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时间:2021-02-14 13:21: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家》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1

  尘世的冷淡与无奈,时代的压力与虚空,将青春的过往逼促成一缕薄烟,随风散尽。

  ——题记

  泪眼朦胧,恍然发现,巴金所著的《家》已被我读到了尽头。我再次浏览这一本书,回想自己见证了一个家庭由盛转衰的经过,见证了一个社会的虚假残忍,见证了一段段感情的无情破灭,见证了一个个年轻的心被敲碎、散落一地的失望与孤寂……

  巴金的《家》是他“激流三部曲”中的首曲,它娓娓道来的是五四运动时期成都的一户富豪高家发生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部书与曹雪芹的名著《石头记》所写的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难发现,导致这两场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一样的——都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所致。这本书主要围绕了高家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爱情故事和对新文学的看法进行叙述: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势力掌握着高家的生死大权。他以自我为中心,做着一切自认为对别人有用的决定,可殊不知,在他的手里断送的青春韶华不尽其数。长房长孙深受封建观念毒害,活生生的错过了一生两个最爱,也蹉跎了大好年华,然而他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使他断断不敢向一家之主摇头说不,这样会失掉他“孝”的头衔。而受过新教育,接受新思想的觉民与觉慧却绝不屈服于爷爷的无理安排,他们勇于反抗,以真理对抗迷信,最终得到了各自的权利。文章以觉慧的视角展开记叙,虽然,这不是最完美的结局。觉慧是家中最为叛逆的青年,他打心眼里看不起当时制度,可眼睁睁看着自己最爱的鸣凤因为自己的无力而投湖自尽是何等的痛心!他痛恨这个貌合神离的家,更痛恨这个落后的社会制度!今生是他负了她,他决心不废她的真心,也为自己找到一个光明的未来。他帮助二哥,使二哥能够与琴表姐携手一生;他参加当时的学生活动,在报刊上发表见解,抨击制度;他甚至可以不念虚伪的亲情,冷眼对待这个“家”中的一切人与事。在大嫂端珏被迫害而死后,他决定前往革命的前沿阵地——上海,去开创属于青年的新天地。而二哥觉民在他的帮助下亦得到了今生真爱。高家的毁灭是必然的。

  “家”,本是一个美好而又温馨的字眼,可在巴金笔下却成为了一个闭塞的大樊牢,一个埋葬青春的、令人窒息的、充满污浊的戏剧场。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不言而喻,全是封建观念的祸害。文中事件个个鲜明、辛辣:善良的长孙媳妇在陈姨太的迫害下含冤去世;“哀莫大于心死”,苦命的梅表姐在社会的压迫下离去;活泼机敏的鸣凤在逼婚的情况下毅然投湖,保一身清白;而专横的高老太爷最后更是在自掘的传统迷信中痛苦死去;“悲其不幸,怒其不争”,高觉新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因为他懦弱无能的性格,被自己的不争不幸折磨了一辈子。他曾有过梦想,却从未有过“青春”……显然,这并不是高家特有,而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这一切的一切,是何等的可悲,又是怎样的可笑?

  然而,翻开此书,还有另一阵清新之风掠过我的指尖,那就是青春之风。“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一生短暂,故显青春无价,正如觉民觉慧兄弟牢牢地掌握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巴金先生用他的笔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是进步的,并不会因为什么而羁绊了历史的潮流,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珍惜青春,不辜负美好年华,亦不负这文明的环境。十五六岁的我们是最富有的,而花样的年岁便是我们的财富,作为新新青年,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未来吗?岁月很短,经不起仰望,一举首,便是一生一世。若你执意认为命运是既定的,那你错了。因为我的青春告诉我,未来的图纸正在展开,等待着我去着上绚丽的颜色……

《家》读后感2

  “染缸”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小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都是一匹白丝,父母、爷爷、奶奶等家人就是画家,平其所好,任意在纸上,丝上浓妆涂抹,或者轻笔细描。读了这本书使我获益良好。使我重新认识到父母的责任。使我明白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拥有良好的家教。

  有的家长,在孩子出发前,就设计好怎么教育,养育孩子,如: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坚持给孩子读书、唱歌与孩子聊天,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的滴滴,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的培养。

  如果父母随意养育孩子,任其自由发展,认为孩子吃好、喝好就行其它一律不重要。特别是学习、习惯、能力等方面更是不屑一顾。那么,孩子到了上学时,则,与其它精心养育的孩子相比差了一大截,也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另外作为父母,千万应该谨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要时时刻刻、时时处处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已给孩子树立典范。否则,将给孩子带了无法估计的损失。

  曾经有人问我,家长与孩子,仅仅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吗?如今我读了这本书,明白了父母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知道做孩子的朋友不容易,还需要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那么孩子一定会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孝父母。父母也一定感觉自己和孩子的心贴近了。我们自己也在进入良师益友的过程中。

  不管是对家务劳动还是对教学的工作,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对知己的学习,全是敷衍了事,应付差事。这些现象没能以前家长的重视,有的还为孩子开脱。说孩子小贪玩,不懂事。“树大自然直”再大些就好了。

  有些父母长对自己的孩子一天天膨胀的物质要求感到头疼。为了应付孩子家长常用“这东西你现在玩不了,以后一定给你买”,这个现在你不懂,等长大了在给你买。等话语来搪塞一时。这些说法可能当时很灵验,孩子不磨不哭闹了。但幼小的天真的心灵在企盼着“以后”“长大了”能得到心爱的东西。而“以后”“长大了”究竟兑现了没有呢?一些父母恐怕早忘得一干二净了。但他们能照猫画虎地去模仿,按照父母的样子去做。孩子不了解承诺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了解信誉意味这什么,他们更不了解失信将失去严肃的人格。因此他们可以对任何事情轻率的许诺,他们也一定对自己的诺言不负任何责任,就这样孩子就逐渐成为一个言而无信的人。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第一课堂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就是第二课堂,是对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为了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也十分用心。从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自强意识入手。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意愿,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的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要想孩子优秀家长首先要优秀哦!

  总之,家教事小意义大“染缸”的大权全在父母啊!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因此,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成才,不仅是社会和学校的事,更是每个家庭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承担起社会和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努力把孩子教育成具有“四自五爱”思想感情的新世纪的好少年。

  说道教育孩子的方法,我的体会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育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最重要的是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读后感3

  《哈佛家训3》内容简介:家庭教育中,应该以什么样的价值观作为依据?我们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确信的期待?父母以自己的好恶、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想当然来考察和判断孩子,以自身任意的习性熏染孩子,这样的教育怎能不令人担忧?

  对于孩子,我们知道多少?他们的快乐是什么?他们的渴求是什么?他们希望有什么样的童年?面对孩子成长中疑惑的眼神,父母到底读懂了什么?我们只要求孩子从学校拿回一份写着A或100的成绩单,却从没有想过它们对孩子意味着什么,父母要不要学习?对于子女教育,我们的知识和修养是否已经足够?社会阅历中积累的肤浅经验,会让我们很多人盲目自信。可是,真正合格的父母一定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们是何等贫乏,何等幼稚,一个两岁孩童的发问,就足以将我们彻底难倒。

  这本书蕴涵着双向的教育启示,它不但告诉我们怎样做父母、做老师,也同时给我们的孩子指引了正确的生活方向细心阅读每一个故事。我们会从中获得很多出乎意料的人生答案。《哈佛家训》是一套系统全面的家教经典,它奉献给我们的其实不仅仅是教子之道。 哈佛大学先后培养了七位总统,三十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以百计的世界级财富精英。这些杰出的人物,曾经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哈佛大学打造这些巨人的秘密就在《哈佛家训》当中。

  《哈佛家训》中的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和生活意义,有一个小故事,叫“人的智慧”,这个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上帝说,人的智慧常常使人干蠢事,有时还不如动物。

  这句话让人感到十分不快:“我就不相信,我宁愿和动物们一比高低!”

  上帝说:“孩子,我不是否定你,而是警告你。要比试的话,我的题目也很简单,你看!”

  突然,人的面前出现一堆黄金、一堆嫩草、一堆香蕉、一块鲜肉;接着,一头驴子、一只猴子、一只老虎、也相继站到了人的身边。

  上帝说:“在答案面前,你们可以任意选择。”

  猴子不容分说,抱起香蕉就跑了;驴子嗅嗅青草,然后叼走了;老虎见肉大喜,吃掉一半,带走一半。

  人看着上帝问:“就这样吗?”上帝笑笑,“是啊,你不要黄金的话,我也可以给你别的。”

  人摇头道:“我要的正是黄金--难道这不是答案吗?”

  上帝说:“这不是答案。你把黄金背起来吧。”

  人背起黄金,扭头对上帝说:“给我答案吧。”

  上帝手一挥--眼前一片汪洋大海,人站在孤岛中间,身边分别是一只吃香蕉的猴子,一头嚼着青草的驴,还有一只守护着鲜肉的老虎。

  看着一堆黄金,人不禁怅然若失,哭笑不得。

  至此这个故事就结束了而旁边有一些点明文章所讲述的道理的小字:

  人永远不要挑战上帝也永远不要和大自然作对。人应该谨守人的本分,做人该做的事情。

  人只是作为动物的一种而存在,它的使命并不是来领导世界,也不是做其他动物的楷模。

  也许人本来是聪明的,但非分的欲望却让他们变得愚不可及。

  这是一本随时可以打开随时可以合拢,可以在任何时开始阅读的书。它以品性、梦想、真爱、成功、思维、心理、智慧、创意、勇气和觉悟十个章节辑录了一百多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每个故事讲完,旁边还用小字做一个总结性发言,帮助比较钝的人明白和感悟。非常适合儿童。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和生活意义,给我们的思维以启迪,引导我们对人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应该说,它不是纯理论的教育书籍,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平易近人的道理和心灵的感悟。

《家》读后感4

  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这是一直以来刘墉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近日一直在读他的书,越来越发现,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着一位智慧的家长。撇开作家和画家的身份不说,单从他写给儿子的116封信,到他写给女儿的教育日记,才发现优秀孩子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却在一朝一夕之间的点点滴滴。作为父母,对孩子,你究竟了解多少?在汗颜的同时,也再次萌生一个强烈的愿望——我想做个好妈妈。

  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我们对孩子的愿望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功,希望孩子幸福。但关键问题是,我们能保证孩子同时拥有健康、快乐和成功吗?如果不能同时拥有的话,如果非要在这几个词中有所选择的话,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排位?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我们总是把所有最美好的汇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炫目的未来,放在那里,然后让孩子装上这些词语化成的梦想,背着沉甸甸的行囊上路。我们会不会想到,孩子在不断往前冲刺的过程中,可能还没有成功,就失去了快乐和健康。我们也没有想到,这些东西它们是要在不同的时段出现在人生当中。

  就像刘墉自己所强调的,在这些浅白的文字背后,都有着理论的背景。当我们不断提醒孩子要努力读书,要勤奋学习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正的成长动力来自于内在的愿望和要求?当我们不能一辈子给孩子提醒下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保持持续的动力?我们都知道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我们是否这道这个良好的习惯应该如何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细小的目标,不断实现、不断巩固,最后成为孩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是否知道帮助孩子树立各个阶段的目标并形成强大的自律能力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路径?

  对每一个人来说,做父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做优秀的父母却是一件需要经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做好的事情。我又想起那句话,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家长综合素质的竞争。反观我们自己,再看看周围的朋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天家长们的心态的话,我想,那就是——焦虑。看着别人的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对现实,也对未来。但焦虑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为了不再焦虑,我想,放松心态,面对现实,我们来关注过程中的每一天,拥有了高质量的每一天,也许就拥有了一个高质量的未来。

  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看了这几段文字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班那么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家表现的怎么样?有没有惹父母生气?在寒假第一天的校讯通发短信中我是这样发的:家长朋友们!今天是寒假的第一天,请您轻轻地把孩子叫醒好吗?也许他会赖床,也许他一定会疯玩一把。不过我们要试着习惯哦!因为放假的孩子就会松懈!你可以问问他,他的作业准备怎么办呢?是他自己定计划或你给他定计划都可以,一定要贴出来,给他以动力,试一试吧!我真的会担心我的可爱的孩子们在寒假的第一天被父母叫醒,寒假的第一天被父母责骂光会跑着玩。孩子毕竟是孩子,长时间不见了会想他,见的时间长了会烦他,因为他的种种天性被您误认为了缺点,咳!爱孩子不轻言说爱,这是我们好多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都做出来了,可孩子在家中享受惯了您的爱怎么会服从于您的责罚呢!找他谈一谈,和他成为好朋友!让我们一起试一试吧!让我们的孩子主动开口说:爸爸妈妈我想给你说一件我今天很开心或很难过的事。这样我们岂不更好的了解孩子,并在适当的时候教育他了吗!

《家》读后感5

  家风,家风?家风……

  时间正在悄悄的流逝,而我们也正如小草一样地飞长。成长的旅途中,我们都曾经历过风风雨雨,但在我们的身后,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

  这,便是家风。

  ——题记

  家风,是个端庄而又和谐的词语,它博大,却又那么平凡。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它已经浸透了我们的心灵。

  在几年前的时候,家里穷得很,父亲没个正经工作,生活倒是拮据。那时候,家里还有个特带劲儿的口号:“省!省!省!”现在想起那段啃着干馒头生活的日子,心里还是甜滋滋的。

  现在呢,生活条件倒是好了,但往日那股勤俭节约的风气却时刻没丢掉。在家里,那整天提个鸡毛掸子的奶奶当上了我家的“省”领导,早晚都叫和着勤俭节约,无论是我,还是父亲,只要一“浪费”,就总会吃上她几掸子的。

  现在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儿。

  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热得很。夜虫都中了署,躲在草丛里,呜呜地啼哭。在月光下,一个人影匆匆闪过:两边腋下各夹个西瓜,偷偷摸摸,蹑手蹑脚地往水龙头跑去。——呦!是老爹回来了!

  “哗——哗——”水龙头开了,两个西瓜正在舒服的洗着凉水澡。蹲在水龙头旁的老爹,偷笑着,又瞥见了门后的我,匆匆的向我打了个手势,示意让我上他的“贼船”。

  我也招手应和着,边偷笑,边跑出来会合。正当我们高兴的时候,屋里的灯突然亮了,随后是一阵“啪——啪——”的拖鞋声。我们都大吃了一惊。

  大惊过后,老爹大喊着:“不好!你奶奶!”我也倒吸一口凉气,拽起西瓜就往外跑。

  “呔!哪里逃!哇呀呀……”

  奶奶大叫一声,学着京剧的强调,那声音可是异常的洪亮。我们转头一看,一位英姿飒爽的老太太,手里提个鸡毛掸子,脚踏两只拖鞋,在月光的映衬下,别提多威武了。

  事情到了这步田地,我们父子俩只有缴械的份儿了。我无话可说,爸也只是随口絮叨着:“妈,您老咋还没睡下呢!”奶奶没应话,吐出一个“哼”字,宣告着我们打感情牌的计划彻底破产。

  不由分说,奶奶抡起掸子,一顿乱打,边打,边操这一口浓重的乡音絮叨着:“你这家伙,又害水!又害水!三十好几的人啦,还不听话,啊?”

  “哎呦,不敢了,再也不敢了!”我们叫喊着。一顿祷告过后,奶奶那边自然是手软了些,毕竟是她儿子和孙子呀!刚才一顿打也肯定不是真打,不过是比挠痒痒重些罢了!不过,作为惩罚,这瓜是没收了,留着让我们明儿吃。我们父子俩暗暗叫苦。

  自那以后,我们就很少浪费水了。有也只是一半次,不过在一顿“棍棒教育”之后,还是乖乖地服从命令。

  哎!不过奶奶走的早!与奶奶度过的日子,终究成了记忆。奶奶钻进了那方矮矮的坟墓,叶落归了根;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留下的只有那沉甸甸的遗爱,还有那一直改变着我的家风。

  现在的我,已经是初三冲刺中的一员了。繁重的体育课后,每个人的脸上都挥洒着皎洁的汗滴;那原本空空如也的垃圾桶里,不一会儿就会攒上满满的一桶卫生纸。

  当我将废纸扔进垃圾桶的时候,我便想起了从前:一个手持鸡毛掸子,脚踏两只拖鞋的老太太,正指着一个小男孩絮絮的说着……想到这儿,我的眼里总是泛着泪。奶奶那平凡的生活,朴素的衣着,还有那散发着香气的家风,深深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头。

  ——又想起正月的时候,一家人围到电视机前,看着央视里的《家风是什么》,真是其乐融融。看着电视里一个个精彩的回答,动人的故事,我也问奶奶:“奶奶,咱家的家风是什么哪?”

  奶奶回过头来,慈祥的一笑,接着又絮絮的说着:“乖孙子哟!咱家家风多着呢!勤俭节约很重要,家庭和谐排第一,还有就是与人为善……呦呦,你也教教你老爹,都三十好几的人了,还没我孙子懂事,整天惹我生气!”听着奶奶娓娓道来,我们一家人都笑了。

  是啊!正如奶奶所说的,我家的家风正是如此。家庭和乐,勤俭节约,与人为善,便是我的家风,时刻浸染着我的家风……

《家》读后感6

  《卡尔威特家训全书》是一本由卡尔威特父子联合著作的,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

  全书共分(一)、(二)两个部分,分别是老卡尔威特总结对小卡尔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经验和小卡尔威特对父亲教育的接受状况,书中详细记载了小卡尔威特的成长过程,以及卡尔威特父子各自的心得体会,全书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小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著名天才,3岁半能认字,6岁学外语,8、9岁能熟练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被聘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出版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此后,小卡尔威特一直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任教,在一片赞扬声中直到1883年逝世。

  也许大家会认为他一出生就受到了上帝的特别眷顾,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智商并不高,甚至在出生时被大家认定为一个痴呆儿。他后来的成就全是他的父亲——一位乡村教师教育的结果。

  本书的内容虽然描写的是家庭教育,但卡尔威特父子提出的许多教育观点,对我们现在的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教育不仅要教授孩子知识,更要教会孩子如何让做人,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态。

  首先,教育孩子有同情心

  让孩子学会如何爱人,懂得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有同情心的孩子都不会横行霸道,他们会做许多对他人有益的事,比如帮助别人,分担别人的痛苦等。教育孩子有同情心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老师或家长,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和善良。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孩子有同情心并不是简单的要他背一些道德规范,而是要让他知书明理,从助人的事件中得到情感满足,否则就得不到什么实际效果。

  其次,性格就是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性格的好坏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开朗爽快的人,容易被大家接受,交往的范围广,可能的人生道路就多;相反,孤僻狭隘的人,交往范围就窄,不愿与人协作,可能的人生道路就会处于封闭状态。书中老卡尔维特就特别注重对儿子性格培养,老卡尔维特一直留心观察小卡尔维特的成长,在努力不伤害他自尊的前提下,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以便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如果他不高兴,就想办法让他倾诉出来,尽量不憋在心里,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第三,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不用懂道理

  要把孩子培养成诚实正直的人,就要从小严格教育。很多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撒谎,但大部分都不是恶意的。他们有时是为了逃避家长或老师的责罚才会撒谎。不要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孩子还小,不懂道理,说了也白说,更何况偶尔的撒谎算不了什么,等长大了就自然改正了。熟不知,这种教育观点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在任何时候都好好教导他们,才能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因此,作为老师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析原因,运用合理的方式教育他们。

  最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许多孩子由于实践经验少,遇事容易紧张,无所适从。例如上台表演忘记动作,想帮助别人却好心办坏事等。当孩子做错事或没有做成事时,我们不应用言语去指责他们,而是应该耐心教导。要知道那只能说明孩子没有经验或技巧,不能说明他们笨或不愿意做。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敢于让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错误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让他们学会遇事不紧张,有信心,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总之,卡尔威特父子的许多教育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早期教育和素质教育十分吻合。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小卡尔威特,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条件,适当的借鉴卡尔威特父子的教育思想,用心的教导每个孩子!

《家》读后感7

  大家好,我是沈华钧。今天我分享的是列宁-《国家与革命》读后感。这本书是饮誉世界的政治学名著之一,立足于20世界初页俄国革命的实践,总结了欧洲革命特别是俄国革命的经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与革命相关的理论。

  这本书的内涵非常丰富,由于时间问题,我主要分享我在读后总结出的一条逻辑线,分别是列宁眼中的国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国家的消亡。本次分享是我个人在读后的总结归纳,各位同学如果觉得有不妥之处,欢迎随时指出,我们一起探讨,我坚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首先,我们先看列宁关于国家这个概念的讨论。国家不是从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比如说氏族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成阶级的时候,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历史上,曾经有过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那么结合列宁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是帝国资本主义时代。阶层的分裂也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剥削与斗争。在马克思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而具体的压迫手段,也就是国家工具可以有军队、监狱、银行等等。而这种工具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秩序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说到这里,关于国家这个概念的理解,推荐大家阅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

  因此,总结看,在列宁眼中,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名词,其实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的代名词。所以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渴望革命,渴望建立政权,消灭剥削。

  那么,谈到革命。在这本书中,无产阶级革命有两层内涵。其一是通过暴力手段,而且也只能通过暴力手段,武力夺得政权,这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其二,也是更深远的一步,是无产阶级要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彻底打碎打破国家机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谁,自然是剥削他们的人,也就是资产阶级。那么,如何保证无产阶级政权稳固后,避免剥削这种情况发生呢?列宁分析到,剥削自于资本,而在政治上,体现在武装力量和特权上。因此,打碎国家机器的第一步,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军队问题,二是国家官吏问题。一个是暴力机关,一个是特权阶层。通过这两步,彻底打碎打破国家机器。列宁在这里举了巴黎公社的例子,关于军队,巴黎公社的做法是废除常备军,而代以武装的人民。关于国家官吏,公社的市政委员是普选选出,只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而且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这样的做法,是免除了国家官吏的政治职能,使他们变成了随时可能被罢免的国家雇员。这两大措施,在列宁看,核心是消除特权,进而消除资本,消灭剥削。没有了剥削,没有了压迫,自然就革了国家机器的命。

  最后一点,是国家的消亡。我的理解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剥削关系的消亡,导致国家这个机器的消亡。无产阶级革命,是对剥削阶级的革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了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人们既然摆脱了资本主义奴隶制,摆脱了资本主义剥削所造成的无数残暴、野蛮、荒谬和丑恶,也就会逐渐习惯于遵守多少世纪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提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强制,不需要服从,从服从到习惯,再不需要所谓国家这种强力机关的特殊机构。没有了这些需求,国家机器职能的消失,也就带了国家这种统治阶级的强制性手段的自然消亡。

  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国家与革命》这本书里面的一条逻辑思路。国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国家与革命的结果——国家的消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国家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双重内涵。这两点解决后,国家消亡这个列宁口中看似拗口的结论,也就逐渐清晰易懂了。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家》读后感8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美好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还告诫傅聪,“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相契相抱”。只要我们心系祖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就一定能为自己和国家造福。

  傅雷还常劝诫傅聪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这些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某之后,傅聪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千里赶来,这是赤子之心的最好体现。一个人一生要面对许许多多难题。傅聪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在傅雷的教导中获得的。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某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家》读后感9

  《逃家小兔》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到了只剩下在兔子妈妈和小兔子之间的几段对话,但就是这几段富于韵味的奇妙对话,构成了一个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相信每个人读了它,都会对母爱有了更多更深的感受。

  一天,一只小兔子突然对妈妈宣布说:“我要跑走了”。原因也许是他一个天真的想法,也许是他觉得自己长大了,也许是出于他的叛逆,也许是他仅仅想知道妈妈有多么的爱他…,但我们还是不能不佩服这位机智而又豁达的妈妈,她没有惊诧,甚至没有问一个为什么,而是欲擒故纵地说:“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紧接着,一场在幻想中展开的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就开始了。小兔子上天入地,可不管他扮成小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高山上的一块石头,还是空中的一只小鸟,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抓住他。最后,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我不再逃了,于是妈妈将他搂在怀里,拿给他一根胡萝卜。

  寒假里,我给孩子买了几本图画故事书,孩子对我说:“妈妈,你给我买的书,我最喜欢这本了!”。而自从读过这本故事书后,我们也爱上了小兔子和妈妈的变身游戏,几乎发挥了自己所有的想象,经常重复着这个令人愉快的游戏,一天天将自己变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即使有些并不是很有诗意,不是很完美,但游戏中始终洋溢着一种温馨的情感,这本书给我们母子带来更多快乐的时光,也让我们更明白彼此的爱,我知道宇宇总是乐此不疲的原因,他是在感受妈妈永远不变的关爱,而每当宇宇用手勾住我的脖子,说:“妈妈,我永远是你的小宝贝”时,我心里更是充满了无尽的幸福和满足。

  《逃家小兔》总是能让年幼的孩子们感到一种满心的温暖,因为几乎每个幼小的孩子都曾经在游戏中幻想过像小兔子一样离开家,与妈妈来一场爱的捉迷藏,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而这个小兔子的经历就像他们自己的游戏一样,给他们带来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好感觉。

  《逃家小兔》总是让每一个人都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无论你是青年、中年甚至老年。我们都曾经是妈妈紧抱在怀中的小兔,也都成为了逃家的小兔,最后我们又会成为小兔的妈妈,体会小兔在怀中的快乐,体会小兔离家后的担忧和牵挂。

  故事的作者没有用沉甸甸的话语去描写母爱,而是用游戏对话的方式,轻松的对母爱进行了深刻的表达。可是我们知道,妈妈对孩子的跟随和护卫,并不像游戏那么简单,而是最真实的生命情景。所有做了母亲的人,都会盼望着“小兔子”快快长大,可当小兔子真的对她说:“我要跑走了!”,她的心情会非常的复杂,其中有盼望和自豪,也会有担忧和苦恼。当小兔满怀希望地出门,到自己以为的理想里去奋斗的时候,她不会挡在门口,只是从此她的目光就悄悄的跟着出了门,脚步就轻轻的跟在了后面。你变成了小鱼,她就变成捕鱼的人,而诱饵一定是你最爱吃的“胡萝卜”;你变成了高山上的石头,她就会去爬那高耸陡峭的山峰,在无数的石块中找到你;你变成小花,她就会成为辛勤的园丁,细心的照顾呵护你;你变成了小鸟,她就宁愿把自己变成一棵大树,好让小鸟有地方安家;你变成小帆船,她就会变成风,随时掌握你航行的方向;如果你当了“空中飞人”,哪怕有一点点的困难和危急,她都会“铤而走险”赶将过来,走上那“细细的难以站立的钢丝”来帮助你。当然,最后你还是变成小男孩回来了,因为你永远都是“妈妈的宝贝”,妈妈张开的手臂、敞开的胸怀永远都是你温馨的港湾!

  这本故事书充满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关爱,而合上这本故事书,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已经是自己的声音:“妈妈,我爱你!”

《家》读后感10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的生活因为有了书的陪伴,而变得充实。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傅雷家书》。书中的内容与我的生活紧密相连,读书的同时,也自然会联想到我的学艺之路。

  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心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让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遇到困境不气馁……同时,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傅雷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我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接触到了音乐,从小就会弹钢琴,唱歌,跳舞。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坚持,我始终以为自己已经不错了,很全面了。特别是钢琴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考完十级,更让我觉得自豪和骄傲。但是自从看了《傅雷家书》就自愧不如。记得书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写的“好像世界上公认有个现象:一个音乐家,大多只能限于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其实这种人只能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因为他们的胸襟不够宽广,容受不了广大的艺术天地,接受不了变化无穷的形与色。假如一个人永远能开垦自己心中的园地,了解任何艺术品都不应该有问题的。”是啊,虽然我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并不是任何曲目都能弹得很流利,更何况,我还不是什么音乐家呢?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我继续往下读“有些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干净?日常琐事要做的干净,等于钢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些,照样能写的很宽绰……”傅雷用自己的经历去教导儿子,更是在向艺术方面引导着他。我不也是弹钢琴的吗?可是我的音色并不是很动听,至少,在弹一些世界名曲的时候,速度一快,就不清晰了。以前钢琴老师这么说我,我还有些不服气呢,“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说的太有道理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试着去改变一下。

  看到这里,我深深爱上了这本书,甚至觉得这书里的内容就是我的真实写照。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经历,关于音乐的感想,都会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傅雷从莫扎特乐曲的特点谈起,论及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而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这是一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到语重心长。

  一本好书,就像一首扣人心弦的乐曲,波动人心;一本好书,犹如雨后划过天空的一道彩虹,清新自然;一本好书,仿佛一台盛况空前的联欢晚会,绚丽多彩······

  人生的道路还有很长很长,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更要去了解、去探究、去挖掘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在我看来,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在不断学习和深造的过程,要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学习时间,虽然很苦,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绝对不足以让我们开阔眼界,有时间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读课外书,去充实自己。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有乐趣,人生才能更有意义。

  自己走进书本吧,主动去探索知识,让未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