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时间:2024-03-29 12:45: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4篇[热]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督山伯爵》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4篇[热]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1

  昨天终于读完了《基督山伯爵》。第一感觉是很过瘾,或者说很痛快,这也许是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的想法;再深一层的感觉,就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了,也许和我目前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关。好久没写过读后感了,几乎不知从何写起,那么就先由浅入深吧,先说其"形",再说其"意",最后才能"得意忘形"。

  首先是情节特别吸引人。从一开始唐泰斯入狱,巧遇地牢里的法里亚神甫学习知识,到后面他摇身一变,成了基督山伯爵后那一个个设计巧妙、天衣无缝的复仇计划的实施,都让读者欲罢不能。我在湖北婆家发现了这本书,读了四分之三回到辽宁娘家,实在是太想读了,又去书店自己买了一本,终于很过瘾的看了全书,其情节的吸引人程度,不亚于金庸小说啊。

  语言和叙述方式上,因为最近看外国名著的汉译本少了,细微处已经体会不到。只能说语言很流畅,叙事方式是那种西方小说成熟期的典型叙事方式,现在我已经是比较习惯了。说到语言,就不能不说译本。我在湖北看的前四分之一,是韩沪麟、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的,书名译为《基督山伯爵》。这个版本我觉得很不错;回来去书店买时,没找到这个版本,于是找了个语言风格和人物姓名音译都和那个很接近的版本:祁万连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名译为《基度山伯爵》。书名上,我喜欢前者,因为有明显的宗教意味,和书中的内容相扣。语言上都很好,几乎没有感觉到风格差异,不知这两个译本是什么关系,不敢擅评。

  接着说说思想内容。我读后的最大感受,套用《红楼梦》里众人评价薛宝钗螃蟹诗的话,就是讽刺世人未免太毒了些。但我读的时候,很明显的感觉到,讽刺之毒,也许正说明写书的人受伤害之深。

  要是在以前,可能我会觉得好夸张,怎么里面的人那么虚荣、那么唯利是图,害人害得那么彻底。记得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书。七八年前,我上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结果这本书,大概是分四册的一个版本,我看完第一册,后面的一时没有借到,以后竟然也没想到把这本书看完。可如果是现在,我看了那样的开头,一定不会不看下去。因为毕竟我已经25岁,阅历要丰富一些了,而且近期以来虽没有被伤害的经历,但却也目睹了身边的亲人被伤害的事情,以前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这对我看问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基督山伯爵》中的那些事情,倒显得不那么夸张了。而且正因如此,反倒觉得主人公那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复仇方式,让人格外的痛快。到最后,觉得不免过头了些,但好在主人公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最后一步复仇时有所宽恕。

  我总是喜欢把读的书和我自己的想法结合得很紧密。其实这本书让人思考的远远不止这些。中国的武侠小说常有一个观点,而且应该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正统观点吧:"冤冤相报何时了。"是的,这个观点已经渗入我的内心了,当我看到那个思想丰富、内心正直的主人公那么处心积虑的报仇报恩,报恩当然没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报仇也报得那么彻底,总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我有些困惑了:究竟该不该这样报仇?主人公唐泰斯总说自己在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我不懂基督教,不知道上帝是不是不太讲宽恕?至少我知道,佛教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但就是这八个字,现在也不得不让人思量思量。想起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天山童姥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你们出家人作了错事,求佛祖原谅,我们呢,做错了就遭报应,不得超生?"另外,有很多人,如果你劝说,是根本不会悔改的,一定要想书中那样,被复仇者弄得很惨,才会"幡然悔悟",无话可说。这样看来,这样的复仇不也很有意义吗?也许这就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事情之一吧。

  写得有点乱。说到主题,我不想先看别人怎么说,先说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主要还是讽刺世事。基督山伯爵的复仇过程,从长度和精彩程度来说,都是全书的主体。主人公复仇的计划,完全是利用了贵族社会人们的那种弱点来展开的。他先利用了人的贪婪,确认了自己的仇人,然后又利用了上流社会对有钱人的.敬仰,充分利用了神甫留给自己的宝藏,大摆排场,引人注意,利用了女人的虚荣,男人的无能,设了一个又一个圈套,把那些丑陋的人们耍得团团转,怎能不大快人心!不管复仇计划之严密是不是让人觉得夸张,我觉得这样的情节设计,其实是寓言式的、神话式的,刻画尽了人性百态,淋漓尽致。当然,书的结尾充满了光明。认为希望和等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但这个结尾好像转折的比较牵强了,这么一点希望来结尾,怎能抵得过前面那么辛辣的讽刺带给读者的冲击呢。这是我初读此书的看法,可能有不同意见。如果说作者也想要光明,那么这种全书前后冲击程度的不同,只能归因于他自己所受的伤害和痛苦了。还是那句话:讽刺之毒,足见受伤之深。从书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是个饱受伤害的人。我是在没有想到大仲马这个名作家的情况下,完全从文本出发猜到的,后来看了大仲马的经历,也得到了印证。

  从文本中我看出的另外一点,是作者本人对那种贵族的精致、排场的生活方式还是非常喜欢的,虽然在书中这种生活是从反面来写,也抹不掉作者的那种拜金的情调。(这几句评价,几乎带有我最讨厌的阶级斗争味道了,但我也不得不抵制一下诱惑,毕竟人要抵制物质诱惑,活得高尚一些,读书移了性情就不好了。)这个从大仲马的经历也得到了印证,他抛弃小仲马的母亲这件事,几乎让我愤怒了。我想起了写武侠小说的古龙,想起了美国的作家费茨杰拉德。但他们的书的确好看,这就叫写作天才吧。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力其实很大。忽然想到,以前也看过像佐拉的《娜娜》那样的法国自然主义的小说,还有巴尔扎克的小说,但感觉怎么就不如这次这么强烈?也许是我长大了,阅历增加了吧。时间过得飞快,上次我看巴尔扎克和娜娜,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了。现在看书,好像总是能提出一些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去年夏天读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这样。提的这些问题,不知道是不是有了阅历以后会找到答案?还是正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固定答案,才使得小说更加引人深思?看,我又在提问题了。

  我写读后感有个习惯,总想在最后评价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我重读。对于《基督山伯爵》,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要重读,而且可能不止一次。原因有三:其一,我这次看书,毕竟是在身逢喜事的期间,因为在这期间我走上了婚姻的殿堂,找到了一个好丈夫。也许正是幸福中的人,在体会旁人的苦处时,免不了会有些障碍吧。其二,因为我前四分之三和后四分之一读的是不同译本,很想读读前四分之三的现在手头这个译本。虽然我的法语还不很通,不能和原文比较,但对比一下两个汉译本,对我这个曾是学翻译专业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件乐事。其三,这么吸引人的情节,自然会在读时急于知道情节的发展,略过了很多东西,希望重读时能有更多收获。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2

  经典名著是整个人类的文化遗产,它绝不是某个个人或某个民族的私有财产。每一步经典名著都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每一部经典名著对人的精神都将是一次全新的洗礼。经典名著之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无异于人与水、人与空气的关系。古往今来,文学一直在探讨和揭示这样四个主题:人生启蒙教育问题(包括的名著有《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鲁滨逊漂流记》、《格林童话》、《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安徒生童话》、《汤姆叔叔的小屋》、《雾都孤儿》、《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好兵帅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十三部经典名著,这些作品会使孩子在思考现实与梦想、等待与希望等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去感悟生命的原始形态。)、爱情主题(包括的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合力》、《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茶花女》、《安娜·卡列琳娜》、《苔丝》、《恋爱中的女人》、《飘》、《小妇人》等十一部经典名著,文学巨匠用他们的文学作品试图从痛苦与欢乐、沉沦与梦醒等不同角度去阐释爱情——这一人类永恒而常新的主题。)、人生与命运的关系(包括《忏悔录》、《红与黑》、《基督山伯爵》、《大卫·科波菲尔》、《包法利夫人》、《娜娜》、《漂亮朋友》、《马丁·伊登》、《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九部经典名著,在这些作品中,向读者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与生存方式的选择。)、个人生存方式(包括《十日谈》、《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贝姨》、《三个火枪手》、《双城记》、《战争与和平》、《复活》、《羊脂球》、《儿子与情人》等十部经典名著,这些作品展示了个体生命及其环境与命运的复杂关系,书中讲述的坎坷与沧桑的故事将给人们以感染和启迪。

  这些经典名著提高了我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准,而书中所探讨的人生诸多问题更能提高我们的内在素养,完善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基督山伯爵》便是这样经典著作中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从多个层面去展示了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人在命运面前应该保持怎样的精神,作品从唐太斯出海归来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入手,从爱情、阴谋的情节安排中徐徐入画,各个人物形象开始依次浮出水面,随着故事的叙述引领人们进入了庞大的社会画卷里去,并通过一个传奇色彩的宝藏传说开始造就了以后的故事。我还未看完,但读到唐太斯和法利亚神甫在地牢里生活的那一段描写,则已经给了我深刻的思考和启迪。面对一个充满着力量和正直勇敢等优秀品质的水手,神甫用他渊博的知识和智慧开始启迪水手的心灵,无疑,水手聪明过人,性格坚忍不拔,他开始在神甫的教导下学习各种人类有用的知识,对于学习,神甫是这样说的:“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不是说它的应用,学习并不等于拥有认识,有学问的人和能认识的人是不同的。记忆造就了后者,哲学推动了前者。”

  “难道人不能学习哲学吗?”唐太斯这样问他。

  “哲学是学不到的,是科学综合在一起,是能够善用科学的天才所求得的。哲学,它是踏在基督脚下升上天去的五色彩云。”

  对于读书和应用,法利亚神甫说到:“在罗马我的书房里,有将近5000本精选的书,但是把它们读过很多遍以后才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的书,就能掌握了人类的一切知识,至少够用,或者能够知道应该知道的一切。在我一生中我用了三年的时间来专心致志的研究这150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住为止。”

  读到这里,我就愈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绝对是不成功的。或者从个体角度来说,很多人在读书学习的时候是没用弄懂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个前提也是个简单而极其令人容易忽略而确实也正在忽略当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读书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弄明白了这样的问题,才可以去搞清楚下一个问题: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然后顺次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读书和怎样将书里有用的东西化为己有。

  我觉得还是甚为重要,法利亚神甫几句简单的话为我开启了思考,也提供了答案。

  现在人的读书,尤其是中国人的读书,多半用来解决安身立命寻求功名的层面,这是相对的理解,并不代表某些个体也不否认某些个体。从课本里被动的接受知识,最终的结果是用在了考试的上面,学生并未因此从书中找到解决人生疑难问题的答案和钥匙,为什么大学读完面临工作时大部分的学生会陷入重重惶惑和不安之中,在三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并没有从书本里找到解答这个问题的出路和方法,原因在于接受知识的目的全用在了机械的考试中去了,而很大一部分用在考试层面上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并无多大用处,有用的东西很多都考不到,这也是我个人从学习自考中得出的深刻体会,所以对于书本中很多用于引用和范例的词句典故,我常常是另外单独拿出时间来去翻阅相关词典和资料,这些对我有用的东西恰恰是在考试中被忽略过去的东西,而通过考试下来,所测评的内容与我所从事的实际应用又相差甚远,我几乎用不到那些东西。但是也不能偏激的对待这一点,我们学习考试仍有其可取之处,考到的东西也是我们所应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原理,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教育者背后没有作更深层次的引导,考试结束了,一切万事大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松了一口气,觉得任务完成了。实际上一切都恰恰相反,学问只是刚刚开始,那些自以为考出高分来就拥有了知识的学生实际上被陷入了一个极其之大的骗局里面,他丝毫不懂的应用和通过知识去学会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更多的是把学来的几个英语单词掺杂在词句不顺的作文写作中,以示他具备了某种知识容量,这一切暴露出来的恰巧是肤浅和无知的。

  这样说可能有一些过分,但却不是毫无道理的。

  还是回到法利亚神甫那里,他会给我们答案。单纯善良的唐太斯根本就不明白他为何会蒙冤入狱,尽管他为此而绞尽脑汁的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掌握知识,不懂的运用事物的内在逻辑去分析和应用。而法利亚神甫则极其简单的帮他分析出了这个问题,学到的知识原理可能是僵化的,但是应用起来则是一种再创造,具有智慧的法利亚神甫在给唐太斯做了个典范之后也同时启发了我,学习知识要消化,并得到力量。不光是释疑答惑,还要具体的解决人生面临的一切种种问题,简单的说这就是一种知识生存能力,知识产生智慧,这不是别人教的,别人只可启发你,不能代替你,可能这也是法利亚神甫所说的哲学是与某些天才有关的。

  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是我们可以尽己所能的去掌握一定的知识量,以此来试图解决我们面临的种种人生疑难。如果说你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得到智慧,充其量你只是得到了一个廉价的饰品别在胸前,而没有从知识那里得到一块黄金,这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智慧也许是要讲究一些缘分的东西,但是勤奋和悟性不能缺少。

  读书,读来有用的书,大部分的书会给我们带来财富,但是在选择的时候也要带着辨别的眼睛,关键的'是要带着一副善于消化的内在器官来读,不然读了仅仅用来考试,对于那些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还是挺可怜的。不过,从那些善于读书,读书过后能生发创造的人来说,他们应该是具备了一定的智慧的,从某个层面,我们在学校或书籍面前那里拿来一个相同的细胞,有人用他学会复制生命创造无数个不同的形体,而有人展示了一下,这个细胞就死亡在了一种麻木的无知里面。这样的人其实很多。

  我看到了很多学生都在用功的学,我很高兴,但是也担忧,就怕她用功的学了以后就终止了,因为她没有从知识那里学会创作和使用。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

  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大仲马在安排这样一个有关于宝藏的情节在里面,他的真正用意则是鼓励那些陷于困境中的人们可以丢失一切不能丢掉信念。作为一个关在地牢里的政治犯(被阴谋陷害的),那是看不到人生的希望的,因为可能一生都会被囚禁在里面,而出现了阿利亚神甫,出现了宝藏,虽然前途暗淡,但是对与困境中的人则是一个鲜明无比的信念,而这个信念只要通过不懈的坚持和奋斗,是有很大的希望来实现的,也许,这就是现实和梦想的关系,人会被环境改变,同时人也能改变环境,这一切就看你拥有了什么力度的信念,是不是坚定,是不是发自内心,虽然在这样一个实现的过程里唐太斯也会有情绪的低落和绝望出现,但最终还是没有放弃这样的信念,这样一种扎在心里去的信念会引导着他走过的人生之路,走向了光明和胜利。这样的东西是书里所暗示给我们的,我想我的分析是符合大仲马的创作逻辑的。

  罗嗦的太多了,我对于这些经典名著还是深信不疑的,在那样略显陈旧的包装里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一定有着对我的某种引导,我需要去除浮躁,沉淀安静下来,用明亮的双眼,尽量的用智慧的思维去把那些有用于我的东西找出来,这是我边读《基督山伯爵》边想到的东西,此记。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3

  因为别人推荐而看了《基督山伯爵》,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仲马的代表作,向来对欧洲文化“叶公好龙”的我,在几经诱惑下,将两本像砖头一样的书搬回了家。从翻开书的那一刻开始,我便深深地陷入了书中的情节,忍不住熬夜看完了两本书。虽熬夜,却没有一丝困意,因为内心还在为书中主人公那离奇的一生而起伏。

  本书开始于一场阴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主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一位睿智机敏,城府极深的复仇之神。他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最后将宝藏的秘密告诉了曾有恩于他的莫雷尔船长之子——马克西米利安。本书以复仇为引线,层层推进,紧密相联的情节发展中,抽丝剥茧般地一步步展开伯爵的复仇计划。

  伯爵先生所经历过的不幸是无人能比的,在四面环海、不见天日的死牢中被关押了整整十九年。在狱中,他并没有绝望,而是努力地向神甫学习各种知识,不仅我佩服他的毅力,神甫更因为“佩服这个年轻人”而为他创造了许多条件。九死一生越狱成功之后,他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前进——为自己的不幸报仇!

  基督山伯爵根据他各个敌人的弱点惩罚他们,这是一个上帝般的男人,威严地在空中俯视着世间里发生的种种罪恶,肮脏与苦难。他富有的外表下包裹着智慧的利剑,刺入那些上层人物重重掩盖下的内心,将里面的污秽暴露于阳光之下。他用一个买来的奴隶揭露了弗南伯爵荣耀下的无耻卑鄙,他用一个女人的贪念和一个私生子的怨念毁灭了维尔福检察官的威严光环,而在惩罚他的敌人登格拉斯时,他用尽一切办法让他会想起他那被饿死的父亲,让其内心充满恐惧。

  整本书虽然是以仇恨为引线,展开了一个复仇的故事。但在看完整部巨作之后,我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这泪水,不为伯爵和海黛的云游四方而悲伤,而是为伯爵内心深处的坚韧感到敬佩。我无法想象,大仲马笔下的伯爵先生竟可以将自己的一切隐藏那么久,竟可以在仇敌面前仍旧优雅……这一切,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唯有丁玲的一句话好似“醍醐灌顶”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是我在读完《基督山伯爵》的另一感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以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地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话。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之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让我在几度的叫好之后也不免有点心惊。

  基督山伯爵是一个人们非常喜欢的人物,他非常的敢爱敢恨、豪爽气派,也聪慧过人,由于饱经沧桑,他对任何事都格外的执着。基督山伯爵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但他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他蕴藏了部分作者的写照。作者大仲马就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他在基督山城堡连续几年每日宴请宾客,高朋满座;其中许多人,大仲马连姓名都不知道,可见他的气派,比起基督山伯爵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基督山城堡门厅的正位,堂而皇之地放着一尊大仲马的半身像,还配上一条座右铭“我爱爱我的人。”由此可见,基督山伯爵的敢爱敢恨、豪爽气派是遗传了大仲马。其实这条座右铭,大仲马只讲了半句,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才体现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他。这样既公平,也符合情感上的平衡。但其实真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人们很多时候就会非常的优柔寡断,不知所措,而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样敢于决断。或许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基督山伯爵》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社会的暗无天日、金钱至上。邓蒂斯的悲惨遭遇足可以说明这一切。邓格拉斯、费尔南、维尔福三人的飞黄腾达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事实不仅仅是如此,金钱、名誉对人性的毁灭超乎了我的想象。且看维尔福一家,维尔福先生自私自利,为了名誉、前途不惜违背自己的父亲,为了金钱,他凭靠着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卖陷害了多少人;维尔福夫人贪恋金钱,为了一份价值可观的遗产,她不惜毒死四个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儿。由此可见人性的卑劣啊!相比19世纪,如今金钱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高,那么人性的毁灭也越来越深吗?但有黑自然也有白,莫雷尔一家就是不被金钱所吞噬的好人,最后金钱却不请自来。而维尔福夫人最后却落个两手空空,这就是事与愿违吧,老天还是有眼睛的。

  在看完了整本书后,有这么几句话让我印象非常地深刻:“1. 上帝给了人类有限的力量,但是确给了他们无限的欲望。2. 快乐或不快乐是一个秘密,只有自己和四面的墙壁才知道。3. 当你拼命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别人的对手,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别人就不再是你的对手了,不管是谁,只要下了这个决心,他就回立刻觉得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而他的视野也随之开阔了。4. 一切罪恶只有两帖药---时间和沉默。5. 世界上并无所谓的快乐,也无所谓的痛苦,唯有两种处境的比较罢了。唯有经历过最大厄运磨难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所在。尽情的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记住,在上帝揭开人类未来的图景前,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6. 人世间无所谓幸福与不幸福,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仅此而已。只有经受了极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极度幸福。 渴求过死亡的人,才能领悟活在世上有多美好。7. 在这世界上既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状况和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直至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来到之前,人类的所有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耐心的等待加之希望带来的动力,必然能迎来黎明的曙光。基督山伯爵也正是靠着这两个词度过了他最艰辛困苦的岁月。“等待”和“希望”就是我在大仲马智慧的火花中学到的两个词。希望大家能像所崇拜的基督山伯爵一样,用这两个词达到人生目标。

  人世间最可怕的东西是什么?是血肉之躯中深藏着的意志在刹那间迸发,就似一把宝剑在经过炼剑师的千锤百炼之后,在忽然间亮剑,寒光、剑气,此时无人,亦无招可以与之匹故。所有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冶炼,才会有今日的星光璀璨。他们就像毛毛虫,在茧内积蓄着能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唯有破茧而出的那一刻,他们才为自己,感到骄傲;他们就像武林中的剑客,无声无息地在幽谷中修炼,终有一日,拔剑出鞘,无情的冷剑已亲吻上了你的喉,而你,还在惊叹他的那股韧劲!

  人生总是先有苦,后有甜。只要永远向着前方看,你就会越来越接近目标,把目光放得长远些,使自己的一生没有丝毫遗憾。只要心中有信念,只要心中有希望,再漫长的等待也是值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明天的阳光依然灿烂。是的,明天定是一个艳阳天,只要你坚强地穿越今天这个雨季。今天,注定是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再多的伤心难过也只会耽搁美好的明天,因为已经到来的再也无法赶开,你所有做的,是充满着希望的,去等待!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4

  《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开始于一场阴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主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一位睿智机敏,城府极深的复仇之神。他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最终将宝藏的秘密告诉了曾有恩于他的莫雷尔船长之子——马克西米利安。本书以复仇为引线,层层推进,紧密相联的情节发展中,抽丝剥茧般地一步步展开伯爵的复仇计划。

  伯爵先生所经历过的不幸是无人能比的,在四面环海、不见天日的死牢中被关押了整整十九年。在狱中,他并没有绝望,而是努力地向神甫学习各种知识,不仅仅我佩服他的毅力,神甫更因为“佩服这个年轻人”而为他创造了许多条件。九死一生越狱成功之后,他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向着自我的目标不断地前进——为自我的不幸报仇!

  基督山伯爵根据他各个敌人的弱点惩罚他们,这是一个上帝般的男人,威严地在空中俯视着世间里发生的种种罪恶,肮脏与苦难。他富有的外表下包裹着智慧的利剑,刺入那些上层人物重重掩盖下的内心,将里面的污秽暴露于阳光之下。他用一个买来的奴隶揭露了弗南伯爵荣耀下的无耻卑鄙,他用一个女人的贪念和一个私生子的怨念毁灭了维尔福检察官的威严光环,而在惩罚他的敌人登格拉斯时,他用尽一切办法让他会想起他那被饿死的父亲,让其内心充满恐惧。

  整本书虽然是以仇恨为引线,展开了一个复仇的故事。但在看完整部巨作之后,我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这泪水,不为伯爵和海黛的云游四方而悲伤,而是为伯爵内心深处的坚韧感到敬佩。我无法想象,大仲马笔下的伯爵先生竟能够将自我的一切隐藏那么久,竟能够在仇敌面前仍旧优雅……这一切,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唯有丁玲的一句话好似“醍醐灌顶”: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是我在读完《基督山伯爵》的另一感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能够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地用自我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话。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以往的亲人,以往的恩人和以往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之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我的方式。对以往有恩于自我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明白其实自我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让我在几度的叫好之后也不免有点心惊。

  基督山伯爵是一个人们十分喜欢的人物,他十分的敢爱敢恨、豪爽气派,也聪慧过人,由于饱经沧桑,他对任何事都格外的执着。基督山伯爵能够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但他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他蕴藏了部分作者的写照。作者大仲马就是一个十分豪爽的人,他在基督山城堡连续几年每日宴请宾客,高朋满座;其中许多人,大仲马连姓名都不明白,可见他的气派,比起基督山伯爵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基督山城堡门厅的正位,堂而皇之地放着一尊大仲马的半身像,还配上一条座右铭“我爱爱我的人。”由此可见,基督山伯爵的敢爱敢恨、豪爽气派是遗传了大仲马。其实这条座右铭,大仲马只讲了半句,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才体现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他。这样既公平,也贴合情感上的平衡。但其实真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人们很多时候就会十分的优柔寡断,不知所措,而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样敢于决断。或许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

  《基督山伯爵》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社会的暗无天日、金钱至上。邓蒂斯的悲惨遭遇足能够说明这一切。邓格拉斯、费尔南、维尔福三人的飞黄腾达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事实不仅仅是如此,金钱、名誉对人性的毁灭超乎了我的想象。且看维尔福一家,维尔福先生自私自利,为了名誉、前途不惜违背自我的父亲,为了金钱,他凭靠着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卖陷害了多少人;维尔福夫人贪恋金钱,为了一份价值可观的遗产,她不惜毒死四个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儿。由此可见人性的卑劣啊!相比19世纪,如今金钱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高,那么人性的毁灭也越来越深吗但有黑自然也有白,莫雷尔一家就是不被金钱所吞噬的好人,最终金钱却不请自来。而维尔福夫人最终却落个两手空空,这就是事与愿违吧,老天还是有眼睛的。

  在看完了整本书后,有这么几句话让我印象十分地深刻:“1.上帝给了人类有限的力量,可是确给了他们无限的欲望。2.欢乐或不欢乐是一个秘密,仅有自我和四面的墙壁才明白。3.当你拼命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别人的对手,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别人就不再是你的对手了,不管是谁,只要下了这个决心,他就回立刻觉得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而他的视野也随之开阔了。4.一切罪恶仅有两帖药---时间和沉默。5.世界上并无所谓的欢乐,也无所谓的痛苦,唯有两种处境的比较罢了。唯有经历过最大厄运磨难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所在。尽情的享受生命的欢乐吧,永远记住,在上帝揭开人类未来的图景前,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期望。6.人世间无所谓幸福与不幸福,仅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仅此而已。仅有经受了极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极度幸福。渴求过死亡的人,才能领悟活在世上有多完美。7.在这世界上既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仅有一种状况和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如此而已。仅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直至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来到之前,人类的所有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耐心的等待加之期望带来的动力,必然能迎来黎明的曙光。基督山伯爵

  也正是靠着这两个词度过了他最艰辛困苦的岁月。“等待”和“期望”就是我在大仲马智慧的火花中学到的两个词。期望大家能像所崇拜的基督山伯爵一样,用这两个词到达人生目标

  人世间最可怕的东西是什么是血肉之躯中深藏着的意志在刹那间迸发,就似一把宝剑在经过炼剑师的千锤百炼之后,在忽然间亮剑,寒光、剑气,此时无人,亦无招能够与之匹故。所有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冶炼,才会有今日的星光璀璨。他们就像毛毛虫,在茧内积蓄着能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唯有破茧而出的那一刻,他们才为自我,感到骄傲;他们就像武林中的剑客,无声无息地在幽谷中修炼,终有一日,拔剑出鞘,无情的冷剑已亲吻上了你的喉,而你,还在惊叹他的那股韧劲!

  人生总是先有苦,后有甜。只要永远向着前方看,你就会越来越接近目标,把目光放得长远些,使自我的一生没有丝毫遗憾。只要心中有信念,只要心中有期望,再漫长的等待也是值得。明天的阳光依然灿烂。是的,明天定是一个艳阳天,只要你坚强地穿越今日这个雨季。今日,注定是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再多的悲痛难过也只会耽搁完美的明天,因为已经到来的再也无法赶开,你所有做的,是充满期望,去等待!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4篇[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相关文章: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11-07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04-03

基督山伯爵读书笔记10-22

大学基督山伯爵读后感800字06-15

【通用】《基督山伯爵》读后感13篇11-22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常用【15篇】02-06

朱自清的匆匆读后感 读后感01-06

《爱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4

悲惨世界读后感初中 读后感03-05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4篇[热]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督山伯爵》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4篇[热]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1

  昨天终于读完了《基督山伯爵》。第一感觉是很过瘾,或者说很痛快,这也许是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的想法;再深一层的感觉,就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了,也许和我目前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关。好久没写过读后感了,几乎不知从何写起,那么就先由浅入深吧,先说其"形",再说其"意",最后才能"得意忘形"。

  首先是情节特别吸引人。从一开始唐泰斯入狱,巧遇地牢里的法里亚神甫学习知识,到后面他摇身一变,成了基督山伯爵后那一个个设计巧妙、天衣无缝的复仇计划的实施,都让读者欲罢不能。我在湖北婆家发现了这本书,读了四分之三回到辽宁娘家,实在是太想读了,又去书店自己买了一本,终于很过瘾的看了全书,其情节的吸引人程度,不亚于金庸小说啊。

  语言和叙述方式上,因为最近看外国名著的汉译本少了,细微处已经体会不到。只能说语言很流畅,叙事方式是那种西方小说成熟期的典型叙事方式,现在我已经是比较习惯了。说到语言,就不能不说译本。我在湖北看的前四分之一,是韩沪麟、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的,书名译为《基督山伯爵》。这个版本我觉得很不错;回来去书店买时,没找到这个版本,于是找了个语言风格和人物姓名音译都和那个很接近的版本:祁万连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名译为《基度山伯爵》。书名上,我喜欢前者,因为有明显的宗教意味,和书中的内容相扣。语言上都很好,几乎没有感觉到风格差异,不知这两个译本是什么关系,不敢擅评。

  接着说说思想内容。我读后的最大感受,套用《红楼梦》里众人评价薛宝钗螃蟹诗的话,就是讽刺世人未免太毒了些。但我读的时候,很明显的感觉到,讽刺之毒,也许正说明写书的人受伤害之深。

  要是在以前,可能我会觉得好夸张,怎么里面的人那么虚荣、那么唯利是图,害人害得那么彻底。记得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书。七八年前,我上大一的时候在图书馆结果这本书,大概是分四册的一个版本,我看完第一册,后面的一时没有借到,以后竟然也没想到把这本书看完。可如果是现在,我看了那样的开头,一定不会不看下去。因为毕竟我已经25岁,阅历要丰富一些了,而且近期以来虽没有被伤害的经历,但却也目睹了身边的亲人被伤害的事情,以前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这对我看问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基督山伯爵》中的那些事情,倒显得不那么夸张了。而且正因如此,反倒觉得主人公那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复仇方式,让人格外的痛快。到最后,觉得不免过头了些,但好在主人公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最后一步复仇时有所宽恕。

  我总是喜欢把读的书和我自己的想法结合得很紧密。其实这本书让人思考的远远不止这些。中国的武侠小说常有一个观点,而且应该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正统观点吧:"冤冤相报何时了。"是的,这个观点已经渗入我的内心了,当我看到那个思想丰富、内心正直的主人公那么处心积虑的报仇报恩,报恩当然没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报仇也报得那么彻底,总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我有些困惑了:究竟该不该这样报仇?主人公唐泰斯总说自己在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我不懂基督教,不知道上帝是不是不太讲宽恕?至少我知道,佛教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但就是这八个字,现在也不得不让人思量思量。想起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天山童姥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你们出家人作了错事,求佛祖原谅,我们呢,做错了就遭报应,不得超生?"另外,有很多人,如果你劝说,是根本不会悔改的,一定要想书中那样,被复仇者弄得很惨,才会"幡然悔悟",无话可说。这样看来,这样的复仇不也很有意义吗?也许这就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事情之一吧。

  写得有点乱。说到主题,我不想先看别人怎么说,先说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主要还是讽刺世事。基督山伯爵的复仇过程,从长度和精彩程度来说,都是全书的主体。主人公复仇的计划,完全是利用了贵族社会人们的那种弱点来展开的。他先利用了人的贪婪,确认了自己的仇人,然后又利用了上流社会对有钱人的.敬仰,充分利用了神甫留给自己的宝藏,大摆排场,引人注意,利用了女人的虚荣,男人的无能,设了一个又一个圈套,把那些丑陋的人们耍得团团转,怎能不大快人心!不管复仇计划之严密是不是让人觉得夸张,我觉得这样的情节设计,其实是寓言式的、神话式的,刻画尽了人性百态,淋漓尽致。当然,书的结尾充满了光明。认为希望和等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但这个结尾好像转折的比较牵强了,这么一点希望来结尾,怎能抵得过前面那么辛辣的讽刺带给读者的冲击呢。这是我初读此书的看法,可能有不同意见。如果说作者也想要光明,那么这种全书前后冲击程度的不同,只能归因于他自己所受的伤害和痛苦了。还是那句话:讽刺之毒,足见受伤之深。从书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是个饱受伤害的人。我是在没有想到大仲马这个名作家的情况下,完全从文本出发猜到的,后来看了大仲马的经历,也得到了印证。

  从文本中我看出的另外一点,是作者本人对那种贵族的精致、排场的生活方式还是非常喜欢的,虽然在书中这种生活是从反面来写,也抹不掉作者的那种拜金的情调。(这几句评价,几乎带有我最讨厌的阶级斗争味道了,但我也不得不抵制一下诱惑,毕竟人要抵制物质诱惑,活得高尚一些,读书移了性情就不好了。)这个从大仲马的经历也得到了印证,他抛弃小仲马的母亲这件事,几乎让我愤怒了。我想起了写武侠小说的古龙,想起了美国的作家费茨杰拉德。但他们的书的确好看,这就叫写作天才吧。

  这本书,对我的冲击力其实很大。忽然想到,以前也看过像佐拉的《娜娜》那样的法国自然主义的小说,还有巴尔扎克的小说,但感觉怎么就不如这次这么强烈?也许是我长大了,阅历增加了吧。时间过得飞快,上次我看巴尔扎克和娜娜,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了。现在看书,好像总是能提出一些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去年夏天读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这样。提的这些问题,不知道是不是有了阅历以后会找到答案?还是正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固定答案,才使得小说更加引人深思?看,我又在提问题了。

  我写读后感有个习惯,总想在最后评价一下这本书是否值得我重读。对于《基督山伯爵》,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要重读,而且可能不止一次。原因有三:其一,我这次看书,毕竟是在身逢喜事的期间,因为在这期间我走上了婚姻的殿堂,找到了一个好丈夫。也许正是幸福中的人,在体会旁人的苦处时,免不了会有些障碍吧。其二,因为我前四分之三和后四分之一读的是不同译本,很想读读前四分之三的现在手头这个译本。虽然我的法语还不很通,不能和原文比较,但对比一下两个汉译本,对我这个曾是学翻译专业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件乐事。其三,这么吸引人的情节,自然会在读时急于知道情节的发展,略过了很多东西,希望重读时能有更多收获。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2

  经典名著是整个人类的文化遗产,它绝不是某个个人或某个民族的私有财产。每一步经典名著都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每一部经典名著对人的精神都将是一次全新的洗礼。经典名著之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无异于人与水、人与空气的关系。古往今来,文学一直在探讨和揭示这样四个主题:人生启蒙教育问题(包括的名著有《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鲁滨逊漂流记》、《格林童话》、《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安徒生童话》、《汤姆叔叔的小屋》、《雾都孤儿》、《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好兵帅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十三部经典名著,这些作品会使孩子在思考现实与梦想、等待与希望等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去感悟生命的原始形态。)、爱情主题(包括的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合力》、《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茶花女》、《安娜·卡列琳娜》、《苔丝》、《恋爱中的女人》、《飘》、《小妇人》等十一部经典名著,文学巨匠用他们的文学作品试图从痛苦与欢乐、沉沦与梦醒等不同角度去阐释爱情——这一人类永恒而常新的主题。)、人生与命运的关系(包括《忏悔录》、《红与黑》、《基督山伯爵》、《大卫·科波菲尔》、《包法利夫人》、《娜娜》、《漂亮朋友》、《马丁·伊登》、《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九部经典名著,在这些作品中,向读者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与生存方式的选择。)、个人生存方式(包括《十日谈》、《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贝姨》、《三个火枪手》、《双城记》、《战争与和平》、《复活》、《羊脂球》、《儿子与情人》等十部经典名著,这些作品展示了个体生命及其环境与命运的复杂关系,书中讲述的坎坷与沧桑的故事将给人们以感染和启迪。

  这些经典名著提高了我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准,而书中所探讨的人生诸多问题更能提高我们的内在素养,完善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基督山伯爵》便是这样经典著作中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从多个层面去展示了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人在命运面前应该保持怎样的精神,作品从唐太斯出海归来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入手,从爱情、阴谋的情节安排中徐徐入画,各个人物形象开始依次浮出水面,随着故事的叙述引领人们进入了庞大的社会画卷里去,并通过一个传奇色彩的宝藏传说开始造就了以后的故事。我还未看完,但读到唐太斯和法利亚神甫在地牢里生活的那一段描写,则已经给了我深刻的思考和启迪。面对一个充满着力量和正直勇敢等优秀品质的水手,神甫用他渊博的知识和智慧开始启迪水手的心灵,无疑,水手聪明过人,性格坚忍不拔,他开始在神甫的教导下学习各种人类有用的知识,对于学习,神甫是这样说的:“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不是说它的应用,学习并不等于拥有认识,有学问的人和能认识的人是不同的。记忆造就了后者,哲学推动了前者。”

  “难道人不能学习哲学吗?”唐太斯这样问他。

  “哲学是学不到的,是科学综合在一起,是能够善用科学的天才所求得的。哲学,它是踏在基督脚下升上天去的五色彩云。”

  对于读书和应用,法利亚神甫说到:“在罗马我的书房里,有将近5000本精选的书,但是把它们读过很多遍以后才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的书,就能掌握了人类的一切知识,至少够用,或者能够知道应该知道的一切。在我一生中我用了三年的时间来专心致志的研究这150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住为止。”

  读到这里,我就愈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绝对是不成功的。或者从个体角度来说,很多人在读书学习的时候是没用弄懂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个前提也是个简单而极其令人容易忽略而确实也正在忽略当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读书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弄明白了这样的问题,才可以去搞清楚下一个问题: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然后顺次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读书和怎样将书里有用的东西化为己有。

  我觉得还是甚为重要,法利亚神甫几句简单的话为我开启了思考,也提供了答案。

  现在人的读书,尤其是中国人的读书,多半用来解决安身立命寻求功名的层面,这是相对的理解,并不代表某些个体也不否认某些个体。从课本里被动的接受知识,最终的结果是用在了考试的上面,学生并未因此从书中找到解决人生疑难问题的答案和钥匙,为什么大学读完面临工作时大部分的学生会陷入重重惶惑和不安之中,在三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并没有从书本里找到解答这个问题的出路和方法,原因在于接受知识的目的全用在了机械的考试中去了,而很大一部分用在考试层面上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并无多大用处,有用的东西很多都考不到,这也是我个人从学习自考中得出的深刻体会,所以对于书本中很多用于引用和范例的词句典故,我常常是另外单独拿出时间来去翻阅相关词典和资料,这些对我有用的东西恰恰是在考试中被忽略过去的东西,而通过考试下来,所测评的内容与我所从事的实际应用又相差甚远,我几乎用不到那些东西。但是也不能偏激的对待这一点,我们学习考试仍有其可取之处,考到的东西也是我们所应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原理,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教育者背后没有作更深层次的引导,考试结束了,一切万事大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松了一口气,觉得任务完成了。实际上一切都恰恰相反,学问只是刚刚开始,那些自以为考出高分来就拥有了知识的学生实际上被陷入了一个极其之大的骗局里面,他丝毫不懂的应用和通过知识去学会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更多的是把学来的几个英语单词掺杂在词句不顺的作文写作中,以示他具备了某种知识容量,这一切暴露出来的恰巧是肤浅和无知的。

  这样说可能有一些过分,但却不是毫无道理的。

  还是回到法利亚神甫那里,他会给我们答案。单纯善良的唐太斯根本就不明白他为何会蒙冤入狱,尽管他为此而绞尽脑汁的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掌握知识,不懂的运用事物的内在逻辑去分析和应用。而法利亚神甫则极其简单的帮他分析出了这个问题,学到的知识原理可能是僵化的,但是应用起来则是一种再创造,具有智慧的法利亚神甫在给唐太斯做了个典范之后也同时启发了我,学习知识要消化,并得到力量。不光是释疑答惑,还要具体的解决人生面临的一切种种问题,简单的说这就是一种知识生存能力,知识产生智慧,这不是别人教的,别人只可启发你,不能代替你,可能这也是法利亚神甫所说的哲学是与某些天才有关的。

  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是我们可以尽己所能的去掌握一定的知识量,以此来试图解决我们面临的种种人生疑难。如果说你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得到智慧,充其量你只是得到了一个廉价的饰品别在胸前,而没有从知识那里得到一块黄金,这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智慧也许是要讲究一些缘分的东西,但是勤奋和悟性不能缺少。

  读书,读来有用的书,大部分的书会给我们带来财富,但是在选择的时候也要带着辨别的眼睛,关键的'是要带着一副善于消化的内在器官来读,不然读了仅仅用来考试,对于那些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还是挺可怜的。不过,从那些善于读书,读书过后能生发创造的人来说,他们应该是具备了一定的智慧的,从某个层面,我们在学校或书籍面前那里拿来一个相同的细胞,有人用他学会复制生命创造无数个不同的形体,而有人展示了一下,这个细胞就死亡在了一种麻木的无知里面。这样的人其实很多。

  我看到了很多学生都在用功的学,我很高兴,但是也担忧,就怕她用功的学了以后就终止了,因为她没有从知识那里学会创作和使用。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

  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大仲马在安排这样一个有关于宝藏的情节在里面,他的真正用意则是鼓励那些陷于困境中的人们可以丢失一切不能丢掉信念。作为一个关在地牢里的政治犯(被阴谋陷害的),那是看不到人生的希望的,因为可能一生都会被囚禁在里面,而出现了阿利亚神甫,出现了宝藏,虽然前途暗淡,但是对与困境中的人则是一个鲜明无比的信念,而这个信念只要通过不懈的坚持和奋斗,是有很大的希望来实现的,也许,这就是现实和梦想的关系,人会被环境改变,同时人也能改变环境,这一切就看你拥有了什么力度的信念,是不是坚定,是不是发自内心,虽然在这样一个实现的过程里唐太斯也会有情绪的低落和绝望出现,但最终还是没有放弃这样的信念,这样一种扎在心里去的信念会引导着他走过的人生之路,走向了光明和胜利。这样的东西是书里所暗示给我们的,我想我的分析是符合大仲马的创作逻辑的。

  罗嗦的太多了,我对于这些经典名著还是深信不疑的,在那样略显陈旧的包装里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一定有着对我的某种引导,我需要去除浮躁,沉淀安静下来,用明亮的双眼,尽量的用智慧的思维去把那些有用于我的东西找出来,这是我边读《基督山伯爵》边想到的东西,此记。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3

  因为别人推荐而看了《基督山伯爵》,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仲马的代表作,向来对欧洲文化“叶公好龙”的我,在几经诱惑下,将两本像砖头一样的书搬回了家。从翻开书的那一刻开始,我便深深地陷入了书中的情节,忍不住熬夜看完了两本书。虽熬夜,却没有一丝困意,因为内心还在为书中主人公那离奇的一生而起伏。

  本书开始于一场阴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主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一位睿智机敏,城府极深的复仇之神。他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最后将宝藏的秘密告诉了曾有恩于他的莫雷尔船长之子——马克西米利安。本书以复仇为引线,层层推进,紧密相联的情节发展中,抽丝剥茧般地一步步展开伯爵的复仇计划。

  伯爵先生所经历过的不幸是无人能比的,在四面环海、不见天日的死牢中被关押了整整十九年。在狱中,他并没有绝望,而是努力地向神甫学习各种知识,不仅我佩服他的毅力,神甫更因为“佩服这个年轻人”而为他创造了许多条件。九死一生越狱成功之后,他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前进——为自己的不幸报仇!

  基督山伯爵根据他各个敌人的弱点惩罚他们,这是一个上帝般的男人,威严地在空中俯视着世间里发生的种种罪恶,肮脏与苦难。他富有的外表下包裹着智慧的利剑,刺入那些上层人物重重掩盖下的内心,将里面的污秽暴露于阳光之下。他用一个买来的奴隶揭露了弗南伯爵荣耀下的无耻卑鄙,他用一个女人的贪念和一个私生子的怨念毁灭了维尔福检察官的威严光环,而在惩罚他的敌人登格拉斯时,他用尽一切办法让他会想起他那被饿死的父亲,让其内心充满恐惧。

  整本书虽然是以仇恨为引线,展开了一个复仇的故事。但在看完整部巨作之后,我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这泪水,不为伯爵和海黛的云游四方而悲伤,而是为伯爵内心深处的坚韧感到敬佩。我无法想象,大仲马笔下的伯爵先生竟可以将自己的一切隐藏那么久,竟可以在仇敌面前仍旧优雅……这一切,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唯有丁玲的一句话好似“醍醐灌顶”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是我在读完《基督山伯爵》的另一感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以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地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话。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之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让我在几度的叫好之后也不免有点心惊。

  基督山伯爵是一个人们非常喜欢的人物,他非常的敢爱敢恨、豪爽气派,也聪慧过人,由于饱经沧桑,他对任何事都格外的执着。基督山伯爵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但他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他蕴藏了部分作者的写照。作者大仲马就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他在基督山城堡连续几年每日宴请宾客,高朋满座;其中许多人,大仲马连姓名都不知道,可见他的气派,比起基督山伯爵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基督山城堡门厅的正位,堂而皇之地放着一尊大仲马的半身像,还配上一条座右铭“我爱爱我的人。”由此可见,基督山伯爵的敢爱敢恨、豪爽气派是遗传了大仲马。其实这条座右铭,大仲马只讲了半句,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才体现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他。这样既公平,也符合情感上的平衡。但其实真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人们很多时候就会非常的优柔寡断,不知所措,而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样敢于决断。或许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基督山伯爵》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社会的暗无天日、金钱至上。邓蒂斯的悲惨遭遇足可以说明这一切。邓格拉斯、费尔南、维尔福三人的飞黄腾达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事实不仅仅是如此,金钱、名誉对人性的毁灭超乎了我的想象。且看维尔福一家,维尔福先生自私自利,为了名誉、前途不惜违背自己的父亲,为了金钱,他凭靠着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卖陷害了多少人;维尔福夫人贪恋金钱,为了一份价值可观的遗产,她不惜毒死四个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儿。由此可见人性的卑劣啊!相比19世纪,如今金钱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高,那么人性的毁灭也越来越深吗?但有黑自然也有白,莫雷尔一家就是不被金钱所吞噬的好人,最后金钱却不请自来。而维尔福夫人最后却落个两手空空,这就是事与愿违吧,老天还是有眼睛的。

  在看完了整本书后,有这么几句话让我印象非常地深刻:“1. 上帝给了人类有限的力量,但是确给了他们无限的欲望。2. 快乐或不快乐是一个秘密,只有自己和四面的墙壁才知道。3. 当你拼命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别人的对手,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别人就不再是你的对手了,不管是谁,只要下了这个决心,他就回立刻觉得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而他的视野也随之开阔了。4. 一切罪恶只有两帖药---时间和沉默。5. 世界上并无所谓的快乐,也无所谓的痛苦,唯有两种处境的比较罢了。唯有经历过最大厄运磨难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所在。尽情的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记住,在上帝揭开人类未来的图景前,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6. 人世间无所谓幸福与不幸福,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仅此而已。只有经受了极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极度幸福。 渴求过死亡的人,才能领悟活在世上有多美好。7. 在这世界上既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状况和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直至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来到之前,人类的所有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耐心的等待加之希望带来的动力,必然能迎来黎明的曙光。基督山伯爵也正是靠着这两个词度过了他最艰辛困苦的岁月。“等待”和“希望”就是我在大仲马智慧的火花中学到的两个词。希望大家能像所崇拜的基督山伯爵一样,用这两个词达到人生目标。

  人世间最可怕的东西是什么?是血肉之躯中深藏着的意志在刹那间迸发,就似一把宝剑在经过炼剑师的千锤百炼之后,在忽然间亮剑,寒光、剑气,此时无人,亦无招可以与之匹故。所有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冶炼,才会有今日的星光璀璨。他们就像毛毛虫,在茧内积蓄着能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唯有破茧而出的那一刻,他们才为自己,感到骄傲;他们就像武林中的剑客,无声无息地在幽谷中修炼,终有一日,拔剑出鞘,无情的冷剑已亲吻上了你的喉,而你,还在惊叹他的那股韧劲!

  人生总是先有苦,后有甜。只要永远向着前方看,你就会越来越接近目标,把目光放得长远些,使自己的一生没有丝毫遗憾。只要心中有信念,只要心中有希望,再漫长的等待也是值得。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明天的阳光依然灿烂。是的,明天定是一个艳阳天,只要你坚强地穿越今天这个雨季。今天,注定是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再多的伤心难过也只会耽搁美好的明天,因为已经到来的再也无法赶开,你所有做的,是充满着希望的,去等待!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4

  《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开始于一场阴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主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一位睿智机敏,城府极深的复仇之神。他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最终将宝藏的秘密告诉了曾有恩于他的莫雷尔船长之子——马克西米利安。本书以复仇为引线,层层推进,紧密相联的情节发展中,抽丝剥茧般地一步步展开伯爵的复仇计划。

  伯爵先生所经历过的不幸是无人能比的,在四面环海、不见天日的死牢中被关押了整整十九年。在狱中,他并没有绝望,而是努力地向神甫学习各种知识,不仅仅我佩服他的毅力,神甫更因为“佩服这个年轻人”而为他创造了许多条件。九死一生越狱成功之后,他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向着自我的目标不断地前进——为自我的不幸报仇!

  基督山伯爵根据他各个敌人的弱点惩罚他们,这是一个上帝般的男人,威严地在空中俯视着世间里发生的种种罪恶,肮脏与苦难。他富有的外表下包裹着智慧的利剑,刺入那些上层人物重重掩盖下的内心,将里面的污秽暴露于阳光之下。他用一个买来的奴隶揭露了弗南伯爵荣耀下的无耻卑鄙,他用一个女人的贪念和一个私生子的怨念毁灭了维尔福检察官的威严光环,而在惩罚他的敌人登格拉斯时,他用尽一切办法让他会想起他那被饿死的父亲,让其内心充满恐惧。

  整本书虽然是以仇恨为引线,展开了一个复仇的故事。但在看完整部巨作之后,我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这泪水,不为伯爵和海黛的云游四方而悲伤,而是为伯爵内心深处的坚韧感到敬佩。我无法想象,大仲马笔下的伯爵先生竟能够将自我的一切隐藏那么久,竟能够在仇敌面前仍旧优雅……这一切,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唯有丁玲的一句话好似“醍醐灌顶”: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是我在读完《基督山伯爵》的另一感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能够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地用自我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话。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以往的亲人,以往的恩人和以往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之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我的方式。对以往有恩于自我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明白其实自我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让我在几度的叫好之后也不免有点心惊。

  基督山伯爵是一个人们十分喜欢的人物,他十分的敢爱敢恨、豪爽气派,也聪慧过人,由于饱经沧桑,他对任何事都格外的执着。基督山伯爵能够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但他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他蕴藏了部分作者的写照。作者大仲马就是一个十分豪爽的人,他在基督山城堡连续几年每日宴请宾客,高朋满座;其中许多人,大仲马连姓名都不明白,可见他的气派,比起基督山伯爵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基督山城堡门厅的正位,堂而皇之地放着一尊大仲马的半身像,还配上一条座右铭“我爱爱我的人。”由此可见,基督山伯爵的敢爱敢恨、豪爽气派是遗传了大仲马。其实这条座右铭,大仲马只讲了半句,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才体现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别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他。这样既公平,也贴合情感上的平衡。但其实真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人们很多时候就会十分的优柔寡断,不知所措,而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样敢于决断。或许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我爱爱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

  《基督山伯爵》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社会的暗无天日、金钱至上。邓蒂斯的悲惨遭遇足能够说明这一切。邓格拉斯、费尔南、维尔福三人的飞黄腾达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事实不仅仅是如此,金钱、名誉对人性的毁灭超乎了我的想象。且看维尔福一家,维尔福先生自私自利,为了名誉、前途不惜违背自我的父亲,为了金钱,他凭靠着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卖陷害了多少人;维尔福夫人贪恋金钱,为了一份价值可观的遗产,她不惜毒死四个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儿。由此可见人性的卑劣啊!相比19世纪,如今金钱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高,那么人性的毁灭也越来越深吗但有黑自然也有白,莫雷尔一家就是不被金钱所吞噬的好人,最终金钱却不请自来。而维尔福夫人最终却落个两手空空,这就是事与愿违吧,老天还是有眼睛的。

  在看完了整本书后,有这么几句话让我印象十分地深刻:“1.上帝给了人类有限的力量,可是确给了他们无限的欲望。2.欢乐或不欢乐是一个秘密,仅有自我和四面的墙壁才明白。3.当你拼命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别人的对手,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别人就不再是你的对手了,不管是谁,只要下了这个决心,他就回立刻觉得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而他的视野也随之开阔了。4.一切罪恶仅有两帖药---时间和沉默。5.世界上并无所谓的欢乐,也无所谓的痛苦,唯有两种处境的比较罢了。唯有经历过最大厄运磨难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所在。尽情的享受生命的欢乐吧,永远记住,在上帝揭开人类未来的图景前,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期望。6.人世间无所谓幸福与不幸福,仅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仅此而已。仅有经受了极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极度幸福。渴求过死亡的人,才能领悟活在世上有多完美。7.在这世界上既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仅有一种状况和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如此而已。仅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直至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来到之前,人类的所有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耐心的等待加之期望带来的动力,必然能迎来黎明的曙光。基督山伯爵

  也正是靠着这两个词度过了他最艰辛困苦的岁月。“等待”和“期望”就是我在大仲马智慧的火花中学到的两个词。期望大家能像所崇拜的基督山伯爵一样,用这两个词到达人生目标

  人世间最可怕的东西是什么是血肉之躯中深藏着的意志在刹那间迸发,就似一把宝剑在经过炼剑师的千锤百炼之后,在忽然间亮剑,寒光、剑气,此时无人,亦无招能够与之匹故。所有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冶炼,才会有今日的星光璀璨。他们就像毛毛虫,在茧内积蓄着能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唯有破茧而出的那一刻,他们才为自我,感到骄傲;他们就像武林中的剑客,无声无息地在幽谷中修炼,终有一日,拔剑出鞘,无情的冷剑已亲吻上了你的喉,而你,还在惊叹他的那股韧劲!

  人生总是先有苦,后有甜。只要永远向着前方看,你就会越来越接近目标,把目光放得长远些,使自我的一生没有丝毫遗憾。只要心中有信念,只要心中有期望,再漫长的等待也是值得。明天的阳光依然灿烂。是的,明天定是一个艳阳天,只要你坚强地穿越今日这个雨季。今日,注定是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再多的悲痛难过也只会耽搁完美的明天,因为已经到来的再也无法赶开,你所有做的,是充满期望,去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