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

时间:2021-04-24 22:23:55 古诗 我要投稿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1

  长征的军队要启航了。这一走,他们的身躯将要永远留在异国战场了。

  身戴铠甲,手拿长枪,顶着无情的太阳,走过了一座座

  无名小城小镇,也翻越一座座荒岭,依旧是那整齐的步伐,行进着。不准叫苦,也不准叫累,那将是每一位将士的基本准则。

  走着走着,便到了一场沙漠当中。一望天际的沙漠啊,是怎样的无情而丰富。多少行军队曾在这儿走过,最终也只是沙漠里的一粒沙子而已。

  是夜,孤独又寂寞,战士们在受降城边安下了营,望着那阖亮的明月,也只能望也不望,不让自己想起远方的.家与故乡。忽然间,也不知哪里传来阵阵芦笛,那声音啊,既悲伤又悠扬,看营的战士血红的眼眶,思念却从不流泪。

  笛声还不断,这是一个怎样使战士集体失眠的笛声啊。多么的冷清又悲伤。

  笛声充满着整个沙漠,好像不止有战士们,还有他们的亲人,故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2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9.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10.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9.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10.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3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4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相关文章:

1.2021立春的古诗

2.秋的古诗

3.重温最美古诗

4.感恩的古诗

5.古韵的古诗

6.古诗比赛作文

7.关于冬至的古诗

8.古诗中的春

9.古诗《山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