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阳明》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阳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阳明》读后感1
闲暇之余,读完了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一本有关王阳明的通俗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我是因为想更深入的了解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才在偶然翻阅图书时,信手抽出这本书并带回家来读的。
当时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笔锋幽默、妙趣横生但又不乏深刻锋利,嬉笑怒骂中见微言大义。这是我们80后文人特有的一种文风,尤其是在三十岁前,爱好文字的80后青年很多都有这种特点。
这本书的作者是吕峥是一个986年生于四川成都小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靠文字为生的典型文人。川人自古幽默乐观,他的文字那么有趣搞笑但又发人深思,跟他川人达观豁达的天性,以及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分不开的。"其文风兼具当年明月的幽默和韩寒的犀利,但对传统哲学深刻的认识与精湛的表述为二者所不及"网上如此评价这位新锐历史作家,也算是恰如其分。
据说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是他批阅三载、增删数次呕心沥血之作。作者用幽默的笔法举重若轻的把王阳明坎坷传奇、荡气回肠一生写的精彩纷呈,一个天赋秉异,从小立志做圣贤并历经磨难后悟道圆满,并以此"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几百年来古今中外诸多杰出人物的道德楷模、精神支柱、事业偶像的王阳明跃然纸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止于幽默风趣的文字,不止于把故事写的好看,还深入浅出的在作品中夹叙夹议,梳理中华文化的道统和传承,并把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让人在或哈哈大笑或会心一笑之余不觉间对"心学大义"多了很多感悟。
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王阳明心学不宥于儒家,没有门户之见,而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取其精华,自成一家。绝学无匹,浩然正气,胸怀博大,再加上一生的惊绝文字和不朽事业,王阳明想不流芳千古都难。也无怪乎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张居正这些历史牛人等一致推崇了,王阳明"心学"甚至称了近代以来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支柱,甚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算是一个民族笃行"阳明心学"下的伟大变革。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曾预言,2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其实确切来说,2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儒道释"文化,而王阳明的"心学"正是儒道释三家融会贯通后的集大成者。
近现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经过高速发展后,目前几乎进入一种失控状态,整个世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国际秩序和经济发展表面有序、繁荣,实则处于崩溃的边缘。世界的未来需要中国智慧,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哲学的指导。中国的现任领导人提倡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华,可谓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凡是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无不是内心强大之人。相由心生、行为心致,一个人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并坚持知行合一,则成就的取得和事业的.铸就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我前段时间,总是时不时感觉到"心空",甚至感觉到迷茫,偶像的幻灭、信仰的动摇和爱情的缺失实际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我自从去年考司法考试和今年重新择业后,读圣贤书读的少了,修身不勤了,不能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很好的"慎独",我本性里的光明不能彻照自己了。我一直觉得三十岁左右重归本性、返璞归真,成为一个真实、诚恳、坦荡的人,现在看来明明德、修身向道是一辈子的事情,心正则邪气不入,志坚则无坚不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圣贤因学而至,因悟而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阳明心学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尤其是儒家文化,而《大学》正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大学之道,微言大义,值得我们一生去领悟和揣摩。
以后的闲暇时间,我要少些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少做些无谓的无聊之事,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读一读"儒释道"的经典,多学些经世致用的知识。希望我的智慧和修养也与年龄一样与日俱增,不敢奢求今生能成贤作圣,但是希望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内心光明,胸怀坦荡的心正行端的君子——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正道直行、无私无畏。
《王阳明》读后感2
天赋异禀的王阳明,从出生之时便异于常人,母亲怀胎14个月他才降世,5岁方能开口说话,少时便励志“读书做圣人”,之后又独闯边塞。他虽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但他经历了波折的科考之路,起起伏伏的仕途使他人生坎坷,偶然的机缘使他身体力行的悟出了思想的光明之路。他说“心外无物”,其实超越了心和物;他说“知行合一”,已然超越了知和行。他看透了心物,将知行融通,为后人启蒙了思想。
下面将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王阳明身上有哪些精神
1、“狂者”的精神——对事物保持质疑和批判,进行深入的思考,大胆的做出推断,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王阳明经常以“狂者”自居,他一生的特色就是好高骛远,拥有狂士的表现。阳明所追求的,并非虚名,也不是纵情享乐。当他十二岁时,便对私塾的老师的话产生了质疑,他觉得“读书登第是第一等事”并不对,而应改为“读书学圣贤”。他有天禀之资,对经书、诗词、弓马、兵法、道术、无所不学,无所不精;将学问、事功与德业全集于一身,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事。
冯梦龙撰写的《王阳明出身靖难路》中记录了这样一件轶事:王阳明早年丧母,又不被庶母厚待,竟然在十二岁的时候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早晨的街市上买了一只鹄鸟,藏在庶母的被子当中,庶母掀开被子时,鹄鸟立即飞出来,绕着屋子飞行,口里发出怪声。古代的人比较忌讳有野鸟飞进屋子,更何况鹄鸟是不祥之物。因此庶母非常惊怕,花了很大的功夫赶走鸟;阳明假装十分惊讶,劝母亲喊来懂巫术的人问一问,其实是他买通的巫婆。巫婆假装是阳明的生母附体,说庶母对她的儿子不好,将会降大祸给她;庶母信以为真,伏罪悔过,从那以后对阳明的关照十分注意。从这一个故事可以看出,不拘泥于常规思维,创造出新的方法解决方法,能给事物的发展带来积极的转变。这对做学术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生而言是一样受用的,以灵活的思维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事半功倍。
2、在扬弃中不断上升
“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用舵。”
阳明曾经试过朱熹的实践论:“格物致知”,但是他发现这不够用。对朱熹来说,经书与人生,都包含着道德意义,都可以当作思想与行动的起点。阳明的经验却指出不同的方向。他重视“心”的启发。他认为,读书与人生,都应是由内向外的行动,“字”与“言”,若有其重要性,不只因为他们出自经书,而且因为人心的反证,给予它们意义。阳明说:“龙场居南夷万山中,书卷不可携。日座石穴,点记旧所读书而录之,意有所得,辄为之训释。期有七月,而五经之旨略遍。名之‘臆说’,盖不必尽合于先贤,聊寄其胸臆之见,而因之娱情养性焉耳。”
“不必尽合于先贤”——阳明没有立刻批评朱熹。他在得悟后,首先是试度在他熟读成语的经书中,追寻他的新看法的外证。“五经臆说”是在这处境内写出的。他向经书求证,表现自己无意脱离正统儒家的范畴。可是他又肯定本身思想的独立,选出五经之中他所记得的字句,根据本身的切要而加以解释,并且强调自己的见解,不必尽合于先贤先儒。他甚至说,经书只是求道的用具,得到之后就可以放弃。有点像鱼忘筌,醪成弃糟粕的意思。并且,他还说,俗儒的错误,是在筌上求得鱼,认糟粕为醪。对学术研究而言,研究生应当以辩证的眼光对待前人的研究,根据本身的理解去求证合理的部分,加以自己的见解,提出新的假设,“不必尽合于先贤”,得到自己新看法的证明,佐证自己的新发现;在扬弃的过程中实现创新。
二、王阳明的自然观与格物论辩
阳明认为,他的哲学深意,不出乎“心”,这是他的思想的起点和终点。他说,心是人性之善的起源,也是生命的根本。他认为,心与自然一体,是众善之源,也是知觉与道德的根,并拥有使人成圣的能力,这不是说,心无不善,而是说,心有治不善的本事。阳明将心与太阳相比,就如太阳自然发光,只有受遮时才变暗。人心也一样,只有受私情所障时才失亮。阳明“心即理”的学说,既是解释人人皆可成圣的出发点,又是他的实践与修养的基础。因为心有自决的能力,心的所知,包括了经验与行动。为阳明而说,“知”指的,尤其是道德方面的知识,也是人生智慧。而“行”指的,是如何循知行事。所以真的“知”即是有关道德行为的知,而真的“行”即是道德行为本身,换句话说,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他的道德理想。
阳明承认,立志成圣,是不易做的。唯有全心全意,追求成圣的.人,才肯献出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也觉得,唯有这样做,才不愧有此一生。不然,若是某人只求格物与致知,他永远不会达到圣域。所以阳明反对朱熹的格物说。他认为朱熹将修身的步骤颠倒了,使初学者无处开始。阳明以“正”字的意思,解释“格”字,又以“事”字的意思,解释“物”字。朱熹的格物说,如同一条直线,令人穷究物理。阳明的格物说,却倡言“在事上正心”,即是要求人心自责,似是圆线型的活动。他的“事”字,实指生活上的磨炼。发展自我,在磨炼中成长。
三、结论
在王阳明看来,人心中之天理和良知的发用流变,生成并主宰了自然万物,也通过自然万物实现和体认“心”的存在、意识的作用,因而二者是相互促成而非单向决定的。从这一点而言,王阳明的心本论和“心生万物”的说法,一方面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心物合一的存在主义本体论,另一方面也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或唯我论而应该理解为某种现象学意义上意识与对象合一的认识论。王阳明“万物一体”的思想,以人心中之仁、天理和良知为根源,阐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一体性及其层次性和秩序性,反映了王阳明的宇宙观、社会理想及其修炼内心的修身方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阳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性。“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其中关于人与自然本为和谐一体的思想观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
《王阳明》读后感3
今天所学是陆澄请教关于圣人著述的问题,对于王阳明的回答,大家各有自己的见解。
一上来大龙虾先补交了昨日作业,言道:“自是好名。‘自是’理解为自以为懂得,‘好名’理解为通过炫耀才学来博得认可和赞美。我的理解是好为人师,博取虚名。王阳明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或者得到别人的认可,羡慕。对我们来说要调整心态,明白学习是至善的途径,是历练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地修正不足,调整心态,争做真人。我们是不完美的,缺点如星,优点似月。月光愈加明亮,星星就会显得暗淡。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学习,让优点散发出像太阳一样的光芒,那缺点就会隐然不见,也就能达到真人的境界!”
大龙虾的发言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特别是这句话“缺点如星,优点似月。月光愈加明亮,星星就会显得暗淡。”比喻大气富含哲理。
此时孔雀鱼说话了:“对于今天所学的这一则,我觉得后世这么多的著述,也不能一概认为不行,也有很多特别好的作品,在追求天理之外,我们也有许多爱好的东西。优美的诗篇、好看的小说、抒情的散文,我们都喜欢。只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多学习经典著作,可以‘约礼’。让我们的心不因为外界的变幻或不平而迷惑,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说仅仅把几位圣人的话当作生活的唯一,也太过无趣。今天的学习,我保留不同意见。我愿意学习天理,也愿意保留生活中的诸多情趣。”
听完孔雀鱼的发言,我便不再多言,我和她的看法一样。这时大龙虾又说话了:“今天的主题在王阳明看来,经典的传播只要把握思想精髓,而不要过多的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经典,然后再用这些解读代替经典去试图引导大家的思想和做法,这样容易让百姓误解经典。这与前面学的那篇王阳明说孔子删去经典有些相似。都是表达一个观点,圣人传播思想,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真正如何去做,还是要靠学习者自己的领悟。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我们教学中也是这样的,老师是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只需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孩子,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方式,只要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就是最好的修炼。我们只是在孩子面对困惑的.时候予以适当的点播。
“我个人感觉,圣人的思想言说不是脱离生活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道德标准下,这些思想势必得到大家的推崇和膜拜。随着时代的推移,在把握思想轮廓的基础上,也应该适应现代的生活和思想。如果一味的学经典,做圣人,我们就成了老夫子了,与周围格格不入。适当地变通,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安静,才是真正的向经典致敬!”
孔雀鱼接道:“是的,变通很重要。内心的安定与原则与周围不相抵触,自己舒服,周围的人也舒服,而不能把自己固化。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宽度与广度,只能自己修炼,我们看过的书都能够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风景。为什么有的人即便遇到大的磨难也能够过的很从容?那是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已经让他有足够的高度和能力看淡眼前的波折。你可以欺负我,却折服不了我,因为你根本不明白我有什么!我们之前千百世的人,思想能够有多大区别?我们之后千百世的人所思所想又能够有多大区别?大家遇到的事情一直是周而复始,顺境、逆境?只是人与人不同而已,它在于自己心境的转换,个体精神生活丰富下的结论而已。我这几天就觉得知和意很难统一,有些事情我会觉得不用在意了,可是心绪不听我的,犹自翻滚。看来知行合一及其不容易。所以,王阳明说事上练很有道理。”
一直不说话的绿萝发言了,她说:“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预演,明白我们应该做‘知善理’的综合体,当然还需要再历经事的历练,才能于不变应万变,坦然处之,安然受之,使然放之,欣然知之。”
因极度疲惫,我只能静静地品读姐妹们的高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变通二字,比较认可。我始终认为,人不能圆滑,但做事必须圆通,此处的圆通也与变通有相同之意。学祖先有用的东西,但一定与现实生活接轨。
《王阳明》读后感4
佛家讲圆润,而儒家讲的是担当,碰到问题不是要先去想怎么样回避问题,而是要去想怎么样解决问题。王阳明在龙场大彻大悟后,行事风格变得更犀利而非圆润,标准的儒家的兼济天下的风格,而其中又蕴含着王阳明独特的'智慧。王阳明建书院给少数民族讲心学这样君子的行为引来了思州知州这样的小人的嫉妒,思州知州找来了一批小混混去找王阳明的麻烦,但尴尬的是,那批小混混没能打过魁梧的当地人。思州知州又仗着自己的官威让王阳明给自己磕头,可王阳明是谁?他直接一封信寄过去,表示自己连给刘瑾都没磕过头,最后思州知州偷鸡不成蚀把米,哑口无言。这一事件使得王阳明和龙冈书院名声大振。
水西宣慰使安贵荣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王阳明送点金银财宝、米粮酒肉。王阳明只接受了那些粮食,其余的金银都被退了回去。过了两天,安贵荣寄了封信,询问王阳明能不能把驿站给撤了,王阳明也是毫不留情地回怼过去,点破了安贵荣的野心。王阳明这一举动体现出了他目光深远。《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认为“明亡于御史毛羽健”,为什么呢?当时毛羽健由于防止自己的老婆再通过驿站来找自己便向崇祯皇帝建议裁撤驿站,崇祯皇帝最后由于朝廷缺钱同意了,导致了身为驿卒的李自成失业,便有了后来的李自成起义,明亡。这一真实史实说明了王阳明的目光有多深远,王阳明的行为有多么智慧。
《王阳明》读后感5
说到心学大师王阳明,大家一定不陌生,但他是如何创建心学,提出“知行合一”,成为圣贤呢?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大明第一牛人。他自幼聪明,熟读四书五经,并经常舞枪弄棍,一会儿想走科举之路,一会儿又想走名将之路,但在后面的岁月里,王阳明走上了最为艰辛的圣贤之路。
为了实现成为圣贤的目标,王阳明苦读书籍、潜心钻研,但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成圣”途径。十八岁时,在广信拜访儒学之士娄谅,并提出心中的疑问。娄谅引导他:“格物穷理”。王阳明很受启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收获。他开始了第一次尝试,也就是著名的“阳明格竹”。在格竹失败后的一段日子里,王阳明越来越痛苦,因为每日“格”一物,最后“格”得自己狼狈不堪。
在杭州,一次与禅师关于“出家人思念母亲却不能见母亲”的对话,让王阳明意识到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可能错了,将天理和人欲分开是不对的,而用“理”来压制“欲”是没有任何效果,“欲”是存于人心之间的,但“理”又在哪儿?明史上的六部九卿上书声讨刘瑾失败的事件之后,王阳明被放逐到蛮荒之地——贵州龙场。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定律:任何一位伟大的圣贤都要经历一番非比寻常的困苦磨难。经历了严酷的放逐洗礼,在痛苦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阳明,终于在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悟出“心即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终于明白自己走遍五湖四海,却不见“理”,但“理”从未离开过他,“理”在心中。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何分,又何必分?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皆圣贤之道,吾性自足!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在悟道后的几年时间里,王阳明建立了玩易窝、阳明小洞天、龙冈书院等心学发源地,并招录了大量门生,传授心学。正德五年,王阳明被提拔任命江西巡抚,东山再起,再起之时,天下已无人可与之匹敌。
经历了穷山野岭的荒凉、无人问津的落寞、心学悟道的喜悦后,王阳明发现光懂哲学是不够的,心学并不能打跑江西土匪,他隐约地感觉到,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种神秘工具。正是在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两年中,王阳明逐渐找到了这样工具——知行合一,并熟练地掌握了它。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成功;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他在35天内平定了宁王叛乱,创造了军事史的奇迹;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他在广西平乱,扫清困扰多年的匪患。有了这样的工具,成就他成为理学的圣贤;有了这样的工具,成就他辉煌的战功,为后人敬仰;有了这样的工具,他的哲学方为万人信服,远流海外,千古不朽。
圣贤之路是一条与众不同之路,它有起点,却似乎没有终点,深不可测,比名将之路更为艰辛,而走上这条路的王阳明成功了。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名将、帝王,与孔子、朱子并列。
《王阳明》读后感6
正如作者度阴山所说,王阳明的心学在人际交往关系中是非常适用的,但要放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存在短板的。就如王阳明说,孝敬父母是不需要向别人学习的`,只要遵从自己的良知就可以做的很好。但如果是造火箭什么的呢,你难道也只能遵从自己的良知而不外求造出来吗?如果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王阳明的心学应该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阳明到现在也不怎么红了,因为现在的中国是遵从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
现在我身在机关单位,人际关系复杂,但我为人处世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时时自省,达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7
说实话,刚拿到公司寄给我们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来看书。但是出于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领导会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它的魅力何在?于是我翻开了书籍,看了简介,慢慢的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每天睡觉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就翻上几页,让自己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许这也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吧。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间万物皆有两面,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太在意。只有调整自己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这种观点,彻底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这是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知善到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内圣而外王的境界。当今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现代人所缺乏的并不是道德知识,我们缺乏的是将道德知识落实到实践的具体行为。道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要将其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为之中。这个社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点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扭转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病态风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沟通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架起了一道桥梁。、
做为新三科技设计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要在“笃行”上求实效。“知行合一”的重点是“行”,而不是“知”,它彰显的是一种实践精神。结合今年我们设计分公司的经营状况数据分析来看,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比较高,回款较慢。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学习中获取的好理念、思考中发现的好想法、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转化为实践成果,产生实际成效。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成本降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把回款率提高。要坚持问题导向,想实招、出硬招,强化执行落实,努力把本职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搞明白、解决好,让实践在问题的解决中落地生根。要勤于积累、多干少说,善于在实践中反刍内省、提炼创新,不断形成推动公司发展的新办法、新思路,真正在学用相长中实现知行并进。
我们还要在“善成”上见真章。善做善成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追求和鲜活体现。做为公司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就是要发扬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善始善终,给公司带来效益最大化。
《王阳明》读后感8
暑假读的第二本。白话故事版,浅显清奇!读完此书,内心之中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早闻阳明心学之名,却未曾拜读。那日得仰望之友小雅推荐《阳明心学》,并说你若读懂,就可随时出世入世了。假日有幸,拜读此书,对阳明先生之波澜壮阔之一生,初步了解。
也知王阳明心学精髓在于:心即理,致良知!读此书,颇有隔时空与圣人对话之感,为我指点迷津。读完此书,感觉圣人之学,并非空洞不经,而是确实可以运用在生活之中。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强大内心,不惧现实风雨,从而成就自己。愚钝,浅读,向心中的圣人致敬!
《王阳明》读后感9
纪昀评价王阳明这个人:“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又因为王阳明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于是对这个神奇的人物更感兴趣,所以找来了《明朝一哥王阳明》阅读了解。
在看本书第一章时,便知道为何这么多人对王阳明顶礼膜拜。王阳明是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作者是这样写他的“别人博而不精,他却越博越精”。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一本讲述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历史传记。作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书中前十一章多以历史为主线,阐述了王阳明的出生、成长、寒窗戏读,初期为政,求道中认识的数次变化直至龙场悟道,而后掀起心学浪潮,镇压数次叛乱,终成一代大儒的过程。除此之外,作者并不止步于写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而是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将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并结合历史,使心学思想的脉络有迹可循。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原心定罪”此节,也就是徐元庆谋杀案至第五章完,觉得颇为有理。可惜用心论罪需要人的思想素质高度达到一定程度的高度和境界,否则以权谋私,是不会有定论的。原心定罪是最准确的定罪方式,可我不由地想问,人类思想文明的高度究竟可不可能达到统一的那一天,是否人人都能够大义灭亲,为善去恶呢?
但是在我看来,显然是不可能的。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每个人在善恶面前都有“意之动”,一旦意动,恶念大于良知,便是为恶去善,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觉得王阳明应该算是传统中国社会中最后一位圣人,前有孔孟朱熹,但是历史到了王这里中国的思想真正达到了顶峰。此后再无人能超越。也许人们可以举出诸如顾炎武,黄宗羲这些其后的哲学家,可是他们也是在沿着王的`路线上继续发展的,他们仍然是在前人的体系之内。
看完整本书,虽然读起来有点吃力,但是不得不感慨,正如当年明月所说的如此: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读后感10
星期天早上,窗外阴雨绵绵,我手捧《王阳明的故事》这本书,心中思潮起伏,溢满感动,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弦。
王阳明先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历经坎坷但始终矢志不渝!少年时的他,几度因为沉迷棋艺差点荒废学业。他的父亲一气之下将棋盘全部投入江中。此后他立志学习,学业大进。十岁随口做诗咏金山寺,一鸣惊人,四座无不惊叹;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他问私塾先生“何谓第一等事?”当老师回答“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之时,他当时却说:“第一件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读到这里,我的脸不禁红了,想想自己很多时候总是一味地贪玩,全然没想过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那时候的王先生却一心想成为圣人,但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他就努力从书本中去寻找圣贤之道。伟大的朱熹在书中告诉他,要格物致知,于是幼时的他就有了令世人至今争议不休的“阳明格竹”这几近疯狂的举动……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更对他肃然起敬!王先生真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而现在的我们呢?缺少的就不正是王先生的这种质疑问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吗?
手捧《王阳明先生的故事》,我的内心再次随之走进了他那充满艰辛,满地荆棘的一生……先生的一生,他那超乎凡人的毅力和勇气实在令人敬佩!黑暗的现实政治,并没有让他萎靡,反而成了他心体光明的炼狱;苦难的生活道路,并没有令他退缩,反而成了他心灵世界不断提升的.阶梯!他取得的成就,就在于他虽几经沉浮但总心存气节,不失自我:在宁王叛乱,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他能运筹帷幄,巧用“心术”智取敌人,打赢宁王;他未进中央,一直在离北京城老远的地方当小官,未免大材小用,但他总能淡然处之……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早已被他那种求实、光明磊落的胸怀所感动。王先生虽然临死前仍没有等到朝廷对他所受到的各种诬陷与诽谤做出昭雪,没有等到他一心所期盼的人间正道与公义回归朝廷,但是他却始终“立德、立言、立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轻轻地把《王阳明的故事》一书置于桌上,打开窗看着雨后的新色,我看着窗外的那一抹抹绿,体味着王阳明先贤的坚强不屈和豪情万丈,内心顿时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把“知行合一”作为座右铭张贴在铅笔盒上,学习先贤在逆境中起飞,做一只强壮的雄鹰,在空中磨练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翱翔!
《王阳明》读后感11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超,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利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狻赸,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廘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摨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洈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妀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挼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教约》
《王阳明》读后感1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终于完整的读完度阴山先生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更加发觉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也对王阳明心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正确的理解。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行”不单单指行动,而更指要听从良知的指引,祛除私欲,不断用心地在“事上练”!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王阳明先生还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所以,良知中本就包含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自己内心真的收到了极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学: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过度考虑外界的各种评价,要敢于尊崇内心良知的指引,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这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了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让心震撼,让心清明,值得反复研读。
《王阳明》读后感13
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我们工作中制定目标,只有先制定明确目标,再为达成目标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才是我们工作业绩的基础。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处在这种状态,从事汽车行业太久,总是以为自己对行业分析的透彻,却不知现在的市场变换太快,不去深入学习和分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沉迷在老的观念和曾经业绩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时期的营销工作,所以只有抛开曾引以为豪的过去,低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提升业绩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现在的社会不缺聪明的人,而是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自己学习致良知还很浅显,但这种正能量让我们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现在只是起点,落实到实处更没有终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经营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我坚信,在集团领导的带领下,做好权衡和引导,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我们必将会战胜任何困难,迎来美好的明天。
今有幸研读阳明先生《书正宪扇》受益匪浅,此文章是先生写给长子正宪的。其中以出自在《资治通鉴周纪》的“伯鲁之简”为例!表达先生其心意:人生大病皆因 傲 字所生,人一旦自傲便自以为是,我执太深,便会拒人千里之外!身为子女之傲必会不孝;身为臣子之傲必会不忠;身为兄弟之傲必会不恭;身为朋友之傲必会不诚。不孝不忠不恭不诚万恶之源皆为“傲”字所为!
人一旦傲起来就会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浮躁骄横;企业一旦傲起来,就会不思进取,先被超越。毛主席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心学最高概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唯“谦”方可解“傲”。“谦” 亦指“容一切之容”;“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必须谦虚至诚,恭敬谦让,以温和之色,谦逊之容来对待家人、对待朋友、对待客户、对待同事,这样才能在百年远通事业中拼搏出一份灿烂天地,方可实现百年远通梦!
《王阳明》读后感14
大家看到题目和副标题,大家就应该知道我要说的是谁了吧,那边是明朝的大人物王阳明。
估计很多大人包括父母在内都很奇怪,王阳明一个专门讲解攻心术的人,你一个小孩又看不懂,买这书干什么,但是这一本书写的是王阳明的生平和精神的,如果你想看王阳明攻心术的.话,那可就要参考其他书了。
另外再说说这本书作者王程强吧,他可不像有一些人只懂一点,然后就开始长篇大论,而他呢?就是专门研究王阳明的,因为他是河南王阳明研究会的执行会长和河南王阳明书院院长,并且他写的书全是关于王阳明的,并且还有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所以这本书的讲解也很新颖。
在书上作者已经总结出72个字来说王阳明这57年的人生了,而我也认为说得很对。“从小立志当圣人的学霸,妙计困敌的战略忽略家。史上最强的心理分析师,不慎泄露天机的预言家。擅长战术的打野王者,敢教和尚打坐的儒生。躺着办公的县长。观竹病晚期的患者。”不仅作者评论的好,世上还有很多名人都评论过王阳明,如蔡元培、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曾国藩
同学们,如果你想了解王阳明的话,我真心推荐这本书,因为它能带你走进王阳明的世界。
《王阳明》读后感15
下卷前半部分仍然主要介绍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所以读得很慢。我本来是很不喜欢看传记的,但是看了这套书之后,我不仅摆脱了对作者的成见,也开始懂得阅读了。人物生活的必要性。
第二卷和第一卷一样,越读越精彩。作者开始表达他的一些主观想法,所以你基本上一下子就看完了。作者对王阳明心理过程的描写,就是完善其理论的过程。心学历来是儒学的一个分支,但王阳明是一位打破了当时学子所学儒学神话的`大师,所以后人对他十分推崇。 .但正因为如此,也因为王阳明经常使用一些佛家术语,不仅反对者大做文章,支持者也会恼火。
所以,作者介绍王阳明的家庭生活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如果不了解这个人的家庭,不了解他所受的教育,那么真的很难理解这个人是如何自成一家的,也很难理解他为什么喜欢用一些佛家的名词来表达你自己。
至于我呢,我相信天性是好的,但我不会随便相信人,虽然我知道在与人交往中,相互信任其实是成本最低的方式。所以我仍然相信活在当下,做你自己。
看完这本书,又看了一遍罗胖推荐这本书的音频,才发现自己还是看的太少了,但是好书常读,常新。
【《王阳明》读后感】相关文章:
厚黑学读后感_厚黑学读后感03-30
朱自清的匆匆读后感 读后感01-06
母亲的传说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6-03
悲惨世界读后感初中 读后感03-05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4
读后感06-14
经典读后感07-04
小妇人读后感小妇人读后感题目10-30
《掌声》读后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