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9 12:58: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白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杨教学反思15篇

白杨教学反思1

  在上第十册《白杨和小河》一课中,我采用了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愉快中学好歌曲。

  我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新课时,边讲故事边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画,学生听着看着非常投入,很自然就由导入接到学习歌曲上了;学习歌曲这一环节我用琴弹奏歌曲旋律一次后,让学生小组之间自学,并找出难唱的乐句,然后教师检查纠正,学生再随琴演唱几遍,学生便完全学会了演唱整首歌曲;巩固歌曲时我用口风琴吹奏歌曲,请十几个学生用打击乐器和我一起表演,这时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氛围高涨;小结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画,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感受,然后教师总结。

  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不但完全学会了这首歌曲,还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要珍惜友谊的道理。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上台表演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由始至终都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良好。

白杨教学反思2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时间的差别,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

  不足之处,对文中爸爸的两次“沉思与微笑”处理的还不够深刻。主要是对第一次“沉思”没有很好的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一个“沉思”的理解。

白杨教学反思3

  核心提示:《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并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阅在相应的句段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白杨教学反思4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助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歌颂了在新疆扎根的创业者,课文讲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利用第一课时做好铺垫,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理解重点词语: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

  让学生抓住爸爸的神态变化这条主线,谈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及自己的感受。整节课,我牢牢抓住这一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

  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在小黑板上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让学生体会白杨具有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这时,再提问:你能结合爸爸的话想象白杨树是怎样表现的?

  师生合作读“当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______________;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______________;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______________;拳头大的冰雹来了,白杨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对白杨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更深入的体会,让白杨的形象在心目中“立”起来。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将其与上学期学过的《落花生》联系起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白杨教学反思5

  《白杨》这片课文是一篇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借白杨树赞扬哪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那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坚强不屈的建设者们。更通过爸爸和孩子们谈论白杨,来表达爸爸的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像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奉献自己的决心。课文主要通过三个孩子们只知道,却不知道的事情,来衬托爸爸的心愿,在教学中,我把这一部分作为学生理解爸爸心愿的一个重点,孩子们只知道一些事情,猜想一下孩子们却不知道什么?以此来衬托出爸爸的心愿,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本篇课文有两处托物言志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多通过品读和理解体会两处托物言志的表达的情感。学生对于这种写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我重点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个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人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学写托物言志的作文。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课文《白杨》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人教版白杨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白杨教学反思6

  一、优点

  1、镂空式教学设计

  我把从内容上分成了描写白杨和描写父亲两部分引导学生阅读。我们先是把所有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出来通读,因为白杨和人物在中是穿插描写的,所以我称之为镂空,我的设计是把白杨和人物两部分描写像剪纸一样剔除出来,把描写白杨的和描写父亲的像两幅剪纸一样呈现在学童面前,先整体感知,概括特点。然后把这些特点变成问题,回文阅读是哪些语言带给你这样的体会?然后加批注品悟语言、交流。在交流白杨的特点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杨的特点分成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两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写父亲的语句找出来通读,学童很自然的分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体会父亲精神品质特点。第三步,在充分阅读白杨与人物的品质后,再链接白杨与人物,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注意内在的逻辑顺序

  我在分析一篇的时候,很注意一篇内在的逻辑顺序。有时候,这种内在的逻辑顺序不仅仅存在于自然段、意义段,虽没有明显地段落标识,但是,缕着这种我找到的内在的逻辑,大板块处理,简洁明快,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用环境和白杨对比的方法体会白杨之美

  学童对于白杨的外形特点不若对白杨的内在品质理解深,这一点我没预设到。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立刻引导孩子们把浑黄一体的环境与高大挺秀的白杨对比着来读一读,这样更能体现白杨之美。这一点的处理很有课堂机智。

  二、不足

  1.过渡语、评价语言预设不足。不足以与相匹配。没有事先把脚本写足。

  2.今天我听说读写了吗?

  从时间分配看,探究的思想内容占了大部分时间。处理的节奏不好,内容分析占的时间过多。没有训练点。有这样一种尴尬:课堂上讲的一切都不会考;考的一切都没来得及在课堂上讲。内容的分析所占的比重过大。挤占了学习表达方法的时间,还挤占了积累和运用的时间。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须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听说读写了吗?

  课后我又认真研读了教材,发现“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此处可以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拓展想象哪儿指的`可以是哪里?白杨还会遇到什么?写作训练除了完成课后的练习,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习作给兄妹俩写一封信,或者写一篇赞美白杨的文字,或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篇。

  三、改进措施

  今天读到国际巨星裘德洛在一篇采访中谈自己塑造《哈姆雷特》这一角色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裘德洛说:哈姆雷特是一个拥有贵族血统的王子,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这一点成了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剧作中的重要焦点。而我的角色试图推翻这一认识。他是一个性格古怪而没有头脑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时而绝望,时而残酷,而对于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杀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他思考命运,但是只站在他自己立场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就像我们,21世纪的人们,对什么都不感到后悔,只为自己感到惋惜。而剧院不是博物馆,它不是为了珍藏,而是提供人们思考的场所。

  最后一句话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艺术与课堂,演员和教师,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和裘德洛对于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处。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课改的时候,说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人们常喜欢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确实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哈姆雷特。属于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这个角色还获得了托尼奖的提名。

  裘德是一个有思想的演员,从12岁就开始登台表演。我在想,一个在舞台上在镁光灯下,有28年从业经历的演员把剧场、把剧场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们思考的场所。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和裘德一样,也把课堂看做一个为人们提供思考的场所。这种大教育观,在我刚才读到高主任转载的雷夫老师的访谈里也有影子,说到底,一节语文课或者一节数学课,并非是要学会一篇或者一个公理定义,而是教室里人的成长和发展。

白杨教学反思7

  今天讲了一节教研课,课文是《白杨》。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 整节课下来,教学思路是备课时的思路,但自己感觉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课后王副校长还认真地给我评了课,系统的总结了优点和不足,也是我在教学上能更清晰一些。优点:

  1、课文读得很通顺。

  2、注重希望生的学习。

  3、词语处理到位。

  4、主要内容上孩子有了概括的能力。

  5、孩子具备了查阅课外资料的'习惯和能力。王副校长说:综合这几点能看出孩子们预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提高,预习的很到位、扎实、实用性很强。

  6、朗读很实,有pk读,指名读;齐读。

  7、课堂结构把握很到位。

  8、能渗透孩子们一些写法。不足:

  1、自主时间有些短,要根据课文的长短定。

  2、小组交流时目标再明确些。可以说:交流一下你画的句子及写的感悟。

  3、过渡语语言要严密:你有哪些优美的语言送给白杨。

  4、理解后要让孩子们学会总结白杨的特点。

  5、体会父亲的心声时,没有结合文中的句子去体会。最后王副校长根

  据我班实际情况支了几招。三个坚持:

  1、坚持预习。

  2、坚持抓文章重点训练、理解语言文字、朗读。

  3、坚持质疑环节。一个切记:不要脱离语言文字。一个希望:让孩子说话大大方方。

  其实我是一个很钝的人,我真的发自内心想把孩子们锻炼得更厉害。但能力有限、悟性不高,从我个人角度对孩子们还会有一些影响。但我有强大的后盾——领导们的指点、同事们的帮助。在他们的帮助、指点下,我会尽量弥补给孩子们带来的“损失”。

白杨教学反思8

  今天上午我在班里给孩子们讲了《白杨》一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特点(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

  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

  我让学生研读课文,与同桌交流,全班汇报等等,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教学反思9

  这节课我以“读”贯穿堂,设计了三个板块,“说读活动,品读活动、读写活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读中感悟爸爸的内心,在读中学习运用一种反复的句式,有知识的积累也有技能的训练。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我采用疑问引读、引读自悟的方法,以读代讲,从整体来看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这次启航杯我的获得不仅在于这一课,在不断地思考摸索的过程,我得到了更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感知。

  创意与学习

  在这一次的启航杯中我似乎感受到了“创意”对于板块式教学的重要。在备课《白杨》时,我知道想要上出新意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解读,很可惜在这一课上我的创意还是不够的,“说读、品读、读写”这些活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已作过多次尝试,并不新鲜,我觉这是因为对本课的解读还不够透彻。这一层创意是基于文本利用价值的挖掘程度。我认为还有一层创意是教学手段的艺术性,正如婷婷老师总结发言时举例余老师设计《威尼斯之夜》的一个板块活动——撷取课文优美的句子组成一篇文章,然后背诵下来。这一板块的处理其实就和我们常见的`课后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如出一撤,同样的教学目的变换一种形式,似乎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或许这就是艺术的课堂。或许这就是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最迷人的地方——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

  而创意是源于不断地学习。最近看到一段话“不读书无法拥有流畅的文笔,不看案例无法学到优秀的创意,不与人接触无法取长补短,不出去走走永远只能坐井观天,不多听不同的声音无法拥有批判性思维”。所以我觉得创意就是集思广益,就是自我消化,就是日积月累,就是孜孜以求,就是厚积薄发。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一次的启航杯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需要阅读更多的书,需要听更多的课例,需要更多的实践。

  朗读与指导

  入情入境地教学才能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达到正真的共鸣。朗读需要情感,情感的激发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是由课文决定。这一次上课,在朗读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我通过师生合作读,师读黑色字,生读蓝色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戈壁滩苍茫荒凉的环境,这一个环节,学生随着教师的引读以及情景的逐渐投入,学生在最后也读出了苍茫混黄的感觉。这节课我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的朗读技巧,我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去训练他们,培养他们的朗读意识。

白杨教学反思10

  我在教学《白杨》这课时,首先确立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爸爸说的话),感受新疆建设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首先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小组和全班交流。课前我不仅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还自己查阅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无法查阅资料的同学服务。课堂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白杨的了解。学生很快找到了白杨外在的特点:直、生命力强,我顺势引出“爸爸”的话,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学生慢慢地从中感悟到了白杨树“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坚强执着……”的内在精神,体会数得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在这基础上,提问“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学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说“不是的”。学习“他们只知道…几天汽车”时,我又采用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兄妹俩 “不知道”什么。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在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课堂中,如果能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就会高涨,学得很投入。那教学岂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白杨教学反思11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白杨教学反思12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在教学《白杨》这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爸爸”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我不仅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还自己查阅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无法查阅资料的同学服务。课堂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白杨的了解。学生很快找到了白杨外在的特点:直、生命力强,我顺势引出“爸爸”的话,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学生慢慢地从中感悟到了白杨树“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坚强执着……”的内在精神。在这基础上,提问“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学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说“不是的”。学习“他们只知道…几天汽车”时,我又采用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在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课堂中,如果能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就会高涨,学得很投入。那教学岂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白杨教学反思13

  一、注意采用,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方法。

  出示课题后,师:预习了课文,同学们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边出示课件――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边说:这就是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情境的创设,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让学生对白杨有个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让师生在上课之始,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二、把重点、难点用直观的图例展现出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白杨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白杨 》教学反思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白杨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实际的联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回顾《白杨》一课的教学,我作了一番反思。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其次,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先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仅在于甄别选拔学生,更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努力地思考,更大胆地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再次,注重朗读的指导与合作学习。在处理课文难点部分,我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分组合作学习,文章难点慢慢地化解了。例如,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的方式。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在学完这一自然段时,一学生又提出一个疑问:前面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时,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书,在思考问题。通过朗读、熟读、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自主学生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文章的主旨。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1自然段中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以至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能够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白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反思03-25

《白杨》教学反思09-22

白杨教学反思10-12

白杨教学反思12-04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6-02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0-13

白杨教学反思15篇01-29

《白杨》教学反思(15篇)06-07

《白杨》教学反思15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