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随笔

时间:2022-09-20 10:57:15 随笔 我要投稿

母亲的随笔

母亲的随笔1

  挂掉母亲的电话,心里思绪万千。眼前浮现出的是母亲略微疲倦的脸。每每听到母亲熟悉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我就有种想家的情愫。

母亲的随笔

  不知道家里近来可好。母亲在电话里向来都有一个特点,她不会过多提及家中情况,若有好事,才会跟我喋喋不休,其余时间闻起来,只是用一句简单的“家里都好,你自己多照顾自己”来回答我。我知道她是怕我操心,于是我也习惯了这样。出门在外,才会感觉到家的温馨,特别是当自己难受的时候,好多次,我都想拿起电话,拨通家里的号码,然后轻轻的问一声母亲:妈,您睡了没。

  记得小时候自己不听话,母亲不打也不骂,只是问我错在哪里,为什么要那么做,下次还犯不犯了。然后让我在院子里站一会儿,等她什么时候叫我了,我才敢回去。如果恰好是快午饭的时候,我就比较幸运。一闻到饭的味道,就可以大摇大摆的回去了。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纯真,美好的如同天空的白云,干净利落。那时候母亲也还年轻,时常带着我去看电影,记忆犹新的是电影院门口卖冰糕的老伯。每次见我走过去他总会吆喝两声,然后我拉一下母亲的衣角。母亲便为我买上一根。那时候感觉吃进嘴里单是一个字甜。现在想想,更多的,是母亲对我爱的味道。

  如此般的景象也只有在记忆里缅怀,过去的,就如同流走的,不会倒回。更多的感觉生活像是电影,一幕接着一幕,播放的情节里,始终有我们自己。而母亲,从始至终是那带胶卷。没有她,就不会有我了。后来,一直也没有离开过家,也可以说一直都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读书到了高中。这之中的自己从懵懂无知到叛逆到略微明白一些事情,母亲见证了我成长的过程。以前生过母亲的气,以前发过母亲的火,以前话语中伤过母亲,只是那时并不会顾及母亲的感受。母亲每次都是转身离开,也不与我过多的争论,有时候自己看着她的身影,也在心里感觉到难受。在她背后潜藏的一颗被伤害的心,我无法看的清楚。只是自私的认为那份爱属于自己,只是自私的相信自己很有道理。只是自私的在想母亲可以包容自己。

  高三的后半学期,学习气氛十分浓重。我却因为在校表现不佳,被校方劝退回家。当我扛着行囊踏出校门的那一刻,我清楚的记得自己流了两行眼泪,阳光刺眼,将我割伤,我仿佛透过那迷离的光晕看到了家中辛苦的母亲,那时那刻,我有点不知所措,我有点难过。辜负了自己的父母,更是对不住一直引我为豪的母亲。我不知道自己回去该如何面对那张熟悉的面孔,是满是的失望,还是满是的悲凉。我在马路的的一边安静的坐下,看着车来车往,越是想到母亲,越感到惶恐不安。我好想一直就这么坐的,闭着眼睛。最后回到家中,父母都在,望着他们的眼神,我呆呆的立在门口。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爸,妈,我回来了。父亲冲上来扇了我一巴掌,用手指着我说:你太让我们失望了,你给我滚。炙热的手印仿佛拍打在我的心上,我不想多解释什么。依旧站在那里。母亲冲过来拉开父亲,数落了他几句,让他不应该动手打我。父亲生气的甩门而出,说:你这个女人没救了。我看见母亲的眼睛红润了,是那种无助而又疲惫的红润,是那种伤心而又不想表达太多的红润。她用手缓缓地拍了我两下,轻轻的对我说:孩子,没事的。我们想想办法。朦胧间我努力认真的打量我的母亲,她的鬓角不知道从何时起已经有些花白,在我记忆里的那位年轻的母亲,曾经骑着单车载着我在阳光下穿行的母亲,老了。她真的老了。可是她的那颗为我的心却从不曾改变过。

  我愧对她的,太多了。很多的人都对母亲说,你的溺爱,害了你的孩子。当我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有种莫名的怒火,是我没有把握好自己,跟我的母亲没有关系。那段时间祸不单行。我学业上出现迷途不说,父亲也偏偏出了一些事故。于是,家里家外,全凭母亲一人支撑。好多次我看见她一个人坐在那里,望着屋子外头很远的地方。好多次我想叫她一声妈妈,满怀深情。母亲从来不为自己考虑。她的背在压迫下有些佝偻。而我看在眼里,痛的是在心上。父亲和我独处的时候跟我说过:这辈子你可以对不起任何人,但是你必须要好好待你的母亲。是啊,这辈子,也只有这么一个人,可以在我需要依靠的时候揽我入怀。可以在我没人理解的时候体谅我。离开了家,在外头读书,想起家里想起母亲,总能勾起我最深沉的回忆。可以让我久久的沉浸在这份不会消融的爱里,感受着温暖,感受着温情。于是想的时候就会拨通一个电话:妈,家里最近好吗?我很好,放心。窗子外头的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却始终不会离开大树,我坚定的笑了笑,关上了窗户。

母亲的随笔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想起这首诗,我心里就有许多的话想跟母亲说,但又找不到理由总不好意思开口。

  进入初中后,通过生物学的内容《人的生殖》学习之后,让我懂得了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教师布置我们的课外作业是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感恩父母的小作文。借此机会,对你的养育之恩我要对你说一声谢谢。为我成长的付出,对你说一声你辛苦了。

  在记忆中,每当我做事情失败受挫时,你总是用一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来安慰我,然后你又接着默默地去完成,其实我很感动很想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只是怕你骂我神经病不敢在你面前放肆罢了。

  妈妈请你放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了倔犟、不听话、贪玩、任性的脾气需要改,我要努力做一个乖乖听话的好孩子。

  我知道你每天早出晚归,在外辛苦劳动,是为了创造一个富裕的家庭。可是随着自己一天一天的长大,我也渐渐地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自由。我要有自己的独立生活,不可能长期在你的庇护下成长了。我要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目标、有文化、有智慧的新青年。

  有时候,我又觉得你很烦,你常常拿邻居或亲戚的孩子与我相比,老是在我耳边念叨,他们有多优秀,又如何如何的成功。其实,我有我的兴趣与爱好,不只是一个听从父母安排命运的娃娃。我是一个内心有主见的人,我知道你想用这种方式鼓励我前行。

  你从不打我,而我有时也不体谅你,没有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让你心烦,让你生气。如今我长大了,懂得了什么是母爱。母爱就是困难中的一柱拐杖,当你脚步蹒跚负重前行时,帮你找回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妈妈,我没有勇气当面对你说“我爱你”,仅借此文来感恩母亲的付出,“妈妈你辛苦了,你是我生活前行中的动力,我永远爱你”。这首诗又在耳边响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随笔3

  昨天因为一件小事情又和母亲吵了一架。这次吵架和以往不同的是,我并没有责怪母亲,也没有去反驳母亲对我的指责以及我的年少无知。只是留下母亲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对我充满着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这孩子真是不懂事,永远不知道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不容易。我的心里思索着,我一个孩子凭什么要去考虑家庭的不容易呢,可是心里却愧疚万分,错在于我,而不在母亲,不在他人。

  母亲对我的指责大概有一会儿,看在我没有说话了,似乎感觉自己说话有点太重了,就试探着问了一句:“你怎么不说话了,你平时不是很厉害吗。”我并没有回复母亲的问话,过了好一会儿,我听到了电话那头父亲对我母亲的呵斥,孩子难免会犯错,你这样说孩子,他会受不了的,最后,母亲只好无奈地挂掉了电话。我想,电话那头的母亲,肯定是又恨又气,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本以为这件事情会不了了之,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心事重重,回想着母亲指责我的话语。虽说话是有些重了,但是总觉还是有那么一些道理的。

  对于这件事情我并没有太在意,可是今天午饭时分意外地接到了母亲给我发来的信息,由于是语音信息,本以为就是母亲责怪我的话语,并没有太在意,可是仔细一听,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在安慰我,语气里倒是点几分认错的意思。可是作为我,并没有太高兴,母亲一个那么要强的人,居然会跟我认错,我想,除了有着无法言说的爱,又还能有什么呢。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我的印象中母亲高大,坚强,严厉。对我的学习,生活,交友都显得格外的严格。哪怕是有那么一点迂腐,却显得爱意浓浓。也正因为母亲这样中国式传统的教育,才成就了我现有的价值观。每每想起,都觉万分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

  家庭方面,母亲亦是任劳任怨,从来不会因为工作的劳累而抱怨,从来不会把负面的情绪传递给我,每次只要需要的东西,母亲都会义无反顾的给我,哪怕自己吃点苦无所谓,绝对不能让孩子吃苦,虽说要我节约,但从来不会吝啬。这也许就是一个普通母亲的伟大吧。

  我想,无论是我的母亲,还是天下所有的母亲,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她们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整个家庭的希望,她们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自己的孩子,她们用佝偻的背,来抚养孩子的成人。也许,母亲有一天会对你发脾气,但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之下都从来不会改变,因为我们是她们的孩子,我们和她们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着剪不断的脐带关系。

  当母亲朝我们发脾气的时候,也许是她们用最无奈的方式来教育我们,也许,我们真该好好去体会体会母亲的那些,感受那一颗爱的炽热的心。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对于我们的母亲也是如此。

母亲的随笔4

  进军校是我初次离家。对环境的生疏,对生活的迷茫,常使我陷入困惑与不快。我不愿向身边的同学提及,只是把所有的积郁统统向母亲宣泄,因为母亲是最贴心的人,在她面前自己永远是个孩子,可以毫无掩饰,尽情诉说。于是,在电话里,我抱怨过,哭诉过,而母亲总是静静地听我说,安慰我,然后担心地问这问那……

  记得去年母亲节那天,我的手机收到了一条公共短信:“平时,母亲心疼你;今天,你心疼她了吗?勿忘母亲节1心疼母亲?我似乎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

  看着短信,我沉默了许久。是啊,在我的概念里,父母疼我像“公理”一样不用证明、理所应当。我享受着他们的无尽关爱,把他们当作永远的“避风港”,他们则总是没有任何怨言地包容着我的“脾气”与抱怨,牵挂着我的一切一切。可我却没有想到,当自己从郁闷的心境中走出之后,父母却会陷入担心之中,因为他们并不了解我所处的具体环境,会为我有些夸大的诉苦而深深担忧,甚至为帮不上忙而自责。

  我突然感到自己的自私与不成熟。其实,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从离开家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明白什么是独立;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懂得什么是坚强。许多事最终要自己去面对,而且它们也并非想像得那么“可怕”,随着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加,我们会有能力解决,也必须自己解决。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让日益年迈的父母替我们承担困难,他们辛劳了一辈子,仍然挑着生活的重担,也会遇到艰难困苦,我们虽然不能在身边照顾他们,但至少不能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牵挂和担心。

  想到这里,我给母亲发了一条短信:“妈妈,我一切都好,祝您母亲节快乐!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但我知道,写下它们的时候,我已经和以前不同。

母亲的随笔5

  圣诞节放两天假,百无寂寥随朋友一起来伦敦逛商场。如同中国的春节一样,由于属于法定节假日,商场里摩肩接踵,人山人海。跟国内不同的是这里的氛围稍微能静一点儿。也许是国情的不同,或者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里的人们进了商场后多了一份矜持,少了一份热闹。国内则是不同,中国的春节到处充斥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到处都是洋溢着喜气的中国红,哪怕是在最寒冷的北方,厚重的冰雪也掩盖不了人们心中的喜悦。

  我本来就是个懒人,逛的久了累得慌。于是提议吃点儿东西再逛街可否?朋友深知吾意,于是几人相商吃点儿啥,一朋友提议吃面,他听闻一家面馆,很是不错,于是大家蜂拥而至。【正宗兰州拉面馆】一看到这七个方方正正的汉字,不由得心里一热,一股浓浓的暖意涌上心头,想起了在家时妈妈为我煮的手擀面。

  “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也叫“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最通俗的说法是“出门的饺子回家的面”。饺子外形像元宝,寓意着发财,所以出门前都是吃饺子,取一个好兆头。面条则寓意着常常远远,长长久久,常来常往,亲情永存。也许是因为我喜欢吃面,所以每次回家妈妈都会为我做上她拿手的手擀面。

  小时候因为生活条件的制约,一般都没有小麦面粉吃的。

  为了我们能吃上一口面,她在秋天把地瓜切成薄薄的片,或者是切成长长的丝,在秋风里晾干,然后在老家的石磨里一遍一遍的碾压,把地瓜片或者是地瓜丝经过无数次碾压完全成粉,用一种细细的筛网进行筛选。等地瓜面粉出来了以后,母亲就取一些地瓜面粉放在一个又厚又重的陶制大盆里,掺上水揉成一个面团。然后扣在盆下(防止风干)醒一会儿,是为了让面粉与水分充分的结合。再经过母亲无数次的揉和,面团儿做好了。取来一个专用的做地瓜面工具,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说白了就是一个长方形铁片上钻上十几二十个相邻的隆起的孔,木板上镂空一块比长方形铁片略小,把铁片订在木板上,为方便操作把木板的一头削成方便握手的弧形,就完成了。横放在烧着火的大铁锅上方,把揉好的面团放上,通过手的挤压,长长圆圆的地瓜面条就落在了锅里翻滚的开水里。这边锅里地瓜面条在开水里翻滚,那边灶坑在姐姐的忙活下也是炉火正旺。母亲把白菜葱姜蒜剁成细细的菜丁,在放了几滴油的锅里翻转几下炒香,然后加水烧开。另一边父亲把哥哥从海边抓回来的小螃蟹用母亲的擀面杖统统碾碎,然后加水冲洗。把小螃蟹的膏汁冲出倒进锅里滚开的水,在我咽口水的一瞬间,魔术般一层厚厚的蟹膏漂浮在锅里水面上,一顿香喷喷的蟹膏地瓜面就出锅了,这就是北方的打卤面。虽然地瓜面煮熟后黑乎乎的,但是吃到嘴里是那么的滑!那么的爽!即便是现在的过桥米线也逊色。在那个贫困的岁月,母亲总是在最后把做完卤的锅用面条在里面翻转几下,是为了把沾在锅上的一点点油给擦净吃掉,美其名曰:擦锅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吃上了正宗的小麦面粉。由于小麦粉筋斗足,妈妈用一根擀面杖把面团擀成直径一米多的薄薄的大饼,然后一层层柔顺的叠起来,拿过被父亲磨得程亮锐利的菜刀,一刀一刀切成长长的面条。擀面条是个力气活。“软面饺子硬面汤”,面调的越硬做出的面条就会越是筋斗,就会切的越长,擀面条的人就会越辛苦。老家的土话里汤就是面条的意思。面汤,就是苗条的土说。据说面条做的越薄,切得越细越长,煮熟后不断,家里的生活就会越旺。取义常常远远。望着母亲手里的刀快速的起落,常有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然而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熟能生巧。

  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提高了,打卤面的卤也变得丰盛了。揉面用的又沉又重的陶制盆也换上了轻便的不锈钢盆。什么鸡蛋,肉丁,干贝,鲜贝,海参,大虾等等等等高级食材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常常远远的手擀面吃法也变得的花样繁多起来,混沌面,鲜鱼面,炸酱面,打卤面,什么冷面热面炒面等等花式做法。交通的便利使得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面条充分的交流在了一起。面条的式样也变的繁多起来,什么宽面窄面粗面细面拉面炒面刀削面打卤面炸酱面担担面就连意大利面也出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无论哪种面都吃不出母亲亲手做出的味道。因为母亲的面是用心揉的,用爱切的,用情煮的。那又细又长的面条是母亲自孩子出生就开始的牵挂,孩子越长大,那份牵挂就会越长。那盖在面上的卤是母亲爱的呵护。不信你自己看,每一次母亲盖在孩子面上的卤都比自己跟父亲的要多。

  如今母亲老了。再也舞不动那根长长的擀面杖了,吃一顿记忆中的地瓜面倒成了奢侈了。每次回家知道我爱吃面的母亲就拿出机制的干面条做给我吃。边做边遗憾:“唉!人老了真是没用,连个面条都不能擀了”。一脸的无奈,一脸的失落,不能亲手为儿子做一碗香喷喷的打卤面让母亲甚是遗憾。妻见状从城里为老人买了一条小型手动压面机,于是乎,许久没有出现的笑容跟自豪感又浮现在母亲的脸上……

  望着碗里细细长长的拉面,望着碗里大块的牛肉,一丝沉重心头涌起,大家不约而同的放下了手中的筷子,面面相觑。一丝淡淡的湿雾弥漫眼前,一股浓浓的乡愁笼罩心田……

母亲的随笔6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又是一年花开时节,又是一个母亲节来临。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思忖着给母亲什么礼物,每当要买礼物时就会给母亲致电,问她需要什么,每次她都依旧会说,我什么也不缺,鞋,衣服都有,你不用花时间,花钱,好好照顾孩子,最后一句就是,芬儿,我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啊!我总想既然花钱买礼物一定要她满意,一定是她想要的,否则不能物尽用,觉得不值当。所以每次都想探出口风,可都未能如愿,最终还得猜她到底喜欢什么。

  我的母亲是地地道道的,不多言不多语,偏认虻睦先恕K从里到外不是那种泼辣的性格,甚至是有些忧郁,温柔,从不大声和人说话,吵架,骂人更别提。记得小时候,邻剧家夹帐子,每年夹都要往我家蹭,蹭来蹭去前后都不在同一条线上。父亲是老师,胆子也不大,母亲气得找她理论,那女人拣什就骂什么,听的我们就象天方夜潭。我们虽然长在农村,母亲却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不打架,不骂人,懂礼貌,有客人来打招呼,客人走要l送客,尊敬老人,不能欺负弱小,看到残疾不能学他们,要尊重他们。看着母亲气得浑身发抖,带着颤音的哭腔,我和姐姐忍无可忍,最终加入战群,把他们夹的帐子给拔啦!最终生产大队重新丈量土地,还我家个四四方方。这是我长大以后母亲仅有的一次和人家吵架。

  我有时和母亲聊天,问她最大理想是什么?她说,你们小时侯希望个个都能上学念书,考出去,不要在家种地,不能像她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掉地摔八瓣的苦日子。母亲的愿望寄托着她未能实现的理想。母亲从小缀学,她当时成绩相当的好,被保送到上中学,那时候中学毕业就能有工作。但她家重男轻女,前面两个男孩在上学,就没有钱供她,老师到家里争取好几次都未果,从那时起上学读书这粒种子就深深埋在她心里。她的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持之以恒,成就了我家的四个孑女全部考了出去,当时在我们村,甚至是我们乡都名噪一时。哈哈,也不能埋没父亲的功劳。

  待她己近花甲之时再问她最大愿望时,她说,只要孩子们能过的幸福,她就幸福啦。母亲这辈子,年轻时节衣缩食,很苦很累,现在就一个心眼期待我们好,这是天下所有母亲共同的心声,母亲是那天上风筝,孩孑就那根线,干丝万缕,万般柔情。 我的母亲现在己头发花白,给她染发她却不肯,说她这个年龄段就是这般样子,染发的药水不好,有害身体。脸上有很深的皱纹,横八竖七,老年斑也侵占了消瘦的面庞,原本年轻姣好的面容一去不复返啦,后背也越发的驼啦,也不再是我们几个孩孑坚实的依靠。我们现在总是报喜不报忧,害怕她跟着上火。害怕她 有个闪失。母亲真真的是上了年纪,有时执拗的像个小孩。我要在她有生之年好好的孝顺她,宠她,爱她,疼她,就像她爱我一样爱她!不论是母亲节,还是平时,我都要为她所想,为她所做!

  祝我的母亲,节日快乐,健健康康,女儿永远爱您!也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快乐!

母亲的随笔7

  想起母亲,首先会想起她的那双手。

  母亲已耄耋之年,该是“老”的时候了。脸和手首先显示出岁月的沧桑。那双手皮肤松懈而褶皱,可记忆中母亲年轻时的手又何曾圆滑红润过?

  父亲去世早,将我们七姐弟丢给母亲——那年我九岁,仿佛对母亲的记忆从那时开始。很难想象三十七岁的她既要喂养嗷嗷待哺的弟弟,又要辛苦劳作,以供我们读书生活之资,那种艰辛我就是集江河之水以大地为纸用万语千言也难描述。她正是用那双粗壮有力但很粗糙的手做出了无米之炊,缝补破烂的衣裳;正是那双手湿一把干一把地操持家务,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正是那双手将我们养大成人,扶上正路。

  一年四季母亲都在忙,而春种秋收是母亲最忙最累之时。就在父亲去世的那个秋天,母亲让我接替她喂猪喂鸡的劳动。我那时真是不懂事,每次都是气呼呼的不愿做。那天特别冷,我穿得又少就不想出去了,母亲没说什么,她将饭菜放到锅里让我烧火,然后自己拌鸡食、喂猪去了。也许太冻手了,她走进灶前把手凑近灶火上烤。我突然发现她的手通红,我下意识的一摸,手冰凉冰凉的,还有一种刺手的感觉!那手背象松树皮,层层皱起,裂口处似有殷红的血要渗出来。我用小手再去摸,麻剌剌的象芒针!我突然想起有一个晚上母亲为我盖被子触及我背部时的那种感觉。当时以为是炕席篾子(北方用秫秸篾子编的一种席子)扎的呢!那种感觉四十年后的今天仍很清晰,每每想起都如芒刺刺痛我的心。九岁的我不太懂事,但从那以后便不知不觉默默地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再大些力所不能及的事也给母亲搭一把手。

  那时每到晚上,妈妈做完一天中最后一件事,便舀一盆热水,将手放到热水里浸泡。也只有这时才能听到她长出一口气,仿佛这一天的疲劳困顿全随这一口长气呼出去了;一天的疲劳困顿就在手泡好后抹蛤蜊油滋润时,才变得那样舒坦,仿佛她疲惫的身心都得到滋润一样。此时母亲脸上才会露出难得一见的轻松与满足。

  我们姐弟七人都成家立业,母亲也安享晚年不再操劳,手也不那样粗糙了,虽苍老却也光滑了。但是每当想起母亲的手时,我的心里仍会涌起一股无可名状之感,那样痛,那样酸,那样涩,……

母亲的随笔8

  在我小时的记忆里,被妈妈打得最惨的一次是幼儿园那一次。她拿着在地里割来的被放在坝子里晒着还没断水的红薯藤在我身上使劲招呼,一下一下,边骂边打。而这件事的起因是我到同学家里吃了一道中午饭。

  “梅,你到我家去玩嘛?”香同学扎着一个马尾辫,头发枯黄枯黄的,兴高采烈的说。“要得!”而我欣然答应,于是便随她去了她家。

  她家坝子旁边堆了一堆柴,是柑树枝,很干了,黑色的枝桠向外伸张。我走过去的时候被挡了一下,立即用手把枝桠拂到一边,身子才过了去。

  走到坝子里,便看见了她家的前面。这记忆至此还好好的躺在我的脑海里。她家是两层三间的黑砖房,木门,门前有一级台阶。我好奇的走过去,香同学的婆婆立马高兴的带点诧异的欢迎我进屋,并对香同学说:“香香,你带同学来了哦?”又对我说:“快进来,快进来,到这儿耍。”

  我好奇的走进去,香同学的婆婆连忙叫我坐下,坐下。我坐在了客厅的凉板上,看着她家的摆设。只记得她家有个电视,客厅有张桌子,整面墙都是灰色的,像是被烟熏过一般。而不一会儿,香同学的婆婆就笑着从灶屋走过来,手里端着一碗稀饭对我说:“你是叫梅吧,听香香说的,”说着把那碗稀饭放在我面前的桌上:“也没什么好吃的,就只有一碗稀饭,快吃吧,难得香香带同学到家来做客。好好耍!”

  我看着那碗稀饭,淡绿色的像翡翠一样,里面沉浮着几片东咸菜,顿时觉得很好吃的样子,我也没有拒绝。就拿着筷子吃了起来。香同学的婆婆在外面的小板凳上坐着吃,香同学不知道在哪里吃。

  而我吃到第二碗稀饭的时候,我的噩运就来了。只听到香同学的婆婆在外面喊我:“梅,你妈妈来了。”

  是吗?我立马端着碗跑出去,就看见我妈了。她骂着:“到处找你找你找不到,你竟跑到别个屋头吃饭来了哈!看我今天不把你整死!”她又惊又怕,气得到处看找可以惩戒我的东西,往旁边的柴堆一瞧,伸手就折一根树枝棍子。而我飞快把碗一放,小心翼翼的走到坝子里离她最远的那一方。

  香同学的婆婆还在笑着喊:“莫打,莫生气,她只是来这儿耍一会儿。”

  “不打,不打是怪事。找死人找不到人!到处都找遍了,没想到在这儿吃饭来了!你走不走?!”妈妈的脸上满是愤怒。

  我走过去她就打了我一棍,但穿得厚打不透,不是很疼,但心里却很害怕,我时时怕她在路上打我,然而在路上她只是说,回去再收拾你!

  但终于到了家了,她立马就丢了那打断的小树枝,去刷那绿绿的红薯藤。很长的一条。

  我缩在一边磨磨蹭蹭的不肯过去,外婆说不打了,不打了,她还小,一时耍起去了。便把我护着。妈妈却说,看她今天遭不遭整。

  她立马就去外婆背后拉我,一拉住我就往我身上打,还拉我的衣服。我连忙哭着说不去了,不去了。而她不停骂我不停打。

  “叫你中午回来吃饭,早点回来,你结果跑到别人屋头吃稀饭。你倒还好啊,我跟你外婆两个找死人找不到人,结果一问你跑到张家沟去了。你这是要把我急死哇!”

  “你莫跟你妈一般见识,她也是担心你担心狠了。你怎么跑到张家沟去了啊?”外婆在安慰我并说不要跟妈妈一般见识。我只擦擦眼泪,撩起衣服看着肚子上的红痕。我走到门口,却听到了有哭泣的声音。

  妈妈背着我,在哭。一声一声断断续续的。

  我也不知是什么情绪,心里很空,并且也有点想哭。不是因为妈妈打了我,而是因为我……让妈妈伤心了。

  我的母亲是一个极不易哭的人。我看见她哭的次数屈指可数,可没有哪一次不是为了我们(我和我妹妹)的。她为了我们奔波劳碌,为了我们跟别人吵架,为了我们辞去工作专职照顾,为了我们才四十几就生了白发……我生涩的词汇写不出我母亲好的十分之一,我只知道她对儿女的好真的是比山高,比海深。因为她我受了如此深的母爱,我永远得感谢她。

母亲的随笔9

  母亲,你这伟大的名字,

  多少年,总在我的心中回响,

  母亲,在梦中,时常梦到您,

  母亲,您已过世三十多年了,

  每当节日的时候,时常把您想,

  您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不能忘,

  你的勤劳,你的慈祥,

  在那个年代,您是六个孩子的妈妈,

  吃上顿,没有了下顿,但你好坚强,

  您领着我们,上山拾草,

  您身上背着一个,您手里领着一个,

  陡鞘崎曲的山路,好难上,

  但您从不气馁,您咬着牙,向前,向前,

  日复一日,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没有衣服穿,锅里没有米,你是那样的倔犟,

  衣服改了又改,大穿小,办法总有,

  挨家去借粮食,艰苦的岁月好艰难,

  有好吃的,您不舍的吃一口,

  看我们吃下,您眼睛把我们望,

  看着我们那红嘟嘟的小脸,胖呼呼,你欣慰,

  每天我们总是围绕在您的身旁,我们好幸福,

  是您身上的光辉,把我们照耀,

  这样苦的岁月,你从未怨过谁?

  你的心中流淌着,伟大的母爱再苦你不声张,

  您教我们怎样做人,您扶佐我们长大,

  您是,那样的爱我们,母亲,我们也更爱您,

  过多的操劳让您得了重病,让我们心好悲伤,

  四十三岁的年纪,您就这样的落世了,

  那一天,是夕阳,落下的时候,

  您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您有那么多的不舍,

  您的眼睛合不死,多少牵挂,我们好凄苍,

  妈妈,我们想您,不能没有您妈妈,

  最小的儿子才三个月,没有了您的呵护,

  他从窗台摔下去了,他也随您去了天堂,

  妹妹五岁,弟弟三岁,我十一岁,

  没有了你,我们好伤心我们总是哭,好难艰强,

  我们冬天里,没有棉衣,我们的鞋露着脚趾,

  妈妈,没有了你,谁为我们洗衣做饭?

  每晚我们睡在,谁的身旁?

  父亲哭了,他好伤心,他要我们艰强,

  母亲,我们不愿意让您离去,

  您看,我们像山坡上的一颗颗小草,

  就这样,就这样,顽强的成长,

  我们还有父亲,祖国,亲人,我们不忧伤,

  在那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温暖着我们,

  秋天的山上,您看母亲,满山坡的野花在开,

  有黄花,还有那野菊花,多美,

  还有那五瓣的红花,让人欣赏,

  看,您的坟周长满青草,野菊开遍,

  松涛声,在山涧回响,西风吹过一年又一年,

  安息吧母亲,野白菊为您献上,

  还有那,紫色的野花,看那太阳多亮,

  我们都以成人,请您不要再牵挂,

  冷冷的秋风,吹不散,我们对您的哀思,

  西风刮不去,您的恩情,永不忘,

  您给了我们生命,您更给了我们不屈的思想,

  母亲我们爱您,在我们心中永留您的一方天空,

  您是我们心中的永恒,不会忘,

  染染白菊带露开,留得一缕香,天上人间。

母亲的随笔10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给了我爱,特别是伟大的母亲,使我难以忘记。

  记的一次冬天的夜里,由于担心我的冷暖,妈妈披上了一件外套来到我的房间,来看看我有没有盖好被子。到了我房间,妈妈看见我把被子给踢掉了一角,上身大半露在了外面。就轻轻的拿起被角帮我盖上。再帮我把一条毛毯卷起来塞到我的脚下。这时,一股冷风从门外吹进来,妈妈打了一个喷嚏,才发现她的外套不是什么时候已经掉了,就赶紧捡起外套向自己的房间走去。我朦朦胧胧的看见了妈妈的身影,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田。

  我想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吧!

母亲的随笔11

  前些天回老家看望老妈。老妈今年明显见老,每次见到我也不像从前那样,总有说不完的话,就连我进门时她也呆在自己的房间没出来,我和妹妹大声说话她好像没听见一样,吓得我悄声问妹妹:妈睡了吗?妹妹笑着说:没有,在看书呢。

  放下背包,走进妈的房间,只见老妈弓着身子趴在床上,看着一本诗集,由于眼睛深度近视,脸几乎贴在了书上,相隔不到两个月,老妈好像又憔悴了许多,人更瘦小了。

  看见我进屋,妈抬起头看着我说:车挺快的,今天冷不冷?我说还行吧,不太冷,妈你还看那诗集呀,别太累了,眼睛都快贴书上了。老妈笑了,合上了书本,与我说话……

  老妈是个苦命人,从小就失去双亲,寄养在我的舅姥爷家里。老妈没多少文化,只念过夜校扫盲班,但很有悟性,记得小时候,哥哥不知从哪弄到一本古书《济公传》,是手钉本的,书页是土黄色纸,很薄的,都是繁体字。哥哥白天上学,书放在家里,妈便捧在手里,津津有味地读着。晚上吃饭时,便与哥哥一起讲着书中有趣的故事,听得我们哈哈大笑,让我也对那书产生了兴趣,就拿来翻看,怎奈我那时还在上小学,那书上的繁体字生涩难懂,就央求妈讲给我听,有时讲着讲着就被哥哥打断,更正妈念的错别字,妈就要停下来与哥哥探讨一番,然后重复地说:哦,原来这个字念……

  每当我对老师留的作业太多而抱怨时,妈总是说:赶上这好时候不好好学习多可惜呀,我小时候看别人读书好眼馋呢,可惜在舅舅家里,那时生活也困难,从来不敢跟舅舅提想上学的事。

  小时候觉得妈很有学问,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并且记忆力超强,看到过书和报刊,在平日里说话,总能运用其中的词语、典故,引经论据,说得条条是道。

  老妈还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记得那时常有邻居来求妈妈裁衣服做衣服,夸奖妈的好活计。由于做事太认真,眼睛又不好,妈妈要用别人两倍的时间做活,所以打我记事起,总看见妈妈手没离开针线活。

  我是个急性子,干活只图速度,不讲质量(其实只是在妈妈眼里是这样地),为此妈常唠叨说:就你这手活儿,要是在过去能嫁出去吗?我便反驳说:妈妈的活倒是好,可你不停地做,我们还是穿隔年的棉衣呀,有啥好的。每当这时妈妈就会瞪我说:竟给自己不要强找理由。

  如今,儿女们都各自有了家,妈也早就不做针线活了,可身体却越来越衰老了,由于长年被病痛折磨,已骨瘦如柴了,但喜爱读书的习惯仍然没丢,哥哥把孩子小时候读的一些简单易懂的书,拿来给妈看,其中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是妈最近常捧在手上的,那上面有拼音注解,妈妈有不认识的字就用拼音读出来。

  妈妈常说难受时看书就忘了病痛,还像小孩子似的在我面前炫耀:你随便翻一页,我就能背出那页的诗词来,我便翻开一页读出页码,妈马上就背出了里面的那首诗词,让我好生惊叹,直夸妈好厉害,妈妈也象小孩子似的,听到夸奖非常高兴,不断的让我继续考她……

  老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眼睛看着窗外,认真背诗的样子,让我心中泛起点点酸楚:老妈如果生在现在的年代,如果有机会读更多的书,如果……

母亲的随笔12

  抬头就看见

  你甜美如画的笑脸

  我第一次站着走

  摔倒在你怀间

  抬头就看见

  你万般无奈却还是离开

  我在幼儿园哭了一整天

  却不知你一直等在门外

  抬头就看见

  你边安慰边道歉

  我埋怨红烧肉太咸

  还不懂味道里的蕴涵

  抬头就看见

  你忙家务满头是汗

  我吵着你带我去玩

  从没听到你的抱怨

  抬头就看见

  你气得没有了语言

  我在教室上课捣乱

  听说你失眠了一整晚

  抬头就看见

  你哭红了双眼

  我们分别在火车站

  告诉我大学才是起点

  抬头就看见

  云朵流浪在蓝天

  你在家乡是否孤单

  我在异地仍有挂念

  抬头就看见

  床头那张老照片

  皱纹悄悄爬上你的`容颜

  但我记忆中的美丽不曾改变

  抬头就看见

  我回家探望的画面

  你说话的声音有些发颤

  笑得如孩子般清甜

母亲的随笔13

  年少时迷恋各种各样的预测术,从神秘费解的周易到浅显易学的手相,逮着就钻。自以为粗通了时,几乎给所有熟识的半熟不熟的“布”过“卦”。很多的卦辞说过就忘,给父母的却牢牢记着。

  父亲早年生活苦寒,正如儿歌里唱的“两三岁上没了亲娘”,九岁以前,还有年长的姐姐照料,姐姐出嫁后来了后娘。父亲十三四岁上,爷爷又撒手人寰。父亲只得提前长大,提前成人成家,于是十六岁的父亲娶了十五岁的母亲。父母亲结婚时,后奶奶病已重,卧床两年后去世,紧接着三年大饥荒来了。直到六三年他们结婚六年多大哥出生,此后一直到七九年弟弟出世,十六年间父母亲生养了六个孩子,到前几年弟弟毕业分配,六个孩子无一例外全部供给上学,全部“跃”出农门。母亲三十岁上生的我,父母亲三十几岁前的事我无从知晓,他们最劳苦的中年时光,在一个不不谙世事的十几岁孩子眼里,也无从判断幸福与否。可是那时热衷于探究未来急于要揭开命运之神神秘面纱的我,切切地拿拐弯抹角搜集来的父母亲的资料,虔诚地“算”了一卦。卦辞说父母亲早年命运多舛,如小溪之出于深山,然后将一路奔腾曲折向前,劳碌不止;直到老年则万事亨通,安享清福。我一遍遍地看这卦辞,想象那时背负着六个读书郎的父母,也只能拥有劳碌的漫长岁月。但至少晚年还可以得到补偿,算是点慰藉吧。

  也许是我不经意地把预测的结果向母亲透露了点,也许是母亲看我们渐渐长大,觉得应该“痛说革命家史”,总之,从母亲的回忆中,我预测的一半得到印证,后面的一半美好,我坚信一定会呈现于父母的生命历程中。可是这样的“迷信思想”丁点不敢在父亲跟前流露。父亲是村里最早的党员之一,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无论多大的困难,他都从最现实的渠道去解决,一年中除了十月一送寒衣,从不求神敬佛。在父亲长年影响下,母亲也不迷信。从小到大,记忆中我家的院子是最敞亮的,因为父亲母亲从没有别人家的那些神秘的忌讳,没有别人家空气里充斥着的看不见、得罪不得的忌讳:早晨起来空腹不能出门、要吃饼子千万不能先要尖儿、锅盖不能立在锅后面、刚盛的饭不能直接从掌勺者手里接、得放到锅台上再端起来、不能用一根筷子吃、泼水不能隔着门槛……似乎一举手一抬足都有忌讳在那瞅着,不由得让你手脚轻点,再轻点。可是我家里就没有,我们的夜晚一样是黑的,却是纯净的。

  农业社时,我家只有父母亲两个劳力,承担着一大家子的口粮。哥哥大姐渐渐长大,饭量大增,力气也有了些,父母也不像村里大多数人一样让他们辍学挣工分,家里还有需要人照看的弟弟妹妹,父母亲的艰难,难以想象。八十年代初包产到户后,家里人口多,分了十来亩地,但劳力还是只有两个,家里还有年幼的孩子。父母亲摸黑下田干活,父亲一干就是一整天,母亲还得赶放学时间回来做饭,然后给父亲提到地头。父母亲的能吃苦,在方圆几十里有名。没有老人的家庭,我们那儿叫“单帮子”,这样单帮子比较少,单帮子家庭中孩子众多的,也数得清,而孩子众多并且都供给上学的,在家乡方圆百里寥寥无几。因此,当我们兄弟姐妹接连考学、走上工作岗位后,地方行政部门还作为励志榜样,给父母亲颁过奖。所有的人都说,父母亲终于熬出头了。我也这么认为,我看到父亲的胸挺得直了点;逢年过节,父亲还是喝酒,却很少醉了,父亲喝醉酒后不再像很久以前我们还小时,泪流满面地哭诉他的娃吃不饱他的娃穿了破衣裳。

  工作后忙碌起来,琐碎繁忙的日子代替了青春的迷惘,将那些与预测命运有关的书籍束之高阁,开始相信命运在自己的把握中。父母亲的孩子大抵都这样理解人生。所谓的把握,也不过是在既定的轨道上,奋力向前。大哥成了人人称赞的好干部,却一直没有大的升迁;大姐是一个效益总不见起色的单位里兢兢业业的中医大夫;我和二姐为保持优秀教师的教学成绩而竭尽全力……即使这样,在吃“皇粮”的队伍中,我们大多属于底层。工资全用来生活,也许还算绰绰有余,可是从九十年代起,住房开始商品化,一栋栋巍峨漂亮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大哥最先开始勒紧裤腰带修房,刚刚从我们的考学压力中解脱出来的父母亲,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吃苦。前几年我们在外读书时风调雨顺,有了较多的余粮,父母亲磨成面,一袋袋给哥哥嫂嫂送去。门外有块地,由于在村子里边,地气干,以前一直种着修长的白杨。父母亲把树砍了,种上各种蔬菜,一有空就挑水浇地。除了冬天,一直有新鲜的蔬菜。我结婚前的两三年里,住在家里,经常受父母派遣骑车给哥哥送菜,看着父母亲给哥哥姐姐精心挑拣蔬菜,挑剩的才留下自己吃,菜少了干脆就不吃。有次见嫂嫂把吃不了的菜大把的送给邻居,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结婚后,弟弟妹妹一毕业直接去了外面,父亲只有自己送,隔三差五的,父亲就骑着自行车,给我们逐个送来。余粮吃完,那几年干旱,庄稼歉收,不知是我们觉得父母亲还很有力,还是根本就习惯了只向父母亲索取,我们很少留意父母亲的困难。那年端午节,天干得令人绝望,我和丈夫回到娘家,尽管父母亲强颜欢笑,我还是感觉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助。丈夫是个有心人,他悄悄问我父母亲的积蓄,我怔住了。在父母亲的概念中,余粮就是积蓄。他手里纵使有点余款,不是添置件居家器物就是花到田里。并且,靠一年两头的大肥猪的钱,供给我们上学的父母亲,由于粮价高涨,地里歉收,已经一连几年没养猪。丈夫说你家没一袋粮食了,还不买粮食吃啥呀?我不相信,又搜寻了一回,确实没粮食了!那天的太阳白晃晃地热,天高地远,觉得自己卑琐得要化成一撮土。丈夫当即返回去取了几百斤小麦的钱来。多少年后,父母亲还记着这件事。如果我们也像父母亲一样记着他们给予的恩惠,我得准备多少本备忘录?

母亲的随笔14

  一

  三姑从北京回来,在我家吃了几顿饭,之后跟我说起,赞不绝口,说母亲的菜做得越来越好了。

  其实不光三姑,我们家族绝大多数亲人在我家吃过饭后都是如此,大姑、小姑、表哥、表姐、堂妹等等。

  我有次就跟母亲说:“妈,我觉得你随着年记越大,手艺越来越上升到了一个境界了。”

  “哦,是吗?”她颇有点自得。

  母亲手艺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小时记事起就有这个印象。我们家族人口多,逢年过节亲人团聚,我们家就是主场,好大一桌子人吃饭,母亲也能从容不乱,将一道一道菜做得味道恰好。

  但小时因为条件所限,不能像现在这样鸡鸭鱼肉随便吃,只有节日时才能丰盛一些,平常做得最多的是菜园子里的时令蔬菜和鱼——因为我小时家里承包了鱼塘,吃鱼是不发愁的,无论新鲜鱼和腌咸鱼。

  小姑父就曾和我说过,我妈哪怕是一道简单的炒豆角,也能做得脆而鲜,好吃异常。

  我读书时代,中餐是要从家里带饭去学校吃,我印象最深,吃得次数最多的就是炒豆角和腌咸鱼,而且不是说两道菜一起带,而是今天豆角,明天腌咸鱼,后天豆角,大后天腌咸鱼,如此周而复始,倒也把我的读书生涯应付过去了,所以我小时候非常瘦,大致可能跟营养不良有关系。

  不过也有例外,一次我照常去上学,母亲把饭盒往我书包里一塞,我想着肯定不外乎是那两样菜吧,骑着车就走了。中午吃饭时,我拿出饭盒,一打开,顿时惊呆了。只见饭盒内的另一半扣着饭碗型的一份粉蒸肉。想来母亲是把肉放在饭碗里蒸好,然后把饭碗里的肉直接扣进饭盒,所以才成了这个形状。

  我挑了一筷子,肉蒸得极烂,宛若豆腐,但是味道极好,香、鲜、咸,入口特别有回味。那顿中午饭我吃得非常开心,那种感觉到现在都记忆深刻呢。

  一次我和母亲说起这事,她竟已不大记得了,她只记得给我带过很多次炒豆角和腌咸鱼。

  但母亲的粉蒸肉蒸得好确是事实,我吃过很多地方的同一道菜,单拿这道菜来说,不同人,不同地方做出来的,不是肉硬了,就是味道不对,不正,总达不到母亲的这种恰到好处的程度。她仿佛知道我们人的味觉的最佳品尝点在哪里,每次都是刚刚好,不多也不少,让人佩服。

  二

  当然母亲的拿手菜并不是粉蒸肉,她会做,而且能做好的菜很多,但这些菜里,我认为以“血鸭”为最佳——这也是我们家族中公认的,甚至外人来我们家吃过以后,也是如此觉得。

  小姑父也喜欢做血鸭,可惜每次在卤血的这个过程差点火候,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终究不能成为美食。他就经常念叨一句:“等下次嫂子做血鸭时,我一定要守在一旁看着学。”然而鸭子已不知吃了多少只,他依然未学会母亲的手艺。

  我们家乡喜欢养一种麻鸭,是我们这里的特产,养至一斤半到两斤半时,这时称为新鸭,即刚刚长大的鸭子。这么大小的鸭子用来做血鸭最合适。

  我亲见过母亲做,去自家鸭圈里抓一只新鸭,宰杀,鸭血流进一只小碗,碗里早就加好了一点盐,然后用筷子搅拌血,这是个很关键的过程,鸭血没有搅拌好,鸭子的味道起码失了一半,等把鸭血搅拌到位,碗搁上神龛,开始开水烫毛,然后褪毛。

  褪鸭毛这个过程最烦琐,粗毛好褪,细绒毛难拔,非得有极大的耐心不可。我拔过几次,眼睛盯得目眩,也没有拔下几根,便再也不想碰了。

  母亲说过我几次:“还不赶紧学会这些事,等我死了埋了后,难道把我从土里挖出来给你做啊!”

  我听完只是心里怅怅。

  拔完鸭毛,清洗干净,接着就是给鸭子开膛破肚,然后整理鸭子内脏,鸭肠和鸭胗都需要仔细清理,不然很脏,母亲做这些事时手法熟练而细致,一样一样,妥妥当当,让人安心。

  三

  开始剁鸭子了,我吃过一些人家里的血鸭,把鸭子肉剁得极细,大致花生米大小,这我是不喜欢的,母亲把鸭子肉剁至指甲盖大小,既能见形,吃起来也可以辨别出肉来,正是最好。

  我极佩服母亲的刀功,上下斩落间既有节奏也有力度,行云流水。

  剁好后,母亲把锅放上煤火,她不用煤气火,按她所说,煤气火做的鸭子焦干,不鲜嫩。然后将油倒好,等油稍微热,不等油沸,她便把剁好的鸭肉投进油锅,开始慢慢翻炒,抽空她已把炒鸭子的配料准备好了,红辣椒,少许小米辣,大蒜切片——辣椒尤其是关键,血鸭里的辣味没有提出来,犹如吃苦瓜没有苦味,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鸭肉炒至变色,把切好的辣椒蒜片一起加进去,再加少许蚝油,有时还添一点红油。等到鸭肉里自含的水分炒出来差不多时,鸭肉也已熟的。

  母亲调好味精,翻炒两下,然后把锅由火上端开,将之前搅拌好的鸭血倒进锅内,开始给鸭子卤血。

  这时候你就看着吧,鸭肉和鸭血慢慢的均匀裹在一起了,动作要快,力道也要掌握好,等完全裹好,再放回煤火上翻炒。这下可不能翻炒时间过长,一长,鸭血就老了,到鸭血可以拔出丝的程度为最佳,赶紧出锅。

  你就闻吧,浓郁的鸭肉香味,让人垂涎欲滴;你就吃吧,鲜香嫩口的鸭肉,每一口都是回味。鸭肉本身带有腥味,但这么做出来,即使没有焯水去腥或者腌渍,那也是尝不出丝毫腥味的。

  几乎可以这么说吧,每次家庭聚会也好,请外人吃饭也罢,这道菜基本都是压轴菜,总是吃得精光,吃完后剩下的鸭血和辣椒我特别喜欢拿来拌饭吃,美味之极。

  吃这道菜时,我喜欢拍照,然后把照片往家族群里一发,马上可以引出一群流口水的图片,有时发在朋友圈,更诱惑得天南海北的朋友为之羡慕,纷纷扬言要来我家里吃鸭子。

  两个在外地的妹妹更不用提了,不知有多么嫉妒我可以经常回家,想吃血鸭了,马上就可以吃到。

  母亲喜欢养鸭子,喜欢做血鸭,看到我们兄妹这样爱吃她的菜时,更是高兴。

  她做得菜是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母亲的随笔15

  或许是出生于西子湖衅的缘故,母亲对绿色有着特殊的偏爱。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给我们描述她的绿色童年——那断桥残雪的人间仙境,那三潭映月的绝世美景,被西湖中艳丽的荷花衬托着,显得格外美丽动人;还有那梦幻中的一株杨柳、一抹桃红,点缀着碧波荡漾的话子湖畔,令人心旷神怡。母亲的童年就在这绿色幽静中度过。或许也就在那时起,绿色就深深地锩刻在母亲的心里

  1951年,刚走出校门的母亲不顾家中长辈的极力反对,义无返顾地报名参军来到了新疆。在她的脑海里:响应祖国的号召,戴上红五星,穿上绿军装,到处处赛江南的边疆去建设国家是何等的荣耀!可是,似乎永远没有边际的漫长旅途,让母亲惊叹祖国之博大的同时,那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戈壁滩也彻底击碎了母亲绿色的梦想!好不容易来到了玛河边上,上级通知已经到达目的地,就地挖地窝子宿营。看见凄凉的夜色、呼啸的风沙和肆无忌惮的野兽发出的令人心惊肉跳的吼叫,母亲流泪了,她终于明白了一个现实:这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和一望无际的苇子滩,就是她曾经在脑海里勾画过无数次的第二故乡——石河子。

  有些人退缩了、也有人不辞丽别,可是倔强的母亲却留了下来。就在这样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环境下,母亲和战友们一手拿枪、一手拿坎土曼,盛夏顶着炎炎烈日,隆冬迎着凛冽的风霜,住在简陋、潮湿的地窝子里,坚持开荒种田。口粮供应不足时,男兵去打野味,女兵就去挖野菜,他们的汗水撒遍了石河子的每一片土地,同时也给这片神奇的热土播撒下了绿色的希望!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母亲还是没有忘记她对家乡那绿色的渴望,收工回来的时候,战友们因为劳累早就酣然入梦,而母亲却在地窝子前开始侍弄她带回来的一棵棵小树、一朵朵野花母亲始终相信:只要心里有绿色,这片荒芜的土地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绿色的家!

  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母亲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一幢幢大楼拔地面起,一片片白云似的棉田无边无际,一块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的肥美绿洲终于出现在准葛尔盆地的万亩荒原上,苇子湖和盐碱地变成了万顷良田,昔日的戈壁滩汇成了无边的绿海,演变成为挂满苹果、蟠桃、西瓜的瓜果之乡!

  母亲笑了,她终于把心中的绿色融入到了一座绿色的城市;母亲老了,西子姑娘曾经俏丽的脸庞写满了沧桑,也写出了《军垦新乐章》的慷慨激昂!

  几十年过去了。岁月,漂白了母亲的绿色军装,也漂白了母亲曾经引以自豪的一头黑发。可是母亲却没有丝毫的伤感,她无数次对我的孩子说:奶奶的军装永远不会褪色,我只是把那上面的绿色给了今天这座城市!我只要看到这里的每一片绿色,我就仿佛回到了西子湖畔、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母亲的随笔】相关文章:

《母亲的母亲》随笔06-24

母亲节随笔08-05

牵着母亲的手散文随笔12-30

母亲节随笔通用15篇06-17

愉快的母亲节随笔500字06-10

教师节日随笔:母亲节快乐07-30

母亲节随笔作文怎么写6篇06-22

五月母亲节散文随笔06-18

母亲节随笔四年级(10篇)06-10

初中优秀随笔优秀随笔初中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