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

时间:2022-06-22 19:10:37 随笔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随笔(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学随笔(15篇)

语文教学随笔1

  语文老师要学学“留白”艺术

  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大画家吴道子说:“意造景生。”那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无尽的诗情使观画者产生无尽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国画的一绝。所以,中国画的构图,汲取了太极图之灵韵,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绝不填鸭。有时欣赏一幅画,那大块的留白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高处似起农舍炊烟,远处似听风中林涛……观画者在观画,也在创作,是观者和画者在共同创造画作的美。所以画界有论:“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见,“留白”是何等重要。

  中国画有“留白”说,中国戏曲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讲教学艺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用现在的时髦话讲,更多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

  语文课上,我们总习惯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的十分具体,分析的十分透彻,甚至编出若干习题,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硬把作品压榨成流汁灌给学生。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他人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之露,还不如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所以有时辛辛苦苦整出一个实化的课件,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美的价值,一目而了然:啊,原来不过如此。我站在实实在在的岳阳楼上,总也感受不到“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更无“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之乐。我游了桃花源,硬是寻不见“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加上沿途小贩不停的叫卖声扰耳,一点身居“世外”的感觉都没有,我直呼上当,发誓再也不去桃花源。但我明白,作者并没有弄假。常言道,风景美如画,无疑画比景美。又言道,画出诗意,自然说的是诗意比画更有神韵,景随情生,无情则无景,你不走进陶渊明,自然寻不见世外桃园,这只能自己读作品去品味,哪能由他人硬拽去的道理。所以,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造的思路。

  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语文教学随笔2

  桂花雨,洒落语文课堂

  一直喜欢琦君,她的文字香甜而温馨,那样温柔地牵着我的思绪进入怀旧的梦中。

  在这个满是林荫的夏天里,在这个灵动多彩的课堂上,在这篇清新诗意的课文中,我和我的孩子们,又与琦君不期而遇。

  瞧,五彩的桂花雨!故乡的思念,童年的怀恋,那样悠然散落在那阵阵的桂花雨中!

  看,纷飞的桂花雨!沐浴着那份安静的阳光和淡淡飘至的桂花香,那样清丽且沁人!

  听,朗朗的读书声,香香的桂花雨!快来走进我们的语文课,与琦君一起痛快地淋一场“桂花雨”吧。

  琦君说:“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我请孩子们先轻轻读读,再随意说说,你喜欢桂花的样儿吗?

  孩子们欣欣然起来了!

  高原带来了一张美美的桂花特写画,她高高地举起那张画儿,满页的耀眼的金黄,我的鼻边立刻洋溢起满满的幽香。带着一点炫耀,她高声说:“谁说桂花不美?你看,她多像一只金色的蝴蝶,她的花瓣就是她轻盈的翅膀,她仿佛随时要飞,飞到那碧蓝色的天空中。”我连连点头:“是呀,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你所看到的美。”

  一贯羞涩的陈嘉佳勇敢地举起了她的手:“老师,桂花的美是一种安静的美,她没有吹着喇叭炫耀,她把自己的美缩得小小的,躲在树叶后面,很羞涩的。”我笑了:“是呀,这是一种静静的美,就像你一样,文静中带着才气。”

  周安琪也雀跃起来: “老师,我觉得桂花的美不在她的外表,而在她的香气。”我很肯定地说:“有道理!”她笑盈盈地望着我:“我有一个比喻,她像一个小天使,风是她的魔法棒,魔法棒一挥,香气就飘来了!”呵呵,名如其人,应了这个名想起这个比喻,巧妙!我竖起了大拇指:“小天使想到小天使,想得好!”

  琦君说:“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配着悠扬的小提琴曲,我动情地读着,不禁深深地陶醉了:“瞧:一朵花,两朵花,三朵,四朵……千千万万的桂花飘落下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侯李瑨激动地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桂花精灵们把我的脸当成了蹦蹦床,在上面调皮地跳来跳去。”话音刚落,孩子们的掌声就响了起来,裔畅也毫不示弱:“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娃娃坐了一个隐形滑滑梯,从上面滑了下来。”迟蔚然动情地说:“桂花就像流星雨,绚烂无比地在天空盛开。”又一阵掌声响来了。

  灵动的思绪,美妙的想象,孩子们小小的脑袋中竟然装着这些奇思妙想,我情不自禁地说:“桂花在树上开放,而你们的美妙想象,却在老师的心中开放。”

  琦君说:“桂花摇浇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想尝尝吗?”我笑着问,“那么就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吧!”

  孩子们闭上眼睛。

  “一块松软的桂花糕已经放到了你的嘴边,先闻一闻,怎样?”

  孩子们呵呵地笑了,有的说:“好香,我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有的说:“我仿佛已经尝到了到香味四溢的桂花糕,甜中带香,真好吃!”还有的摇着头,闭着眼,好像被桂花雨的香气熏醉了。

  琦君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我问:“孩子们,琦君爱着故乡的桂花,其实是想着谁?”

  孩子们认真地齐声说:“爱着故乡!”

  我感慨地说:“是呀,老师觉得故乡是记忆深处的温暖。你觉得呢?“

  “故乡是暖暖的牵挂。”“故乡是回忆的幸福。”“故乡是心灵的桃花源。”孩子们思绪翩翩。

  语文是诗意的,在诗意的课堂中让孩子感受诗意语文。琦君以“桂花雨”为题,在我们眼前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图景,就像一个香甜的梦境,把我们吸引到这个梦境中。

  这场片片花瓣汇集成的一场酝酿已久、不期而至、沁人心脾的桂花雨,带给我和孩子们心灵的滋润、暖暖的牵挂、人生的幸福。

  我想起了一首诗,形容我和孩子们的这堂课。

  挂在树上的

  嫣然一笑

  是我

  纯真的灵魂

  一个天真的想法

  与金秋阳光,比灿烂 。

语文教学随笔3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然后现把自我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期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忙。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然后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潜力和抽象概括潜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用心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资料。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中,我让孩子分主角进行了表演,然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课堂的资料如果换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将会更地深刻留在学生脑海。

  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语文教学随笔4

  一直觉得一堂好课是教师用心来上的。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的,它前前后后要教师付出若干的时间与精力才行。本学期的评教评学结束了,也留给我们许多思考的空间。

  本学期五年级的执教内容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讲述谈迁在若干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之后,从头再来写书稿的一件事。教学时我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第一,从数字入手,体会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让学生走进主人公谈迁的内心,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并能用朗读来表现

  第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深刻体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尝试为课文补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谈迁遭受厄运后的心路历程,写一写谈迁二写《国榷》时某个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说中积累,看中想象,写中运用;让学生既能“得意”,又能“得言”。

  第三,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会有希望。

  几次琢磨下来,我觉得,教师要做指路人,指明目标,引导方向。自己务必声情并茂,感情充沛,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以情引情,以声换声!其次,要循循善诱,善于耐心地等待,能让学生拥有思考的时间,也许是10秒,也许更长……接着,处理类似于“500多万”“6次修改”“一点”“一百多里”这些细节方面,要结合生活实际,比较与联系,让学生更加能深切地去感受、体会,再深层次地感悟。再者,动情之处,配以感人肺腑的音乐,这就增加了一抹亮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尝试做探路人,去历经崎岖坎坷,坚持探究。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继而再用朗读去表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得意得文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这个课时的教学中,“名垂青史”一词,是在抽取了内在含义后仅剩的意义空壳,要赋予它以活的情状再现,就必须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去感悟。通过四幅画面再现谈迁重写《国榷》时的情景,旨在发掘学生一切已有的生活来源,化枯燥死板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借助想象,冲破时空的限制,做到“思接千载”,捕捉人物的鲜活,深化理解,入境动情。

语文教学随笔5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现把自我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期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忙。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潜力和抽象概括潜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用心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资料。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天生有表演的欲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使用这一点,我们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在《秋姑娘的来信》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孩子扮演主角,结果是两倍努力的`结果。可以看出,如果课堂上的信息以生动可见的形式改变的话,课堂上的信息就会更加深刻。

  教育呼唤创新,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加强音乐与艺术等学科的结合,把阅读与歌唱、绘画、表演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而且能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随笔6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 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中,我让孩子分角色进行了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课堂的内容如果换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将会更地深刻留在学生脑海。

  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语文教学随笔7

  我爱花,更爱养花。特别喜爱看到自己播下的种子从破土发芽到茁壮成长,从茁壮成长到绚丽绽放。喜爱那份成就感,那份牵肠挂肚的期盼,那份看到百花争奇斗艳所带来的欣喜。作为一个教师,我更愿意把学生当作花儿来精心呵护,来享受栽培花儿所带来的愉悦和幸福!可是常有一些风雨会出现在我们护花的途中,需要我们这些园丁为那些花儿保驾护航。比如生活中到处可见的不规范用字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来为她们遮风挡雨。

  走在繁华而又喧闹的大街,刺眼的错别字随处可见;“你形我塑”理发馆、“百衣百顺”服装店、“默默无蚊”驱蚊器、“骑乐无穷”摩托车、“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这些店名常让人觉得趣味十足,却又隐隐不安。问那些店的店主们:“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只答:“店名新颖,吸引眼球,生意兴隆,名利双收”。这在今天这样的商业社会本无可厚非,却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隐隐不安。

  我想,错别字的巧妙运用给我们文化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在冲击着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就用“你行我素”举例,“你行我素”本是中国一个古老而美丽的词语,“你何做何行,我素我行”这样一个大气、吉祥、清明的词语,却被改成了“你的形象,我来塑造”的“你形我塑”,这岂不是对中国传统的一大侮辱?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形象,生动,贴切,美丽,历经了五千年的代接与传承。“山清水秀”、“草长莺飞”、“风清月朗”、“决断如流”……如此美好、动听的语言,却被“你形我塑”所代替,被“百衣百顺”所代替,被“默默无蚊”所代替,被“骑乐无穷”所代替……这些五花八门的广告语对我们的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学生年龄小,分辨能力弱,接触语言的时间不长,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很容易将这些不规范字误认为规范字而加以吸收,甚至出现在课堂上、作文中。接触到这些不规范字后,久而久之,便会“以错替对”这是多么不应该呀!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规范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已成为现代文明教育的重要标志。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也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学会辨别生活中的不规范用字。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寻找错别字,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同时可营造书香校园,鼓励全校师生多读好书,感受书香浓郁的学习氛围。

  “没有不能进步的学生,没有不爱学生的老师。”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爱、用心去浇灌这些花儿,她们一定能健康地成长,也一定能克服不规范字给我们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

语文教学随笔8

  开学初,拿到新作业本,孩子都会一笔一划认真地写作业,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有的孩子的作业就非常潦草,如何克服这种不良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预防法:在孩子做作业之前,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重视自己的作业。

  因为孩子正上一年级,一定要从每个细节处着手,比如拿笔的姿势,坐姿,都要严格要求,因为开错头,纠正起来很费工夫。

  二、榜样法:给孩子展示优秀作业,激起孩子的进取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另外,当孩子作业有一定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 多练字帖:孩子作业潦草,有的可能是写不好字,有的可能是性子急,马虎。字帖练习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再者,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围棋、练练毛笔字,这些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都有很大帮助。

  帮助孩子克服作业潦草的方法很多,具体运用时要因人而异,灵活应变。

  随笔----胡某,是个可爱的男孩,我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没想到他说得和做的是另外一套。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 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 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 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某某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语文教学随笔9

  在珠海容闳学校听了几节语文课,突然想到了语文老师的文气,于是将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作了些修改,在容闳给我的临时平台上发出。我索性“一稿两投”,发回我的“根据地”——金东方。

  老师是文化人,文化人就要有文气,尤其是文科老师,更尤其是语文老师,一定要“文”起来。容闳园的每一面粉墙,每一扇雕窗,每一块顽石,都是用“文”武装起来的,自然更需要“文”人的和谐。

  以前,人们都喜欢称语文老师为夫子,“夫子”在这里似乎成了个不褒不贬的中性词。说褒,他好像与孔夫子有关,自然是有学问的称谓;说贬,他好像又与迂腐有染,不是有迂夫子一说吗?不过,我总认为“夫子”这个称谓不错。夫子者,学者、老师之谓也。我多把“夫子”与儒雅等同起来,我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儒雅一些。当然,时过境迁,语文老师也在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夫”下去,但语文老师应该“文”起来。

  人们常说,语文老师要具备“一笔字、一口话、三百篇”的看家本事,这实际上是“文”的本事。教文而不“文”,这语文课就失去了几分魅力。语文课中美文越来越多,要引导学生鉴赏美文,语文老师的“文”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自然,文绉绉,慢悠悠,酸溜溜,满口之乎者也,如私塾先生般,这既缺少时代气息,也实在让人受不了。但语文毕竟是教文,就必须显露出文气。三百篇要读进去,一笔字要见功夫,至于一口话,那简直就是有声的招牌。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应有诗一般的评点,如果用“两个黄鹂柳树上叫,一行白鹭飞上了天”这样的大白话去解释,虽然也过得去,也说得准确,但全无诗情画意。《苏州园林》是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如果没有诗一样的语言品析那亭台楼榭、花草石山、雕窗粉墙,只是说这里写得美,那里写得好,那作品的文气便被缺文气的品析冲淡了几分。

  老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老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语文老师有文气,学生会佩服:“我们的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妙笔生辉,那才叫学问。”当然,说话不是写文章,不可能也不必要句句珠玑,俗中也能见雅。鲁迅讲课就常常雅俗兼备。“文”起来了,俗也便带上几分雅气。

  使自己“文”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点书,书读得多,才有“文”的气质。苏轼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无根”可以不去“游谈”,伤不了大雅,语文老师不然,他天天与“文”为伍,还要引导学生入“文”,岂能“无根”?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电视节目主持人来。按理说“文”主持比“武”主持应该文气得多,其实不然。你看球赛节目的“武”主持,常常会抛出一连串的妙语来,诸如“穿过人墙”、“先下一城”、“梅开二度”、“自摆乌龙”等,以“文”言评赛事,让人看到主持人的“文”功。而那些主持综艺节目的“文”主持,女的一张婆婆嘴,男的一股娘娘腔,开口“好棒噢”,闭口“好开心”,不是“耶耶”就是“哇哇”,节目姓“文”,主持却无“文”。看人家,想自己,语文老师还是“文”起来好。

语文教学随笔10

  早晨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发现又有两个孩子拿不出来。究其原因,说是“忘带了”。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有。往常我多半会说:“明天带来。下次别忘了!”可今天我特别生气,原本还算美丽的心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从第一课到第八课的词语每个抄两遍,明天早上交给我!”几乎是想也没想,我硬生生地丢下一句话顾自己走出了教室,到办公室去平息心中的怒火。

  傍晚,孩子们都回家了。原本平静的心情竞有些惴惴不安起来:我采用这种罚抄作业的方法合适吗?从第一课抄到第八课是不是太多了?孩子写字速度不快,化两小时能完成吗?再说孩子们的年龄还不算太大,将来有的是改正错误的时间与机会?会不会因为我不当的处理方式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家长们是否能理解我的这种做法?带着困惑与一丝自责与家长进行了短信交流,一位家长的一席话让我紧张的心情有些释然:“老师,孩子觉得有些委屈,因为他的作业其实是完成的,可是让孩子委屈一次又何妨!很多时候忘带作业和不做作业的性质是一样的。我们不知唠叨了多少遍,要自己整理好书包,千万别漏掉课本、作业本,可他根本置若罔闻,我认为很有必要老师您给予孩子警醒,我赞成您的做法。我会监督孩子把罚抄的作业全部完成”!

  是呀,虽然仅仅是因为忘带作业,但面对孩子这样重复出现的错误,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学会反思:假如他能仔细翻看书包,假如能仔细查找课本和作业本,假如……粗心形成了习惯,还会生发出更多另外的假如,假如在考场上带忘了准考证,假如在重要的场合忘带了重要的文件资料,那么将来他们付出的将是更大的代价。

  第二天早上,讲台上放着两本抄满词语的作业本,一个孩子在本子最后写着:我向朱老师保证以后决不会再忘带作业本,请老师放心。我笑了。如果一次委屈能让孩子们成长起来,那么让他们委屈一次又何妨。

语文教学随笔11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编排了两篇自读课文,这些自读课文的编排,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独立阅读类似的课文,使“知”变成“行”,从而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运用,进而拓展视野,获得新知识,并提高会读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造性地阅读。而自读课文的学习是学生进行学法练习的一大阵地,我教自读课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1.自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每一篇自读课文,都应编写自读提纲,书写在黑板上或向学生口头提出,这些提纲,既从教材出发,又考虑该单元的总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它作为自学之引路,以免盲目自读。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要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朗读的形式可根据需要由学生自由读、轮流读、齐读,还可以组织小型的朗读比赛,在朗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同时,还要让学生自行划出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自行扫除文字障碍,在朗读后扫清了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再设置问题。

  2.解疑.再质疑.点拨

  旧的教学程式,往往是教师理解文章之后向学生提问题,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回答,有时甚至只是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兴趣减退,效率降低,能力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学生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大家积极思考、解答,教师表扬鼓励,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涨。然后积极鼓励学生钻研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做比教师的主动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巡回辅导,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认识的深度、广度,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和简明扼要释疑,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教学随笔12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情感――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扮演角色――激发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三、因材施读――设计朗读形式

  朗读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文来设计。突破朗读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有关主要段落应加大力度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为了诱发灵感,活跃气氛,凝聚感情,对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发挥出读的效果。

  四、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五、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能自由自在地读书,这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读书的方法。同时,也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语文教学随笔13

  初三语文老师教学随笔(1):

  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谈何容易。尤其是对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而言“使每一节课都精彩”实在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与其望洋兴叹,不如放好心态,莫要好高骛远,扎扎实实,向45分钟要效益,大可不求花样百出,满堂皆彩,但求实实在在,易行有效,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有所得。

  回顾从教以来约一年半的语文教学生涯,不敢轻言“有效”二字。下面是我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一些浅薄看法。不妥之处,望诸君批评指正。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有效”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由此推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下,语文教学能实现预期目标,效果明显。

  简单的说完成了教学目标即为有效,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即为无效或低效。可见课堂有效与否,首先在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若课堂目标设定脱离学生实际,往往会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使学生痛苦不堪,使老师尴尬难言。

  其次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

  一、做好课前准备

  要提高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1、钻研教材,潜心与文本对话

  初中语文教材资料不如小学教材那么浅显,易理解,而且篇幅较长,教学难度大。所以必须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潜心研究。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心对话。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读懂教材。

  2、充分解读学生,尊重群体差异及个体差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务必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潜力,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

  往往语文老师都会代两个班,而这两个班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备课时就务必思考到这些因素,比如:这个班学生活跃切好表现,那个班的学生文静而不爱表达,那么备课时教法上就要区别对待。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不仅仅如此问题难度要有必须的梯度,提问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其中。

  3、精心备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预案

  教参仅供参考,他人的教学设计也有其针对性,生搬硬套必然会导致课堂有效性低下。所以精心备课,设计教学预案尤为重要。教学设计要能体现施教者的独特见解和课堂组织的思路,目标明确,教学可行。总之,教学方案要经过自我设计,服务教学。网络的普及,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与学生就失去了好处。教师既要研究书后习题,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

  二、把握课堂教学

  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获得什么,都在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乐学好学的保证。所以必须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既要有教师“主导性”的彰显,更要有学生“主体性”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高效率。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用心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资料,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到达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课堂上平等对话,弘扬个性。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的理念,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样可能构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务必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用幽默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春光,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营造—种自由、简单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享受课堂,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超越经验事实。

  2、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所谓主导性,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主要引导作用,教师好比一部剧中的导演,而学生们则是一个个优秀的演员。导演不需要表演,更不能成为主角,所以教师要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们尽情的表演,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所以教师务必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做到眼里始终要有学生,讲在需要讲之处,拨在就应拨之时。

  教师要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用心性。语文本身是一门综合听、说、读、写潜力为一体的基础学科,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使学生爱听、想说、会读、能写。用心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在启而不发时能够将问题生活化,使语文成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讲一些笑话、幽默来活跃气氛。

  一次,讲到双关修辞,苦于没有好的例子。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一句广告词“这家管不好了”,让学生把玩一语双关的妙处。

  又有一次,讲病句中的歧义现象,随即想到一个笑话:护士看到病人在病房喝酒,就走过去小声叮嘱说:“留意肝!”病人微笑道:“小宝贝。”爆笑后明白了什么是歧义现象。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上学期在引导学生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想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在补充出我所留白的板书,即从课文中找出故宫博物院从南到北的建筑名称。良久,没人敢上来尝试,应对这样的局面,我灵机一动说:“会填哪里填哪里,填一处也行。”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最终完成效果良好。课堂气氛由沉闷转为简单活跃。

  教师要始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且能控制课堂的节奏。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以用心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就会很高。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务必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千万不可越俎代庖,使学生丧失主体地位,被动学习。教学上可根据课文的类型,如自读课文完全能够不设计任何问题,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品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这学期学习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效果良好。

  此外,对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和赏识。教师要制定课堂激励制度,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学生乐于学习这门功课。

  三、重视课后反思

  “昨事不忘,今日之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勤于反思,将会对未来的教学带给参考和借鉴作用。

  最后,落实课堂有效性离不开勤学与钻研,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获取新知,以应对课堂上学生们生成的新问题。共同加油吧!

  初三语文老师教学随笔(2):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特,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到达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个人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的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务必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用心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务必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必须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用心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务必要求有必须速度,务必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必须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初三语文老师教学随笔(3):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潜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用心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用心学习

  学生的语文潜力主要是透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个性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三、培养用心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潜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好处、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潜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

  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潜力。

  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初三语文老师教学随笔(4):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语文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语文得多读、多背、多写”,这样的箴言听得不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书上要求背诵的,我要求学生背诵;书上没作要求的,只要我认为有必要,依然要求学生背诵。有老师知晓后,惊呼:学生不唱反调呀我笑眯眯地说:“反对归反对,但要求还得执行,我有治学生的高招。”有一次,我就挫败了学生的“谋反”--

  上完《马说》《虎说》《为学》三篇文言短文后,我说:“同学们,今日所学的文言文,请大家课后熟读成诵,并于三日之内到组长处过关。”一个学生喊道:“这三篇短文不要求背诵!”有人跟着附和:“此刻不是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吗”还有人说:“这明显是加重我们的负担,我们不背!”我惊讶地发问:“怎样同学们,难道你们书上没写着背诵这篇课文”学生们异口同声:“没写!”我再现一脸惊疑:“真的没写”学生们一脸诚恳:“的确没写。”

  见他们步步入瓮,我这下才言之凿凿、煞有介事地说:“可我的书上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背诵《××》这篇课文’。”学生:“在哪儿我看看。”学生们必须要眼见为实。

  我把书高高举起,指着一处空白:“看,在这儿。”

  同学们个个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前排的同学甚至站了起来。

  我问:“看见了吗”

  离我较近的学生起身瞅了瞅我指的地方:“明明没有嘛……”

  见时机成熟,我慷慨激昂,声音提高了八度道:“当然,这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得见的。只有那些勤奋好学,力争上游的人才看得见……”

  同学们都学过《皇帝的新装》,明白自己上当了,但许多学生还是开心地笑了。我随即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三行字: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生之计在于勤。

  教室里静悄悄的。有不少学生埋头记下了这三句话。

  稍后,我再一次举起了书,指着原本没有的文字,问:“看见了吗”

  学生们齐声高呼:“看见啦!”我和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你上课在干啥

  学生小万上课老是讲话,经常干扰课堂,让我不能集中精力把课上得完整流畅。今日上课,又是如此。我便将他叫起来,问他为什么总是讲话。他居然把头一昂,一副桀骜不驯的样貌,对我说他没有讲话,说完就一屁股坐下了。那趾高气扬的神态,那毫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架势,当时还真的把我给愣住了!还有学生小陶,明明上课在睡觉,我把他喊起来,他却说自己没有睡觉。这种学生,气煞人也,可还奈何他不得。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连连在学生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下来深长思之,问题在我这儿,是我问的方式没对,让学生有了可乘之机。我想出了再次应对此种状况的办法,准备着第二次与小万或是小陶交锋。

  果不其然,没隔几天小万就再次在我的课堂上“活跃”起来。我明白机会来了,于是呼其姓名,叫将起来。小万站起来时一副大义凛然的样貌,以为我又拿他没辙。

  我不急不躁,和颜悦色地问他:“你刚才在干什么”可能是以为我又会怒气冲天地大声训斥他,所以我的语调和问话都出乎了他的预料。应对没有准备的问话,他显得有些慌张,连忙说:“没干什么。”初问得逞,我继续和蔼地追问:“真的什么也没干吗”小万感到十分蹊跷,低头仔细思量一番后回答说:“真的什么也没干。”二问得逞,我稍微提高了声调,佯作严肃再问:“的确什么也没干吗”小万不知我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信心开始减退,没有了刚站起来时的器张气焰,轻轻地说:“的确什么也没干。”

  再问:“当真什么也没干”

  再答:“当真什么也没干。”

  我陡然提高声调,声色俱厉地喝道:“大胆!好一个‘什么也没干’!身为学生,上课时间就应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用心开动脑筋,用心举手发言……你却什么也不干!你自己说说议该当何罪”小万懵了,一下子,张口结舌,低头不语。

  我乘胜追击:“该不该站”小万心悦诚服,连称:“该,该。”

语文教学随笔14

  一、走出课堂,利用室外情境。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蓬勃以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应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进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

  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追着要告诉老师,这朵云像骆驼,那朵云像;这朵云像白兔,那朵云像绵羊;这朵云像一只公鸡,那朵云像一棵树……

  学生发言极为激烈。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这里,我利用大自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最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

  二、动手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于具体、感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逻辑、抽象的事物就不会太喜欢。苏教版二年级《动手试一试》一文,虽然记述的是一件事情,但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却是需要逻辑分析去理解的。

  为此,在教学中,我借助课文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场实地、真实的实验,让学生免去了分析的过程,而只需进行观察与思考。

  先端出满满的一杯水,放入一个石子,让学生看有什么事情发展。学生都观察得很认真,发现水漫了出来。然后我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会漫出来吗?有的说会(已经预习过而已理解课文),有的说不一定(还没有预习课文),有的肯定的说不会(预习了课文,但还没有理解课文)。于是我现场实验,将带来的一条金鱼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结果水也漫了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由于对于真实的答案已经知道,且是看着实验知道的,学生对于后面的学习就顺利了许多。

  三、借助道具,渲染对话情境。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在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我在指导《狼和小羊》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狼、小羊),让学生到讲台边来表演。由于头饰渲染了气氛,学生们都格外的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来表演、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将对话背了下来。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语文教学随笔15

  从教三年,一直从事日语教学,这个学期是转岗语文的第一个学期。对语文学科很不熟悉,教学方式和技巧都必须重新积累。对于管理学生方面也缺乏经验,一开始接手的确很生疏,对学生的水平也有点估计过高。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我总结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自己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了解该课教学重点是什么,把课讲得易于学生理解吸收,最后达到能举一反三。

  2、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现在初一学生的特点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3、平时上课戒急躁,慢慢地引导,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主观上是积极的,肯定的,不能对他的回答置之不理。

  4、我需要在教学中加入学法的指导,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这门学科的基础性决定了它是人们日常交际的一个工具,需要提高的是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课文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作文。

  5、我自己需要做大量的初中试卷,特别是中考试卷,清楚中考考点,命题模式,阅卷规则。从而明确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时间精力,让他们少做无用功。

  当然最主要的是向同僚请教,大家多交流教学的心得体会以及有效的方法,以此来改进我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随笔(15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随笔15篇05-19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04-22

语文教学解释学研读随笔06-17

语文教学生活化随笔06-17

数学教学随笔06-13

语文教师随笔04-12

英语教学的随笔06-19

初中数学的教学随笔06-14

英语教学随笔06-10

音乐鉴赏教学随笔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