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随笔

时间:2022-01-23 15:20:18 随笔 我要投稿

关于元宵的随笔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元宵的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元宵的随笔

关于元宵的随笔1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闹元宵,去坟、烧火、看湖南卫视一年一度的闹元宵,丰富而开心!

  快到傍晚的时候,我们踏起轻松的脚步,迈起快乐的步伐,去坟给祖先和老婆婆烧纸,插小蜡烛,回去的时候,再看看一大块坟,格外漂亮,一片金色的海洋。回家的路上,家家户户的房屋上都挂有红灯笼,家门口还有小蜡烛,像是在装饰自己的城堡一样,格外好看。回家以后我们就开吃饺子了,一家人坐沙发上,看看新闻吃着饺子,心里都很兴奋和幸福。吃过饺子后,舅舅带上我们在房外点火,放炮,格外开心,玩过以后,我们去姥爷家看湖南卫视的闹元宵,因为我们都快开学了,所以妈妈8:30喊我们回家睡觉。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快乐、开心、幸福中就这样过去了。

  这一次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一次了,因为我舅舅这里的闹元宵很热闹,而我老家哪里都是冷清清的,最重要的就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快乐、开心、幸福!

关于元宵的随笔2

  今晚天晴无风,月圆而皎洁。望天上火树银花,看人间鞭炮声连绵不断。正月十五元宵节,正以它千年流传的习俗,热闹了人间,让中华大地璀璨生辉,欢乐成了海洋。

  元宵节的来历颇多,据说,西汉文帝刘恒成功登位的日子就是这一天,并喜而出宫与民同庆,且把这天晚上出游称为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叫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我国有一年三元之说,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古时认为,“天官(玉帝)”、“地官(阎王)”、“水官(龙王)”为三元,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所以叫上元,故称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民间流传着许多的故事,因此,元宵节便赋予其如今丰富多彩的内容。

  我们这里的习俗,因为元宵节要吃饺子、吃元宵、点灯笼、放烟花、舞狮子、踩高跷、小车子会、唱戏、耍落子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故有“正月十五大于年下”的说法。

  元宵节一般是三天,农历十四、十五、十六。从正月十四开始,这天早上家家开始祭祀,下午包饺子。晚上一家人聚餐,举杯同庆,然后吃元宵。正月十五早上中午都吃饺子。这三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门前挂红灯笼,家里各个房间里都亮着灯,并且这三晚上的灯各有叫法,分别是鬼灯、神灯和人灯。正月十六晚上,因为是人灯,故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动,叫溜百病。家家在门前或胡同里和街上拨灯,一堆堆的。何谓拨灯,一般就是用闲置的盆子,盛上锯末或者棉籽倒上柴油搅拌好,用棍子或铲子一堆堆地拨在地上,用火点上。放眼望去,簇簇火苗跳跃,预示着家家户户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唱戏是元宵节里的重头戏,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元宵节,我们那里年年唱大戏。唱的是一种叫“哈哈腔”的地方戏,非常好听,并且远近闻名,都是全本的唱,从头唱到尾,从过年一直唱到十五,大概有一百多部戏。什么《七人贤》、《王二舍化缘》、《刘公案》、《秦香莲》、《卖画》、《朱买臣休妻》、《芦花记》、《小王打鸟》等等,至今仍记忆犹新。

  此外,还有许多幽默的小戏,引人发笑的,比如《锯大缸》、《拉碌碡》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远近闻名的剧种,现在想起来,还令我忍俊不已。

  元宵节放烟花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许多人家放烟花,看谁家的烟花放的高,花多。记得那时,我们家放的烟花最好,哥哥每年都早早买了铁屑,自己烧了枣木炭,当时本家的小叔也来帮忙,一起配药,装花,放花。我记得光是装烟花的铁桶哥哥就让人做了十几个。放花时,我们在旁边欣赏,人们都来我家门前看,说这花真好,越放越高,眼看就要爆炸的劲,好悬乎,可是这就接近尾声了。哥哥说,这才叫技术!放烟花,给我带来了无限欢乐,热闹的过节,也有过节的味,让我至今回忆,引起无限思绪。

  夜已深了,外面也静了下来,但过节的浓厚氛围仍在我脑海中萦绕,节日的喜庆暖流仍在我心中荡漾,久久挥之不去。

关于元宵的随笔3

  又过年了,那些温暖的年事总在脑海里一遍一遍演播,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年关翻涌。

  现在,乡下的过年跟城里差不多了。我儿时的过年却跟城里差别比较大。我家是父辈三兄弟没分家,大大小小20口人。奶奶是她那一辈兄弟妯娌里最后一个健在的人,自然是过年时家族都要来拜年的老天派。过年的大小事情、祭祀、走人户呀什么的都听她调遣。

  过年除了吃年夜饭,正月初一还要吃汤圆。现在过年吃汤圆,超市里各种牌子、各种馅料、大小各异的汤圆琳琅满目。小时候吃汤圆都是自家加工。

  每年进入腊月中旬,奶奶就安排母亲和两个婶婶把糯谷背到社里的打米房去打好,然后泡上大半水缸糯米。在过年的前几天母亲和婶婶她们把泡好的糯米淘洗干净,在石磨上细细的磨好,装在白棉布做的长长的汤圆口袋里(我家人多,客人也多,每年都要磨两大口袋汤圆)。磨好的汤圆在口袋里用石磨墩压着,等压干多余的水分,过年的晚上就从汤圆口袋里把凝脂一般的汤圆掏出来放在两个大缸钵里备用。

  接着就是准备汤圆心子了。那时候,汤圆心子没现在这么多名堂,都是自家准备:红糖心子、白糖心子、芝

  麻冰糖心子,小时候觉得冰糖和腊肉末、芝麻做成的心子最好吃。

  现在过年吃汤圆也不是必须了。小时候在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是必须吃汤圆的。除了初一早上吃汤圆,客人来家给奶奶拜年,早上中午的饭前都要吃一碗醪糟掐掐汤圆,所以元宵节以前吃汤圆的.数量对于我家来说不小。不过,过年时无论吃多少顿汤圆,最重要的一顿还是正月初一早上那一顿。

  初一早上母亲和婶婶她们早早起床,烧好一大锅水准备煮汤圆。为了讨个好彩头,奶奶还准备一些洗干净的硬币交给母亲和婶婶她们,和着汤圆心子包在一部分汤圆里。奶奶说谁吃到硬币或是吃到的硬币个数多,这一年财气就旺。我们一帮孩子也是被早早从热被窝里叫起来,奶奶说新年第一天就早起,这一年都不会睡懒觉了。

  看着大人们忙碌着包20个人吃的汤圆,我们几个姐妹也忍不住要去搞槽。大人们不允许妹妹们包汤圆,说没包好心子流出来,水就不清亮,汤圆就不好吃了。我是被特许包汤圆的(也许我现在能包汤圆包粽子都是那个时候学会的吧),但不准包有硬币的汤圆。看着满锅圆圆白白在锅里翻腾的大个头汤圆,眼睛细细搜索哪个汤圆里有硬币,哪个是最喜欢吃的心子的汤圆,以备轮到我端汤圆时不搞错(其实这是白搭,煮熟了都差不多无法辨认)。

  汤圆煮好了,可不是马上就吃得着,奶奶和母亲、婶婶她们还在门口外放上一长凳,然后舀上几碗汤圆搁上筷子放在长凳上,敬谁我是真不知道了。摆上一会儿收了才轮到一大家子吃。吃汤圆的顺序也是从长辈开始一个一个端上桌子的。奶奶一发话,全家大小动筷子了,奶奶还鼓励看谁吃得多吃得巧:吃一个的,一帆风顺,吃两个的,好事成双,吃四个的,四季发财……吃十二个,月月发财。一帮小孩子被奶奶这一鼓励,都争先恐后抢汤圆吃,吃到硬币的开心的炫耀,没吃到硬币的就赶紧报数吃了几个汤圆。这样一来,一家子都找到了一年初始开心的理由。现在想来,那也许是奶奶的激将法;让大家努力把汤圆吃完,免得剩下不好打整。 年,一年年的过;汤圆,年年都香甜;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梦想,只要努力一定会圆!

关于元宵的随笔4

  大沙漠驼铃摇响的月;杨柳梢清风拂笑的月;《峨眉山月歌》声里的月;《春江花月夜》里的月;天空的月;水里的月;山顶的月;竹篱笆院落的月;草浪间的月;马背上疾驰的月;旗帜上漫卷的月;故乡的月;客舍的月;琴声里的月;舞袖里的月;心中的月;梦中的月;正月十五元宵节冰灯晚会的月;霓虹灯影里的月;香槟美洒里飘荡的月……

  晶晶的酒杯里,婉婉的话语里,盈盈的泪花里,依依的笑影里,皆是月,皆是情……

  远古的月。现代的月。超越时空的轻纱之一掠,永远的美的精魂。

  游弋在鬓发间,吟咏在诗词里。

  中国的月。外国的月。都是这个世界的月,这个地球的月,这个天空的月,这个宇宙的月。

  只有一个月亮,属于所有的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看到这个月亮了么?

  也不!且不说圆满残缺的变化,那左右高低,纵欢侧看,岂是一般?

  晴朗是这一边,而谁会想到与此同时那一角却风雨纵横,阴云弥漫?或者在迷雾里朦胧,或者在流沙里埋没……

  还是那个月么?也是也不是。

  商人的月,是金币;诗人的月,是缪斯;水手的月,是航标;歌手的月,是嫦娥……

  欢乐时的月,和美;幽怨时的月,淒清……

  水里磨亮的孤高;琴弦上弹响的晶玉……

  月,在媚眼中荡出波光;月,在愁鬓上霜着秋色……

  闲适者窗前的月,恬淡;饥寒者肩上的月,凛冽……

  是否永恒?

  同是那一轮明月么?

  月,掠过头顶的孤雁。

  月,摆在窗前的花瓶。

  月,在船桅上升起。

  月,在马鞍桥跌落。

  走在洒满月光的路上,趟起幻想。

  接上思绪的线头,抽出来往事与今朝,摘来那一缕缠绕的月光,各自编织些什么?

关于元宵的随笔5

  “明天是元宵节,我还要炸元宵!”“什么?妈妈您还要炸?”一提起炸元宵,我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去年妈妈炸元宵时那恐怖的画面:

  “噼哩叭啦,嘣!”“妈妈,妈妈,您没事吧!发生什么了?”正在客厅看电视看得不亦乐乎的我被这从厨房里传来的“冲天巨响”震得一颤急忙赶到厨房,只见妈妈左手拿着锅盖,右手握着铲子,怔怔地立在那里,看来受到的“震撼”不小啊!再看锅里,只见个个元宵都鼓起了“肚子”在油锅里沸腾着,不时溅起片片油花,仿佛它们随时都能爆发出无穷的“超能量”。再看燃气灶旁边的玻璃,上面居然粘着一个瘪了下去的元宵!不用说,刚才的巨响肯定是它们发出的。老天!这热锅中的元宵也太具“杀伤力”了吧!

  待我回过神来,便开始对妈妈念经:“妈妈您忘了去年炸元宵多危险了吗?元宵在油锅里溅起大片油花,白的元宵居然飞出锅外,多可怕啊!出了意外怎么办?妈妈,你别炸了,好不好?”“没关系!不就是炸几个元宵吗?你别担心。”

  唉,妈妈就是这样,倔强得不得了,她决定了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劝说她,就等于白费力气,也许我从别的方面想想办法能省些脑细胞吧。

  对!既然不能阻止妈妈,那就想想办法让炸元宵变得安全些吧。可是,这炸元宵的方法是前人流传下来的,后人沿用了这么多年,一定被改进得无懈可击了,我能找出更好的办法吗?这种想法不禁让我有些泄气,可转念又一想:做什么事情都按照传统的方法,这生活还有什么新鲜可言?我今天一定得给它来个突破!

  元宵由皮和馅组成,可是什么导致元宵爆掉呢?爆掉是因为膨胀,可是是什么东西在膨胀呢?馅?不像,那么是……我突然眼前一亮:空气!对,一定是空气膨胀而又无法排出,才致使元宵爆掉,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样看来,我只要给元宵扎个小孔就一切OK了!这样一来既可以排空气,又不会让馅流出,对就这么做!

  说干就干,我趁厨房里没人,便蹑手蹑脚地找出元宵,小心翼翼地给它们扎上洞,待完成这切后,我又轻轻地走出了厨房。

  第二天,妈妈炸元宵的时候,我则坐在餐桌旁,紧张而又专心致志地倾听着厨房里的动静,果然这次没再发出那种恐怖的“叭叭”声,不一会儿,妈妈便将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的炸元宵端上了餐桌,看着妈妈那得意的笑脸,我的心里不禁乐开了花!

  谁说古人的道路一定完美?谁说前人的方法一定对,如果没有自己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大概只能沉浸在前人的成功中,深深陷入前人的错误里吧!

关于元宵的随笔6

  微微殷虹的天上飞着几盏孔明灯,红的绿的夹杂在一起绘成一副鲜明的画,我们在地面上睁大了双眼看着自己放飞的孔明灯,固执地指着跳着说哪一盏是属于自己的,就像我们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梦一般……

  ——题记

  元宵到了,我在日记本上淡然写道。几年前或是更久以前吧,我也曾在日记本上用童稚的字写过这句话,我也不知道时过境迁后的我为什么会这么不痛不痒地写着这几个字,但是我唯一明白的是,元宵到了。

  我们几个在运动场的乒乓桌上,弓着身子在孔明灯那红色的纸上写着自己的愿望。我觉得有窒息般的热,可是却没有出汗。黑色的水性笔散发出一股不知道怎么表达的味道,透过纸的缝隙有力地渗到下一页。

  来到一处空地上,我拉开了孔明灯。有两处地方似乎被黏住了,我们着急地用手弄开,像是小心翼翼地抚摸心爱之物。我知道,那是梦想,在我们心目中完美无缺不容有一丝损伤的梦想。

  或许只是轻微地黏住了,很快孔明灯已经拉开。点燃的蜡烛亮亮地照进了我们的心房,亮亮地点燃了我们的希望。

  似乎还是舍不得放开,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着孔明灯,似乎恨不得把一切做成胶片装进我们的脑海中,成为永远存留的记忆。

  最后不知道是谁的手先放开,我一把把孔明灯推向空中,然后站在原地看它越飞越高,最终成了一个点,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他们跳着叫着,知道看不见为止,那是对放飞的不舍。

  我明白如果不放开,等蜡烛燃尽之时他便再也飞不起来了,就算侥幸存一点点,它也飞不高。因为我看过拿在手里不肯放飞的孔明灯,等它飞上去的时候蜡烛已经所剩无几了,我看过他坠落时的样子,也见过它的主人那满脸的失望,我希望他可以越飞越高,到达他想去的地方。

  突然下起了助兴的毛毛雨,落在脸上很痒很痒。我们拿着小小的烟花,火花般燃烧的它照亮了我们的脸庞,我们没心没肺地笑着跳着,像疯子一般。

  我知道等元宵过后我们中间有的要去广州,有的会去汕头,会各奔东西。与其因离别而痛苦得撕心裂肺,不如享受于短暂的相聚时光中笑得没心没肺。

  或许是有点儿渴了,我们做到位置上喝着炒冰。我觉得很冷很冷,但是舌尖忠诚地告诉我那是甜的。看着他们,看着远处绽放的烟花,一瞬间我自私地希望时间可以停留,希望我们的游戏不会像烟花那般稍纵即逝。

  时间总是无情地匆匆走过,一看手机竟是十一点多了。运动场上比之前有些冷清,我们往回家的方向走。明明觉得路很长很长,为什么眨眼就遗忘。偶尔一两家门前吊着一盏小小的灯,照亮了冷冰冰的路,我们笑着迎接分别的时间,笑容被路灯照耀得如此耀眼。

  分叉路口,我们笑着说,明年元宵还继续。

  是么?我知道那是强颜欢笑。但是,与其看成是玩笑,我更愿意当成一句承诺。

  可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呢?

关于元宵的随笔7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来到大街上看闹元宵的,还没到地方,我就发现的街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等待着精彩节目的上演。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的汤圆,鞭炮声声、礼花阵阵,显出一片和谐欢喜的景象……仿佛要把整个地球都要染上那五彩滨纷的礼花颜色,整个世界得意的、豪放的尽情释放这个节日的浓重气氛!烟花此起彼伏,似乎已经按捺很久,集聚在这个喜庆佳节通通迫不及待的展示它最漂亮的一个个瞬间!让人们驻足观望、拍手称赞、流连忘返、其乐融融!

  吃完元宵后,抬头一看,天空中满是绽放的烟花,各式各样,五彩纷呈,有的五颜六色合在一起,有紫色的、红色的、金色的、绿色的等等,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太阳,它们一串串飞向天空,散落大地。烟花虽然转瞬即逝,但是它的璀璨却长留人间,带给人愉快。

  晚上,大人们都要回家了,可我们这些小朋友,却还在放烟花。

  在大人们的叫声中,我们恋恋不舍的走回家。

【关于元宵的随笔】相关文章:

1.关于随笔

2.关于爱情的随笔

3.关于教育的随笔

4.关于暑假的随笔

5.关于伤感的随笔

6.关于写作的随笔

7.关于安全的随笔

8.关于学习的随笔

9.关于感悟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