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3 13:19: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1

  读过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本文是一篇诗情盎然的借景抒情散文。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其风格较朱自清初期诗文有很大变化,没有了像《背影》中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代之的是鲜明的新鲜格调和欢乐情绪。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意的笔调,细致描绘了大地回春、春花烂漫、鸟鸣蜂飞蝶舞、细雨滋润万物、人们沐浴春光的美好景象,赞美春的生机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勇向前,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诗情画意相融相合。

  为何不在语文课上描绘春天。歌唱春天呢:

  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引用绘画,唱歌,名曲欣赏,配乐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学不仅用五彩画笔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天,还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像百花争春、轻风唱春、烟雨润春等;还有的同学唱《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声》等。这样通过学科整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嗅、触等各种感觉器官去用心体味春天,达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会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本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感,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读赏结合。

  同时,课文内容较为浅显,适合互动、点拨式教学法,在点拨、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赏析写景文,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告诉学生,一切的答案在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要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枯燥,也不难,自己也能够进行分析,甚至总结出答案来。

  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自读、互动、研读课文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⒈课文写了哪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⒉按照小组进行分工,学生进行自读,找出认为非常好的句子,说说其妙处及作用。

  ⒊同组里进行交流,形成共识。

  ⒋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读仔细,不能停留在表面。

  5、班级交流、互动。(教师加入讨论,适时引导。并简单板书。)

  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这次《春》一文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可以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连网。语文作为母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课程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观念转变到位,教学实践到位,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犹如春天般生机盎然。

《春》教学反思2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春》教学反思3

  《武陵春》选自《李清照集校住》,本词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痛苦和不幸颇为震撼人心,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悲音之美。这种心境,作为初三的学生很难融入其中,从教学前教师的困惑至教学中出现的冷场,课后反思,觉得力挽狂澜,扭转课堂乾坤的是教师适时的动情范读,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而后学生自由诵读则让他们渐渐触摸到了诗人的心灵。

  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习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

  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

  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老师又不给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的回答异乎寻常的精到、精彩。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风住尘香花已尽”的“花”的意韵指向时,把“花”理解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时,这答案虽超出了原先的设想,但我认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蕴指向原是“华”,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华已逝,但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他认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后看到花尽,联想到丈夫的已逝,应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当即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带有学生的个性又不脱离文本的回答充满了课堂。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春》教学反思4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境交互,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

  江南春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或查资料,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习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习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春》教学反思5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有积极的意义。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及音乐中隐含的情感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感到音乐的乐趣,也使学生更能学、会学、想学。

  思考问题:

  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组织好学生合作学习,提高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片断回放1

  以第六册补充歌曲《嘀哩嘀哩》为基础我设计了音乐综合课《春》,我的教学设计目标是以春为主线,综合美术、诗歌、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让学生以音乐为基础,运用歌、诗、舞、画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体验感受春天,表现春天,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春天的美好表现,从中体验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过程:首先、由春天的诗导入;其次、敲春天的鼓点、学唱春天的歌;最后是请学生合作创编节目,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春天赞美春天。在教学法过程中前两个步骤都完成的非常的顺利,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步骤“合作学习,创编节目表现春天”出现了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合作交流,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编。虽然在合作交流时学生能自由的选择合作伙伴,并能积极讨论,众说纷纭,可在十分钟后的现场表演中,很多同学却还是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他们对这一活动表现不是很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有兴趣,也创编出了节目,但节目质量不高,对“春”这一主题表现不明确。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春》教学反思6

  教《春》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放开学生的手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此类写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重视纯理性的分析,而轻视学生的认知和心理体验。教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味,从每个句子的结构修辞到每个词语的妙用,从语言特点到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听说读写”,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大多数人的共识,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割裂了这四个方面。习惯上,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只是把一篇文章整体感知后,再把课文内容分析给学生听,把听说与读写割裂开了,而忽略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春》教学反思7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收获良多。

  一、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二、让学生多思考,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三、课后作业既紧扣课文,又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春》教学反思8

  观摩完朱慧敏老师的课,觉得无论是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执教水准,的确有大家风范。尤其是课堂设计,让人有一种“一千堂课有一千种教法”的感叹。

  (一):独辟蹊径,思路新颖。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敢于突破条条框框,不在走我们常走的“找出几副图一一品析”的老路,把重点放在以“春天“之美与文章《春》之美为主线,然后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二)拓展课堂空间。语文课“功夫在课外“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向这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朱老师巧妙的跋文学常识,古诗积累融入课堂,‘抓住一点波及其余”,收效较大。

  (三)巧读多读,形式多样。语文课贵在多读,特别是散文更要多读,朱老师的课灵活采用范读,自由读,点读,朗读竞赛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中自己体味体会。

《春》教学反思9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春》教学反思10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就可以了。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春》教学反思11

  1、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课堂鲜活起来,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古诗学习往往比较抽象、含蓄,学生的学习若脱离了想象、画面,就比较枯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鲜活的画面、直观的感受,反复的听读、吟诵,会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会,还会增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上课,让学生在图片中找诗句,在短片中感受泰山的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不仅更直观,而且更易于学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激起了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在转入《春望》的学习过程中,也用多媒体创设就情景,介绍背景,在情景创设中,同学们仿佛也走进了那个动乱的年代,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让学生更易理解诗歌,更易于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2、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引导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诗作风格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杜诗“诗史”的特点,印象也更加深刻。

《春》教学反思12

  1、文本解读其实很细,对散文文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应该是清楚的,但未充分设计学生活动。因此第一课时课堂较为沉闷,自我感觉很累。于是第二课时,我开始改变教学方式。

  2、怎样在小组中展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在学生赏析完自己喜欢的句子后,我的补充似乎不合适,应该让学生充分说完,最后再来补充学生设想到的但又十分重要的词句,我的补充打断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是在拉着她们向我跑。

  (2)学生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评注自己喜欢的地方,学生明显不适应,根本原因是不会。批注后我直接指名回答问题,举手的不多,很沉闷。这节课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

  首先应该对批注进行示范,教会学生方法。

  其次在批注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其实这也是全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词或者句子体会藏在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我在第二课时这样践行,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学习效果都很好,并且生成了许多让我惊喜的火花。第一处杨培藩同学将鸟儿的歌唱与清风流水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联系起来,说从这里感受到春天里和谐的美,很富有诗意。我狠狠地表扬了孩子,能有这样的体会,是孩子真的沉进文字中去了。第二处是于林嘉同学将这里进行对比阅读“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曾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孩子说,写笼上薄烟的朦胧大地就是为了突出树叶的绿和亮,以及生机勃勃。我觉得刚进初中的孩子能用对比的方法阅读,能这样想,已经非常不错了。大大表扬孩子那是必须的。

  3、本单元和本课重点是教会学生赏析语言。学会抓词和句,学会通过修辞赏析语言并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本次课达到了这一目标,更潜移默化的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4、朗读不太够。尤其是孩子赏析最精彩的地方,老师应该停下来指导朗读。经历了两届初三做题讲题模式,好久没细细教课,还真是忘东忘西。

  5、除了教一篇课文,还要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资源。尤其对新的语文教材,由一篇带多篇,拓展什么内容,如何拓展很考验老师的智慧。我拓展了经典的古诗八首,现代诗两首以及两首歌曲。学生背诵了《摸鱼儿》和《春景》,并朗读了其他经典诗歌,大致体会了情感。

《春》教学反思13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放映“成都杜甫草堂”的图片及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目的想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情况。

  在“朗读诗歌,把握内容”环节,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将学生带到诗歌的情境中,更容易感受诗歌的意境。在听配乐朗读之后,采用齐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接着让学生将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书写加以巩固,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注重引导学生要重视课文注释,为解读诗歌内容排除障碍。同时,借助多媒体标注诗歌中的疑难字词的注音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文难点,以便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两两交换互读,听者闭眼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说说画面特点。这其实是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环节,重点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的诗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最后,在学习整首诗之后,不仅让学生尝试背诵,还动笔默写,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背诵默写”,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赏读诗歌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更深刻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也拓宽阅读面,提高语文素养。

  但这节课跟以往的课不的是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施教学。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一般只能应用做到放映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教师在授课时容易受到课件的牵制,而容易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展示图文,播放影音文件,还可以进行编辑、录音、保存文件等。这样,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提醒学生注意。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进行展示讲评。本节课上,利用了白板注释功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难字词进行圈注,提醒学生注意。并且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运用白板书写功能,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次课之后,我经过反思发现,在本节诗歌赏读课中,我还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来提高我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学生默写环节,我只是让学生在两边的黑板上默写,然后进行修改。没有运用电子白板,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默写,教师再运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学生默写的诗歌进行批改、纠正。同时,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各小组同学默写得100分的练习展示出来,一来可以让同学们看看大家默写时的书写是否规范;二来,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性作用。

《春》教学反思14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习,我要求同学们读熟课文。一上课,我试着让同学们集体背诵,本意是提高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估计学生最多能背诵两三段。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把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了。这样以来,我与同学们一起很快把课文的整体思路梳理了一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图画。然后分工协作:每个组负责一幅画面,品读、理解,之后在全班推荐。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一会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品读。

  在品读“春草图”时,同学们能准确地分析“钻”“偷偷”等词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示力的句子。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就不应该在上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谜藏”。他说:“我们应该关爱生命,维护环境,课文中的那种践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让我觉得不太妥当。”同学们听了,一致认为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也很多篇他敢于对课文提出异议的勇气。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很欣慰,于是联系写作时代背景,针对这一个问题给了学生恰当的解释,同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思维的严谨。

  “春花图”里的几个优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这句里的比喻与排比手法让学生很感兴趣。“闹”、“散”字的妙用也没有逃出同学们的眼光。

  在品读“春风图”时,一位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句没有提到风,怎么放在了“春风图”里呢?经过考虑,一位同学解答了他的问题:“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我们不可能直接来描写风,只能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写春风,这一句写的是声音,是风把声音穿到我们耳朵里的呀!”这样的解答同样赢得了同学的赞赏。

  在小组互相学习推荐中,时间很快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我想:下一节课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地方。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沛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考虑、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发明思维能力。

《春》教学反思15

  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往教古诗,用个不恰当的说法,就是“简单粗暴式”的——关键词的意思一讲,诗意一抄,主题思想一写,就背去吧。本期正好借学校组本教研的东风,定下了古诗词教学的教研内容,也想借机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二、认真备课对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这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欢比较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文章,对于诗歌一直认为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好教。最先开始,选了小课上这首诗,心里总认为,一首诗28个字,30分钟讲绰绰有余了。没想到,课一上就放开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钟时间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后,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惊觉,原来古诗也有这么多可讲的!也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

  因为我的这堂课有大量的过去学过的古诗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备课之中,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古诗文的一种复习和重新掌握。

  三、认真备课后,在课堂上更为游刃有余。

  以往上课前,也会熟悉教材与教案,但因为常规的课堂也就显得更为随意些。有时候,一下发散了,可能就会扯得很远。但这份教案,因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记得熟了,因而对课堂的掌控,对重点的掌控,对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更为主动,站在讲台上都更自信一些!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

  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老师们也诚恳地给我指出了。

  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对我自己而言,这真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的诗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即使有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能打破呆板的模式,上好一节哪怕是有不少缺陷的课,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07-24

成语教学反思04-02

假如教学反思09-18

猫教学反思09-17

《风筝》教学反思09-13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9-11

利率教学反思09-06

山雨教学反思09-05

海燕教学反思09-04

桥教学反思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