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记忆

时间:2022-07-18 15:19:26 随笔 我要投稿

生活随笔:记忆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随笔:记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活随笔:记忆

生活随笔:记忆1

  花开花落,暑往寒来

  伴随着经历的增多,加快了成熟的步伐。

  花前月下,寂夜沉思

  回忆过去点滴,整理烦乱思绪。

  人在某些时候,真的很无奈、很失落、很彷徨、很痛苦。

  情能够温暖人心,让人年轻,让人痴迷。而情又能够让人凄凉,让人迷失,跌进深渊。

  留住一个人好难,舍弃一个人也好难。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更感眷恋;是夜半无眠的思念让我更觉依恋。

  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的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隽永。

  谁说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和他在一起。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所喜欢的人,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却无法估计,他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其得到的无法填补的。

  上帝是不公平的,命运也不会安排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深知在你我之间有一道无发跨越的鸿沟,那就是现实。你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很清楚,我们终将是陌路。

  缘起缘落,人生的驿站早已圈定,一切的一切,将随风而散。

  曲终人散,固然可悲,但仍感激上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

  昙花一现,固然可叹,但仍有美丽的回忆永存记忆深处、、、

生活随笔:记忆2

  时间真快,转眼20xx年的第一个月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对于教师而言,寒暑假是蛮幸福的。然而在已经过去10天寒假里,我却几乎百无聊赖,除了处理家庭生活琐事外,偶尔翻几页书籍,就是上网、看电视,但头脑里似乎始终生活在过去的记忆中,也许是自己人生到了不惑的年龄,感觉人生秋天里就是回忆,品尝现实生活就是一种苦涩的味道,徜徉其中感觉就是一种茫然和无奈。

  生活在记忆中让我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因此愉悦的假期对自己来说却也只是一种休闲和失落,对于生活中拥有的热度我反而感觉寒冷。可是今天我偶然间阅读到几则记忆的经典名言,让我顿悟很多,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记忆中,我要从回忆里走出来,用心经营现实生活的每一天,让眼前发生的一切完美些,多储蓄一些美丽记忆,让自己的人生记忆不能只停留一个结点上,让时光把自己人生记忆串成丰富多彩的扉页,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宽广些,更值得永恒的回忆。

  看到书中有拉丁美洲这样的一句谚语:“应展望将来,莫留恋过去。”看到这则谚语我的心不禁一颤,是呀,我不能总是停留于过去生活的记忆中,而对现实总是麻木不仁,失去拼搏进取的信心和意志,何况四十六个春秋不是我教育生涯的终点,也不是我人生的终点,为什么自己心里总是老气横秋,心态决定意识,心若不老,也许梦中也不会总是呈现过去的影子。或许《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让我钟情过去,而伤感现在和将来,也让记忆占据了我今天的美好光阴。如果我总是喜欢回忆过去,那么也许会让自己的今天变得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这对于工作和家庭可能都是不利的。也许“毋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这句警示格言可以治愈我的心病,让我能走出记忆的囚笼,珍惜现在,奋发有为,让自己的人生继续出彩,也能为将来的回忆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来想利用难得寒假好好读些书籍,规划一下新学期的工作,且行且思,可是由于心态的秋意浓郁,不觉让自己心灰意冷,沉湎于回忆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浑浑噩噩了这段时光。幸而今天总算幡然醒悟:如果只是为了记住过去些许的记忆,安慰自己今天内心的孤寂,曾经的绯红记忆也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继续进取,那就莫如暂时忘却曾经的光鲜记忆,并且也让自己的明天回忆更加精彩,与此同时更应该精心地描绘自己现在的图画,设计好自己将来的愿景。正如作家哈代所说:“回忆过去和展望将来的作法,会使过去成为伤感的同义语,使将来成为审慎的代名词。”时光就是如此,过去永远会在原地静立纹丝不动,但现在却像离弦的箭一般飞速,而未来也不会总是那样姗姗来迟。

  骏马踏着白雪已经渐行渐远,肥羊沐浴金光也已经近在咫尺。自己着实不应埋首于黯淡的过去,而应抬头眺望辉煌的今朝。作为一名教育人也应该紧握时代的脉搏,而不该沉沦过去,生活在记忆里。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教师,学生渴望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老师。自己如果总是生活在记忆里,也许终会被日新月异的教育事业所抛弃,自己也会成为教师团队里的落伍者,自己的教育生涯不再熠熠生辉而是黯淡无光;自己生活的世界里也只有秋季和冬天,而不再拥有春天和夏季,眼里只有落花和枯草,不会再有翠柳和梨花。

  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创造明天的是今天,创造将来是眼前,当你痴痴地坐等将来的时候,将来就从你的懒惰的双手中畸形丑陋地走出来”。我要铭记他的这句名言,用它激励自己,警醒自己,从生活记忆中走出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将来,也为自己的学生拼出一片新天地。虽然自己只是一个乡村教育人,但也要拼出自己的一片云霞来!脚踏实地过好生活的每一天,不断积累自己的善良,储蓄自己的墨香,在金羊送来春天信息的时候,自己也会继续播洒一片绿色,为大地增添一份生机,也为自己的不惑年轮增加一份光华,也让自己的内心璀璨起来,品尝现实生活中的芬芳。

生活随笔:记忆3

  夕阳的余辉透过树叶,细细碎碎的洒进房间,不经意的播撒着美丽,带着清风的浅吟,温暖的梳理着心里的浮躁。

  此时的夕阳是平静的柔和的,它敛尽了正午的光芒,淡如清茶,静如菩提叶。 也只有这一刻,它退去铅华,完完全全是真实的,属于生活的。

  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是否也应该在此时,寻找几分超脱与淡漠,品出几分洞明与豁达,悟出几分散淡与宁静,焕发出真实呢?

  翻开曾经的记忆,那岁月的惆怅,那感情的历程,那创业的跌宕,这些就象是生活酿成的酒,或者甘冽,或者温柔,就着黄昏浅斟慢饮,让堆积的记忆,慢慢的散发出来,在心底,保持着轻微而敏感的触觉,为无数细致入微的记忆捕获......

  黄昏隐没在昼与夜的羽翼里,似明亦暗,似暗亦明,成了我最好的倾听者。

  倾听与倾听在延续,彼此享受着来自心灵深处的默契,一次回忆的终点,成为明日幸福的起点,明天的清晨,我会带着一身的轻松,带着透明的心情,去迎接清新的太阳。

  在黄昏的梳理下,让我有质朴的感觉,宁静淡泊的姿态......

  夕阳无语,黄昏无语,我亦无语......

生活随笔:记忆4

  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里的年味已渐行渐远。

  旧习俗里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父亲会早早的起来熬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红豆、绿豆、黄豆、葡萄干、红枣、柿饼、大米、小米硬是凑齐了八样,早饭喝上一碗腊八粥,一天都是暖暖的。

  “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听着耳熟能详的童谣,又让我想起了孩提。每到年根儿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红红的春联、五颜六色的糖果、琳琅满目的年货堆满了街头。大人们忙碌的置办着,孩子们嬉笑的玩闹着。小孩子最开心的要数买新衣,吃糖果、放鞭炮了。

  父亲母亲放假晚,总是忙到腊月二十七八,才一趟一趟的往家运年货,有鱼有鸡,都是活的,现杀现做。所以后来生物课老师讲授的鱼类内脏结构我是老早就知道的。记忆里最清晰的还有甘蔗,父亲说寓言生活节节高。接下来的两天家里就弥漫着煎炸烹煮的香味。

  二十八一大早会被父亲叫去帮忙贴对联,家里是独院两层,所以门比较多,但父亲贴的很讲究,浆糊是自己一大早现打的,我们姐弟俩就负责递春联抹浆糊,贴上春联家里瞬间喜庆了不少……

  现在的郑州一到过年就会来一场大迁徙,越到岁末人越少,以至于除夕到初六大街小巷冷冷清清。记忆里的年去了哪里?随着这场大迁徙回到了梦里老家。看吧,堆积如山的年货又涌上了街头,到处熙熙攘攘,老公不经意的感慨“这才有过年的味道”。

生活随笔:记忆5

  年的味道越来越淡。过年于我,只剩下扫房子、吃饺子、抢红包、打麻将。而在我的认知里,过年从放寒假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关于春节的回忆,我想起了许多年前看的一部电影。

  同样的回忆,有时很美好,有时很残忍。

  看到妈妈和姐姐娴熟的套被子,粉红色的,缎面。我就想起小时候的寒假,我妈套被子的样子。大多时候是在二楼走廊下,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太阳斜斜的挂着,微微有风。我总是帮妈妈铺好里儿、面儿,同时伺机来个大大的拥抱。如果是新被子,棉絮一定是她或爸爸刚刚去弹得。特别的软和,我最喜欢趴在被子中间,四仰八叉。姿势虽不美观,却舒坦的紧。随之而来的一定是训斥声,有时候充耳不闻,训的紧了只能不情愿的嘟哝着起身。我还记得那时候我特别想盖家里的一条被子,大红色的,缎面,很精细的刺绣,图案已记不清了,总之该是龙啊、凤啊这类代表喜庆吉祥的神物,这条被子应该是妈妈结婚时的嫁妆。小时候很迷恋拂过被面的光滑感,满足感不亚于四仰八叉躺在软和的被子中间。只是一直没得逞。妈妈似乎知道我的小心思,对这条被子相当珍爱,总不舍得让我用。后来我对它的心就淡了,慢慢长大中,妈妈加了个被罩,我终于盖到了梦寐以求的被子,虽然隔着层,欣喜还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我很珍爱它,只是在欣喜的空隙,心中也试图剥掉隔着的那层被罩。尽管我知道这个缎面很不耐使,一不小心,就会拉道口子。也正因如此,我小心翼翼地害怕又仿佛是等待着这道口子的出现。然后会有第二道、第三道......现在,这条被子,在哪里?我不知道,只记得不止一道的口子张牙舞爪着,我只确定,第一道不是我的杰作。后来无数次的幻想自己套被子的模样(始终没有机会啊),也该是煞有介事的,毕竟从小看着过来的。

  看到一家五口打煤球。我就想起小时候的寒假,我爸打煤球的样子。大多时候是在院子里,那时我家的院子还很宽敞,我们经常在院里打羽毛球,有时爸妈轮流迎战我,有时双打,最累的是跟我哥打。他不像爸妈让着我,他总是气势汹汹,我就是被牵着鼻子疲于拼命的那个。当然也是缠着我哥不服气的那个。

生活随笔:记忆6

  灿烈说过最虐心的一句话:我以为我一直笑就没有人离开我,可他们三个都走了,韩粉也在骂,还会笑吗?

  可我大抵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太过凉薄,对任何人、事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冷漠到令人心寒。

  所以,即使身后苍凉,满地荒芜,我亦可以笑得猖狂。哪怕,只能是固执的伪装。

  只因无力改变,所以懂得沉默,所以宁愿淡漠如初。仿佛,不在意,便不会撕心裂肺。

  自习课,无聊之余写了几段话贴在桌角。同学A瞧见,打趣道:这是你写的?好励志呀!我笑了笑,并没有搭话。心里却在苦笑。

  呵,励志吗?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那些个句子,看似志向远大,激励人心,可实际呢?却只是包裹着美丽的外衣,来掩饰内里的颓废罢了。那种太过悲观的乐观,更让人哀伤。或许可以这样说,乐观浮于表面,悲观却早已深入骨髓。又或者,我骨子里就掩埋着一种悲观与颓废的气息。别人看不见,却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就像是所谓的积极向上带给人希望的向日葵,极力追随着阳光与热,却依旧抹不去背后的阴影与黑暗。

  而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如向日葵般,向往着阳光,做着些许无谓的努力罢了。也是,那些附着于内心深处的灰色,又怎会轻易驱除?

  或许终有一天,它们会跳将出来,吞噬掉所有的一切,包括我虚假、脆弱的伪装。只是在那时,迎接我的,会是涅盘重生,还是无法阻止的毁灭?

  我不知道,未知的答案便交给未来。对于答案,我们总会知道,无非是时间早晚。而答案揭晓的那一刻,我又会在哪里?是否还来得及改变?又是否结局已然注定?

  期待吧,那一天终会来临。但愿,一切的一切,不要太差

生活随笔:记忆7

  今天,一个阳光的日子,和往常一样送儿子上学。把儿子送进学校的大门,他连跟我招呼一下的空隙也没有,活蹦乱跳地淹没在这人头攒动的孩子中。这一刻,不知不觉地令我想起我的小学时光:同样的年纪,同样的活泼好动,却是不同的境地,不同的年代。

  那是在上世纪八〇年代,记得七岁那年,母亲牵着我走进一所离家很近的小学校,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严格来讲,这不应该算是一所学校,只能算是临时的办学点。一走进学校大门,不大的操场中间屹立着一个弯曲的木质旗杆,这旗杆像是历经不少风雨的老人一样,皮肤干燥,满是裂痕,油漆剥落得差不多了,一点光泽也没有,只是那上面飘扬的五星红旗色彩倒是那么的鲜艳夺人,告诉我们国家是繁荣昌盛的,未来是绚烂美好的.。不远处的一排破旧但还算整洁的平房,那就是我们的校舍了,教室一共就五间半,学校一共只有五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零零落落有二三十个学生,也不知道是不是教室不够,还是学生不够,四五年级是并在一起在那半间教室里上的课,六年级就不开班了,直接到城北小学去了,还有剩下的一间教室便是教师办公室了,校长、代课老师、其他工作人员都挤在一起办公。

  穿过校园泥土做地十来米见长的广场,便来到了我的教室,这教室俨然看上去原先是废弃的仓库,临时拿来当做教室用,教室里灯光很暗,或是被紧碍着的一排排的四层小楼遮去了部分阳光。摆放着的课桌有很多种类,许多颜色,还有没上漆的,这大概都是些淘汰品,如同战争中缴获的敌军的武器武装给那些不重要的杂牌军一样。学生用的板凳是那种长条凳,这种凳子方便携带,而且做的人多,学校若要组织什么活动,一张条凳不仅仅做两个人,小学生挤上四五个没问题。这条凳的坏处就是你得坐稳了,每次坐时最好看准再往下坐,免得坐偏了或坐深了摔下去。另外,同桌的两人还要协调好,一人起来回答问题时不能立刻起来,得给同桌使个眼神,同桌一般都会意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坐姿,如果同桌开小差没注意,或是起立的同学调皮,往往同桌会一下子就摔倒,便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老师的讲台是一张普通的办公桌替代的,之所以用办公桌,大概是比我们的桌子大些的缘故吧,以便和学生区分开来。讲台背面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黑板,这黑板也许使用的频率太高了,黑色已去掉了一层,说是灰色更确切些,平滑的板面上增添了许多大小不均、坑坑洼洼的小洞,偶尔有几条裂痕从上面经过,有宽的有细的,像是细数着这里培育出多少的莘莘学子。

  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家长送过来的孩子,稀稀拉拉地二三十人,算是填满了这个教室,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张张幼稚的脸上表露出好奇与羞涩,不乏有做作者,为表现出良好的形象强压着一颗躁动的心。不出半天,都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有说有笑,打打闹闹,尽管穿着是那么的寒碜,有的还有些补丁,有的大小不合适,至于什么式样,什么色彩那就更别提了。来这里上学的孩子,家长是舍不得花这些钱打扮孩子的,这并不能说父母不爱孩子,只是在那个年代,家家儿女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能吃饱穿暖就行,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能省则省。那时候,课间里,男生女生在一起玩耍,跳房子、老鹰捉小鸡还有男生的专场逗小球、玩花牌、逗公鸡女生的专场踢毽子、扔沙包同学间,听不到摆酷,听不见攀比,不小气,不搞小团体,同学们在一起玩的开心极了。放学了,没有人接的,几个家住一起的同学往往结伴而行,一路打闹回家,校门口没有交通的阻塞,偶尔一两个小商贩,卖着小圆糖、小泥人,大部分孩子都不爱看的,因为兜里没钱,如果哪个孩子口袋里摸出一两毛,那可是有钱人,买上一包小圆糖,分给同学们,往往会围上一圈人。

  时光始终是一瞬间即逝的,如今自己的儿子也上小学了,昔日的学校已不在,儿子也上了所新建的现代化学校。同样的是天真稚气的脸,同样的叽叽喳喳的同学们,同样的嚷嚷的读书声,不同样的是,始终感觉有一道墙阻挡着什么,是社会在改变,还是我们在改变?历史的车轮还能留下那纯朴的脚印吗?

生活随笔:记忆8

  小时候,年是父亲自行车后座载着的依依不舍。整个寒假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父亲总会在除夕的前夜来接我回去,那时候我总是奇怪为什么有时候是二十九来接,而有时候却是二十八呢?除夕到底是不是三十呢?

  小时候,年是母亲蒸的绵软香甜的枣篮子和豆包。父亲照例只能吃方馍,母亲说吃了方馍来年才有力气扛布袋。

  小时候,年是噼里啪啦,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一群小孩子,一听到哪有鞭炮声就呼呼啦啦涌进人家里,有心急的不待炮声落就开始在红纸堆里翻捡,末了和主人家道声新年好,心满意足的揣着捡来的小炮咋咋呼呼的跑向下一家。男孩子的收获总是多一些。

  小时候,年是对可以贴春联的弟弟的羡慕。母亲说贴春联是男孩子的事,而我的任务是洗菜,所以我总是羡慕弟弟可以贴漂亮的年画和对联。通常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洗完菜去给弟弟帮忙。

  小时候,年是放在枕头边的新衣服。母亲在年前准备的新衣服一般是要等到初一早上才能换上的,所以父亲的开门炮一响,我就一骨碌爬起来套上新衣服,去镜子前照一照,臭美一番。

  小时候,年是永远留不到手里的压岁钱。母亲总是第一个发钱的,往往也会鼓动父亲再给一份,还有长辈们那里磕头拜年得来的,我总是乖乖的如数上交给母亲“保管”。通常,母亲会允许我们把钱留在手里几天,弟弟的大半在小卖部换了各种鞭炮,而我更乐意存钱,所以总是一分未少。

  小时候,年是初一嘻嘻哈哈一整天串门的热闹。大人们拜年,总要小坐一会儿,孩子们是不耐烦的,胡乱的作个揖,道声“新年好”,抓一把瓜子就跑了。孩子们见面先交换消息,“我婶子家的瓜子很好吃”、“我二叔家有好糖”……之后一帮孩子嘻嘻哈哈结伴去串门。

生活随笔:记忆9

  六秒钟的记忆,比鱼的记忆少一秒。昨天的故事很遥远又很接近,就像一场梦境,有过去也有未来,只是看不清脸,也分不清方向。我忘了我自己,这是在哪里,我找不到自己。闭上眼去感知,什么都没有的空灵 ,留不住的记忆。

  要什么,不要什么?物质世界很繁华,却没有情感来的那么复杂,情感玩弄于金钱,要或不要是虚妄了。君临天下,立鼎巅峰,一览众山小。放开了眼界,不限于格局,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现实局限了格局,却拘束不了思维,这是悲剧的。努力疯狂的挣扎,千姿百态,万象纷呈,陷入洋葱一样的迷宫,剥开一层层外衣,得到一片空心,空心就是虚无,无就是什么都没有了。

  灰朦的天空,压低了云,染黑了风,潇潇的雨洗涮着尘世的喧嚣与尘埃。静静的倚靠窗台,倾听风雨,看云卷云舒,这样的情景总是让人回忆,有怀念的,触景生情也不过如此了,不过触景伤情的更多些。其实我幻想的是龙卷风云,电闪雷鸣,剑指苍穹,指哪劈哪,好吧,这是扯淡。

生活随笔:记忆10

  又是新年,还是这样寒冷的冬日,我忽然想起一些尘封的往事。

  是多年前,也是这样寒冷的冬季。

  哥哥和我,一齐被寄养在姨妈家。

  那天飘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进到姨妈家的院子时,我和哥哥几乎都变成了雪人。

  彼时,姨妈正在忙活。听得声音,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急急地出来迎接。

  “瞧这两个可爱的雪人,快过来让姨妈给扫扫身上的雪。”

  话刚说完,我们也还没来得及走过去,性急的姨妈就已经取了挂在屋内的小刷子,走过来帮我们扫落身上的雪。

  之后,姨妈取出她前一天才炸的馓子,又特意为我们烧了醪糟。我至今仍记得姨妈对我们说的话:“冬天喝醪糟祛寒气,也润肺。”

  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下肚后,我和哥哥坐在热炕上一起看表哥的课外书,是些连环画或页码不全且折了边角的故事书。

  仅仅一墙之隔便是厨房,我可以听见姨妈做饭的声音。便跳下热炕要去看看。

  进了厨房,看到长长的擀面杖正在姨妈灵巧的双手中一前一后地运动,而那原本结实的团面,竟变魔术似的,很快就在姨妈的手下变成了一张大而薄的圆饼。继而,那张大而薄的圆饼又在姨妈的手下变成了一条又一条长长的面条。

  当那些面条被整整齐齐地摆上案板后,姨妈才终于抬起了头。看到站在一边看得入神的我,便笑着说:“一会吃了热热的面条,就不会再冷了。”

  我笑着点头,也继续看姨妈煮面。

  姨妈很快用一根火柴点燃了一炉膛火。那些干得发黑的树枝在炉膛中燃烧,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而那火舌则疯狂而迅速地在炉膛中蔓延开来。

  吱吱吱吱,我听到了水烧开的声音。

  姨妈很快起身,走到锅台前,只一抬手的工夫,姨妈就被那氤氲而起的热气给包围了。

  在热气腾腾中,姨妈看不到我了,我也几乎看不到姨妈的面庞了。但我依然知道,姨妈那微笑的面庞一定美丽如花。

  姨妈用手提起那些整齐摆放在案板上的长长的面条,然后轻轻抖动着将它们放进热气腾腾的铁锅中。

  不消一会,那些面条就被煮熟。姨妈非常麻利地用筷子捞起那些面条。一碗、两碗、三碗。然后,姨妈再将已经炒好的肉臊子盖在那些面条上,再放入酱油和少许的盐以及辣椒。姨妈用筷子搅拌起那三碗面条,直到碗中的肉臊子和面条彻底被拌匀。

  热炕上,我,哥哥,还有姨妈一起吃着那热乎乎的面条……

  我幼小的记忆中,那碗面是混合了葱、肉、红萝卜以及白菜的香味的。记得我和哥哥在吃完那碗香香的面条后,还一直缠着姨妈以后常做这样香的面条给我们吃。

  很多年后,只要看到面条,依然会想起那个寒冷冬天的早晨,想起那碗香香的手工干拌臊子面,想起姨妈亲切而温暖的笑容,还有姨妈忙碌的身影,想起那厨房里氤氲着的热气和炉膛中热烈燃烧的红色火苗。

  常常会和哥哥说起那碗面条。而哥哥也觉得那是我们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

  不久前,姨妈突然走了。

  我和哥哥伤心欲绝。

  姨妈下葬的那天很冷很冷。傍晚时分,天空忽然飞起了雪花,那些雪花大片大片地飘飞,像极了那年冬天,而我们雪人样的情景以及姨妈亲切的笑容,还有那香香的面条又一一浮现于眼前。

  雪还在飘飞。我和哥哥一起做了手工的面条,也用肉臊子拌匀了,然后,我们一起将那飘香的面条放在餐桌朝东的方向,那是姨妈安息的方向……

  也许,这样飘香的面条会使姨妈很好地安息,也许,姨妈在另一个世界,亦会记得那些难忘而温暖的过往。

生活随笔:记忆11

  关于我自己的记忆,好像是从上学后才有的,就像史铁生的文章《轻轻的走与轻轻的来》中所说,“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突然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哦,这就是我,一个有着这样那样身份的我,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好像是小学三年级,一天,老师让填表格,其中一项是自己的生日,这个问题居然难住了我。是啊,我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来到这个世界的。匆匆跑回家问了奶奶才知道,原来我是那一天,在这里出生的。那一刻才真正意识到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是这世间的一份子。也是从那一刻,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此时此刻我来了,而不是别人,为什么是这样的我,而不是别样的。在浩瀚的宇宙中,我渺小的犹如一粒尘埃,那么我生命的存在之于这世界有什么意义,难道仅仅是人类物种的延续!

  母亲说,襁褓中的我粉嫩嫩的特别好看,我的老奶奶总是喜欢抱着我到路边晒太阳,向路人炫耀我的可爱。但我想,年逾古稀的她更多的是将我当做她生命的延续吧。不知那时的她有没有想过,怀中的小人儿会是怎样的命运,她的人生将沿着怎样的轨迹前行。我相信宿命,我觉得从呱呱坠地起,便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你,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直到生命的终点。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独特的人格,决定了你必定会按某种方式做人行事,于是我们便向各自特定的人生轨迹走去。

  理性告诉我来是偶然的,去才是必然,我哭着来,又将怎样离去,是轰轰烈烈,让世人铭记我,还是安安稳稳地在病床上死去,有谁会为我的离去而悲伤,爱人会另结新欢,孩子会找到自己的爱人,兄弟姐妹有自己的生活,母亲会在我前面离开吧……就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尽管树叶瞬间摇摆,但终究会恢复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我终究会被遗忘吧。站在死中,去看生,我曾想,假如我死后灵魂不灭,看着世间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怎样的心境,为人们的喜怒哀乐而动情,还是冷眼旁观,或者嘲讽他们因为恐惧死亡而作的种种无谓的挣扎……又或许,灵魂是没有心情的。

生活随笔:记忆12

  在那个秋天,我和别人打赌,看谁先追上自己喜欢的人。那时上高中,我们是最后一届,老师对我们也不大管了,只要你不犯大错误,一切OK,那时好多人都陷入爱的旋涡,而我还是单身“贵族”,所以我也想加入爱的行列,所以我当应了兄弟的赌,最后我输了,我兄弟5天把校化花追到手,而我追你却花了整整一个星期,那是我第一次恋爱,听你讲,也是你的第一次,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到处和别人说我有女朋友了,那是高二的下学期。高三学期开学了,你不理我了,我感觉那个伤心啊,好象没有了你地球就不转了。你说你为了高考,我给你写信,一封有一封,而 你却一封又一封的烧掉,我哭了,好伤心。最后你理我了,而且对别人说你是在这个学期才爱上我的,我有点落寞,又有点高兴,落寞是你哂纳感学期根本不喜欢我,只是空虚才和我好的,高兴是因为你终于喜欢我了,我们每天晚上下自习过后都聊很久,生活,爱情,家庭,而你最喜欢问我的问题就是你和我妈妈吵驾我帮谁,我很理性的告诉你,我妈妈对我很好,我哪个都不帮,最好是劝和,而你还是继续一遍又一遍的再问,我还是这样的回答。毕业之前我说你等我5年,你说不行,你说5年过后我一定去找你,我当时感觉真幸福一直延续到现在。

  暑假我和同学去合肥打工,有个女孩对我很好,结果我们同居了。在同居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我知道我不可能个你结婚,当然你也知道,你很喜欢我唱歌给你听,其实我唱歌最难听,可是我还是天天唱给你听,那时候我们的日子苦真苦,你比我工资高,说真心话,你对我真好,我同学也都这样说,可是到大学开学的日子我还是走了,因为我觉的不去过下大学的生活我这一生都会感到遗憾的,你哭了,我轻轻的为你抹去泪花,小孩子。在回家的车上,网事一幕幕,我流泪了,第二次,在大学里糊涂的过了一年,就知道逃课和上网,什么都没学到,我想走了,因为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我就拿了学费去浙江和同学开了一家大排挡,不到两个月,关门大吉,最后没办法通知我舅舅,我舅舅在上海,我到上海了,他把我介绍到他所在的公司,刚进公司什么都不熟悉,结果老被一个人吊,最后我不经意间知道他的妹妹的和表妹也在这公司上班,我心里就想,你的妹妹和表妹我非要得一个,结果我和他妹妹好了,不到一年大概6个多月吧,结果他家人知道了,他家人不同意,结果没了。我去了北京在北京呆了3个月不到,结果又回到上海了。

生活随笔:记忆13

  自从腊月二十四理了发之后,直到昨天(六月初二)我才又一次理了发,这也是我间隔时间最长的一次。因为这些年来我的头发长得慢,再者从四十以后头发渐渐脱落。如今地方已无法保护中央。因而,一年之中最多理三次发。说起理发,又勾起一些往事。

  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理发,更不知道城市里还有理发店。只知道自己的头发长了,会被父亲领着去村里的一长辈家(剃头的),让他拿着推子像割韭菜一样割去长长的头发。又因为那时的推子或是不太锋利或是别的原因。因而,剃头时总是把我的头皮夹得很疼,所以我从小就不喜欢去剃头。除非是头发长得不剃不行了,或是天热了头发长得瓮着脖子,或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几,才不得已去剃头。说起剃头,就让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常听的豫剧《好队长》中《马二牛学剃头》的唱词:谁人不知我马二牛,十三岁上就学剃头,解放前剃头难糊口,我挑着个担子到处游,往南到过老河口,回来路过信阳州,俺大伯俺二叔俺姑姑俺舅舅,都说是咱辈辈都是那种地户,你不该学那个下九流我走到谁家谁不留,解放后咱山区变化大,都说我没落人后头。干活的时候我也干,休息的时候就剃头。县上开了个评模会,叫我开会到郑州。和省长一起照过相,还上过省委办公楼。昨夜晚在会上我憋得够受,难道说咱山沟,生就中游,万青哥我把你求,你用用我这头老笨牛。常言说车到山前自有路,上不去,上不去哪怕你用鞭子抽。

  有句话说是xx的头不好剃,意思是说那人很难对付。在过去,除了自愿出家当和尚的会被剃成光头外,大街上看见谁是个光头,就一定会认为这人刚从监狱出来不久。因为,犯了罪的人进监狱后都会被剃光头。而如今剃光头已成了一种时尚。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剃头这行业在我国古代是没有的,因为那时有发肤受之父母,不能乱动,否则视为不孝。因而男子也要像女子一样蓄发。等男子二十岁时才把长长的头发盘在头顶、绾成髻,并戴上帽子。所以这时期的男子称为弱冠之年。到了汉代,才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音叉)沿街叫卖,给人理发。清军入关后强令汉族男子前半部分头发剃光,后半部分头发梳成辫子表示臣服、顺从。随后剃头也渐渐成为习惯,剃头的人多了起来,这行业也渐渐兴盛。

  民国以后,男人们剪掉了辫子,留起了分头、背头、平头、光头梳辫子时代的剃头匠,最基本的技术当然是剃头、梳头编发辫和刮脸。此外,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必要技术,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严格地说,剃一次头,并非只是修整一下发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项的全套服务,只有这些手艺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头匠。因此,剃完头的人,不仅须发整齐,面目一新,而且头肩各部们都舒适清爽,可见剃头匠的钱挣得并不容易。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流动理发师傅。他们使用一种响器,又叫换头。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把儿,另一头微张,形状像把大镊子,全长一尺二寸,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钉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呛啷呛啷的声响。这就算是剃头的叫卖声(即市声)。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挑子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子、剪子、梳子、篦子等剃头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挂钢刀布和手巾。用于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愿意,一厢情愿,另一方不同意。例如恋爱中,一方热恋,另一方冷淡,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在过去,剃头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已成为一道靓丽的街景。如今偶尔的在农村庙会上也会见到剃头匠摆摊给老年人剃头修面。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

  在农村关于剃头还有说词,什么小孩有舅的五月不能剃头。不然的话会妨舅舅。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在民间被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剃龙头,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家家户户都争着给自己的孩子剃头。那天理发店的生意也许是一年中最好的一天。

  又有俗话说,剃头的不给自己剃头。但是,小的时候不会剃头的我,却给自己剃了一次头。记不清是几岁时的一年夏天的一天中午。我看到邻居长辈饭前拿着剃头刀,(可不是推子)给邻居剃头。等他们午休的时候,我偷偷地拿出了那剃头刀,也想学着给自己剃头。不想从没用过那玩意儿的我,不知道用力轻重,照自己头上就是一刀。结果可想而知,鲜血立刻从头上顺脸流下,我哇的一声抱头大哭。幸亏母亲听见我的哭声后,跑出来一看,吓了一跳。赶紧领我去看医生。从那之后,我的头上留下了伤疤,我再也不敢去自己给自己剃头了。

  我村的那位长辈,给别人剃了一辈子的头,也没有发财。也只是勉强能糊口。而他儿子接过他的担子后,剃头的名词也改了。剃头也不叫剃头了,叫做头发。过去属于下九流的行当,在改革大潮中也成了很吃香、很挣钱的行业。剃头的不再整天挑着个担子走街串巷了,有了自己的门店称作xx理发店。(那时间我才知道了理发这个名词。)他儿子就在原来的老107国道的新桥(建于文革时)的东头路南的村里的一个井房,开了一间理发店。加上他年轻有为,又去市里专门学习了理发技术。不但给老年人理发,更给年轻人理各式各样的新潮发行。

  因而生意特别好。没干几年就发了财、转了行,干起了吹塑行业。之后,那长辈继续在那地方给年老人或中年人理发。我摆书摊那几年,一年之中也去理几次发,给他钱时,他总要客套一番。但他那么大年纪了,干什么都不容易。(因为有亲戚关系,小时候他给我剃头,从来不收钱。)我不能老让他给我白剃头呀。直到他年纪大得干不动了,我才去别的地方剃头。记得那时的繁华地段南大街中段有一条南九曲街,号称许昌的小香港。因为那条街两旁的门店都是外地人开的发廊。

  我喜欢女孩飘逸的长发和那美丽的麻花辫子,也喜欢被理成的齐耳短发。但是不喜欢那种被烫成鸡窝似的发型,也许是本人很直板的缘故。本来就不是个爱打扮的人,因而对那多样的新潮发型也不是多感冒,但也能用淡然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不欣赏的东西不一定就不是美好的。也只能怪自己的思想观念太落后吧。

  因为害怕剃头时被推子夹,因而不到不得不剃头时我是不去剃头的。又因为自己又从来不爱梳头。所以给人以不修边幅、生活踢踏的坏印象。大学毕业后,因为工作单位的不景气,还是不愿花些钱去打扮一下自己。也可能因为这原因,在去相亲时也没给对方留什么好印。随后,好友劝我时,我才去注重自己的形象,把自己打扮一下。尤其在公共场合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记不清什么时候自己开始走进理发店,但自己去照相馆照相前,是要去理发店让理发师给修剪一下凌乱的头发的。看看自己的满头黑发,被理成一个满意的发型,有时再吹吹风。但却从来不焗油。二十年前的一天,我第一次进了劳动路路西建委家属院北的一家:张根发廊理了发。之前,也没问价格,理完之后付钱时竟是三元钱。(那时打工一天才六元钱。)那是我理发在当时是最昂贵的一次。之后,再也不敢那么奢侈了。

  记得我还去八一路路南、劳动路路东的爱美理发店理过发。二十多年前的夏天的一天,一修表的青年(三十岁左右)给我母亲修手表时,闲聊中才知爱美理发店的老板就是他的妻子。随后,他也把他的他的小姨子介绍给我。为见他小姨子我又进去理过几回发。也可能他没跟他小姨子说,或者是他小姨子根本就没看上我,这事就不了了之。

  虽然不喜欢理发,但是每年生日前我是必须去理一次发的。因为有一年因为忙碌我没记住去理发,结果第二年就出了意外。因而,从那之后生日之前理发是必需的。有头发谁也不愿意装秃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看着自己的满头的乌发不知什么时候已像落叶渐渐地离我而去,让我无法挽留。虽然我很羡慕同龄人的满头乌发。虽然也看到头发少的人常戴顶帽子。但是,我还是不喜欢戴帽子的。无法改变的时候,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渐渐地,我理发时只好恳求理发的师傅留住我额头上那渐渐稀少的黑发。有一次进理发店,那比我大十几岁的理发师与我闲聊时说:你四十多了还没有白头发呢。我说:再停停,我想有白头发都不可能了,只剩下头皮了。

  也许多年后我成了光头,但也会去理发店修修面。也会用淡定的心态,去度过自己没有头发的岁月。去怀恋曾经的满头黑发。

生活随笔:记忆14

  内心的回忆,陪伴着我们走过壹天又壹天

  那些—我们的爱情,友情,理想和未来

  记忆中的故事,很伤感,也很甜蜜

  像大海壹样荡漾着我的心怀,时起时浮着

  如灿烂的朝阳,也如雨夜般的忧伤

  不能忘记,只有让它潜藏内心的深处

  那些离开妳的人和妳得不到的人,却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值得珍藏的礼物

  那种纯真的爱情,很甜蜜!就算最后还只是分离,也不必感到惋惜和悲伤

  因此我们只能怀念其中

  习惯每天倾听心灵的音乐,仿佛回到了从前的画面

  美好的情景浮现,向天的那边望去,距离真的很遥远

  MP3里的记忆中,每天延续着过去的幸福与悲伤

  异乡都市的繁华,悄悄的掩盖了人们心灵上的空虚和寂寞

  壹个人走在街上,仿佛回到了从前,记忆里的那片彩色,已慢慢的苏醒

  我在这喧嚣的都市中,闭着眼,静静的寻找着过去的羙恏回忆。

生活随笔:记忆15

  那个雪花飞舞的冬天

  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

  凛冽的西风

  吹得我几乎睁不开眼

  路上行人不多

  也都和我一样

  急冲冲朝着前方而去

  轰轰烈烈的曾经相爱过

  卿卿我我变成了传说

  耳边传来高安的歌曲

  这是我的手机铃音想起

  接着听见老公急促的话语

  今天我还是不能回家吃饭

  得陪咱爹吃饭我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

  可是电话已经挂掉

  我什么也不能再说

  一阵冷风吹来

  吹落了枯枝上的白雪

  冷冰冰的落在了我的脖子里

  仿佛又浸透了我的心底

  公爹身体不好

  将近一周了

  老公都是如此的来回奔波

  医院 医院宿舍 家里

  我也请了两个上午的假

  专门伺候公爹

  但人手还是打不过点来

  老公在医院上班

  晚饭后散步的夜晚

  总是看得出他的疲倦与劳累

  我说爹有病了

  该让家里的所有弟兄都来照看一下

  他却考虑着弟兄们都在打工赚钱

  耽误一天的工时就耽误一天的工资

  能自己扛着的情况下

  他不舍得耽误弟兄们赚钱

  我看着老公

  想要批评他几句什么

  预备好的话语就那么梗在喉咙

  最终我也还是没有说得出来

  婆婆早年去世

  老公与他的弟兄姐姐相依为命长大

  没有亲身的经历

  我也许无法体会他们那份浓浓的亲情吧

  公爹的病有了好转

  但老公依然放心不下

  依旧天天为他做饭打水

  陪他聊天看着他吃完夜晚的药

  等公爹睡下

  老公才开始回我们的小家儿

  来到家里

  老公便开始问问女儿一天的情况

  每每此时

  我会像一个开心的孩子

  向老公汇报着女儿的学习与状态

  然后还会讲起单位里有趣的事情

  而每每此时

  我才感觉到家里充满了无限的温暖

  在娘家数我最小

  我仿佛养成了一个坏毛病

  对我的老公总有一种依赖的感觉

  一个人在家吃饭

  再好的饭菜觉得无滋无味

  一个人在家看电视

  再精彩的节目都感到无精打采

  看到老公回来

  我委屈的想要掉下眼泪

  关上门

  我的老公低头望着我

  开始了与我深情的对话

  他告诉我自己的无奈

  自己的为难

  还有自己那无法形容的痛苦

  他告诉我自己的希望

  自己的心愿

  还有那扯不断的无尽的担忧

  老公娓娓的话语

  像是在讲一个男人的生活史

  又像是在讲一个男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悟

  他对美好生活是无限的向往

  他对老人是那样的孝顺

  他对妻子女儿是如此的挚爱

  他对兄弟姐妹又是那样的充满手足之情

  望着老公

  我的心里忽然又萌生了一份心疼的感觉

  十岁丧母

  老公的童年该是受尽了多少的磨难

  中年不幸

  作为妻子的我也身患顽疾

  孩子尚未长大成人

  青春的叛逆

  又让作为父亲的他操碎了多少的心

  老公就像那棵顶天立地大树

  在烈日与风雪中顽强屹立着

  为自己的亲人遮风避雨

  为自己的亲人打造着永远的幸福

  将工作打理好之余

  他扛着来自生活的磨难

  扛着人生所有的辛酸苦辣

  扛着一个中年男人的所有责任

  也许

  我的老公在慢慢期待着

  期待着我的病情恢复健康

  期待着公爹的身体慢慢好转

  期待着女儿学业有成

  期待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期待着我们一起度过人生的所有磨难

【生活随笔:记忆】相关文章:

生活的随笔05-29

故乡记忆散文随笔02-16

台风的记忆散文随笔12-29

雨天的记忆散文随笔12-29

石磨里的记忆散文随笔12-31

品味生活随笔07-16

生活感想随笔06-05

生活随笔范文05-26

暑假生活随笔05-15

暑假生活的随笔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