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1
《牛郎织女》(二)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第一、要让学生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结局;第二、要给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并配上相关的文字,而且只需要一节课就结束这一篇课文。看看长长的一篇文字,该如何在一节课就完成所有目标呢?开始的时候,有一点烫手山芋,无法下手的感觉,但是随着对课文的梳理,慢慢就有了思路。
第一步: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故事结局。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孩子们读完课文之后,就能够用一句话说出故事的结局:牛郎和织女被天河分隔两岸经过奋斗,每年七夕相见。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要去他们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呢?聪明的孩子稍微一思索就纷纷说出“幸福生活”、“织女被抓”、“鹊桥相会”这三个部分。
第二部:教师引领,学做连环画。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说自己想给其中的一个部分——幸福生活,制作成连环画。我准备配上织女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在夜色中看着天空,牛郎静静地坐在织女的身边,老牛躺在他们不远处。我给这幅画配上这样的文字: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牛郎耕田,织女织布,夜晚一家人静静地在暮色中享受幸福的时光。
第三步:孩子有选择地为故事制作连环画。小组交流,大家开始为自己喜欢的.部分配上图画并写上文字。先组内分享,再全班交流。孩子们上了讲台之后,纷纷说出自己选择的部分并给这一部分配上图画并添加文字,讲得精彩纷呈,不时博得其他同学的阵阵掌声。
如今,面对新的教材新的版本,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思考才能够应对新的要求。如今的每一篇课文,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能成为一种战胜自己我的乐趣。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2
《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本课是这个故事的第一部分,说的是古时候一位孤儿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结识了织女,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本节课感觉以下几点做的比较成功:
一、由谜语引出传统节日,由传统节日引出本课的课题。
猜谜语是小学生喜欢的智力游戏项目之一,一个谜语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传统节日的引出对孩子们渗透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无形中这样做体现了语文课程所承载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帮助学生牢记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归类区分。这样一来,顺理成章的就讲到了“七夕节”的由来。又该孩子们大显身手了。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先让他们讲讲自己听说的内容,然后再结合课文,激情学习。
二、以读带讲,让学生尝试着给课文的第一段加上小标题
小标题是一段内容的提炼。只有在深入了解了一段话或者是一段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才会概括提炼出合适的小标题。这是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因为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所以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学生自读自己归纳。在概括每一段的小标题的时候我提示学生:概括的小标题句式要整齐,内容要醒目,还要让别人容易理解。这个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想着表现一下自己的实力,课堂的学习氛围非常的浓厚。
三、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设置问题,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感悟课文讲述的道理
设置问题: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或经受过别人对你的虐待吗?你想对有这样遭遇的人说点儿什么?如果你能帮助他的话你会帮助他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帮助学生养成帮助弱者的好习惯。再读课文,从课文中哥哥嫂子对牛郎的虐待来感受牛郎命运的多舛。在和文中牛郎与老牛的相依为命和互相关心照顾中感受牛郎的幸福。是呀,牛郎的勤劳善良,会让此刻正幸福着的孩子们感动、深思,他和老牛之间的深情更感动着所有的人。动物也有感情,这一点也不假,牛郎善待老牛,老牛陪伴牛郎。课堂上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哥嫂对牛郎不好,牛郎为什么不跑,跑到很远的地方,说不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该有反抗啊!”孩子们的答案丰富多彩:“为了手足之情”“为了相依为命的老牛”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研究适合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全新的感受,带着孩子们在语文天地里遨游,徜徉。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3
记得一位美国学者有过这样一个观点: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教师要想有所成长只靠以往的经验是不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经过这两年的教学,我也的确有所感悟。
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是无意之举却有了意外的收获。《牛郎织女》教学设计如同往常一样,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思路,按部就班的上课,似乎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考虑面面俱到,唯独没有想到学生的表现。读课文交流的过程中,一男孩把“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宫。”的“一齐”读成了“一起”,当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想把两个词写到黑板上让孩子们在读音上能加以区分,可孩子们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一个女孩是这样说的,“如果织女是心甘情愿的跟王母娘娘走的话应该用‘一起’,而在文中织女是被迫飞向天宫的,在这样一个语境下,‘一齐’与‘一起’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 。没想到这一字之差,让孩子们感触颇深,同时也给我以深深的启发。我想这源于孩子们对“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的熟悉,对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早已先入为主了,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对上述两个词语感情色彩的定论。
由此让我联想到一句话,“不要教师范读“,其观点是教师的示范已经让孩子们先入为主,抑制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能力和个性化的朗读能力。但是我觉得,范读,既是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感悟,体现现代语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又是在多媒体技术盛行的今天让我们的课堂安静下来的有效教学手段。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4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了解课文脉络后,我想让学生自己质疑,进行自主学习。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在理清了故事情节,了解了人物关系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牛郎是个勤劳善良的人;老牛是个位善解人的人 ;织女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学生在评论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角色时,有的学生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坏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认为王母娘娘残暴,不顾织女两个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们,可恶;也有的认为王母娘娘法力无边,划出天河把牛郎织女活生生的隔开。从他们身上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
教学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每一次当学生发言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之中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感悟能力与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牢牢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设计的问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是我在这节课中的教学所得。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5
《牛郎织女》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爱但却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奇幻爱情悲剧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平淡朴实,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学生们对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怎样让一个“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学
生不仅爱学,而且更能学好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赋予老教材以新的涵义。
小学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你觉得牛郎、织女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然而然就参与了课文的研读,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孩子读的特别细致,甚至从“你们”的“们”这个字中读出织女和牛郎一样善良。有的孩子从牛郎不计较哥嫂对他的态度,读出了他的胸怀大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放手让学生谈对王母娘娘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能根据文本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谈出自己的感悟,在他们眼里王母娘娘心狠手辣、冷酷无情、不懂亲情、死要面子……在交流中,学生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批判,同时在心中确立了王母娘娘应有的形象——慈爱、有人情味、讲亲情。这就是美与丑的辨析。有了对与错、美与丑的认识,学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学中不必义愤填膺地激起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痛恨与咒骂,应该心平气和地聆听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自主评价,或颂扬或斥责。要知道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个角度,多一个角度,就多一些客观。
二、发展想象力,突破课文重难点。
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个采访情景,对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你是下凡的织女,请问你为什么决心嫁给牛郎?
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们会说些什么话?请回答的同学自己指名回答。
3、你是怎么反驳她们的?当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时,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课文的重点就突破了。
三、由点带面,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从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拓展到其他的.民间故事和古诗,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学生基本明白了课文实际上寄托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化繁就简,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牛郎织女”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在一开始让学生熟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取一个小标题,这是在给学生铺设适合学生走上去的台阶。然后让学生把他们取的小标题按顺序写到黑板上,帮助学生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梗概。化繁就简,牢牢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整节课的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一次当学生发言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之中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感悟能力与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6
【教学理念】
1、对故事主题的探寻。扣住“追求幸福”这一主题,以爱情为切入点,从相爱的原因、受到的阻挠、对爱的坚守等方面梳理出问题,层层深入,带领学生从整体上观照课文。话题比较有冲击力,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2、对表达方法的探究。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阅读民间故事,结合具体的文本向学生介绍关于叙事和伏笔的文学知识,学生的感性经验借助专门的名词术语,形成了理性知识。给学生新的知识点,高于学生目前知识水平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个提升。
3、穿插人物形象的品评。感受牛郎织女身上的真善美;理清老牛是促成者,王母是破坏者;分析民间故事中老牛和喜鹊意象。
【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从叙事的角度感知文章的叙事结构,主要是高潮和伏笔的处理。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月光启蒙》中,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还记得那些歌谣童谣吗?谁来背一背?(指名背,齐背)
小结:我国的民间文学真像座大宝库,数不尽的作品如珍珠一样闪烁光泽。走进去,我们的童年便罩上了一层玫瑰般的神秘色彩。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牛郎织女之间的什么故事?
3、故事的主人公是牛郎和织女,你能说说我为什么这样板书吗?
4、你觉得天上人间的爱情会是怎样的爱情?
5、小结: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一个是仙女,一个是凡人,身份的`不同,地位的悬殊,似乎向我们暗示这样的爱情故事定会充满波折。
设计意图:课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观,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因此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探寻爱情这一主题。从课题入手,确定主题,整体把握文本的基调。
二、相爱原因
1、尽管爱的路上会有坎坷和崎岖,但是牛郎和织女还是相爱了。他们为什么能走到一起呢?快速浏览默读1-7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2、交流
(1)互相欣赏、倾心、爱慕(相机分析牛郎和织女的人物形象)
板书:牛郎:勤劳善良(联系课文的1、2自然段)
织女:心灵手巧(联系课文的第4自然段)
勤劳善良和心灵手巧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彼此欣赏让他们走到一起。
(2)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除了互相欣赏和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发现了吗?牛郎和织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共同的追求,追求幸福,向往爱情)
板书:追求幸福
(3)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他们走到一起,最要感谢的是——老牛。
读第三自然段,在这个故事里,为什么是老牛做媒呢?
(知恩图报;金牛大仙;牛忠厚、任劳任怨;跟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男耕女织。耕地用牛,拉车也用牛。牛的作用太大了。牛对于农民来说,是劳动中的伙伴,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选牛那是有特殊意味的。)
小结:老牛知恩图报,促成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是他们爱情的促成者。
3、他们的追求换来了恩爱和美满的生活。黄梅戏《天仙配》就是以仙凡相恋为题材创作的。想不想听一听?(播放并出示歌词和插图)
(设计意图:分析牛郎织女相爱的原因,感受牛郎织女追求幸福的愿望,以及恩爱美满的生活,分析老牛的意象。)
三、爱的坚贞
1、过渡:多么美满的生活,多么纯真的爱情。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就像歌曲中唱的“夫妻恩爱苦也甜”。可是,这样的幸福生活是那么短暂。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由于身份的悬殊,牛郎和织女的相爱不会一帆风顺,故事有了波折。
2、默读课文8-10自然段,边读边想: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从中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不近人情,铁石心肠,残暴专制,蛮不讲理,象征着封建专制制度)
王母娘娘在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中,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反对、破坏者)
3、面对王母的反对与破坏,牛郎和织女有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坚守?
(1)织女一边挣扎……
(2)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披上牛皮追赶。(体会牛郎的内心的想法)
4、小结:为了追求幸福,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牛郎和织女也义无反顾。
5、感情朗读8-10自然段。
(设计意图:分析王母形象,感悟牛郎和织女在阻挠面前的坚贞不屈。)
四、表达方法
1、曾经那么幸福的生活、那么美满的日子却遭遇到王母无情的阻挠,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如果不出现王母的阻挠,故事会怎样?(平淡无奇,太平常了)写王母的阻挠有什么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反衬突显出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不屈)
2、王母的阻挠反映了故事中的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是——王母和牛郎织女,他们分别代表两个对立面,一方面是天庭的规矩,仙女不能私自下凡,许配凡人,一方面是织女和牛郎一定要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矛盾在这个时刻产生了强烈的撞击,由于矛盾冲突的激化,故事达到了高潮。(出示:高潮)
3、我们的故事就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顺序来写的。民间故事是叙事性的文章,这就是叙事性文章的叙事结构。(板书:叙事)
4、所以说,王母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在前文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些地方暗示了王母会来抓走织女?(机会难得,决心,老牛的皮)这些情节的提前出现都是为下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板书:伏笔)伏笔就是文章中,在前段里为后段做的提示和暗示。如果没有这些伏笔,情节的发展会显得——太突然了。所以说,伏笔一种巧妙而高明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在今后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到前后的联系。
5、齐读8-10自然段
(设计意图: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阅读民间故事,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具体的课例向他们介绍了关于叙事和伏笔的文体知识。)
五、故事结局
1、过渡:王母的玉簪冷酷无情的拆散了一对相爱的人。(出示第11自然段和插图)谁来读一读?
2、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诗就写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补充阅读《迢迢牵牛星》(出示)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教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小结:天河很宽,波涛汹涌,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鹊桥相会
(1)过渡:他们的爱感动了天地,感动了万物,看,喜鹊来了。
(2)出示插图,为什么是喜鹊?(喜鹊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团圆,被称为相思鸟、恩爱鸟,他们搭起的横跨天河的天桥多么美丽而壮观呀)
(3)其实故事讲到隔河相望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又增加一个鹊桥相会的情节?(表达了同情牛郎织女,永世不见面的残酷,“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写满足了人们的愿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寄托对团圆的向往。
(设计意图:品析故事结局,拓展阅读,了解喜鹊的意象,感受人们创作民间故事的善良美好愿望。)
六、故事的流传
1、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时一个民间故事。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起源。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中《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曹植《九咏》写道:”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2、这个故事在汉代之前(公元220年)就形成了,穿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到今天,流传了一千八百年。这是为什么?
感人,哪里感人?
曲折,跌宕起伏。
仅仅是写天上人间的爱情吗?人们借这个故事表达自己的愿望?古代劳动人民也和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故事的创作和流传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故事的起源发展来探究民间故事的魅力。)
七、指导复述
今天我们阅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像《月光启蒙》中的那家人一样,在灿烂的星空下,讲故事,听故事。
要讲好这个故事,要注意什么呢?(出示叙事结构)(开端和发展可以简单的讲,叙事中的高潮部分一定要讲精彩,讲详细。伏笔的地方要交代清楚。)
自由练练。
(设计意图:落实课后的练习,指导复述的技巧,照应前面学到的叙事方式)
八、推荐阅读
我国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人民创作了许多生动曲折的民间故事,其中有四篇最具有代表性,最为脍炙人口,被称为四大民间故事。它们是——《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设计意图:课内延伸到课外,引领学生走进民间故事的天地。)
九、作业:
1、复述课文。
2、阅读民间故事。
板书
13.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叙事
织女:心灵手巧伏笔
追求幸福
牛郎:勤劳善良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7
《牛郎织女》是一篇神话故事,说的是古时候一位孤儿牛郎经过老牛的帮助,在湖边的树林里结识了织女,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便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后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捉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赶,却被天河隔开,后来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课文语言朴实,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牛郎吃苦耐劳,织女贤惠淑德。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
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如何让学生通过平实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内涵呢?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导课时,我列举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归类区分。这样一来,顺理成章的.就讲到了“七夕节”的由来。又让孩子们大显身手,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先让他们讲讲自己听说的内容。
二、根据相关点,引导先进行复述课文语言写的很白,很质朴,学生读文后,,然后有创意地复述,把平淡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理清思路,概括标题。对于概括内容,很多孩子总是没完没了,于是,我在这里设计让学生根据内容概括小标题,这样的效果真的不错,内容醒目,容易理解,又能抓住重点,学生兴趣也很浓厚。
四、抓住重点,突出主题。同样的年龄,牛郎却有非人的遭遇,他的“可怜”不言而喻,孩子们以自己仅有的价值观和生活体验来加以评价,哥嫂的虐待,命运的不公,都没有让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折服,他的善良、勤劳表现的是淋漓尽致,这也是本堂课所重点突出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循循善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感受牛郎的勤劳善良,让他得到了老牛的帮忙,织女的爱慕。循循善诱也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意想不到的效果。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8
《牛郎织女》是一篇篇神话>故事,说的是古时候一位孤儿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结识了织女,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捉织女回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 追 ,最后被天河隔开,后来变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赞扬了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课文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透过平淡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内涵。课文语言写的很白,很质朴,但如何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呢?我让学生读文后,根据相关点,进行复述,特别是有创意地复述,把平淡的语言说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复述中,领悟牛郎、织女各是个怎样的人。然后再读课文 2 、 3 自然段,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透过平淡的语言,引发深层的思考。“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都很佩服她的>勇气。她们对牛郎织女说了许多祝福的话,便洒泪告别,飞回天宫去了。”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仙女们佩服织女呢?学生们明白了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然后再让学生们想象思考: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这样学生们深入理解了课文,领悟了意思。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9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语言平等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透过平淡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内涵。课文语言写的很白,很质朴,但如何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呢?如“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是一个中心句,学生也很容易明白牛郎是如何周到照看老牛的。似乎没有什么要讲细悟透。但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根据相关点,进行复述,特别是有创意地复述,把平淡的语言说活,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复述中,领悟牛郎是个怎样的.人。(心底善良,吃苦耐劳)然后再读课文2、3小结,学生会有更深的体会。
透过平淡的语言,引发深层的思考。,“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都很佩服她的勇气。她们对牛郎织女说了许多祝福的话,便洒泪告别,飞回天宫去了。”
思考1:为什么仙女佩服织女呢?聚焦: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
思考2: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10
今天上到了《牛郎织女》一课,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民间故事,也许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缘故,学生有点懒洋洋的样子,读书也没精打采的,虽然已经备好这一课,但照目前看来,学习效果可能不怎么好,我突法奇想,决定换一种教学方式。于是我对学生说:“今天让同学们来教老师上这一课,你们来设计问题,看谁的问题设计得好,我们就按他的设计去上,好吗?”同学们听我一说,瞪大了眼睛,一下来了精神。
第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牛郎和老牛怎样相依为命?”等问题,我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发现,能提问的大都是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同学,怎样扩大参与面呢?我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大胆提问,大胆思考、作答的同学给予奖励,还采取了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问题都能围绕主要内容,也有了独到的见解……把课推上了高潮。
我惊喜于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这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很享受,我在这节课中成了真正的引导者,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是啊,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9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在教学《牛郎织女》一文时,我重点落实了说和读能力的训练。
一、朗读能力的训练。
苏教版教材或新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一般故事内容比较浅显,情节比较生动,高潮凸起,人物个性鲜明,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更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情节跌宕起伏,比较适合朗读能力的训练。当然有感情地朗读并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层次性,一般要经历读通——读懂——读出感情这么三个过程。首先是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为有感情的朗读打下基础,然后朗读和感悟相结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到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和不讲骨肉情谊,一个专制形象。织女的非常痛苦的心情和牛郎知道织女被王母抓走后的那种心急火燎的心情。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重点词句,最后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我认为朗读的指导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朗读差异性,尽可能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味,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即可。
二、要加强复述课文能力的训练。
复述课文的能力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往往教师会忽视了这项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不考的。苏教版课文比较重视这项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的课文都要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必须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在指导学生复述《牛郎织女》时,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层次一段一段地进行,这样降低难度,由简到难,调动学生复述的兴趣。复述前先指导学生编列小标题式的复述提纲,供复述时参考,如: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中,抓走织女——心急火燎,携子追赶——隔河想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学生一段一段地进行复述,积极性比较高。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全文复述,在复述的时候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给他提个醒,其实就是复述的要求,然后问他你是讲给谁听的?他说是讲给奶奶听的,那奶奶耳朵有点背,听不清楚,你可要想点。有了这个情境,增加了学生复述的情趣。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11
我在教学《牛郎与织女》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文章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问题一出,学生拥跃发言:有的说,他们没有恋爱就结婚;有的说,他们孩子是人还是仙没有交代;有的说,老牛怎样知道这么多的事?有的说,人与仙结合可以生小孩吗?等等。我明知这些问题自己回答不了,也知晓学生会为这些问题所不解,但问题终究是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虽然上述学生所提问题中,不是该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我认为可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且正是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才充分体现了该课的神话色彩,反映了语文课的文学性和浪漫性特征,为今后学习语文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熟能无惑?”说明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人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问罢了。”可是传统的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圈圈里跳,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足。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所幸的是,课改的春风吹进了中小学校,新课改教育理念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语文教学日渐丰富多彩了。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12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教会孩子们些什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似乎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要求。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孩子们通读全文,让后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牛郎与老牛、牛郎与织女、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关系,能说出故事的大致情节。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人物评论的环节,让孩子自己阅读课文,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这几个人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认为牛郎是个勤劳善良的人;老牛是个位善解人的人;织女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学生在评论王母娘娘时有的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有的认为他破坏了牛郎和织女美满的生活很恶毒;有的认为她没有人情味。当看到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时,同学们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当看到他们在七夕相会时孩子们又为他们欣喜。学生在一句句的评说中,学生读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孩子们的每一句评说都是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得出的体会,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13
《牛郎织女》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讲的是美丽善良的仙女和勤劳忠厚的小伙,历经苦难,终于拥有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多么令人神往!故事叙述了牛郎从童年到成人的痛苦生活和织女在天宫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以及他们在老牛的帮助下结成夫妻的故事,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本文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牛郎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展开叙述。开始,叙述了牛郎小时候的贫苦生活,他细心照料老牛,与老牛结下深厚的感情。接着,写牛郎长大成人后,被赶出家门,和老牛相依为命。最后,讲他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的织女相见,互诉衷肠,结成夫妻。在牛郎与织女互相倾诉时,插叙了织女和众仙女在天宫没有自由的生活及下凡的经过,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通过这篇故事,学生可以对善良、纯朴的人们所受的压迫,以及对自由、安乐、幸福的渴望有所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了解我国民间传说的兴趣;同时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和独立阅读能力。
一、教学成效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读过中国那些民间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间故事之一:《牛郎织女》,它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运用上个单元的`阅读速度和方法,快速捕捉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巩固上个单元的学习成果,也为引导孩子们抓关键点来总结主要内容作好铺垫。学生们快速朗读,很快便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3、品词析句,领悟人物个性特点。
在引导学生将长文读短之后,出示阅读提示:自读自悟,本文出现了几个人物?标画相关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这样一来孩子们既要用心读书,寻找准确的语言文字,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语言资料的描述中去感受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复述文章或表演或创作故事都夯实了基础。接下来让孩子们复述故事,水到渠成,简洁明了,还清楚明白。
二、可取之处
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因为学生喜欢读故事,讲故事,听故事。每个孩子都能较快地融入学习,而且能自读自悟,思维火花被激发,课堂不断涌现孩子们精彩的理解和表达。
三、需要改进之处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没有涉及更有助于思维深度的问题,所以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创设辩论赛,让孩子们评一评牛郎的哥嫂的行为?织女这样的选择对不对?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14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对于文中所涉及到的几个人物,学生也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几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再次去体会感受。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小组合作完成对课文的脉络的把握,列出小标题,展示汇报后,全班一致通过“名字由来——相依为命、老牛牵线——树林相识——幸福生活——隔河相望——鹊桥相会”这样的提纲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方便复述课文。为了降低学生复述课文时的难度,对于“隔河相望”一部分,我又引导学生按照“知道下落——发誓抓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的顺序说说这段课文的内容,以分散复述课文的难点。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对于课文的结构层次,文中的人物等内容,学生都能比较好地去掌握,但是我总有一种感觉,学生好像对于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怎么感兴趣,好像都是在应付老师,没有多少的主动。在《上好课的智慧与策略》中的“课堂教学中的师德修养”一文里,我看到这样的话“要能低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听课时最想知道什么,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学习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近教师。”读后,我陷入了沉思。
我在问自己:在上课之前,对学生我了解多少?在上课时,对学生我知道他们掌握了多少?在课后,对学生我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对于学生,我知道他们希望我怎样去教他们吗?……一连串的问题之后,我如坐针毡。原来我的教学是处在空中楼阁,对学生我一无所知,我怎么能上好课呢?怎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调动起来呢?“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交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思想单向灌输的过程。”这种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后来,我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新的知识已经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或是想知道的写在小纸条上交给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我该怎样去备课,怎样去上课。
但愿在今后的教学中,情况会有所转机。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15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平淡朴实,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了一个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统治者狡猾的丑恶嘴脸。
教学中,在理清了故事情节后,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讨论到王母娘娘这个人物角色时,学生中出现了争议。有学生认为王母心狠手辣,破坏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织女违反天规,应该受到惩罚,王母娘娘是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孩子们互相争辩表明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能说服谁,在孩子们争论无果的时候,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义灭亲一般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王母娘娘维持的天规是不合理的规则,所以不能说她是大义灭亲。牛郎和织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美好的。这篇课文是一则民间故事,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个封建统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压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这个故事就是人们这种美好愿望的表达。”这个环节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引发了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04-09
《牛郎织女》的教学反思06-25
《牛郎织女二》教案03-02
教学反思05-25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jqx教学反思07-02
重力教学反思07-06
鲸教学反思06-29
《散步》教学反思06-24
感恩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