凤刚一出场,她的'泼辣、张狂和在贾府特殊的地位就跃然纸上。而后文中邢夫人请凤姐帮忙索要鸳鸯,凤姐便是“……一听,心知不成,却道:‘……’”,更是看出了她的玲珑解数。可怜一个王熙凤如此精打细算的人,最后却是“天机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文中的薛宝钗豁达明理、宽容大度。在宝钗初入府时,也有这样一段描述:“……没想到如今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然大不多,可是容貌丰美,品格端庄,行为豁达,不像黛玉孤高自许,因此深得人心。便说黛玉不及她,就连那些小丫头们,也都愿意和宝钗玩笑。”我们便可以看出宝钗的特点:容貌丰美,品格端庄,行为豁达,深得人心。
而与宝钗相对比的黛玉则是多愁善感,虽然黛玉是“堪怜咏絮才”,但黛玉的性格与家境却与之大相径庭。黛玉虽是贾母的亲外孙女,但因先是丧母,后又丧父,双亲故亡让她形成了孤傲自许又冷漠清高的特点。黛玉的才华固然让人惊叹,但她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
我在阅读《红楼梦》时,最大的感触就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宝玉是贾母的孙儿,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而黛玉的母亲与宝玉的父亲又是亲兄妹,所以宝玉与黛玉一直是“十分亲密友爱”“白日同行同坐,夜晚同止同歇”“两小无猜,言和意顺”;而宝钗则是宝玉的姨表姐,血缘亲疏关系上自然是要远一些。但宝钗乖巧懂事,十分懂得如何讨贾母和王夫人的欢心,所以赢得了贾母、王夫人的喜爱,就按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规矩许配给了宝玉。而宝、黛之间缠绵悱恻的情感则突出了二人不甘被封建礼制束缚、敢于反抗的特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湮不灭的《红楼梦》,叙写出了“情”的深度和“史”的厚度。它不朽的艺术魅力和难以逾越的思想高度,光芒万丈,经得起岁月传唱与人生玩味,生生不息!
红楼梦读书心得5
合上书,浮现的是贾宝玉满心欢喜地结婚,掀开盖头,却不是自己深爱的新娘;是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玉却焚稿断痴情,最后离世。这该是怎样的命运如此,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明明是天生一对,却最后让人如此意难平。她是这样一个女子,即使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生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病态,在旁人看来,亦是美的。就是如此女子,最终也没能逃脱悲惨命运。可纵览此书,唯有那黛玉,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值得一说的是,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中似乎所有人的身体都不好,黛玉素体虚弱,宝钗身有热毒,王熙凤的血山崩漏等等,也似乎暗示着当时封建社会已病入膏肓,大厦将倾了。黛玉便被安排成最明显的角色,这也造就她悲惨的命运。
黛玉是一个敏感而善良的女子,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得她处处小心翼翼,却弄巧成拙却为“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高傲心态。黛玉只是想要爱情,只是想一个专心只对她好的宝玉。然而宝玉终究只是一个纨绔子弟,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保护不了她的脆弱。
黛玉是一个自尊的女子,即使寄人篱下,也未曾低声下气。周瑞家的送宫花来这一段,更是把林黛玉的自尊体现到了极致。这一日,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枯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这里,我更愿意看做是“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
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但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
宝玉和黛玉最终有缘无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来世,抑或来世是否有缘再相遇。但数百年后的我们必将知道一个惹人泪下的宝黛爱情悲剧,了解一个因爱而不得而甘愿一死的黛玉。
红楼梦读书心得6
平生多少恨,风散满城花。
——题记
《红楼梦》是古典长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中国写实主义作品,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当我缓缓翻开那朴素的扉页,穿越了几百年的卓越意境,莎香桑影便栩栩如生地跳跃在我眼前。喧闹声仿佛瞬间远去,飞花飘悠悠散向天穹,蒙尘的时光如潮水般倾泻,依稀有眉眼重叠。
枝头灯盏晕开柔和光华,浸染着成簇的白色棠棣花。花下的少女眉目清秀,看似娇弱,却透着一股欺霜赛雪的味道。黛玉才思敏捷,博览群书,有满腹的诗才,有似水的年华。她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光辉,却最终因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走向灭亡。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可是大多数初读《红楼梦》的读者却认为她实在尖酸,可细细想来,世间许多女子,大抵都是如此,越是在乎某个人就越是表现得斤斤计较。正如王希廉《护花主人总评》里面说: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痼。她所表现出来的忌心猜疑、多愁善感的一切,不都是因一字情?她爱宝玉,爱得痴迷,她在意关于他的一切,哪怕一点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都足以令她潸然泪下。念及此,我便有些悲她的冷月葬花魂,更为她的一阕泣血葬花词而痛心流泪。
浮光细碎,跳跃在衣衫间。枯叶在半空中开出花,水雾氤氲,斜阳晚照从枝丫间漏下来,碎金一般染上衣衫,镀上一层金辉。彼时,日落黄昏,宝玉手拿书卷,踱步庭前,眉眼依稀是是少年模样。曹雪芹这样描述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不知黛玉是何时喜欢上这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许是刹那时的初见,正对上他那双含笑的眸子。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初逢黛玉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颦非颦。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姿,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便是这惊鸿一瞥,成就了《红楼梦》一份纯洁凄美的爱情,也注定造就了一个悲凉痛苦的结局。
这个结局是意外吗?答案是否定的。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多少对真心相爱的有情人能如愿以偿,相守一生?人们本着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谈恋爱自由?可是林黛玉偏就逆风而行,向往自由,人们知她弱不禁风,又怎知她是何等的坚强。都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亦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社会的无声抨击。当她的感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述她的不满,她的抗议。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仿佛韵华流转,我静伫在她身后,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缓踱步而出,挽着莹白轻纱,在水边葬起花来。任她瘦弱的身影隐匿于满地黄花堆积的深院,任梧桐颤着深寒,任衰草连天。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便是这般在曹雪芹的笔下活灵活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以忘却,独特且富有诗意美的女人。曹雪芹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期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梦想。质本洁来还洁去,《红楼梦》本身就是这样一直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
蓦地,一抹蓝色划破夕阳晚照,流风般擦过鬓角。她倚着门,他执笔点墨。他在浮光跳跃间,冲她笑的风光霁月
不知何处的飞花纷纷扬扬掠过,她抬起头,突然就落下泪来。
平生多少恨,风散满城花。
红楼梦读书心得7
我又读了一本 这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这部文学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水平,是一次巨大提升。因此,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中国古代官制、哲学思想、文化形态、民俗现象,因此历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
《红楼梦》反映了复杂的社会问题。揭示了深刻的人性、世态炎凉、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哲理。
红楼梦读书心得8
以前一直没有感受到《红楼梦》的好,无论是看视频还是书,书总是看不进去,只是看了开头就终止了。最近看了《红楼梦》蒋勋说第三辑,主要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贾宝玉的真情、善良,林黛玉的清高、孤傲、专一,薛宝钗的骄傲、周到、圆滑,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感觉到写得真好:在当时的环境下,那种细腻的感情,所处的环境,人物当时的真实心里等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个字:感人。以前是没有深入就没有体会,更不能理解了,看视频时只看到很乱轰轰的样子,没有主次之分,一片混乱,现在感觉那气势很壮观,人与人之间关系、主次、尊卑都很分明。其实视频的内容没有变,是我的认识或者说感观上的变化等造成不同的.结果。
除了这本书上看到的,还有就是最近听了张世君导师讲的“《红楼梦》的空间艺术“,共有63集,我原来感觉很枯燥无味的内容,现在听到后很有感悟,无论是建筑、方位还是礼仪都有很深的学问,都是不容忽视的。我才听了一点,就对张世君导师的外表有了新的看法,刚开始看到她感觉很古板,现在看她是得体讲究。所以说对于她讲的内容也是一点点的去认知和认同的,现在还有一点点的赏识她了。
隔行如隔山,行行出状元。说得真好,所以对于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一定静下心来感受,不要去排斥。我很期待对《红楼梦》其他章节的了解。
红楼梦读书心得9
我又读了一本著名的书,它就是――《红楼梦》。看看它会带给我们哪些故事呢?
这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杯具为主线,透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述,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著。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这部文学名著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水平,是一次巨大提升。因此,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齐,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着著,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哲学思想、文化形态、民俗现象,因此历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
《红楼梦》反映了复杂的社会问题。揭示了深刻的人性、世态炎凉、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哲理。
红楼梦读书心得10
雪芹先生的笔下,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作品——《红楼梦》。其中,这关系非常复杂。书中讲的是贾府的昌盛到衰败,它是一部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书。又奇又俗的贾宝玉
贾宝玉本是补天的灵石,后来做了神瑛侍者,又投胎到了贾家。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可是对于林黛玉,看得非常重要。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
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女儿。她从小就冰雪聪明,才华横溢,可又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在众姐妹眼里,她是最聪明的,最富有诗意气质的,她曾作有三首菊花诗而夺魁。在读者眼里她任性,她多疑,她敏感,她小心眼,其实她并不是这样一个人。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的父母去世了,而寄居在亲戚家,你有没有想过她“寄人篱下”的'感觉。如果你的父母出差了,让你在亲戚家过夜,你还能享受在家的温暖与快乐吗?而她从小就寄居在荣国府,必须得看人的眼色行事,做错一点,就会打她,骂她,所以,她必需得任性,得多疑,得敏感,得小心眼,否则,她不可能在荣国府继续生活下去。
书中曾说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在我看来,她们都是水做的。而她们全部有错,可是错有错在哪呢?是大观园的压抑,是家族的斗争,还是那个时代必然的悲剧呢?
红楼梦读书心得11
寒假里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一拿到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情节吸引住了。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全文。
故事讲述的是母亲病逝后,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这本来是一段很美好的姻缘,但是因为凤姐的从中作坏,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富有,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他的。他很疼爱宝玉,我不是很喜欢宝玉这个人,作为男人应该拿得起放得下,可他轻佻,顽劣,屡教不改,最后是黛玉的离开才使他醒悟过来。林妹妹是一个多愁善感,动不动就哭,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女子。我觉得她生在那个封建社会真是不幸。也许是接触的人太少了,她的面前只有一宝玉,宝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她的神经。
我也曾经看过红楼梦的电视,我觉得里面的有此片段真的是很有想象力,黛玉在一片桃花树下,提着一个小蓝子和一个小锄头,纤纤弱弱的葬花。还有一个画面是宝玉和宝钗结婚,这里是高朋满坐,热热闹闹。那里是黛玉一个人躺在床上,流着眼泪,思念宝玉,最后悲愤而亡。
这个家因为有了贵妃而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最后也是因贵妃的去世,而使家中落魄,最后宝玉出家当了和尚。这里面祥细的讲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
红楼梦读书心得12
每次看《红楼梦》,总也看不到结尾,原因无他,只就是觉得林黛玉的生世可怜本就可怜,可为什么结局也那么的凄惨,为何要让她知道宝玉成亲,最后气结而亡。这个结局知道就够了,没必要去一遍遍的温习那种心痛。
我知道很多人写了红楼梦的续篇,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就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就是没有好处。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但就是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读至尾章,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对于黛玉的遭遇,我依然惋惜哀叹不已,但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我一向就是不喜爱薛宝钗的,觉得她就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就是此刻,我竟然不由不一样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杯具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家也就是大家族之一,薛宝钗从小就家境富足,饱读诗书。理解的就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就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就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就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就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此刻想来,其实也并不就是完全不能够明白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就应就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就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就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感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就是真诚的感情而就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就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就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中,做出这样的选取,也就是身不由己的。她只就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就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就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就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期望有完美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正因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理解。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杯具到达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就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就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就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就是她的“尊重”!
与黛玉相比,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曾得到过那虚无缥缈的感情,且她没有看到家族没落的悲惨下场,而就是一死解脱了时刻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就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本应就是一个敢爱敢恨,个性洒脱,恣意生活的宝钗,却成了红楼数场杯具中的一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对于她的一生,曹雪芹先生就应也就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书心得13
《枉凝眉》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书写了多少书中人的悲剧?曹雪芹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庭走向衰败和荣枯,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无比凄凉忧伤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似乎至于千里烟雾之中,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中共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也只有她——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有一段,讲“黛玉葬花”,我阅尽《红楼梦》,却唯独对这一章情有独钟,令我魂牵梦绕。这一段将黛玉的自卑、自尊、自怜展现无遗,尤其是那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着这首诗,我的心仿佛震动了一下,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她与宝玉相爱,却只留下凄苦。本是两对打不散鸳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可是天不由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人缘不好,却成为她最大的`绊脚石。所有人都离她远去,不愿搭理她。由此,命运的天平加速倾斜,倾向了城府颇深的薛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使宝玉与黛玉二人错失挚爱。黛玉含泪而终,含恨而去,而宝玉也变得疯疯傻傻,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
黛玉的惨剧,正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舆论导致的,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让人伤怀的人物,也许是想告诉我们:“还有更多的古代女子和黛玉一样饱受折磨,在苦难中挣扎。”曹雪芹是否也将自己的痛苦寄托在“黛玉”的身上呢?这只是猜测,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几本书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书心得1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番话令人辛酸,却也显出他与众不同之处。或许正因为他的不同,《红楼梦》才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又或许是别的'原因,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早已忘记当初为何执起这本书,但它无穷的艺术魅力确实不断吸引着我。
有人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诚然,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从原先的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到留恋美好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婉与感叹再到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还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红楼梦读书心得15
最近在看《红楼梦》,我看这本书是因为在我们的曾老师。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很枯燥,所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看了几页就没有看,让我再拿起这本书的是曾老师,有一次,曾老师在午读分享的时候跟我们分享《红楼梦》,当时,我就好奇了,为什么曾老师会向我们分享一本那么枯燥的书呢?这不是她的风格呀!没想到连续三天的午读分享,我仿佛被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怎么曾老师讲的红楼梦那么有趣!所以我决定再给《红楼梦》一次机会,重新认识它!
没想到,一看《红楼梦》,我仿佛掉进了一个巨大的网且无法自拔!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薛蟠,你一定会说《红楼梦》里有那么多的人物,为什么我偏偏要说薛蟠呢?他可是个“呆霸王”,骄横跋扈,倚财仗势,满口污言秽语的一个人。可是,每当我看到薛蟠,我不是厌恶,更不是憎恨,而是心疼、可怜他!
薛蟠虽是生活在富裕的书香家庭,又是黄商,家产丰富,不愁吃穿,更不愁钱,过着大家都钦羡的生活,但是却少了我们人人都拥有的.亲情,薛蟠年幼丧父,只有母亲与妹妹为伴,作为母亲,薛姨妈本应继承祖训,对薛蟠悉心教导,让他读书识礼,刚正不阿,以长大后继承家业,无愧于薛家的列祖列宗。但是母亲对这个幼年丧父的“独根孤种”只有溺爱,少了母亲该给的教育,从小就没有人教他是非对错,当他做错事时,当他想要香菱无奈冯渊不愿放手时,薛蟠便将他打死,从而强人所爱!作为母亲,在这时应该对儿子进行教育,可是薛姨妈非但没有半点责怪,反而帮他将事情抹平。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没有是非观念的,这也会助长他“我想要的,一定要到手”这一观念,所以,日后薛蟠的种种行为都在印证这一观点,处事不懂得尊重,更无方圆,任性而为!
我们从小从《论语》中得知:人性本善!是的,人性本善!所以,薛蟠绝对不是天生恶人,骄横跋扈也不是天性!在薛蟠成长过程中,除了缺失父母管教,更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薛蟠从小没有兄弟相伴,与他相处最多的就是他的小厮们了,这些小厮从小便被家里卖到有钱人家中,出身于底层,言谈举止不必说了,薛蟠终日与他们在一起,久而久之,他们的粗言秽语,粗俗的行为自然会影响薛蟠,兴趣爱好自然不是吟诗作赋,而是接近了民间底层的活动的斗鸡走狗。
所以对于薛蟠,我不是厌恶,不是讨厌,而是可怜,因为他变成这样,并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父母不管,环境影响所致。
【红楼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书心得06-12
《红楼梦》读书心得01-13
红楼梦读书心得(实用)07-18
《红楼梦》读书心得【优秀】07-22
【热门】红楼梦读书心得07-17
《红楼梦》读书心得15篇06-15
红楼梦读书随笔09-24
《红楼梦》读书日记11-12
《红楼梦》读书心得【精华14篇】08-15
《红楼梦》读书心得(精华15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