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天堂读后感

时间:2024-01-29 07:35: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蓝色天堂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蓝色天堂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蓝色天堂读后感

蓝色天堂读后感1

  当再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第一次读它时候的场景,那样的心情,那样的颜色,那样的期待。

  第一次读毕淑敏老师的书是《红处方》,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书中的语言仿佛印刻着一种智慧,不知不觉间就会给你心灵上的洗涤。所以当在书店偶然发现这本书的时候,毫不犹豫就买下了它。

  “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

  《蓝色天堂》记录了毕老师花费半生积蓄,乘坐“和平号”游轮,环球航行一周,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跟随毕老师的文字,仿佛跟随着她的脚步,置身其中,去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领略每一种文化的风采,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含义。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穿行在危地马拉的密林中》一章。乘坐游轮,毕老师来到了危地马拉,一行人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进入热带雨林探险,切身感受古老而弥新的'玛雅文明。“玛雅人和中国人之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三星堆那里的出土文物,更有一种神韵相连。”旅行,也许就是这样,让你切身去感受不同文明之间的关联,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文化,却更加珍惜和热爱身边的文化。

  也许身处蔚蓝,会更能感受那种浩瀚和宽广。

蓝色天堂读后感2

  寒假,留在老家过年,并不能像暑假那般外出旅行。但,随书页翻动,我同毕淑敏,沿着海,听素颜的地球悄然诉说。

  旅行理由

  “在路上,已然成为一种生活形态。不过,我总觉得在这种与凡常不同的状态背后,有值得挖掘的前世今生。”

  《蓝色天堂》是毕淑敏以散文笔触写下的环球航行的游记,书名来源是因为她在这次旅行中认识到其实,地球就是人类的“蓝色天堂”。

  书的封底有这么一句话:“旅行的33个理由,幸福的33种智慧。”在随书附赠的海报上,我便看到了毕淑敏所诠释的《旅行的33个理由》。我所摘录的,是第20条,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条。

  我爱好旅行,原本认为这种从内心深处衍生出来的想法是找不到理由的',但在《旅行的33个理由》的第26条,看到了“有时候不是为了什么,就是想出去走走”这句话,才明白:纯粹的喜欢,也是一种理由。所以,毕淑敏说的对:旅行,不管远近,都是需要理由的。

  “生活形态”四个字,说起来,高深莫测;读起来,却贴近生活。或许是应了那句“生活便是一门最高深的学问”吧。我这个年纪,还从未想过什么是自己的生活形态。但,无疑,“在路上”这种生活形态,绝不是大部人心中所想,普通人的常态应该是安居乐业。可我却相信,总有一些人的血液里藏着不安分的种子,他们容易放弃安宁的生活去颠沛流离。其实,人的一生的确是“在路上”的,是在通往死亡的路上。生活是一趟最长的旅程,而在长的旅程中,又包含着许许多多或长或短的旅程。在我看来,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人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人变得更宽容,让人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人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用旅行这种类似于返璞归真的方式,重新调动起生命的激情

【蓝色天堂读后感】相关文章:

《蓝色的树叶》教案09-06

蓝色的树叶教案03-30

天堂的歌词11-25

《蓝色的树叶》教学反思10-31

蓝色的树叶优秀教案06-05

蓝色的树叶教学反思04-18

鸟的天堂教案03-30

《鸟的天堂》教案02-26

《蓝色的海豚岛》读后感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