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09 13:19: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

  ,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我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一样,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我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我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教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本事、口头表达本事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我独特的感受。不仅仅如此,这的教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十分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忙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经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我少了点活力,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今后课堂上应改善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本事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这个学期面对全校的语文老师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是《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得到了全体老师的一至好评,这节课我运用了学校的研究课题—学案导学。整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一节课下来,我的心情还是比较好的。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为了上好这一节公开课,我曾在同级组的其他班级里进行了试教,在试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的句子时,学生找的句子比较多,比较乱,很难很好地理清教学思路。面对这个问题学案帮了我很大的忙,我在学案里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通过预习学生很快知道了是:知天文、识人心、懂地理。然后围绕着这几方面去找句子,谈体会,这样教学容易得多了,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环节,一环一环地理解。使用上了学案导学就是可以将一些难点提前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把难点化解在平时的独立思考中,避免了课堂上仓促的思考,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老师的教学也取得了主动权。

  在这节课上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学生上台演习船头船尾的掉转方向,一边演一边讲解。学生在学案里画上长江图,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然后在课堂上演示,果然,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挤课余时间去排练,疑惑之处主动问老师,上课时竞相登台表演,学生演得投入,下面听得认真,点评踊跃到位。这种“导”用活了教材,激活了思维,活跃了课堂,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同时,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小组团结协作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一环紧扣一环,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也被《草船借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更好地体会我国古典名著的博大精深。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没有根据文章内容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在课堂上总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在学案里预设的问题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能很好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

  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引导学生关注“借”,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确定教学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问题,跟大家讨论,敢于质疑,积极交流,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思维;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学生的看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只要言之有据,就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

  告诉学生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区别,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最后鼓励大家分享关于人物的故事,培养阅读兴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读文学名著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本课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是:一、理解课文章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二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目标的设定依据之一是课后练习题。在设置问题的环节中,也是紧扣住这些涉及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考的习题进行。

  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设计了自疑“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学生的问答,逐渐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最后借到没有?”。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我在第一课时欲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紧接着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可是“知天文”这样的总结也还应是由老师来解决,并未能达到预设。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请画出借箭路线图,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保持船体的平衡”,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又没有达到。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应该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紧密结合,为了避免问题的过多、过碎。一般可以借助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问题设置,以“主问题”的提问形式,下分设若干为主问题服务的小问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繁多、杂碎的毛病。但下设的小问题应该是围绕着主问题,环环相扣的。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但是,本课没有帮助领悟到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点,是否存在着没有设计好品味阶梯的问题呢?或者是这两点本身就超乎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呢?盼赐教。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曾经参加过教学比赛,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对这节课感到胸有成竹。拿出当年的教案和课件,略翻一遍,唤醒当年的记忆,就上了课堂了。真正上起课来,却感觉完全不是自己预想的那样。一方面,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虽然讲过多次,但对文本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并不是那么准确,时隔两年,很多细节已遗忘。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文中周瑜、诸葛亮、曹操、鲁肃,个性鲜明,要想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光凭这个故事来感受是不够的,必须去读原著,了解时代背景、历史时事、人物关系等。

  记得当年讲这课时,课前功课是做了不少。布置学生读《三国》,看电视剧《草船借箭》这集。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我吃惊的发现,他们中大多数都读过三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并且个别同学还能背诵期中的语句,我由衷佩服。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当我问到谁读过原版《三国演义》时,竟然没人举手,只知道三国中的人物名字,其他就了。我也是无语了。于是,我只能在课后给他们补课了。接下来的其他几篇名著节选,我提前布置学生读相关章节的原著,并剪辑电视剧视频给他们看,这也激发了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之后,最终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述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异常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我预习课文的情景,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忙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述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我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资料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我改写的情景。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此刻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明白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样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日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明白,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可是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

  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

  成功之处

  一、重点突出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引导质疑

  在“小组合作,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不足之处

  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子来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特点,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阅读,如了解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结合看过的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验了阅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他的“神”表此刻哪里?“妙”又体此刻何方呢?能够说借箭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的这一特点:算到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雾,算定曹操不敢出兵应战,算到船只的排列,算到归程的顺风顺水。能够说文章处处体现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了为目标服务的几个问题,牵引着学生去思考、分析。显然,这样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1.教学效果(思效)

  教给方法找对应。

  很多课文都是前后呼应,这样的知识学生是掌握的。本课许多内容前后呼应,教学时,我教给学生找到前后对应的学习方法。第一是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第二是找它的预测或结果,第三是把两句话连在一起。一句表预测,一句表结果,前后一对应,就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在理解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去寻找其他一一对应的句子,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四笑”,精准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细心研读课文,抓住重点人物诸葛亮探究。课文写到诸葛亮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随后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体会到诸葛亮笑自己时是自信的笑,笑曹操时是轻蔑的笑,笑鲁肃时是友善的笑,笑周瑜时是得意的笑,从而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这样的`研读丰富了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2)复述课文,提高能力。

  复述课文是学生对教材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绝不能省略,学生有没有完全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就全靠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了。在让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课文小标题:“借箭的原因——借箭的准备——借箭的经过——如数交箭”,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说一说草船借箭这则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这三组同学所说的合起来完整地说一次。学生说完,我还要求学生动笔将这则故事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好后经过修改,再请同学站上讲台进行现场复述课文的练习。学生借助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无形中会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许多句段当中的文字内化成为自己可用的语言,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发展了逻辑思维,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不足之处(思失)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课件范读那个环节,我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种沉闷的现象了。Flash动画吸引了学生,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过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

  4.改进措施(思改)

  运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还要充分备学生。像《草船借箭》这样的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在以后的教育中,要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分组研读,抓住人物动作、语言,把握人物特点,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1、紧扣“借”字,梳理故事内容。

  故事以“借”为主线,讲述了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聚集课题“草船借箭”中的关键词“借”字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再将学生的问题整理为三个主要问题:为何要借箭?如何借箭?借箭的结果?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再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连起来说一说,便初步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画示意图,辅助复述经过。

  借箭的经过是故事重点,也是复述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将借箭的具体经过以示意图的方式呈现,可分为准备阶段、出发借箭、第一次受箭、第二次受箭、借箭返回。学生理清每个环节的关键信息,便能把握好借箭的具体经过。如借箭前需准备的人员(每条船配三十多名军士)和材料(二十条快船、青布幔子、草把子);出发借箭时邀请鲁肃、用绳索连接船、朝北岸开;两次受箭时的船头方向,敌军人数;借箭返回时的高喊致谢。示意图的提示,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学生小组间进行接龙复述,兴致很高,大多数学生能抓住重点,关注细节,复述时再用纸折小船进行演示,较为完整、精彩。

  3、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符号标划出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再在表格中概括人物主要特点。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交流。我充分尊重学生,肯定他们的阅读体验。但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主要关注的还是他对于天气的准确预测。他早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才立下三天内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且前两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出发去借箭。因此,我便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体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句段。如“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说明诸葛亮早就洞悉了周瑜的险恶用心,同时也也料定了鲁肃为人忠厚,信守承诺;再如“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可见他算准了曹操生性多疑,不会冒然出兵,才敢逼近曹军水寨,擂鼓呐喊,激得对方射箭。学生惊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时,我再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原著中的相关故事,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等等,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

  4、拓展资料,激发阅读原著兴趣。

  教学本课时,我拓展了大量资料。如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为何会共同商议军事,我便对“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做了简单介绍:曹操、孙权隔江对峙,孙、刘决定联盟,所以刘备派诸葛亮前往吴军营地协助抗击曹军。学习借箭过程时,我播放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有了更直观地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对比原著与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之处,了解古典文学语言更为简练。学完课文后,用大屏出示原著第四十六回,简介介绍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全班共同阅读前半回,学生读得较为顺利、轻松。读到《大雾垂江赋》时,则建议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时遇到类似的诗句,在不影响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的理解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跳过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信心。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节课我讲得还是较多,放手不够,学生的交流感悟主要还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的;此外,由于补充资料较多,导致学生读文时间不够充分,对一些关键词句品读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草船借箭》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那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此刻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主角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案例:

  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我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们是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谈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我正当要满意地鸣金收兵时,有一个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满脸期待。等我示意后他站起来信心十足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能打败诸葛亮!”“哦,说来听听。”向来喜欢学生提问的我顿时来了兴趣。那学生接着说:“诸葛亮的计谋是很高明,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下令放火箭。这样可以让诸葛亮无法靠近,还可以把他们给烧死。”“哟!多巧妙的办法呀。”我心里不由地赞叹,但我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说:“大家讨论一下,看看他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是兴趣盎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学生1:“我认为用火箭的方法可行。因为当时的船都是木的,而且船上还有许多草把子,这样更容易着火。一旦起火,诸葛亮也是毫无办法。”

  学生2:“我不认为这个办法不可能置诸葛亮于死地,他是个处事很镇定的的人,他可以让士兵救火呀。他们是在江上,打水很容易。”

  学生3:“诸葛亮是必死无疑,当时曹操有一万多弓箭手一起放箭,他救也救不急了。”

  学生4:“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如果诸葛亮看到无法挽回败局,下定决心,来个鱼死网破,开船撞过来。那曹操的船也会被烧着的,后果更惨重。”

  学生5:“这个不用担心。当时的般是用桨来划的,要划船就不可能躲在船舱里,那士兵一出来,就会被箭射死。所以诸葛亮的船根本是不可能靠近曹操的。”

  学生6:“对,我也赞成。加上当时水流和风向都对曹操有利,诸葛亮是不能成功的。”

  ……

  分析: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一场精彩的讨论,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感到惊叹。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来付度孩子的内心,习惯于把孩子们想法看成是肤浅和幼稚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瑰丽多彩。不要着急给孩子们贴上种种世俗的标签,不要让自以为是成熟棒了孩子们心空中那飞翔的云朵。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枯燥无味的讲授,多一点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少一点按部就班的过场,多一点思维碰撞的过程吧。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5-08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成语教学反思04-02

《荷花》教学反思06-08

《散步》教学反思06-07

《夜色》教学反思06-06

落叶教学反思06-05

影子教学反思06-04

《影子》教学反思06-03

《春雨》教学反思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