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8 17:32: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找规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实物、情境、以及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礼物”为引子,通过“学生站队摆规律——找情境中的规律——画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排队、涂色,摆学具等活动,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4、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欣赏生活中规律,并让学生课后收集生活中的规律。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找规律教学反思2

  “找规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其最大特点,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提供合理材料,让学生在学中展开再创造

  《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从猜一猜,这是本节课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找规律”的开始。然后,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圆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学生“再创造”的素材。

  二、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再创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课堂中,教师给10个(4个三角形和6个圆)让学生在不增减个数的条件下重新排列出那么多的方法,多么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使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三、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实现再创造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出各种规律后,接着举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欣赏有规律的图片,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规律,使学生在研究现实现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3

  这一课的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共有两课时。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物体的排列规律。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例1,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例2,引导学生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的总个数。练习十第1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2~4题配合例2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例一,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学生学习这课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首先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找规律,对于找规律的方法不陌生。其次周期性的规律学生在以前的拓展性练习中也已接触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这课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

  我为这课设定的目标是: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难点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从我这节课的效果看,学生都能达到第一个目标,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第二目标多数学生是达到的,基本上能将方法逐步优化。对于第三个目标,不是显性的,不能准确判断那些学生达到了,那些学生没达到。学生成功的体验一定是有的,至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我的设计上的不足,学生体验不够。

  我上这节课的目的不是展示,只是一节平常课,所以没有在备课上花太多的心思,下面说我对本节课的每个环节的设计和课的思考:

  一、课的引入。

  课的引入我以庆祝国庆学校插了彩旗挂了灯笼和摆了盆花为例,真接引出例1的图。我当时主要是以教材为主直接引入例1,这样节省时间。其实这课我也听过很多次,引入的方法也各不一样。有的是给一组电话号码让学生比赛记,一个有周期性规律一个没有,如13813813813和13845628965。让学生发现第一个是有规律的,从而引入课题。也有的是用一组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象有规律的排列,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来引入课题。我认为这样的一些引入的方法学生是感兴趣的,也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例题的教学。

  在例题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规律的发现过程的教学,我先是让学生观察盆花的排列的规律,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想法以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统一了想法再全班汇报,这样的效果比较好。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简要的板书出:盆花每组2盆,按蓝红的顺序排列的。这样彩旗和灯笼学生就模仿着找规律,效果还是不差的。对于“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我也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用笔记下思考的过程,再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充分的思考过后,想出了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是能充分自主的探究规律的,我认为教学目的达到了。在试一试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余数怎么确定是哪个物体,另一个是一个周期中出现多个相同的物体,哪些余数表示的是相同的物体。这两题我主要还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不足是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理解得不够充分,使部分学生只会模仿练习,换个情境就不会了,不能达到去掉情境真正掌握方法。还有就是学生的表达不够充分,相应要让学生在主要问题上充分表达,教师适时引导。

  三、练习的设计。

  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我是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放在最后,主要考虑到学生摆棋子操作花时较多,只解决一个问题效率不高,我就充分利用棋子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棋子设计一个周期性规律,让同桌通过计算找到第23个棋子是黑还是白。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可惜时间不够,没能处理。在练习设计上,本节课还可以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上去思考。周期性的规律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如潮涨潮落、一年四季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做成课件给学生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也暴露出我上课的两大不足,一是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表现的时间少,教师重复啰嗦的语言多。第二个是我上课相对严谨,不够活泼,使课堂的气氛不轻松,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找规律教学反思4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一课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目标一是: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一基本达成,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但还有一少部分学生不能用语言说出图形的排列规律。目标二是:能找出生活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图形。这一目标达成效果不好,由于时间问题,只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有规律的的图形。

  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排图形,发现第一排图形比较容易记住,因为第一排图形有规律,让学生复习旧知,发现规律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讲解新授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先观察聪聪家的墙面设计,先让学生找到墙面上都有什么颜色,什么图形,刚开始学生只说出了图形的形状,而没有说出颜色,后来,我就提醒同学们说。要说出生么颜色的图形,这时同学们能够说完整。然后让学生观察墙面上的图形排列有什么规律时,我直接让学生四个人一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的小组,问学生找到了那些规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斜着看的规律,这是我及时提醒了他们,让他们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样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醒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横着看和竖着看的规律,但是在小组进行汇报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用语言描述起来不较困难,让学生说的较少,针对循环规律应让学生多说。讲完墙面的规律之后,只是我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但由于课堂上比较紧张,这一点教师应该总结出循环规律的概念,结果放到了学生说出地面颜色的规律后面一块总结了。

  在设计练习时,第一题和第三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到第二个练习时,大部分学不能找到第四组图形该画什么,因为这一题是把最后面一个图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讲解墙面和地面的规律时,让学生倒着看,会发现也是把最后面一个移到了前面,如果在讲墙面和地面时给学生指出来,对于第二个练习就没有难度了。然后让学生生活中有规律欣赏图片,本来欣赏完,准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但由于时间,直接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了。到最后也没有时间进行展示。

找规律教学反思5

  《找规律》这个内容听过很多人上公开课,对这个内容和需要的素材都积累了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有规律的排列是说不断重复三次及以上,对于第一课时的找规律就是要分组,分组很重要,其实就是找出不断重复的。

  这里以前我没太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不断的问学生,把什么作为一组,这组中第一个是什么……这次再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就不断的问什么在不断重复,把什么作为一组。

  上完第一课时,在上第二课时,就是数量的规律,这个也是不断重复出现,只是从图案到数了,学生掌握起来不难。第三课时就是数有规律了,所以我总觉得前面强调重复,到这里没有了,学生就很迷茫,所以在这里我跟学生强调了:不断重复出现是有规律的,还有些是不会不断重复出现,但是也有规律。有些规律的.核心是重复,有些规律的核心是发展。要孩子创造有规律的图案,很多是不断重复出现的,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还是要多展示一些数量不断变化的规律给他们看。

找规律教学反思6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一些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本节课的设计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应用、创造、欣赏规律。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通过猜图形的游戏,从开始猜的不准确到后面越猜越准,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了规律,猜得才准确。通过让学生重复说的话,让学生理解“重复”一词。在这个环节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规律的认识积累丰富的表象。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为后面的“找”规律的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寻找规律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结合学生的“六一”情境,让学生寻找物体颜色规律

  (1)先是让学生四人一组初步感知规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了孩子们合作的能力,加强了合作的意识,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新课改理念中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以小旗的颜色规律为例,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它是“黄、红”为一组,重复出现。让学生理解“一组”的意思,并初步体会其规律。接下来,引导圈出这样的.一组,一组,体会“一组”即是一个整体。接着摆呢,还能摆出多少这样的一组呢?感知从“有限”到“无限”,也就是渗透极限的思想。

  (3)有了研究小旗规律的基础,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圈出其他三组中重复的部分。进一步理解“一组”,让学生感受到找到了一组就是找到规律的关键。

  (4)通过整体回顾小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规律,让学生再一次用数学语言描述规律,在这里是对孩子思维和语言上的一个提升。让学生理解“几个为一组,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规律”。由部分又回归于整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2>>>

  (5)在学生寻找到了颜色规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如果接着挂小旗,小花和灯笼,下一个挂什么呢?利用电子白板上的拖拽功能实现与学生们的互动。

  (6)从图形颜色的交替变化规律延伸拓展形状及颜色和形状都变化等规律,这是学生对认识规律的一个突破,从而也明白排列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6)低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课中休可以帮助孩子轻松之余,再紧扣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在做操中动作也是有规律的,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7)在学习完颜色和形状的规律后,在教学数字的规律时,学生们接受起来容易多了,例2的第1小题课件呈现,第2小题放手让学生们去做,学生汇报,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的理念。

  第三环节:巩固提升——应用规律

  学习找规律目的是应用规律,结合实际让学生应用自己找规律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第四环节:播放图片——欣赏规律

  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的实现了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第五环节: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巩固本课的知识。

  整节课下来,有以下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教学什么为一组时,应该让学生多说几遍,在第二次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规律时,应该让孩子多去说,指名说,同伴说,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学生合作学习汇报后,过渡到先研究小旗的规律时应再自然些,可以说: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和大家一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小旗的排列,这样自然过渡到小旗的规律。

  3、在回归到生活中的规律时,可以就地让学生们看看录播教室内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们感受到规律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

  4、最后让学生们创造规律时,可以选几组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一说规律会更好地巩固本课的重点。

  5、后面的教学没有前面的精细些,最后创造规律时要注意课堂的组织。


找规律教学反思7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和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去看小朋友们的节目表演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彩旗、花朵、灯笼、小朋友的队伍的规律,不仅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自主探究中,认识规律。

  例1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发现“彩旗”、“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之后,让学生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采用学生“互相说一说”的方法。通过讨论和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教会学生,人人又都有了表达的机会。使课堂真正面向了全体学生。

  三、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如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请学生当小小设计师,用纸圈想象成手镯,用学习的规律知识画出有规律的图案,比一比谁是心灵手巧的小小设计师,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地发散,感受到数学的好处,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同时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四、在课程整合中,挖掘规律。

  本节课,我主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课程整合思想。《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规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还多次运用多媒体的图、音效果,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经常用鼓励性语言,注意捕捉学生每个闪光点,使学生能享受成功的愉悦,兴趣油然而生,学习信心激增,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找规律教学反思8

  找规律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找出规律、用语言描述规律、会用规律、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推理能力等,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欣赏规律美。

  这节课上得并不完美,课后进行了反思:

  一、课的开始是给出10个图形,10秒记住,男生女生比赛,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有规律的一组记得快、记得准,没有规律的一组不好记忆。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男生那组没有规律,但男生的速度并不慢,记得也比较准,虽然在第三个图形时有点慢,但后面的全部说出来。

  课后进行了反思,发现在设计上出现问题,除了第三个图形不好记忆外,其他的图形还是有规律的,没有更好突出有规律一组好记这一特点。

  二、在观察主题图时,设计的是让学生观察,找出哪些是有规律的,然后一一分析,出示彩旗规律时,重点讲解,让学生发现规律,,圈出一组规律,教学用语言表述规律。

  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给学生准备彩旗图片,学生没有办法动手圈一圈,只是直观的看课件。在后面的规律中都是学生一起说,点名让学生说较少。今后课堂应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三、在创造规律这一环节时,事先没有让学生准备彩笔,创造规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家完成的'。这也是教学方面的一个失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纪律方面:个别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天气的原因,也可能是教学设计不吸引他的注意力。教学方面:课前颜色记忆大比拼设计不充分,没有突出规律的特点;课前没有给孩子准备图片,没有让学生准备彩笔,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前准备,教师做好准备才能更好的把课上好。

找规律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的基础上,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情感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

  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掌握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排一排、画一画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规律。

  在自学互动、发现规律这一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去发现“墙面图案”的规律这一环节。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

  发现规律这一活动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互相讨论,寻找规律。通过交流,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发现很多规律。感知这个规律。

  游戏测评第三关“设计图案”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这一动手环节意在让学生拥有一种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一双数学的眼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师生交流、课堂调控与评价方面还有欠缺,前辈们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会记住点点滴滴,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找规律教学反思10

  一、注重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数学学习题材。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本节课我用平时学生们做的游戏引入,让学生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彩旗,彩灯,彩花以及气球场景,他们有规律的排列着,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规律。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愉快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的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注重数学的互动性

  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对教师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快乐、理解和发展。

  课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跟我做动作,跟学生做动作,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一起汇报等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注重数学的人文性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

  小小设计师这个数学活动的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童心得以分享,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使课堂成为一片自我心灵倾泻的情感地带。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的:原来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创造出更美的数学,更真的数学!

找规律教学反思11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婧房间的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我还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课上,正如课前预设,我创设了一个个美丽生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找规律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找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的:

  1、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画片让学生来猜一猜为切入点,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主题图中有规律的事物,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切实感受规律,让学生圈一圈,理解规律的实质:一组一组重复出现。接下来让学生说,一个人说,集体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

  3、在练习的过程中,分别出示了按照不同颜色排列的规律、按照形状排列的规律以及按照位置不同排列的规律,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找规律是为了用规律,所以在练习中又让孩子们猜测根据规律下一个图形是什么,不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创造规律,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6、课件的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当中的因为规律而产生的优美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在发现由小朋友围成一圈的规律时,孩子们只能发现男生女生的排列,而没发现还可以按照女生男生这样的规律排列,而在处理这一过程中比较急,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是因为在准备时,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老教师的点拨下,我应该在前面就出示一些以为排头不一样而造成的规律不一样的现象。

  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学生描述由四个一组的规律时,学生出现了两个两个一组,而且学生在表述时,我也没有理解他们的意思,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提问有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还是没有占到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经常与孩子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给孩子一些表达想法的时间和空间。在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现象时,有的孩子还想表达,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打断了孩子的想法,这样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不能发现孩子的潜力,以后要改正。

  这节课,总的来说孩子们还是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的,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找规律教学反思13

  5·4青年节这天,我在中心学校上了一节三年级数学《找规律》。课后,县教育局教研室汪主任的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完全看透了我设计的思路和教学的安排,点评之处有根有据,让我心服口服,受益匪浅。

  专家指出本节课的突出点:

  第一,整堂课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大课堂,大空间。合作学习的设计有要求、有过程、有结果。从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最后进行规律的总结,整个流程一气呵成。我想,专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握了我教学的思路和流程,这是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底和阅历。

  第二,能分清知识的易混点。“150×40=6000”通过这个例子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乘数中一共有2个0,可是结果中却有3个0”。我觉得这就是专家细心之处和研读教材与众不同的地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注意这个方面,把握知识的易混点,不要让学生混淆。

  第三:课前热身活动让学生自己来主持、当小老师;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说出想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

  第四,课堂上预留了大量的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的确,这一点我是吸取了上次公开课拖堂的教训。

  为了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在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后,预留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专家的点评很到位,有血有肉,鼓励的话让我更加自信。

  再来说说专家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第一,找规律上要把握住方向、标准的一致性。听完,我有点疑惑,我让学生找规律可不是漫无目的`瞎找规律,而是将每两个算式进行比较地去找的。但专家建议都应当以第一个算式5×1为标准来进行比较。我思考须臾,觉得的确是这样,没有必要将5×10和50×10进行比较,因为学生在计算5×10和50×10的时候,都是直接计算5×1的,然后在结果后面添上0就可以了。这一点值得思考,在四年级“商不变的规律”中应当要注意。

  第二,在运用数学归纳法时,至少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算式,才能得出一般性的规律,不然,得出的规律就是特例,不能算规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数学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在高中和大学里,学数学归纳法的时候,老师也是和我们说过找规律至少要三个例子。我在上这门课之前就思考过这一点,因为书上的确安排了3个算式让学生找规律。可是,我为了追求整堂课的效率和新颖性,避免重复,我还是将后面两个算式给避开了,只讲了第一个算式。殊不知这是学习任何规律中最大的忌讳,我忘了最原始的原则。这一点很值得我深思,也是我学到得最深刻的教训。

  第三,在找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教授的太快,应当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后,教师适时给出提示性的话语进行总结。造成这种想象主要是怕一堂课的时间不够,担心学生畅所欲言后难以及时收场。

  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在重难点的地方放宽时间,不要顾虑许多,让学生们大胆的说想法,说到他们无话可说为止,我才进行指导总结。专家给出的建议会让我弥补不足,羽翼丰满。

找规律教学反思14

  有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找规律》这一单元,头绪不是很清楚;还有部分同学觉得这一单元题型丰富,难于把握。造成以上两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规律、缺少一定的想像能力。如何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本人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理解规律,把握整体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重复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就是周期现象。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例如有一列数共30个,按后面规律排列:4、3、8、4、4、3、8、4、……问:第30个数是几?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这组数列是按“4、3、8、4”这样的顺序循环不断地出现,每一组数字排列顺序又是一样的,按4、3、8、4这样的顺序排列。让学生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还要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后面的数字没有全部写出来,所问的第30个数也没有写出来。即后面的数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用除法计算”要让学生真正理解,30÷4=7(组)……2(个),学生要能理解除法算式中的“30”、“4”、“7”、“2”分别表示什么,想一想,“余数”在第几组数里,第30个数是第几组里的第几个数。

  找出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本单元,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本单元的知识,既然是《找规律》,一定要先找出规律,找规律即找出第一组数。只有把规律找出来,解题才能得心应手。下面以几题为例,尤其是一些变式题,说明找出规律的重要性。

  例1:20xx年11月1日是星期六,这个月有多少天上学?先写出第一个周期:“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为一个周期。30÷7=4(周)……2(天),要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余数2,即最后2天,分别是星期六、星期日。所以上学天数为5×4=20(天)。

  例2:下列数按如下规律排列,求第400个奇数排在第几列?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第五列

  1

  3

  5

  7

  15

  13

  11

  9

  17

  19

  21

  23

  31

  29

  27

  25

  …

  …

  …

  …

  同样先要找出规律,注意,一组是八个奇数,而不是四个奇数。求第400个奇数是多少,400÷8=50(组),即500组的最后一个,与第一组的最后一个列数相同为第二列。

  例3:20个7相乘,积的个位是几?若干个7连乘,积的个位按这样规律出现:7、9、3、1、7、9、3、1……注意:第一个积的个位应是7(即只有1个7),不能看成9。求20个7连乘积的个位是几,只要用20÷4=5(组),即积的个位应是1。

  掌握规律,运用灵活

  有些题目运用规律前要将题目适当调整,做到灵活运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我国民间用12种动物表示不同的年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已知公元1年是鸡年,问公元20xx年是什么年?解决这一题有两种方法:一是调整属相的排列顺序,根据公元1年是鸡年,将属相以鸡年开头,即、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为第一组,后面都按这样的顺序排列。求公元20xx年的属相,20xx÷12=167(组)……1(年),得出20xx年为鸡年。

  二是根据属相调整公元年,将公元4年作为一个周期的开始,从公元4年到公元20xx年共有20xx年,20xx÷12=166(组)……10(年),同样得到是鸡年。

找规律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教学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我运用猜颜色的活动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什么第一组好猜,第二组猜不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感知规律。导入课题找规律。接下来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感知图中的事物,如:彩旗、小花、灯笼、人物的排列规律。同时也使学生感知颜色是有规律的排列的。创造规律活动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的:原来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创造出更美的数学,更真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学生放手探究还不够,总害怕学生不会,应该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二是钻研教材不够深入,应读懂读透教材,例子举得太少,都局限在颜色里,应让学生感知更多的规律。

  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找规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反思09-03

《找规律》教学反思02-02

小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5-16

关于找规律教学反思03-01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05-29

《找规律》教学反思(15篇)07-18

《找规律》教学反思(合集15篇)02-24

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04-13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