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30 11:07: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语文教学反思1

  期末成绩均分84.37,比四班高出4分,比第一名低4分,语文教学反思。批改试卷的老师和同年级的老师都夸赞:我们班进步很大。接任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这个班均分倒数第一,比其他班低十几分。如今能取得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我反思这一学期对语文教学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不但没特别做什么,语文课还少上了几节,要么是排节目,要么是参加活动,交给数学老师了。我们班的后进生两只手抓都抓不过来,我哪有精力一个个给他们补缺补差;我也没有像数学老师那样经常耗在班上一个个面批,也没有像英语老师那样经常把后进生带到办公室补。只是偶尔象征性地惩罚不写家庭作业的。应该说,我骨子里就是“懒”教师,从教以来,就厌恶把孩子拎到办公室训斥啊、补作业啊.......

  看上去,我什么都没做。但我也的的确确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在学校的时间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了。应该说,都渗透在与学生点点滴滴的互动中了。通过这一学期我们的学习成绩,以及这几年的思考,我肯定:让学生健康(包括心理)成长,提高学生的成绩,绝不是靠教师整天耗在学生身上,不是经常把学生拉在自己身边补缺补差,不是一对一面批,也不是大量题海战术。这些只能起到一点点辅助作用,把握不好,反而抑制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厌学。内动力激发出来了,这些教学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语文教学反思2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唤起学生的美感意识。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交流对话的时间。课堂上教师真正俯下身子耐心倾听,才能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精彩对话,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那么,老师的“讲”在何处?答案是在学生的知识“盲点处”,如“诗人笔下的白桦为什么这么美”;在学生学习的“浅海区”,如“把小标题拟得更有美感”。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品读、赏读的时间,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课堂上真正还学生“熟读深思”,才能换来“子自知”。无论是初读,还是再读,或是反复读,都要让学生真正读进心里。在读中熟悉内容,领悟情感,升华主题,品味匠心,从而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学生读得不流畅,再读;学生无法表达自己,再读;学生欲言又止,再读;学生有所共鸣,再读…读,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研读的时间。本课的研读放在拓展阅读上,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理解,丰富了教学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也与课后知识巩固呼应。

  语文《白桦》教学反思7

  一、优点:

  1、关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比较新颖,能够较全面考察学生预习情况。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提问,体现了教师的导向性。

  3、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比较恰当。仔细读书,作批注,实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长文短教。

  4、学生汇报中的亮点,能够及时抓住。

  5、教师适时引导,加深课文的理解,实现教师的“追”。

  6、练习的设计比较有效。全面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中人物品质,升华学生情感。

  二、不足:

  1、学生能力培养不够,每个问题仅仅局限一两个学生回答。

  2、“白桦林的低语”“低语”些什么?开课的问题,最后没有收回来,虎头蛇尾。

  3、教师板书字迹不够工整,不能体现指导性。

语文教学反思3

  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学校同事的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和不足更是不容回避的,现反思如下:

  课堂上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有客观公正的评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也常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常有许多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这个时候为了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往往对这些答案全盘肯定,统一说个好,造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反思:

  (一)这些答案都是十全十美的吗?这些答案就不存在问题了吗?指出不足,就一定伤学生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笼统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所以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不足。的确,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待、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语文教学反思4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初步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关于本文解析,我主要从重点词语入手。

  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意思,并延伸到生活中去运用,还有哪些是无边无际的,学生说出了(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接着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对话。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两次,这两次的笑是有区别的。文中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这在为学生最终了解文章寓言作铺垫。

  (二)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评评理谁说的对谁说的错,青蛙错了会怎么改正?并且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青蛙听了小鸟的劝说,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让学生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初步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但由于对统编版教材不太了解,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师的问题有点繁琐,学生朗读、思考、对话的时间不充足,对课后习题的体会不深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考虑统编版的整体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综合考虑人文性和语文要素的要求,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争取向新理念下的四有课堂迈进。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2《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告诉学生看问题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教学时,我是从三次对话入手,抓关键词,理解文本,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在教学中,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我随手画在黑板上的简笔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指出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从“一百里”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天的无边无际;理解“无边无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让学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觉得还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笑”。“青蛙为什么笑了?”学生的回答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却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觉得很好笑。”“青蛙以为自己是对的,它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吹牛皮,觉得很好笑。”“那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天天在天上飞,明白天有多大,听到青蛙老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觉得青蛙很无知,小鸟无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里的青蛙看到却只有井口那么大,还不相信小鸟的'话,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虽然学生们的总结很稚嫩,但是经过教师的梳理和归纳,学生在回答“学了这篇课文的你懂得了什么?”难以理解的寓言就顺理成章的从孩子们的口中说,“我懂得了我们不能像青蛙一样,整天坐在井里看天,而就应跳出井口看看外面,这样才能不被别人笑话。”“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样就太可怜了。”“我们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错了,还不听别人劝告,自以为是。”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这只可怜的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潜力和合作潜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欣赏情,传授情,感悟情的过程。

语文教学反思5

  第二单元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分别安排了《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主要是让学生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从而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通过演讲稿的形式表达出来。可想而知,“爱国演讲稿这两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下笔,没有丰富的材料支撑,一篇好作文很难凑成。于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课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爱国人士的资料,再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述在学习《中华少年》一课时,我再次发现学生的课外积累非常欠缺。《中华少年》是一篇诗歌,这个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读性。然而,在讲解时,学生并不了解,所以讲起来比较费劲,即使他们读得很起劲。因此,我又让孩子利用周末去查找了“四大发明、汉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飞船”等资料。也刚好,我翻阅《社会与品德》一书时也发现第二课题适合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因此也提前将这一课题让孩子学习了。该有的材料有了,怎么让孩子写好演讲稿呢?在张老师的建议下,我布置孩子回家抄一篇优秀范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学习范文的写法,再配合以前搜集的材料,让孩子先确定演讲的一两个观点,然后再将相关的材料模仿范文进行改写。这样一来,学生的写演讲稿的热情很快调动起来,一节课没能完成,他们要求再给他们时间完成。 根据查阅作文的情况,虽然发现有些学生由于对材料读得不透,出现材料安排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出现笑柄,或者混乱的情况。但也惊奇的发现,以前学生找的材料,甚至是课文的内容也让孩子们当作作文的丰富材料,如刘丹写到“看!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卧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听!黄河那滔滔不绝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不停拍打着海岸边的岩石!望,昆仑山那峻拔的身躯,直插云天,高不可攀。这都是我们祖国的山川。冰山上的雪莲教会了我们纯洁,海风中的乳燕教会了我们乐观与勇敢,蓝天下翱翔的雏鹰教会了我们顽强。”通过改写,形成了一篇不错的演讲稿。因此,平时的资料积累对学生的作文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6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残疾小女孩英子因为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自卑的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应对生活”的故事。课文经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课文资料极具有感染力,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却是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让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是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文以“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两次掌声来展开教学。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推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总是”、“默默”来体会英子的自卑及孤独,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创设了情景引读,“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英子总是------”,“课下,同学们在操场上欢乐地玩耍时,英子总是-----”。学生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时来谈谈自我的体会,再把这种体会带入朗读中,自然就读出了感情。在教学“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经过抓关键词“犹豫”、“慢吞吞”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再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时,你在想些什么?”然后随机采访“英子”的感受,让学生真正把自我当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内心活动。之后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境、性格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要主动地学会去关心、鼓励他人。

  之后让学生说说,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关心?我点了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他没有回答出来,此时,还不待我讲话,教室里就想起了一片掌声。我想,这掌声远比我这节课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时也说明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掌声的意义。

语文教学反思7

  学习本课很轻松,几乎是学生自愿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前,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观察自家或邻居家的猫,并认真做好笔记,更进一步的观察猫的一些固有的特点,以及猫的生活习性,包括猫的生活表现,特别注意观察猫在高兴时,不高兴时,抓到老鼠时的神态表现,并作好观察记录。

  在第二天来学校时,我花了一节课,让学生将自己的记录,按顺序排列,然后进行逐项详细地阐述,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我点击旁敲帮助学生说具体,便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边说,我边有序地板书关键词句,给学生制作一幅完整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在指导学生说猫捉老鼠的过程,一定要动察猫在发现有老鼠“之前,之中、之后”的反应过程,这里,我特别提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事物当人的思维活动,动作神态来写动物的一般写法。

  学生说过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起草,在点评学生习作时,再套出新课,引导学生带上自己的习作和作者进行交言体会。看看大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的一只猫。这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以及满月时的小猫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本课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老舍把猫当朋友,当作家人,当作亲人,之所以老舍笔下的猫无论是淘气还是古怪,那种可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因为作者与猫之间像朋友一样,相互信任,和谐相处,也因此,而能创造出一个非常美丽的世界,其实这一切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中品尝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很明显,在写作中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具体再现猫的性格古怪。比如: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满月,脚腿还站不稳时就爱玩;第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富,性格越来越鲜明,给人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在这环节上,我让学生再次去修改自己的习作,借作者的“文笔”用一用。

语文教学反思8

  脚印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让孩子通过朗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充分体会到小动物的惊喜,自豪的心情。要想很好的理解这篇小文,关键在于体会小动物的心理变化,并从朗读中体现出来。

  在前期的备课中,我把重点放在怎样让学生体会小狗的感情,因为一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较差,不可能在你一篇长篇大论后,就能心领神会,因此,我针对一年级小孩好奇心强的特点,准备了一些图片,包括小动物在雪地中的脚印,漂亮的梅花,竹叶,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除了用这些实物图片让学生体会脚印的美,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小动物,从而身临其境的切实体会发现脚印的惊喜与自豪。

  因为文章两段形式相同,学生读好小狗的话,体会到小狗的感情后,小鸡的语言就不难理解,因此,在这里,我又把重点放在读好小狗的话上面。怎样引导学生读好看是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大费脑筋。自己设计的导语和评价总觉得不够火候,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在这方面,年级组的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姜老师,在回家的路上都在想怎样引导孩子理解这句话,体会小动物的心情,怎样从孩子的思维层次出发,设计引导性的语言和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我学到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方法和技巧,更让我感到她对教学的认真和执着。

  当然,除了要把握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怎样使整堂课连贯,流畅的进行下来,并且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重要。通过几次的试讲,针对学生的反映,我反复修改的教案,力求精炼的同时,尽量适应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增强自己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并不时让孩子觉得有惊喜。通过这次的语文课,让我深知上好一节课,不光看老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多深,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在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组织一堂高效精彩的课,让学生也达到同样的理解层次。而且课堂中有的事件是突发的,怎样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处理好,要看老师的语文功底,和平时的功夫。良好的课堂效果和学生良好的习惯分不开,学生的习惯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这次课,让我更清楚班集体中孩子的优点在哪,应该怎样继续加强,孩子们的不足在哪,以后怎么训练,训练哪些。相信会在以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锻炼中,能更好,更快的成长。

语文教学反思9

  《燕子》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明快,短小精悍,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给早春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外形及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充分利用插图范画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教学开始播放学生熟悉的音乐《小燕子》将孩子们带进美好的童年,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时,学生通过观察范画展示的燕子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再通过合理的想象,一下子就领悟到了作者为什么说像五线谱,为什么说它们就像唱着春天的歌。这样,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分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读懂了课文。

  二、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读为主,以读促感,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示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读、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的给与鼓励。在每一段的感情朗读时,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在学习拟人句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积累的或是自己创编的拟人句,并分析这句子的好处,让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集中汇报交流,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如:在观赏了春天美景以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学的方式,从文中找到反映春天烂漫的词句,通过朗读来感悟到春天的美丽和充满的勃勃生机。

  不足之处:

  一、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得不够。

  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

  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课堂中,教学春光美那一部分若能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会让学生的思路得到打开。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二、教学语言运用不够精准。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富有感召力、吸引力。课堂中,教学语言运用的好,能不断丰富学生想象,促教学的形象性,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语文教学反思10

  初三语文课历来被认为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难把握的科目,尤其是复习阶段,教学任务比较重,学生的复习旧课程的兴趣和用心性也要把握。本文就自我在初三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做法谈几点自我的看法,不足之处期望大家给出批评指正。

  一、情感共鸣,激扬学生学习兴趣。

  1。情感引发

  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创设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引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好的导语能够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构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能够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石。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在开讲时,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沁园春?雪》,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全班赛读,激发学生诵读的用心性,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范读,使学生情趣激昂,体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英雄气概,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就因此对我的课感兴趣,喜欢上了语文。

  2。兴趣激发

  要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相互联系在一齐。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值得同情。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杯具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科学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的罪恶。

  二、因材施教,灵活采选用教学形式和方法

  1。教学形式要出奇夺胜

  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例如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主角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持续、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2。教学方法要百变多样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就应体此刻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读、析为辅,准确地传授知识,自读课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到达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提高读说潜力的目的;课外自读课,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使学生能正确的迁移新授知识与潜力。三、作文下水,思路与学生同步

  好些教师自我教学生写作文,其实自我并不见得会写作文,教师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痒,对学生的评批也不能对症下药。

  1。坚决不用套话、空话,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该文的优缺点。

  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运用了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个老师的尽责、有爱心、渊博等优秀品质,我们评他写得好,就不必说“中心突出、选材恰当”等套话,我们应在文中每一个事例旁注明该事反映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并在文末写下这样的总评:“文中的老师很使我感动,我期望也能像他一样。”假如文中有个别事例是剩余的,甚至是有碍中心的表达的,就要把它圈出来,在旁边注明“此处应删(改)”,并写出具体理由。

  2。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作文“会商”的关系

  评语要尽量使用商量、谈话的语气。学生认认真真写下一篇文章,是学生的一项劳动成果。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也会因此而受感染,反过来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也就不会冷漠地对待我们的“评、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的“评、批”采取了商谈的语气,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尊重,必然会从心理上十分自觉地理解老师的指导。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评、批”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评语的形式拒绝程式化

  要做到个别辅导与全面提高相结合。“评、批”不务必在作文簿上写,也能够在课堂上讲;不务必只有老师评,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不务必只有老师评学生的习作,也能够让同学评老师写的同题的文章。总之,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用心性和写作水平,我们都能够去尝试采用。

  4。评语的导向重在指导和鼓励,拒绝批评式说教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见成效的方法。我每次进行语文问卷时,都要调查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问题,但每一次的调查都不容人乐观――喜欢课文的学生总是少数,而害怕作文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呼声,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务必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了,一切事都好办;兴趣培养不起来,往往会劳而无功。

  以上就是我对初三语文复习课的一点反思,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语文教学反思11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

  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语文教学反思12

  一、学生在玩中学语文,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识字方面,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出价值。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法。

  二、书写指导,强调观察细致,书写规范。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

  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的程序:读字时,让学生发现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提醒老师,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效果明显,上周的书法比赛中,8个班一等奖16人,我们班占了6人。

  三、阅读教学,强调有层次的读书。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

  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

  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

  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大胆画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四、学生学习能力形成,提倡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引入课堂,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讲堂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一天上课时,宋奕彤突然感慨:老师我好喜欢上语文课,好有趣。为什么你的语文课这么有趣?能让小朋友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很满足。

  以上是我这学期的一点反思,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寻求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反思13

  教材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单元是“人生体验”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人生的历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体验,对人生有新的思考与感悟。《错过》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作者对“错过”的体验是独特的,而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错过的经历是有的,但对“错过”的体验不够深刻,本文辩证的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教学过程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指导学生了解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含蓄,富有哲理性,运用“示例法”,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深层含义及语句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学法设想:

  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

  学习方法上:

  配刚刚上传的课后反思

  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自由讨论。

  憬悟人生

  作家刘心武对“错过”的体验是独特的,他认为对“错过”一要习惯,二要品味,固然,人生有一些小错过不要紧,但这对心志还不成熟的中学生而言,可能会成为他们轻率行动的借口和理由,为此在品味课文时重点放在对学生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进行品评上,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然后通过人生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到错过是一种无奈,要珍惜机会,别轻易错过,可一旦错过了,就要去细细地品味,并从中获取到对今后人生有益的东西。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这一环节效果还不错。

  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大胆的对学生进行放飞,培养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同时要做好对学生知识结构的研究工作,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一切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教学反思14

  前几天,我和刘老师正好集体备课到《叶公好龙》这篇文言文。对叶公只喜欢龙的艺术,见到真龙却又极度恐惧的这一行为,我们有不同的见解,就像爱画虎的画家一样,如见到真虎也必定会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谈个人看法,我从中领会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刘老师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一个重点提示“从文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学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导他们去领会这个重点呢?

  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对真龙的恐惧,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当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这时,唐××发言了,“既然我们有这么的同学都赞成叶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作者在写作时也能想到这点,但从文章结尾来看,作者好像故意逃避这个观点,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句“为什么?”使孩子们又再一次进入文本,因为他们已养成习惯,相信从文中能找到答案。接着,我是这样引导孩子们的: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语气来写的?

  生:嘲笑。

  生:讽刺。

  2、好,能感受到讽刺之意。哪个句子体现出这种意味?

  生: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讽刺的意味来写,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让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们热情高涨,谈到了生活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现象。对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认识。

  感谢我的孩子们,同时也感谢我自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真理得以实施,终将得到回报。

语文教学反思15

  教学要注意细节

  一,题目要读,题目与正文关系密切。二,作者不可忽视。三,课前导语不可少。四,即使课前五分钟的内容,也要与所讲正文内容紧密衔接。五,语言要生动形象提问问题要针对考点,问题指令清晰易懂。六,多媒体使用,要与板书配合,课件内容不宜过多,主要进行关键问题展示,答案展示即可。具体内容要有:教学目标,疑难字词,文本理解相关问题设置及答案,小结,作业等。

  课堂教学,高效提问的策略总结

  一、适度,问题多少、难度深浅,要是学生情况而定,一般依据学生回答状况适当调整。二,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追问,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的获得更多收益。三,激发学生提问是提升批判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生学会不断发问,比学会作答更重要。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探究何以走偏?

  一,学科重点不清晰,课时重点不清晰是重要原因。二,探究未考虑学情问题难度过高、过深。三,探究缺少铺垫或割裂文本。四,探究缺乏知识整合,目标随意散乱。

  综上,总结如下:

  1、问题设计必须切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文本内容特点,有明确恰当的目标,并与具体的学习课题、学情吻合。

  2、问题要避免零散,力求集中、精致。

  3、问题要着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问题要适合文本的宽度和深度,要把握火候儿。安排在课堂的关键节点上,在探究之前。要为问题抛出蓄势,而不是机械的,唐突地安置在某一个环节上。

  5、探究要完整,有序。探究必须面对具体的语言材料,不能大而空。

  6、问题探究要有稳健灵活的操作机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点拨,引领,示范,评价,反馈。

  7、要保持导学究结的四部策略。

【语文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06-09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5-15

语文教学反思05-14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5-11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6-26

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06-10

语文《纸的发明》教学反思06-09

《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06-0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5-12

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