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随笔

时间:2023-01-13 19:51:47 随笔 我要投稿

清明节的随笔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节的随笔

清明节的随笔1

  清明节,又来临,我呆呆地望着天空,不禁又陷入对外公的怀念。因为在我那绚丽多彩的童年生活中,外公给我的印象太深刻,外公给予我的爱实在太多太多。

  我依旧记得,外公的那张脸和那双手,那张布满皱纹而又充满精神的脸和那双苍劲有力却又突兀着青筋的手,它们曾经和外公一起……

  儿时,我一直都是被外公外婆拉扯大的。常常随外公外婆起得很早,老是做在一张木凳上看着外公扫地。外公拿着一把扫把在街道上扫,我呢,就拿着比自己矮一点儿的扫把乱舞,常常弄得到处都是灰尘。外公性情温和,也不说什么,只好一遍遍地扫,毫无怨言。那时侯,我还,看到外公天天清扫街道,不禁也有一些纳闷,常常扯着外公的衣角,略显淘气地问:“外公,为什么,你天天要清扫街道呀,你又不是清洁工?”外公也就朝我一笑,继续扫地。我看着外公的笑容,也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还不时“噢”几句应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久而久之,外公清扫街道的原因我也清楚,心底里对外公也不免产生几分敬佩。

  一次,冬天时分,天气寒冷,我刚起床下楼,又见外公在扫地。我走出去,坐在门口的板凳上,托着下巴呆呆地看着外公,过好一阵儿,外公才见我坐在外面,立刻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我披上。我当时再看外公的时候,发现他的手已,冻得通红,嘴唇泛青,可那时外公已经在扫地……

  外公,又一年的春天到,您喜欢的桃花又开,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您,可闻到它们的芬芳,感知到有个童稚的心灵在呼唤您,在呼唤您啊!

  现在,虽然外公已经不在人世,但外公的音容笑貌却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因为,外公给我那无私的爱实在太多,他那勤劳朴实的形象给我的印象太……太深刻!

清明节的随笔2

  清明节那天,是个真正天清地明的好天气。

  这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节,单位按照规定放假3天(含周六、周日),有新鲜感;在清明节这天为故人扫墓,于我来说也是首次,有喜悦感;带着二子趁此节日同老家的人一起为故人扫墓,有团聚感。

  走去扫墓的路上,两旁是翠绿的麦苗,如毡、如毯;远处有一两畦油菜花,黄花鲜艳的耀眼,放眼望去,宛如金线锈在浮动的绿毡上。和煦的春风送来阵阵果树的花香和新鲜的泥土气息,让你真正体会并欣赏“沁人心脾”一词的妙处。真正让我兴奋不已的是,路两旁的沟渠新来的春水,绿波荡漾,赏心悦目,不仅为春景增添了生命,尤其是油然唤起了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每块田边都有不深的沟渠,作用有两个,一是夏天排涝,二是春天送来灌田的春水。一到清明前后,渠渠沟沟来满了水,就是这春水给农民、我和我的伙伴们带来了难忘的快乐。每逢此时,大人们便要忙着把春水灌到田里,看着绿油油的麦苗“呵呵”的笑个不停;我们小孩子或叠了纸船放到水里比速度,或拣起土片打水漂,或去水边挖起泥土作泥人、摔“泥碗响”,常常因此弄湿了手做的布鞋和少纽扣的小褂前襟,得到大人们的训斥,但伙伴那轻快的身影和我们无忌的笑声,犹在眼前,似在耳边。此后更有趣的是这一沟沟春水被大人们用汗水灌到田里后,沟里剩下浅浅的水底,这其中必定有鱼,大多是白鲢、泥鳅之类的小鱼,如果赶上好运气也有红脊背的鲤鱼和大肚子的鲫鱼,每到此时,逮鱼就是我们雷打不动的活动,倘若能逮到一条鲤鱼,便会得到同伴们的欣赏和赞叹,并有可能博到大人们的夸奖。但不知从何时起,这水就不来了,田边的沟渠条条素面朝天,恰如老农民脸上沧桑的皱纹。春水来不了,农民只能用机井水浇麦田,废柴油、费力气,不停的抱怨:“唉!咋不来水哩?”孩子们也就少了这方快乐的天地。

  “中央政策真是管用,多少年没用上的春水,今年来了;种田还有补贴…”弟弟见我看着春水微笑,打断了我的思路。

  “种地不交税,国家还给钱,国家真是富了!啧啧!”

  “听说农民贷款利钱也少了哩!啧啧!”

  “农民以后日子好过了…”

  “来水了得省多少力气,怪喜人的水…”

  在水边交谈几位老大爷言里话外透着喜悦。

  扫墓归来,幼时熟悉的路竟然陌生起来:村头一座二层的小楼挺出如烟的柳枝间,四五座新盖的“北京式”似乎是从地下冒出来的,连村的小柏油路像是又刚刚铺过,平坦二顺直。

  是啊!温总理说:“农民富、国家安”。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实惠。老百姓能不称赞吗?农村能不发展吗?国家能不安定吗?

  好美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随笔3

  清明,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是一个人人不能回避的节日。虔诚、庄严的色彩,凝结了这一天的主色调,但她还在向我们传递着更多更多的色彩和情怀。

  古往今来,在中华民族的宝典里,清明这个节日最具多重含义和多重意义。她是祭奠先祖、缅怀亲人的重要节日,是传承历史的人文景观,更是抒发中华民族认祖归宗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但她还是一个亲和大自然的节日,清明时节,神州大地气候回暖,草木繁茂,是郊游踏青的最佳时节,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迷恋,南宋吴维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将此表现的最为直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抒发了内心的感受和对这个节日的迷恋。人们需要在清明这个节日里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感受情结,感悟心灵。

  清明在我最初的心灵感受中,是快乐多于凝重,没有忧伤和悲痛。草青了,树绿了,柔软的春风拂来,让人暖洋洋的,我们都像换了羽毛的小鸟,尽情地撒欢。清晨,从父母手中接过平日里不多见的零花钱,带上午饭,去烈士陵园扫墓。站在烈士塔下,高声朗诵着: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面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在那一刻感受到了庄严、肃穆,油然产生了一种敬畏、敬仰的心情。望着一排排烈士墓碑后面的抔抔黄土下面,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但不知在这里还连着许多人的忧伤和悲痛。清明,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牵念镌刻在这里。但那时,不懂得每一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要付出失去亲人的沉重代价,不懂得诗人杜牧所描绘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感和体会不到它的内涵。当母亲逝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到来之时,心中陡然沉重,思念之情越发强烈,隐隐之痛阵阵袭来,正像宋代诗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中所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思念和悲痛铭刻在了心底。

  清明的雨水纷纷扬扬,是一种大自然的景象,悲情与春思化作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文人情怀的一种意象,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更是一种炫美的景观,她们都融化在历史的传承之中。清明节纪念英烈和先人,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也是对历史的铭记,它荡涤我们的心灵,清思明理,化为一世清明的情怀。

  我在想,清明作为一个节日,我们应该有一种节日的情怀,它不只是悲悲戚戚,泪洒黄土,生者与逝者用不同形式进行对话。它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呼唤每个人对节日的情怀和情感,让我们的文化不在节日中被失落,让我们的节日在文化中度过。

  清明,它是个慎终追远的节日,它又是一个生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永恒。

清明节的随笔4

  清明节是我国的法定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这一天几乎是固定时间的,如果不是在4月4日,那么就一定是在4月5日,反正就是在这两天中的一天。今年——2022年的清明节就是在4月5日这一天。

  今年的清明节跟往年看似一样,但又好像不一样。

  往年的清明节,我们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上山扫墓。我们这边有一个说法:清明节扫墓可以提前三天、往后拖三天,前三天加上后三天再加上清明节这一天,一共就是七天。所以我们每到清明节这个时候,这七天总是有人陆陆续续地上山扫墓,如果家里有人在外地打工或者做生意的,都会在这个时间点回到家里来,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买好祭品去扫墓。所以,在我们这里,清明节这一个节日几乎是轰动的、是大规模的、是重视的一个节日。

  但是今年的清明节,却不同于往年。由于有一些地方,比如上海、天津。受到疫情的影响,而我们汕头这边虽然没有疫情,但是因为怕人口的流动而受感染,所以我们汕头这边今年是不允许现场上山扫墓的,只能在家里默哀......又是一年清明节,看似跟往年一样,其实又很不一样。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做生意的受到了影响,打工的也同样受到了影响,就连网络生意还有快递行业也受到了影响......

  这都是疫情惹的祸!我们这边是安全的,我们这边是幸福的,我们这边没有疫情。相反之,比如上海,疫情的严峻,学生只能在网上开学,做生意的、打工的全部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人们常说:平安是福!这一句话一点儿也没有错,确实!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

清明节的随笔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天是清明节,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随着爸爸妈妈回到老家,路上显得比较拥挤,大家都赶着去老家祭祖。等我们到了老家,亲戚们都已经到齐了。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在爷爷奶奶家聚会,比过年还要热闹。

  我们吃过了中饭,大家便从家里出发,这时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我们带着奶奶早已准备好的东西,一起上山去祭祖。一路上,田地里油菜花开,蜜蜂嗡嗡,远远望去,大片的油菜花在阳光照耀下,像金色的绸缎闪闪发光。尽管下过小雨,但还让人感到春天浓浓的气息。山上有许多人在祭祖,不时地传来鞭炮声。

  爷爷奶奶说:“我们要先拜祖祖太公的坟。”祖祖太公在全家人的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每年祭拜都从这里开始。只见伯父们将落叶扫开,将杂枝砍掉,在坟前摆上糖果糕点等,在碗里倒上酒,然后缓缓地洒在地上,奶奶嘴里喃喃地说着,祈求祖宗的保佑。在坟前,大家以辈份和长幼秩序跪拜。烧上纸钱,点燃鞭炮,隆隆的鞭炮声响彻了这寂静的山间。

清明节的随笔6

  清明节,是世人悼念已逝的亲朋好友于尊重之人的节日,其中扫墓是清明节鲜明的代表性活动,但是随着一个个清明节的到来又流去,其节日的代表性活动也露出了种种丑陋的一面,不得不令人为之思考。

  革命先烈之墓谁人真诚来扫?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常春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是红歌《英雄赞歌》里边的一段歌词,正如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我们国家如今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都离不开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可是,在清明节的到来,世人有几位真心到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烈士陵园为先烈去扫墓?不错,如今清明地是有许多单位或机关集体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可是对于这些组织的集体扫墓,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什么?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们扫墓时手中高举的横幅:某某学校、某某机关之类等等;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们扫墓时手中高举的相机,然后第二天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某某单位机关于清明节集体到某某烈士陵园扫墓’之类的新闻。倘若这些团体在烈士陵园好好扫墓在如此这般也罢,而我所看到他们扫墓时的严肃和认真只有旁人照相取材时的仅有,而过后则恢复了原有的轻松,一路谈笑风生,如此行为岂不做作?先烈的英魂岂容这般亵渎?清明节你们扫墓如此这般,那么平日呢?平日里你们会想起到烈士陵园扫墓吗?清明节,如今到底还能有多少人真诚到烈士陵园扫墓?

  清明节扫墓的铺张浪费攀比之风

  记得以前清明节为祖先扫墓,烧点纸钱然后在虔诚祭拜一翻即可,可是如今放眼祭品市场,纸钱、纸人、纸房、纸车等等之些,祭品多的可谓是眼花缭乱,而这些祭品也是价格不菲,我曾问过一位老人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老人毫不犹豫的说:没什么用,扫墓只要是真心祭拜就行。既然没什么用,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大方的买这些祭品呢?其中原因不外乎面子工程,只要自己朋友为祖先扫墓时买这些东西当祭品烧给祖先,自己不这样做,岂不就显的很没面子?于是,我比你、你比他,慢慢的就形成一股攀比之风,而要搭上这股攀比之风就需要花费很多不应该花费的金钱,其实清明节扫墓我们祭拜祖先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就行,当然,烧些纸钱也未尝不可,但是虚荣攀比而造成的铺张浪费实在不可,这样你们这些子女把祖先当作什么了?是尊敬的祖先?还是互相攀比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清明节假期扫墓变为出外游玩现象

  早在零七年国家已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并为之设了假期,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对这些传统节日引起重视,可是当人们生活质量的渐而提高,游玩享乐成为人们的‘第二生活’,如今国家安排祭拜先祖的清明假期也被人们当作休闲娱乐之日,一年有很多天很多节日可以用来出外游玩,为什么要利用具有如此意义的清明节呢?难道清明节没有人值得自己为之扫墓吗?

  清明日,扫墓时;为祖先,为先烈。铺长浪费攀比不可取,认真虔诚用心就足矣;出外游玩莫为之,只因清明的意义。逝去故人在哪里?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窝里。

清明节的.随笔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是清明节,大家都说清明节是哀悼先人和踏青的日子。其实呀,清明节除了这还有很多的过法呢:清明是为了纪念自己已死去的亲人流传至今的节日,它在20xx年正式被法定成立为正式的节日,在以前,人们一到清明,就会烧纸,或者放鞭炮,但是这对空气的污染是非常大的,而且还容易引起山林里的火灾,为了避免这些恶性的污染,人们采用了绿色环保的三大步:

  1、献花:用美丽的鲜花来勾起对家人的敬爱,

  2、风筝:把风筝放在湛蓝的天空上,剪短筝线,让风筝飘向远方,对家人说:“我爱你!”

  3、秋千:谁都知道,秋千荡来荡去的,把我们对家人的思念抛向远方,抛到家人的面前。”

  清明的传统在怀念先祖的同时,也有去踏青的习俗,清明节在北方正是万物复苏,春天来临的季节,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终于冒出了嫩芽,冰封的小溪也开始演奏起欢快的乐曲,盛开的油菜花灿烂夺目、一望无际。让我们走到鸟语花香地春天里,感受春天的快乐吧!

清明节的随笔8

  又是一年清明时,起风。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于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心头,也唤醒我。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轻轻地走在这林间路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低头沉思,想起那个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样,沉醉于这清明雨之中。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细雨纷纷,让人感受到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于是,他写下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里,我理所当然地想起已故的亲人。他们走,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但却免不多愁善感几回。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杜牧或许与我同样的心情。看那春雨湿衫,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复杂。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又平添一层愁绪。于是,他写下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觉,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伤感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许明白人世间分分离离,故写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绝句。行人也不愿继续哀愁下去,或许想散散心头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而遥指杏花村却令所有人豁然开朗。或许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死结,需要别人帮我们解开,而杜牧这句,写得实在深得人心,一语惊醒我这个梦中人。

  喜欢,很是喜欢。喜欢写这首诗的高明的诗人,写得自如之极,兴味隐跃,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喜欢清明,那种感觉,很是轻松很是惬意。杨柳拂过心头,悄悄地荡开那颗忧愁的心……

清明节的随笔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提到清明节,大家想到的大概就是给自己那些面都没见过的老相宗扫墓烧纸,亦或是半夜三更上厕所没纸你老祖宗来给你送纸来了(什么玩意)。

  清明节不只有那些阴间玩意儿,它也拥有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的美食——青团and清明粑粑。清明草是用来做这两种食物的原料,这可不是长在坟头上的草,在路边经常就能看得到,其茎、叶为绿色且表面有一点绒毛,花为黄色,跟传说之下①里的“小花”一个损色儿。采摘清明草时一定注意不要连根拔出,只需把茎掐断就可。

  我曾经与一个同学去采清明草,操场(重师那个大操场)修建以前是一片荒芜之地,杂草丛生,清明草也是大面积繁殖,熟悉的“草影”早已让我有了想让它离开地面的念头。

  说好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当天不只是万里无云,可能十万里都无云,太阳晒着地面,没有一点清明节阴间的气氛。我在这“千里清蒸,万里红烧”的气候中寻找着一棵棵草,找到了就把茎掐断,从地里取出来再放到一只手里边,不出一会儿就有了一大把草。太阳似乎并没有看过日历,愣是把清明节过成了三伏天,草有很多绒毛,手心很快就开始往外排水,毛乎乎加粘乎乎的感觉似乎让我隐隐约约看到了过世已久的老祖宗的容貌。在我不断穿越阴阳两界的情况下,我们总算把清明草的数量采集够了,清明粑粑就此出锅,味道我不是很记得,但我只是喜欢去采清明草罢了。

  结果一般都不会比过程快乐,快乐的是为结果而付出的努力,老祖宗,需要我给您烧个粑粑过去吗?(哔——)

清明节的随笔1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清明节到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之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在我的家乡清明节有个习俗,就是做清明粿来祭祖和扫墓。记得每年的清明节前几天,奶奶都会去采艾草,清明粿是用艾草经过好多道工序做成清明团,再把清明团拌入米粉,拌匀,上锅蒸熟后,再把面团搂搓均匀,揪出一个个小挤子,擀皮包入各种配好的馅料,馅料分甜和咸两种口味。我最喜欢用模具印上漂亮的图案,刚开始,我把团子放入模具中,用手把它压平整,再把模具倒过来,可青团牢牢长在里面,纹丝不动。奶奶看到后,给我讲了要领,要在模具里先铺点面粉,模具翻过来后在桌上敲几下。我又重新做了一个,果然,一个完整,图案分明的清明粿展現在我眼前。最后把成型的清明粿放入锅中蒸,不一会儿一锅香喷喷的清明粿就出锅了。

  清明节一早,我们带上清明粿,米,水和一些水果,爸爸还带上了锄头就去了爷爷的墓地。我们到达后,先把东西摆放好,爸爸就开始除墓地周围的杂草,还疏通了水沟。奶奶站在边上叙述家里一年发生的事情。我从来没见过爷爷,但我想他一定是个慈祥的爷爷。最后奶奶让我们给爷爷磕头,希望爷爷保护我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学业有成。

  清明节是个让人有点悲伤的日子。我们要感恩逝去的人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生活,更要珍惜现在对你付出的人。

清明节的随笔11

  每当我想起清明节,总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首诗来。似乎每当清明时节,朦朦胧胧的小雨就会笼罩着整个长沙城。今年似乎天公不作美,没有了那充满着诗意的小雨,而下起了大雨。我望着那滂泼大雨,听着遮雨板上那滴滴答答的声响,思绪渐渐飘向了远处……

  又是一年清明时,此时的雨似乎更能够寄托我们哀思。故人已逝,我们似乎也无能为力。于是,清明节祭奠已故的亲人和烈士,便成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每到清明,墓前总会出现祭奠的人的身影。可似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是提高,有些时候就越会忘记老传统。人们总会因为各种理由而不能去祭奠已去之人。但是过后,也会去看望。

  其实这种习俗似乎也是人们心灵上一种安慰罢了,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好像如果烧了纸钱,放了鞭炮,行了三拜九叩大礼,就能看到已故的人们在天上生活得很好,并一直注视着我们,关注着我们,一切的事情都和原来一样。

  可是即便是这样,这些习俗仍然这样传承下去,每到清明,墓前总会有人站在那里,然后在“噼啪”的鞭炮声中,在敬给已去之人的缭绕的香雾里,在烧纸钱的火堆旁边,行上三拜九叩大礼,在心中祝愿,希望已去之人能在那个世界一切安好罢。

  “滋——滋——”手机震动起来,我忽的从我的思绪中收回来,接起了电话:“喂,你好,我是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

清明节的随笔12

  每年临近清明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丝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强烈,却也挥之不去,就这样在心头绕着、纠缠着。这几天的天气很是不错,不知道,清明节那天,纷纷的细雨是否会如期而至。仿佛有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

  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渐渐地,清明对于我,便多一丝淡淡的哀愁,愈来愈重,特别是外公离去后,这感觉更加强烈。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对我特别的好,可能是我比较乖的缘故吧。外公走后,每年的清明和他的祭日,我心中都会很哀伤。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

  又是清明。“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那只有拜托清明的细雨,希望它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

清明节的随笔13

  又是一年清明时,霏霏细雨,点点然思,犹如流不尽的几行泪。清冷,绵长,寂寥。曾在诗词中领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迷感伤;品嚼“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的怀故忧君;欣赏“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宜人秀色……古往今来,有人认为清明是悲痛无奈时,有人说是抹不去时思念,我要说,清明,是宁静的憩宿,有无声的花开花落,阳光雨露,还有你们的坚守与永恒。

  揉碎的记忆,情感饱蘸在泥泞里,垂帘在童年的梦呓中。青砖白瓦,一对老夫妻披着稀薄透亮的阳光,依偎着坐在河边拣摘菜叶,沟壑纵横的手浸泡在水中,碧绿碧绿的菜叶几映得水也绿地同快翡翠一般,好似还有黄金点缀。我就蹲在墙角,看着他们窃窃私语,仿佛慢动作回放,但不知为何,每次老爷爷都贴着伴儿的耳朵根讲,而老奶奶不论听到什么都会笑如夏花绚烂,给她亲爱的老伴儿一个坚定的点头。

  就这样,夕阳下的稻田中总会有对一前一后,从未分离的老俩口儿,他们的感情仍如初识般纯美,青涩。直到我来到这里的第三年,再也不见那温情的背影,连暮鸦飞过的哀鸣,都融化在苍庐的深处。

  之后也只见老爷爷的自个儿了,才知道,老奶奶到天堂洗菜叶去了,他没有混混沌沌地过日子,每天都拎着小木盆来到河边,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水面,好像是在用眼神与天堂上的老奶奶交流,他的手轻轻摩挲这,蹭得菜叶青得发亮,不知不觉中,他的嘴角微微舒张,上扬。

  又是一年清明时,碧绿的湖水风过无痕,唯有噼啪作响的雨点在谱写永恒的乐章,一片寂静的人间与天堂,散发着亘古不变的芳香,我仿佛看到两个老人互相挽扶,步履蹒跚地走着,你们的爱不是短暂而虚假的,爱是长久和彼此的信任的真挚默契。

  朦胧烟雨,情深深雨朦朦。

  #713980

清明节的随笔14

  又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了已故的人跟已逝的往事。于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了心头,也唤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轻轻地走在这林间小路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低头沉思,想起了那个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好像我一样,沉醉于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是细雨纷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于是,他写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里,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已故的亲人。他们走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但是却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杜牧或许与我同样的心情。看那春雨湿衫,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复杂。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又平添了一层愁绪。于是,他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觉小了,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伤感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许明白人世间分分离离,故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绝句。行人也不愿继续哀愁下去,或许想散散心头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而遥指杏花村却令所有人豁然开朗。或许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死结,需要别人帮我们解开,而杜牧这句,写得实在深得人心,一语惊醒我这一个梦中人。

  喜欢,很是喜欢。喜欢写这首诗的高明的诗人,写得自如之极,兴味隐跃,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喜欢清明,那种感觉,很是轻松很是惬意。杨柳拂过心头,悄悄地荡开了那颗忧愁的心……

清明节的随笔1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这是一个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周日上午,我和妈妈走在外婆家那边的山路上,溪水缓缓的流,路边的小草又被春风吹绿了,不时可以看到有人挑着担子和纸钱,匆匆而走;也不时可以从林中传来一阵一阵的哭声和鞭炮声和哭声;也不时有从山上扫墓归来的伤心人,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慢走在山路上,看到外公以及其他的叔叔阿姨,都在田地中干活。有的在田地上翻地,田间一片忙碌;有的在翻好的地上撒菜籽、种菜苗,绿油油的一垅一垅;有的在插豆棒,整整齐齐,相互交叉依靠;有的在山地上种植果树苗。田地间一片生机勃勃,真好看!正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我和妈妈继续往山上走,看着山脚下嫩绿的野草,半山坡上的桑树张开着嫩叶,毛竹林中破土而出的竹笋,清明到了,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我喜欢这春意浓浓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随笔】相关文章:

清明节随笔11-26

高中清明节随笔12-18

清明节的教育随笔11-19

清明节风俗随笔11-18

清明节生活随笔11-10

清明节踏青随笔11-09

清明节随笔初中10-22

放清明节假期随笔01-02

关于清明节的随笔集合12-18

又是一年清明节随笔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