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6 13:15: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不足之处:

  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9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促进能力发展的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它可以对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教学创新等进行真实记录与思考。

  近年来,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成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自我反思成为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现在很少一部分教师会经常自发地反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绝大部分老教师几乎不花什么时间在这种持续性的反思上,长时间缺乏反思的教学并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与教学质量。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由此可见,反思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是非常的重要。

  一、课前反思,有效教学的前提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的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反思就是要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去发展。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为课堂的有效教学作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反思,有效教学的保证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常常会有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他们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调整预设程序

  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对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预料不足,容易造成教学方案的预设情况与课堂教学真实情境的脱节。教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尤其是教学预设的起点低于学生真实起点)是不理不睬,通过“巧妙”的“引导”把学生拽回预设的教案上来,还是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这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如果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发言视若不见,也许学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课堂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体现呢!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组织和引导的课堂教学就要体现“教为学服务”,就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的经验,据学而教,灵活调整教学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当与预设的教案有偏差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反思,敏锐地做出调整,思考怎样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2、调整教学任务

  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义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教而学”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宁愿削减一些教学内容,也要停留一下,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这时教师就要做出深思熟虑地思考,到底应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发展,必须弄清楚一点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时我们教师也可以想,一节课的任务不能完成还有下一节课,但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不是周而复始的。可见,课堂中教师的反思是十分关键的,同时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们教师很好去把握的。

  3、调整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上,教师希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数学的轨道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加以引导、调整学生的思维,使有效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听过两位老师教学“找规律”一课。如第一位老师当时在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超市门口挂了一些灯笼,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其中有两盏灯被一辆停在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老师提问:“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一个学生说:“只有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面对如此生成资源,两位老师作出了不同的应对。第一位老师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对啊!只要把汽车开走,不就清楚了吗?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谁还有不同的想法?”马上有一位学生接上:“我只要跑到汽车后面看一看就知道了。”“可以问站在汽车后面的人。”……教师不断表扬学生,学生不断又有新的想法。第二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这位学生的想法很奇特,如果能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就更好了。认真观察灯笼的摆放,谁能发现出什么规律吗?”学生的思维很快回到数学上来。比较两位老师对教学现场的处理,哪一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呢?数学课的生成,有其基本的要求: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应视为无效的。数学课上,经常有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教师决不能冠以“有个性“的美名加以赞赏,一概用“真棒”,“很好”作糊涂判断,应态度鲜明地进行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失去了“数学味”。当然,这种引导,不是一棍子打死,既要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又要给出学生思维的方向。所以,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要反思学生的回答是否有效,需要老师及时地加以引导点拨。

  三、课后反思,有效教学的提升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刚写完,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它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还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源动力。

  1、总结成功经验

  每次教学实践都会有成功之处,它们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计划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与策略、或是教学方法手段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师生合作成功的范例,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以后教学的高质高效奠定基础。如对“解方程” 教学的反思,每次期末考试,我所教班级学生的解方程正确率都是100℅。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好?我自己也进行了思考:(1)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六条依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2)在教学时要讲深讲透,如教学例2,2x+5.8=9.6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方程,我们先要把它转化成一步计算的方程,左边是乘法和加法,在计算时我们通常把先算的一步乘法看作一个数,利用依据求出,再利用依据求出一步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学了2x+5.8=9.6这样的方程后,学生很快会做解像 9(12+x)=162的方程,而且能理解为什么要先把括号的里面的看成一个数,(这是先算的一步),求出方程的解,通过检验,可以知道这个解是否正确。接下去学例4解方程 5 x—12×3=14时,聪明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道三步计算的方程,我们先要转化成两步计算的方程,再把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成一步计算的方程,最后,直接求出未知数的值。为了避免错误,还要自觉检验。(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记得,有一学生在解一道方程时,忘了把先算的一步看做一个数。通过检验知道了自己的错误,重新进行解方程,得到了正确的解。在教学时,有这样一道方程 1.2x-0.6+3.4=5.2,这是一道三步计算的方程,把先算的一步看做一个数还是不能做时,那么我们就把先算的两步看做一个数进行计算。现在,我们的学生看到方程,不仅能说出解题的过程,而且都能自觉的检验。我想,正因为学生平时养成了这种好的习惯,掌握解方程的技巧,在各种练习时,学生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我们教师平时在教学时应多重视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只求结果。

  2、查找失败原因

  无论教案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趋完善。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对这些内容十分感兴趣,上数学课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就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当然有些学生自己课前已经预习了,我想我的学生真聪明,本来安排两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不到就完成了。而且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正确率很高。我十分得意。第二天数学课我先给学生出了几道复习题。一个是求长方体的体积4道(正确率很高,几乎没有不会的),另一个题目是这样的:下面各图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

  这个题目学生错误很多,有2/3的学生不知正确的结果,这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我昨天的教学是失败的,学生会做题目,而空间概念没有很好地建立。我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a、学生的自我表现积极,我们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对新知都感到十分好奇,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他们会自觉地去预习,以便在课上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前,大部分学生就已经知道了体积计算公式了。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自己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去探索,很早就举手示意回答,生怕让其他学生抢先汇报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课上老师看到学生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以为学生真的理解掌握了,其实,学生们只是很机械地记住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而对这一公式的由来并不是十分清楚,而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又恰恰是在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环节,所以导致学生不会做用1厘米的小立方体拼成立体图的体积。如果教师在推导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不规则长方体,让学生用数正方体的办法来求这些图形的体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食物演示、变化摆放的位置,实现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彻底地理解了新知。

  b、老师不能被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所迷惑,要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认知方面不会完美无缺。特别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以后,学生在小组内得到的结论,一般都是几个优生在主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配角”,一旦优生得出了结论,他们就在课堂中起劲地附和着,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活跃。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能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正确把握住本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并想想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用一种质疑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会稳定住学生浮躁的情绪,才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c、学生知道的知识不一定真的理解掌握。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知道的知识大概有这么几种:(1)自己通过预习获得的;(2)是家长预先告知的;(3)是课堂上从优生处知晓的;(4)是出于自尊,不懂装懂的。真正理解掌握的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可能只是略知一些“皮毛”而已。既然如此,对学生知道的知识还是应该客观的去分析,该讲的还是要讲的。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才是被掌握了的知识。

  3、反思疑难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疑难困惑,放弃它们是愚蠢的,它不是进步的障碍,而是前进的机遇。只要我们将这些疑难困惑抓住不放,积极思考与探索,长期下去,必有意料不到的收获。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便课后细加琢磨,对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如这个学期上了几节课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像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应该来说比较简单,但一节课学下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只有20%左右。自己五年级已教过多年,对教材的把握、理解是没有问题的,每节课都能精心的设计教案,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能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节课下来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为什么学生的作业会如此呢!原因:1、一个暑假,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已忘记了很多。2、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体现在作业潦草马虎拖拉,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目的,根本没有考虑做的题目对不对,没有耐心检查的习惯。3、整数乘法这部分知识不是很扎实。针对问题我给学生复习了乘法口诀表、整数乘法特别是数位对位问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特别强调作业书写清楚、规范,正确率要求达到100%。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我发现学生的作业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够理想。我进一步进行反思,把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细细的分析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乘法口诀背错。2、横式上漏写答案。3、在乘法时进上来的数没有加上去。4、题目抄错。5、竖式对位错误。6、积的小数点弄错。根据这些问题让学生在纠错中反思,作到“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学生没有搞清楚错误的草草订正,下一次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师生共同反思,效果就更好,这几次的作业正确率已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了。只有靠我们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再付诸于实践,才会使我们的教学逐渐进入到新的境界。

  四、评价后反思,促进有效教学途径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同事及家长评价的作用,他们能发现教师自我评价难以认识到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他人的评价中,尤其要重视同行专家的评价。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平时的自我反思,更离不开同事们、尤其是比自己高人一等数学专家的指点。上好一堂公开课真的好难!通过今年上半年一次公开课给我带来了一些教育及自我反思的机会。(1)学生能讲的老师不要抢讲。在上公开课时,老师总是怕学生出错,怕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老是要抢着说。其实,大可不必,我们的学生很聪明,有时他们想得比我们老师还多,有时他们解题的方法比老师的更简便、更巧妙,可以让学生大胆的发言,如有点偏离主题,老师只要适当引导一下。现在想起一些数学大师上公开课,课堂上学生出现了问题,他们一点也急而把这些错误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处理,使生成的课堂更精彩。我想这大概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吧!(2)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是很关键的。如我在试教的课堂上,要学生做智力题,x/12,x是哪些数时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一位学生说可以填6,老师问他问什么时,这位学生想说6除以12等于0.5,我当时没有等他说完就抢着讲。现在,我想应该让这位学生说下去,然后老师可以这样讲,“很好,你刚才是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如不计算你能说出理由吗?”就是引导这位学生用这节课的知识来说理由。老师这样一引的话,我相信这位学生是能说的。(3)教师在课堂上要听清楚学生的发言。在试教中,我让学生说出喜欢把哪个分数化小数?第一个学生说喜欢1/2,因为分子能被分母整除。我当时没有听清楚学生的发言,导致下面几个同学都这样说了。老师如果听清楚了学生的发言,只要说一句“1能被2整除吗?”这位同学会马上改正过来,后面的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毛病了。教学永远是一门艺术,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善于接受数学专家的指点,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五、反思后反思,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而在整个教学活动结束后,老师也应对自己教学行动中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判性反思:新课程要求教师能灵活地、有创造性的安排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教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教学后教师应反思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能力;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反思;教师应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评价调控能力等等都值得反思。“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的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新课程的有利保障!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只有不断地思考,才有进一步的探索和成功。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本期中我担任了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下面我谈谈自己这个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练习。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加强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笔算。

  学生在四年级上期时已经学习了整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一学期过去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等等,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

  一、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学习。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二、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在本期中,我发现我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谓的“懒汉”,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虽然经过一个学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希望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针对这些问题,拟定了以下改进的措施:

  1、要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鼓励他们,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期已经结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磨课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一课,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围绕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而脚踏实地的设计,引领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天地,绝不讲求表面的热闹,没有一点花架子。导入环节,我们进行了多次修改,开始是“跷跷板”的引入和“谜语”的引入,上了几次总觉得不合适,好像是为了新颖而引入没有实际的意义,最后在组长的提议下又改为了直接引入:孩子们今天老师跟你们一道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这是一架----(天平)谁知道天平是干什么的?你们了解天平吗?

  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指针指在正中说明左右两边的物体怎么样?指针偏向左边说明什么?偏向右边呢?这样的设计,我们觉得更加有效。探索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一个必有的环节,但是组织不好既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会导致课堂无法调控。在第一次试讲中由于小组学习没有组织好,所以导致了整节课没完成教学任务。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讨论,最后设计了“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数学式子,如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可以吗?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大屏幕上的活动要求(1、先从信封里拿出式子在卡纸上摆放整齐,2、然后讨论出分类的标准,3、最后按讨论的标准分一分。)下面请同桌的两个人为一组,活动开始。”小组学习活动,很好地完成了合作探究的任务。最后的练习环节是我们组本次活动的主题,要体现练习的有效性,我选取有针对性、典型性的练习素材,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有效的探究活动,就是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从自己动手实践中归纳出结论。本节课重点是方程的意义,我大胆的改变了教材编排,通过学生观察天平图自己写出不同的数学式子,我安排了这样的活动:1、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数学式子,如果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可以吗?2、刚才由于选得标准不一样所以分得结果也不一样,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等式。请同学们把不等式放进信封里,把等式进行分类?通过对式子进行一次一次的分类,层层推进从而得出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都是孩子们自己参与,亲身感受,不是硬塞给学生,而是采用逐步渗透、深化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防止了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通过合作与交流拓展思维。

  三、“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设计有效的练习题目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层层递进,不断提高。体现出这样几个层次:巩固练习题——判断技巧题——实际应用题——拓展提高题。通过基本巩固练习题、判断技巧题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中对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和等式的关系的掌握情况。在基本练习第一题后我设计了一个画图题,用图形象的表示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在练习这个题时每个班都只有几个同学能完成,后来我想既然达不到有效练习的目的干脆就取消这个题目。

  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还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出示了我的重庆之行,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找出方程。然后又设计了两个拓展提高练习题目,这两个题目也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优良品质。

  这次磨课过程,是我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通过磨课,我们知道了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方向;通过磨课,我们创造了最合理的教学设计;通过磨课,我们创新了教学理念;通过磨课,让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曾有过喜悦、有过困惑、有过担心,值得庆幸的是每学期区里都组织新课改的培训,对于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无疑是指明灯,再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改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课改的全新理念带给我们全新的课堂生活,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课改的心得。

  一、对运用教材的总结

  1、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情境进行适当的重组。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的采用一些有形素材,充分的利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例如:教学"第几",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几个学生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猜第5个小朋友是谁,然后让第5个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学们猜的是否一致。还有在学习《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节“数就在身边”的数学课。(1)让学生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或手机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2)搜集有数字的诗句;(3)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自己坐的位置。学生完成这些题目时,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他们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从描述自己座位中区别了第几和几个;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的排列不同,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有学生搜集的有数字的诗,念起来琅琅上口,又能启发儿童认数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中又领悟到了数学的奥妙。

  再如在教学“分类”时,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有大堆零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明白学习分类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分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再通过大家齐动手整理教室,自己动手整理书包,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也养成了整洁爱美的良好习惯。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2、巧妙处理教材,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新课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例如:我担任一年级教学时,由于学生小,难组织,学习效果不好,但如果将童趣引入课堂,如果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谜语、游戏引入课堂,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先行教材有很多插图,但他们是死的,不会说话的,如果教师上课时赋予它们以内容,赋予它们以声音,它们就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对学习方式的改变总结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中,鼓励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对学生评价方式改变的总结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要求就是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因为一成不变的评价方式刚开始能吸引学生,时间长了就会像一杯白开水,变得没有味道,也不会再起到积极评价的作用,只有不断变化出新的评价方式和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

  的兴趣要求,是学生感觉到课堂永远是新鲜的。新课改中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中的唯一评价者,所以班级里的小组长和全体学生都是评价者,他们的参与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在评价中我们还渐渐发现,我在课堂中使用的评价用语学生都已非常熟悉,有一部分学生还会自己使用了,经常用这些语言来评价别人的展示,会在课堂上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同时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就是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除了课堂上的“小老师”的角色的出现是评价方式的改变外,还有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也是新课改的变化,比如我在班里设立了“金口才”、“合作奖”、“纪律奖”、“卫生奖”、“劳动奖”、“作业奖”等,尽可能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课改的一点心得,但是自己离课改的目标还差很多,虽然自己参加了多次培训,看了不少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有时存在着只求形式不重本质的“表面化”教学的倾向,为了课改而课改。

  倾向一:为了情境而情境。有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倾向二:为了活动而活动。在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很多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教师没有发挥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倾向三:为了方式而形式。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时,很多学生都在应付“讨论”,根本没有进行思维交流和碰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倾向四:为了表扬而表扬。有时课堂上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我就说“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我都给予了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也是同等对待,只是为了鼓励而表扬,没有达到实效性。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找到自身的不足:自己的教育观念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这些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总之,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比以前鲜活了:教师的教学密切联系生活了,重视创设生活情境了,舍得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了,……。当然我们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困惑、困难,但只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就会越来越近!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7

  本月聆听了数学组教师的课,他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完美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情景创设走入数学世界

  教师在一堂课中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与生活情景相连的导入,便能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商”,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奥秘与乐趣。如:在听初一数学第六章第一节有序数对中,教师把学生所在位置用行与列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在熟悉周围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有序数对及它的作用与意义就呈现出来。

  反思:把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引入数学之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所学知识更易理解。

  二、由点及面,扩展式教学益处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现有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联想思考,把问题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如:初三复习课中《二次函数与图形面积问题》,教师给出例题:已知函数y=__^2-6__+8交于__轴于A(2,0)B(4,0)两点,与y轴交于C点,求三角形ABC面积?在此题的基础上,教师拓展了三个问题(1)求顶点P及三角形ABP面积?(2)抛物线(除C)是否存在点P使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D面积相等?(3)抛物线(除P)是否存在点Q是三角形ABQ与三角形ABP面积相等?反思:新旧知识相辅相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

  三、由考点出发,实用性强,引发学生兴趣

  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教师从往年常见考点出发,把问题分类研究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如:初三复习课《二次函数十大考点》一课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时提出十种类型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1、求顶点坐标

  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交点坐标

  3、判a,b,c及代数式的符号

  4、一线四点

  5、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

  6、借助抛物线性质求系数值

  7、根据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8、二次函数求最值

  9、二次函数考点应用

  10、与二次函数相关的存在性问题

  反思:用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体系,明确考点,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实际走入数学,后再投入回实际

  数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提出各式问题抽象而成,深入研究解决后再用于生活,这也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如:初二《函数及其图象》一节中,教师从一句描述新疆气候的俗语中引出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之后同学生一同研究了如银行存款等生活问题,体验了函数自变量与变量概念的产生过程。最后用新学知识把先前的问题一一解决,首尾照应。

  反思:数学课堂上不应该只关心数字,更应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多地让学生感悟问题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节课,我们都能上,但不是所有人都会上。一节课的教学质量高低,不仅仅是与一名老师有关,它更关系到那些学子们。通过这次听评课,让我反思良久,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把各位教师优秀的授课模式与技巧恰倒好处的运用到我的课堂中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更多的莘莘学子服务.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8

  今天我讲了《图形与变换》里的《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一课,在备课时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题引入时我用了数学城堡闯关的形式来惯穿教学,还特意在多媒体中出示了会动的卡通猪和卡通猫来当主持人,学生们的眼光一下子就集中了,全都聚精会神的看着大屏幕,这时宣布闯关开始,出示第一关:考考你的记忆力!(在这一环节我利用简笔画的特点,在电脑中做几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图中有角吗?哪个是直角?由于简笔画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找角的兴趣很高,很快就找到了。接着我又让他们找一找我们周围的直角。)

  这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回答的也很好,于是小猪胖胖宣布进入第二关:看看谁最细心!请大家仔细观察学具上的这些角,你们能把它们按一定标准分一分吗?四人小组开始活动。经过巡视我发现学生很快就把这些角分成了三组,我一问原来他们都知道要按直角、锐角和钝角来进行分类,大多数学生已经都知道锐角和钝角了,于是我直接剩掉了起名字这一环节,直接进入了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总结与判定方法的教学,节省了不少时间。

  第三关:谁的眼睛最明亮!!这一关是在主题图游乐圆中找角、猜角、量角,四人小组的同学每人选择一种游乐项目进行以上活动,然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成果。最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汇报、交流。这是整副图的角都被找到了,学生们很有自豪感。

  第四关:比一比,谁的手最巧!在这一关中我设计了4人小组合作:请用不同的方法展示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做不同的角时,大家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准备好的学具或别的物品,动手折角、做角、画角或拼角。这是课虽然已经进行到了尾声,但是学生们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最后,我选择有特色的小组的作品进行了展示。

  这时,下课铃响了,多媒体又出示了卡通猪胖胖和卡通猫菲菲宣布闯关结束。虽然下课了但是孩子们的热情依然不减,都纷纷拿着自己的作品来向我展示,在得到了我的肯定之后都纷纷露出了满足、自豪的表情。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9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小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切实需求,针对学生实际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有时会遇到一些困惑。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要想进行课程改革训练,就要不断反思,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方式形式化

  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现代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协作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合作学习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固定的学习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大。

  2、教学情境设置牵强

  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习惯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如今,很多老师了解到数学情境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比较麻烦,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化繁为简,没有根据实际情感来对情境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比较牵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实施措施

  1、主动学习方式的建立

  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性的教学模式,就要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中,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合作学习。如果我们在开始就给学生分好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我们在进行合作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老师可先留时间让学生来回顾一下如何运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求面积方法,再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再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和交流,我们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自我总结,以小组长为核心来讨论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以及合作能力。

  2、合理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融入一种学习环境中,这样学生不仅把学习当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也可以学习知识。还有就是情境创设的功能可以把一些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比如,我们在进行“6、7的分与合”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周末的中午,小风和父母去儿童游乐园玩耍,感觉那里非常热闹,因为在游乐园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设施,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具来卖。小风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气球,爸爸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有3个是红色的、2个橙色的还有2个蓝色的,但是后来有一个蓝色的气球飞走了,老师问,小风的爸爸一共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飞走了还剩下几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能够快速地计算出数字,这样就能提高正确率。其实,老师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让复杂的环境变得简单,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适当的评价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会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多数会对学生进行肯定,但是这样过度的肯定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让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做出反思,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语言一定要中肯,不要出现歪曲事实或者语言失真的情况,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锐减。

  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小学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也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新课改发展的基础上,数学给课堂教学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给整体的数学发展过程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边钻研边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要保护好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诸多弊端日渐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从整体看来,教师的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现象依然较为普遍,方法落后,以教代学、以讲代学,以细代精,以灌代导。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主动性差,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验,学习盲目性大,缺少计划总结和反思。数学的教学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教学谈谈自己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课前做好预习与检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就要做好预习与检查,使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预习就是教师根据第二天的教学内容设计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内容分为三部分:学习目标、预习指导、预习检测。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本节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预习指导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习新知识。预习指导要明确预习时间,即要求学生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进行预习,也就是说要限定预习时间。预习检测就是利用一些简单的练习让自己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找到自己预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二次根式的乘除、加减运算,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比较感兴趣,但是不太理解;对学过的整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比较熟悉,但是不感兴趣。因此在编写自学提纲时我就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计自学提纲,这样可以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学习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和乘法公式在运算中的应用。

  二、教学中加强交流与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展示与交流,包括一对一交流指导、组内交流或指导、组间交流指导。这样不仅解决学生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暴露学生预习后存在的疑、难和错等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了交流与合作;而且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点拨与提升具有针对性。

  在交流中坚持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交流、学生没有充分思考不交流、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思维障碍不交流、组内能解决的不进行组间交流。在展示中坚持做到:展示的参与度要大,要合理将教室内的黑板分割,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板演;要充分暴露学生预习中的错误问题、共性问题,不做表面文章,不掩饰矛盾;展示后的结果要及时点评、及时表扬。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我先利用组长检查汇总学生的错误之处,上课时让做错的学生进行板演,在板演中暴漏出学生的错误之处,然后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在组长带领下进行更正,在错误的学生理解之后出示类似问题进行板演,不会的学生再次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就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

  三、适时进行精读点拨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预习检查、学生交流展示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找出错因、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想、做、说,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上升为经验或方法,指导运用。这一环节既是面向问题,又是讨论问题;既要解决问题,又要指点方法;既面向全体,又分层提高;既要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又要通过分层训练,使中等以上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使更多的学生能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备课时对需要点拨的问题进行预设,把握相关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对交流展示时生成的新问题及时分析归类,引导学生解决。在点拨讲解中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核心问题必讲、解题思路数学方法必讲、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必讲;"三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能解决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发现学生错误的原因一是计算时思路不清晰,二是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不透彻。我在点拨就重点强调解题的思路和如何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上,这样就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四、做到及时的巩固检测

  每节课利用10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题要典型紧扣当堂课的知识点,要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或拓展题。测试题由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点后进生学生完成检测题。教师可以组织组长交换检查批阅,教师抽取部分后进生和中等生进行批阅,对批阅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对完成较好的和学习有突破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了解检测题完成情况为课后辅导和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总之,在上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的进行精读点拨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的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1

  对我挑战性最大的是低年级的教学,因为我很少接触低年级的学生,责任促使我做好工作,付出就会有收获。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但出现了一个问题让我很头痛——如何与学生沟通,曾经出现我在台上讲得嗓子冒烟,部分学生一脸茫然,所以我尝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另外,我很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分类》这一课中的“做一做”时,大多数学生都分苹果、梨和桃子三类(3个苹果,3个梨,3个桃子),这时,有个学生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说她是按图形分类的,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她说:“有3个三角形,3个圆,3个正方形,共有9个图形。”我当时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这幅图还有不同的分法,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不同颜色来分类。还有就是加强学生的数学体验,例如在学习完加法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让他们自己举例子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进行计算。这是一个再体验的过程,是之前感悟的延伸,它促使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体验运用加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2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际有效的学习,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学习中来,使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改革了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比如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能再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反思合作学习

  随着课改的深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频频亮相。细细反思,观念与行为之间总有那么一段距离。问题种种,都涉及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切入口,以小见大,以点触面,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

  反思一:对教学情景化进行了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而许多老师却对教学的情境化进行了简单的理解。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内容以“谁的包裹多”替换了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两幅逼真的动物对话图引入,很有趣。题目的确很有创意,而老师在上这一节公开课是为了创设情境,这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手机突然叫起来(老师们都很惊讶,这样的公开课还带手机,心里很纳闷):喂,是老牛……,是小马……

  原来是一段老牛与小马的对话,听课的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对这样的情境设计,我们不妨来做一番探讨。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老师为了搞好教学的情境设计,费尽了脑子。

  其次,需要反思的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位老师的设计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结果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过度吸引,而不能理性的进入学习,使得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老师为什么要搞这种“冥思苦想”似的教学情境化设计?我想他们似乎认为:

  如果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这其实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理解,以“生活化”、“活动化”单纯冲淡“数学味”,其实即使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请同学自己扮演角色来设计情境也比这个设计来得好:因为学生的扮演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

  反思二:知识获得过于强调探索过程

  数学思想的形成,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学生习得的思维经验,其中的一个关键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所以教师应当采取妥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开展正确的学习活动。所谓妥善的引导必定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它可以是一种启迪,为迷路的学生恰当地辨明方向;也可以是一种激励,为畏难的学生点燃精神的火炬。然而,部分老师仿佛认为知识的获得只能寄希望于探索的全过程。

  反思三: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倡导合作学习与交流互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此而诞生的合作小组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建立自信,认识到数学的科学、应用和人文价值,从而树立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合作学习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滥用的普遍情况。教师开展合作学习,单凭自己的愿意,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合作,而不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把握好合作的最好时机,导致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反思四: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

  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课改中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所以,现在只要是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好像觉得这节课准备的不充分。特别是教坛新秀评比、优质课评比。应该说给我的印象是:教师们课件制作水平很不错。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的制作中,许多老师还适当的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但美中不足又引起我的思考,教师似乎成了课堂教学的奴隶,而多媒体教学程序的粉墨登场,却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

  有这样一节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课主要介绍我们生活在充满对称的世界之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的轴对称,应该说这个老师收集了许多图片,老师也确实想把这种美带给了大家,教师想尽可能把生活中的轴对称展示给学生,所以在课件的导入上就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但是由于欣赏的时间太长,学生只顾看那么美丽的图片,完全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搁置一边。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淡化了师生的默契!学生的一个眼神,老师的一个微笑都已经淡化了,而让多媒体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已至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意,走到了多媒体教学的极端。

  在教学与听课的过程中,更有很多老师喜欢在学生思考问题、合作交流时,让音乐在教室里回荡,而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就不得不把声音提高了八度,这时候的教师让人感觉很吵、烦。有时候课件里的音乐,竟然掩盖了教师的讲课声。实在是鱼龙混杂,扰乱视听。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题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要把握好运用的“度”。运用得好,会让你的课锦上添花;运用得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

  总之,新课改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给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空间,我们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来支持和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课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3

  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用牙签棒搭正方形游戏引入来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搭正方形,然后讨论回答: 1、按图搭正方形2、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牙签根数之间的关系

  3、写出n个正方形需用的牙签根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 4、展示成果,组间交流总结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现、交流、评议,教师鼓励、支持、启导,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面对他们的研究,突出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一般性,对比用文字、用画图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并指出在学习完本章书后你们就会明你们所得出的式子4+3(n-1)、2n+(n+1)、4n-(n-1)都可以化简成为1+3n,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新理念。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4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具体看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

  【摘要】反思是一面镜子,它能够照出我们的错误,让我们拥有改正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数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虽然初中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新改革的重要性和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教学思想观念落后、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与解决对策进行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反思

  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数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重视,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对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1.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

  1.1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虽然初中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新改革的重要性和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模式,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一直只能被动接受教学,久而久之,不少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倦,这无疑严重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果教师无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那么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

  1.2 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数学学科实际上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尤其是一些具有实践性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近年来的中考中,也出现了大量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但是,部分教师依然在延续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致使学生缺乏探索兴趣。只有教师主动提升数学理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才能够有效发挥出数学教学的作用。

  2.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重构模式

  2.1 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教师应该努力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也是教师最直接的一项角色特征,新课程强调教师从传统的灌输者、传授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多鼓励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独立性、进取性和主动性。

  2.2 创设出生动的学习环境

  著名的教育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作为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前精心的准备,以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创设出生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探究新知识创造出最佳的阶梯。学习环境的创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游戏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的成果。

  2.3 创设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平台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现 ‘再创造’,也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多给学生提供经历数学探究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活动,学生不但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从实践中来,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基本合作技能。在合作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修正、质疑,享受了结论由雏形到清晰的探索与合作的情感经历,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

  2.4 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实现师生成长的关键环节。强化反思,实现知识升华,是人们以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结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数学教学反思,是师生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学习数学的规律,学习数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对经验的认识,发展自我的学习水平合理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师生对自己教与学活动的反思,可以促进知识内化,启发新知,发展智慧,提升素养。对教师而言,新课程教学是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正处于不断摸索、尝试、实践的阶段,反思新课程的教学情况,总结规律,不但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的反思主要表现在教学前反思课堂的设计;教学中的反思-具体的实施;教学后的反思-过程中的得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也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思改变传统教学中仅由教师归纳总结重难点知识而忽略学生自身反思和体验的状况。

  3.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与学生的定位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只有同时用力,同一方向用力,才能够共同前进。所以,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应当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初中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马利明.一把钥匙能开万把锁吗——谈课堂教学的“模式化”问题及几点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xx(07)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篇08-21

教师课堂教学反思08-03

体育课堂教学反思07-23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0-19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10

数学教学反思《租船》07-27

镜子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0-01

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08-15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