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1 08:56:28 古诗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已经悠远。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村居》时我这样设计: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在教授“处处闻啼鸟”一句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的意思。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诗最讲究诵读,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又是一番味道。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二、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三、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自由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四、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五、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所 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于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简单讲解孩子们明白诗的大意和完成识字教学之后,就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那种歌声想彻树林的感觉,要想逮住知了,必须轻轻的,小心意义,多读几遍之后我感觉孩子们的兴趣有增无减,一次比一次读的要好.一节课上下来心理舒畅啊!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有的孩子们早已经背的滚挂烂熟了..这首诗本着孩子们自己在读中体会的原则开始了教学.突然我想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有我来范读,让孩子体会诗的意境.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大部分孩子的那种欣喜,仿佛真的身临其境.由此我想到我和孩子们互换角色,让孩子们读给我听,真的好感动,因为他们的那种努力,他们也想把我带到那么美的情景中去.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二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歧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一首诗中“出”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天门山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昨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29课《古诗两首》,感觉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地方。

  1、课前,我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我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在教学会写的字有8个,我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第七册中安排的《古诗两首》,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刘禹锡和李白,两首诗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教学古诗,还是和原先一样,先预习,再以学生自学、交流自学成果为主。

  一、提前预习——尽量自己完成。

  根据原先的预习单,我要求孩子们尽量自己自学,按照提出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古诗预习以理解字词和诗句为主,可参考各种资料,有不能完成的可以作个记号,待全部预习完,可回过头来再思考。我想有些孩子,特别是比较懒散的、平时比较依赖父母的孩子碰到问题时,总懒得自己动脑筋,总希望父母为他解决。提出“尽量自己解决”这样的要求,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养成自己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试想一下,有了这样的习惯,以后面对问题的时候,这些孩子就比其他孩子多了一份冷静、多了一份义务、多了一份自信。

  二、我的课堂——合作学习

  “我的课堂我做主”,课堂应该是孩子们的,课堂中应该有孩子们的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的火花。这两课时,我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孩子们,首先交流预习情况:字词意思、诗句意思、生字笔顺、生字组词。有不明白的我进行引导、解释。最后给孩子们腾出一些时间,让他们对字词意思和串联起来的诗句意思进行消化。

  预习很重要,课堂很重要,延伸很重要!老师的引导很重要,孩子的自主学习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学习得轻松快乐!我在不断学习着。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一、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的作品,而且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其中《山行》这首诗写得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副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而《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虽然都是写景的,但是第二首在理解上更要体会诗人独自在外的孤独与寂寞之情,所以相比之下,第一首古诗在教学上、在学生的理解上相对来说简单些,学生通过诵读也能走进文本,领悟诗中的含义。

  学习这首诗我认为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我还发现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理解诗句也不是看着字眼按顺序来说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变成“寒山石径斜远上”也许理解时就容易多了。还有就是字词的理解。一个“坐”字,随学生怎么想,都不会想到是“因为”的意思,所以只有告诉他们,才理解了“停车坐爱枫林晚”,呵呵,也许换成“停车坐爱晚枫林”更好理解一点。所以哪怕每个字的意思都出来了,小朋友们都难以组织一句通顺的话。第二首更难体会了,小朋友怎么也想不出诗人为什么发愁,最后大多就我讲的多一些,介绍一些诗人的情况等等,之后看他们的表情似乎有恍然大悟之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课前,我布置预习作业: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通过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这次学的古诗《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其中《草》学生已经都会背诵了,我把古诗的教学重点放在《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

  上课开始,我先给学生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春天来了,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一个住在乡村的孩子刚刚起床,推开家门,就看见一只黄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鲜艳的太阳花上休息的时候抓住它。可是再怎么轻手轻脚,那只机灵的蝴蝶还是一拍翅膀飞走了,沿着乡间的小路,直飞进黄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丛里,哪里还能发现蝴蝶的踪迹?大家想,这时,这个小男孩的心情会怎样?”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他一定很生气。”有的说:“他气坏了。”有的说:“他大哭起来,因为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摆出一副神秘的样子,对他们的答案均无情地给予否定,顺势说:“请看图,这个孩子发现蝴蝶突然不见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很开心,很兴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一头雾水,一个劲儿地摇头。我连忙再趁热打铁:“大家认真读读古诗,再好好欣赏插图,就明白了。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们能告诉我吗?”学生开始认真读古诗,看插图。才不过几分钟,一只只可爱的小手就已高高举起,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对这首诗有了很大的乐趣,于是我让他们进行古诗改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得挺不错,最后让他们写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对于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来文章短小精悍,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

  古诗教学的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同学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这篇讲读课文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比较、辨别,理解诗意;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悟诗境;通过动手拼图,培养想象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想象拼图,口语训练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图”,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古诗学习的外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古诗词的文章,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方面因为文章简小精悍,很多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情景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瑰宝,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好这些优秀的诗篇,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去领悟古诗的精华。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推荐】04-11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精】04-10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热门】04-08

【荐】《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4-08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热】04-08

【推荐】《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4-07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荐】04-05

【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4-05

【热】《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4-05

【热门】《古诗两首》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