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随笔

时间:2022-07-01 11:00:02 随笔 我要投稿

兵马俑随笔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兵马俑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马俑随笔

兵马俑随笔1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以放学生独立走入文本──以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结合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自读发现、自读体悟、自读品味,相互合作为主,老师只在学生探读疑难处、读悟重点处和读品关键处给予引导与点拨。具体教法如下:

  一、以预习为中国,让学生畅谈预读的感受

  1、了解学情,研读课题:

  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入手,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文19课《秦兵马俑》,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是这样的吗?

  先引导学生读题(可相机出示挂图),并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板书课题:

  秦兵马俑

  2、畅谈感受:

  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出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

  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相关词语切入,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

  了解并巩固识认。

  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

  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与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

  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8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入情入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

  从总体感受入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展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的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观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

  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

  一是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二是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兵马俑随笔2

  以前,只在电视、报纸、电脑和书上看到过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但这只是图片,我从来没有真正目睹过它的风采。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说过,“不看秦始皇兵马俑就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一个外国人都这么说了,我身为一个中国公民,还没有见过兵马俑,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回,我弥补了这个遗憾。我来到了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西安曾是13个朝代的国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在这个城市酝酿而成的。我和几个好朋友来到雄伟壮观的兵马俑博物馆门口。我的怀中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似的“突突突”蹦个不停。终于要见到做梦也不敢多想的兵马俑了!我脚下像装了轮子似的,一溜烟上了台阶。走进一号展厅,两辆小巧玲珑的马车,出现在我眼前。小巧精致。马车前面的铜马神情严肃,庄重,马的头上戴着各种做工精致的金银饰品,十分奢华,耀眼。后面的马夫,扬着马鞭,高昂着头,衣服也是绫罗绸缎。而最后面的座位上没有人,大概是开路的马车吧。这辆马车后面紧跟着一辆更加光彩夺目的马车。它做工精细,就连一扇窗户,都是可以移动的。导游阿姨告诉我,这是皇后和妃子乘坐的马车。咦,那皇帝的马车呢?“在秦始皇陵里睡着呢。”导游说,“秦始皇陵还未挖掘。”哦,原来如此。我豁然开朗。“那为什么要做的那么小呢?”望着眼前迷你型的马车,我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导游阿姨心平气和的告诉我,古代的.人迷信,认为人死后有灵魂;而灵魂又比人小。许多贵族都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但想尽任何办法,最终都挡不住一死,于是就想方设法的让自己在阴间也能享受荣华富贵,制作各种缩小版的东西,让自己死后也能享乐。下一个参观的是秦兵马俑。

  终于要见到做梦也不敢多想的兵马俑了!我脚下像装了轮子似的,一溜烟上了台阶。真不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前锋阵列整齐,千人千面,神态不一,表情严肃。后方部队与前锋保持距离,完全是按实战模式排列的虽然已经没有了颜色,武器有的也已腐烂,但任然能想象出当年的威武。我对陶俑的印象极为深刻:一个个披鱼鳞甲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像整装待发,又宛如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站在马前,似乎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还有陶马:它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是兵马俑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这是对兵马俑最好的讲解。

  后面有一个小坑,里面放着电风扇、普通铲、考古探针、洛阳铲……好像是考古发掘现场耶。导游阿姨笑着说:“是啊,这里就是考古挖掘现场了。”这时,一个考古队员用一个袋子将挖出来的土装好。我很奇怪,便问导游为什么。导游阿姨说:“兵马俑坑里的都是宝贝,”说着,用手指指坑里的土,“连土也是国家三级文物。”导游阿姨还说,用这种土做成的陶器,从五米多高的空中坠落下来,都不会有破损,安然无恙。哎,只是有点可惜,没能把考古的过程看完。

  参观完兵马俑坑,我们就打道回府——回宾馆了。兵马俑真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啊。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再现了20xx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中华民族的智慧不可低估。兵马俑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兵马俑随笔3

  上完《秦兵马俑》一课,心中有许多的感触,同时心灵也受到极大的震撼。又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非凡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教学中我充分以文本为依托,除了让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做到读写结合。

  《课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本篇课文,值得学生研读、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较多,如采用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运用过渡连接上下文内容等等。因此,在教学时,我进行了以下处理方法:抓住过渡,读“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仅一句话:“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将全文所介绍的两个方面“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连接起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具体感悟相应段落,这样处理,一是可以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准确地从整体上抓住课文的梗概;一是可以让学生紧紧扣住中心词,如“宏大”、“众多”、“鲜明”,具体、深刻地感悟兵马俑的特点。

【兵马俑随笔】相关文章:

《孔乙己》随笔06-24

寒假的随笔06-23

励志的随笔06-22

是黎明随笔06-14

简单的随笔05-29

生活的随笔05-29

努力的随笔05-24

发现的随笔05-21

毕业的随笔05-21

国庆的随笔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