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

时间:2025-06-28 08:44:32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狼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狼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狼教案6篇

狼教案 篇1

  小班音乐游戏《神奇的魔法棒之喜洋洋和灰太狼》是借助德国音乐家德力勃所作舞剧中的一个片段《拨弦》展开的一节音乐游戏活动,这段音乐分成四个大句,每个大句又可再分为四个小句,各小句一般都以带两个重音的跳音结束。本活动是在喜洋洋和灰太狼捉迷藏的游戏中通过随着音乐走动或停顿,清晰的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每一个乐句。但这对小班幼儿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将乐曲游戏化、图谱化。因为音乐游戏是将音乐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幼儿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使幼儿在乐此不疲的游戏和玩耍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对于小班来说,音乐游戏是最好的音乐教学手段和方法,幼儿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快乐成长。

  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目标的方向明确、全面;内容关注到了"情感、技能、知识";活动实施的过程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并做到环环紧扣,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学策略的运用适宜、得当,关注到了幼儿的最佳兴趣点。老师选用了幼儿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游戏《狼捉羊》来表现乐曲,以此作为切入点,更加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幼儿游戏能力,提高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自我控制能力。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老师运用了听音乐做动作,在跳音的部分采用一动不动的形式,让幼儿知道这里是跳音,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使难点得到了比较好地解决。

  活动的实施过程

  老师能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了音乐游戏来表现音乐,而且选用了幼儿较为熟悉的动画形象——灰太狼和喜洋洋,这样更能激起幼儿的学习乐趣。在教学方法上,老师极好地发挥"引导着、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改变那种"我教你学,我说你做"的单一传授式教学方式,使整节教学活动气氛活跃,充满欢声笑语。

  整个活动,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互相渗透,处处体现着层层不断深入的模式。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手偶、图谱、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幼儿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感知重音,逐步让幼儿了解音乐的性质和结构。

  图谱的运用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图谱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借助图谱把抽象化的音乐具体化,它的出现让孩子们很快找到了"灰太狼回头"的音乐(乐曲中的重音出现的地方),通过视听有效结合,引导孩子们看图谱感受音乐的每个乐句,来突破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整个活动始终以情境化、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引领幼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体现愉悦性、发展性。

  这个活动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老师的课前教具准备充分。

  教具的准备:

  老师用图谱很好地再现了音乐节奏,降低了幼儿的学习难度,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还准备了幼儿最为喜欢的教具——灰太狼和羊的'玩具,为整节课增加了亮点。

  总体来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怕再好的一堂课也总有疏漏之处。在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在关注活动的细节上还有些疏忽。例如:老师在与幼儿游戏的时候还可以更激情一点,动作还要更夸张一点,童趣一点,也许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乐趣,让整个活动氛围更激昂一点。

  活动反思:

  本次半日活动的集体教学活动我选择的是音乐游戏《喜羊羊与灰太狼》。之所以选择这首乐曲作为活动开放的游戏教学,是因为喜羊羊和灰太狼是孩子们异常熟悉和喜爱的动画片人物,无需做过多的渲染。用这两个形象作为游戏的主角,会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并且游戏中可以请家长参与共同游戏,增近亲子感情;还可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在不同的动作中感知音乐的模型,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逐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

狼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1只猪和100只狼》是日本著名绘本作家宫西达也的又一力作。作品秉承了宫西达也一贯的创作风格,充满原生态的生存智慧和童稚童趣的游戏精神。作品描写了1只小猪被100狼追捕、围困,最后却因为狼的贪婪和愚蠢而幸免于难的故事,急剧转折的情节设置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作者在画风方面则沿袭了他一贯的富有力度、夸张、变形的画法,巧妙地运用黄绿、棕、白三种简单的色彩,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

  在这本绘本中,宫西达也运用了文字的变形、画面方向性的逆转、多种视角的呈现等多种艺术创作手法,使整个作品如同动画片般形象生动,让人读来妙趣横生。而在内容的安排上,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看似荒诞,却蕴含了充满原生态的生存智慧,那就是,对于生活中的艰难和险境我们不必太过紧张和在意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化阅读,借助创造性表演,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

  2、采用单页、多页、跳页多种阅读方式,感知绘本中文字及方向性等特质。

  3、对故事情节展开大胆地猜想,提高解读画面的能力。

  4、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大书。

  2、PPT。

  活动过程:

  1、引题。

  教师:绘本的扉页上有谁?小猪它要去哪儿?树林里有什么?

  2、阅读绘本的开始部分。

  教师:树林里到底有什么,让我们绕到小猪的前面去看看吧!

  观察画面,通过模仿活动进行角色体验。

  --教师:这么多狼躲在树背后一动不动,它们想干嘛?它们又会怎么说呢?

  小猪越走越近,它们会对旁边的同伴说什么?

  体验文字变形带来的阅读乐趣。

  --教师:狼怎么了?它们一边冲一边嘴里还说什么?为什么要把狼说的话变红变大呢?

  --教师:为什么小猪会说两个"大"字呢?

  3、阅读故事的发展部分。

  感受绘本的方向性特质。

  --教师:我们一起来连翻三页,这三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小猪东逃西窜,害怕极了边逃边会喊什么呢?它的表情又是怎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猜想小猪逃生的办法。

  --教师:小猪怎么了?你们赶紧替小猪想想办法哦!这只可怜的小猪看着狼群慢慢逼近,它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看它的手和脚都怎么了?

  猜测故事的高潮部分。

  --教师:结果怎么样?狼呢?狼怎么会在月夜下等待呢?这可是一群饿了三天三夜的狼啊,在这当中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谁来猜猜看?

  --教师小结:孩子们,你们真棒,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动脑筋脱离险境。

  结尾:留下悬念,结束活动。

  --教师:这个答案就藏在这本《1只小猪和100只狼》绘本里面,等会儿请小朋友自己去书中找找答案吧!

  4、延伸活动:分享阅读。

  活动反思:

  导入环节调动了孩子们的经验,“如果1只小猪遇到一只狼会发生什么事?”然后我又夸张的问“1只小猪遇到100只狼又会发生什么事?”,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孩子们都理解这些都是危险的事,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孩子们都从封面上看到了很多,特别是把狼“藏”在树的后面的神态动作都描述了出来,可见孩子们观察的多仔细。让他们描述狼的'动作和表情时,我对他们的回答也做了很多的预设,这环节孩子们也有机会表达。然后播放“狼冲出来”的图片,我特意夸张了动作,把危险发生的紧张气氛传递给孩子,但是还是不够夸张,有些孩子们没有被感染;然后连翻三页,我只考虑了要让孩子们说发生了什么事?小猪是怎么逃的?忽略了要把整体呈现给孩子们,在这里PPT还可以调整:把三页放在一个画面上,这样孩子们可能更好的理解“东逃西窜、四处逃窜”的意思。小猪被包围的时候,孩子们也很紧张,我请了几个孩子上来表演,孩子们参与度也很高,而且表演的很逼真,在这里我遗漏了“让孩子们说一说狼可能在想什么?小猪可能在想什么?”的环节。

  然后我直接放了小猪结局的图片,然后请孩子们来猜一猜中间可能发生什么事,再两两讨论,这里给了孩子们说的时间,但是在分享交流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我请了三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应该请更多的小朋友来分享,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很有趣,基本上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在这里应该给更多的时间去让孩子们自由表达。之后的环节处理的不太恰当,有点拖沓,应该直接给孩子们讲述故事里发生的事,而不是再让孩子们去说。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去完整欣赏,缺少了整体感受。

  最后我还向他们介绍了作者,以及关于小猪、狼的其他绘本,做了一些经验的拓展和延伸。

狼教案 篇3

  活动来源

  在一次自由活动时,一些孩子在热烈地议论着什么。瑞瑞搬着小椅子来到他们旁边,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谁知,她说了几句话,谁也没听见,她有些生气,低下头不再作声。这时,“淘气包”毛毛走过去,把手放在嘴边,做了一个不许说话的手势,嘿,还真灵,孩子们全都安静了下来。接下来,毛毛又连着做了几个手势,颠球、拍球、起立、坐下等,都被孩子们说了出来。看到孩子们的反应,我眼前突然一亮,这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哑剧吗?中班正是丰富幼儿词汇的关键期,我意识到哑剧这种形式有助于幼儿大胆进行表演,还能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动作、神情、场景等讲述出情景表演的内容。

  2.通过表演理解“东张西望、不理不睬、急急忙忙、高高兴兴”等词汇。

  3.喜欢参加表演,愿意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皮球一个。

  2.经验准备:幼儿已经理解了一些简单词汇。

  活动过程

  1.观看教师情景表演《娜娜摔倒以后》。

  表演内容:娜娜玩着玩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这时,小明路过这里,左看看右看看,见旁边没人,瞥了娜娜一眼,走开了。小梅正拍着皮球,看见了摔倒的娜娜,急忙跑过去,扶起她,帮她拍打身上的土,她们高兴地玩了起来。

  (1)你们知道这个表演和以前的表演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儿:他们不说话,只有动作和表情。

  (2)刚才的表演你都看到了什么?

  幼儿的回答不一,各自记住了一部分,但不能说出完整的情节内容。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并再现“左看看右看看、不理不睬、急忙、高兴”等动作和神情。

  (4)请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自由表现故事中出现的动作和表情。

  2.哑剧表演《小兔和狼》。

  (1)老师这儿有一个更好听的故事,想请你们听一听。

  故事内容:有一天,小兔挎着篮子蹦蹦跳跳地去拔萝卜。突然,一只大灰狼蹿出来,东张西望,发现了小兔。狼笑眯眯地想和小兔说话,小兔却不理不睬。狼生气了,张牙舞爪,扑向小兔,小兔急急忙忙地逃跑了。

  (2)请幼儿说一说听到的“好听的'词”,并用动作表现。

  引导幼儿重点表现“蹦蹦跳跳、东张西望、不理不睬、张牙舞爪、急急忙忙”等词汇。

  (3)用哑剧形式完整表演故事。

  教师指导幼儿表演时动作夸张、表情丰富,将表演活动推向高潮。

  3.创编哑剧故事。

  (1)请幼儿用自己会说的好听的词自由创编、表演新的故事。

  (2)集中展示2~3个新故事。

  幼儿编的故事有的很短,只有一两个词;有的只是模仿上面的故事;但有一部分幼儿编的故事里出现了新的词语。

  活动延伸

  请感兴趣的幼儿继续在活动区中自由表演哑剧。

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若干个。

  理解:

  1、理解本课“凶残”等6个词语。

  2、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3、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运用:

  1、进一步感受比喻对提高表达生动性的作用,能仿写比喻句。

  2、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2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3进一步感受比喻对提高表达生动性的作用,能仿写比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2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3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53 狼和鹿) 说说( )的狼 ( )的鹿

  2、假如你在森林里看到狼在追赶小鹿,你会怎样?

  3、根据同学回答出示句子:

  师:是呀,人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提问“居然”的含义,追问文中为什么要用上“居然”? )

  4、读了这句句子你有什么想法?

  二、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那片宁静的大森林里发生什么?

  (出示课件)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着。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问:狼在哀嚎什么?(请学生想像并模仿狼会说些什么)

  师:鹿的数量成急剧的增长,森林里一定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啰?生从课文中找

  出示:凯巴伯森林中原来生活着 只鹿。狼被人们杀了以后,鹿的总数超过了 只,

  师:后来呢,森林该是一片繁荣了吧?

  生根据课文回答

  (课件)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生读第4小节

  4、问:狼被捕杀了以后,造成了几种危害?生答

  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森林变化的原因。

  5、问:这都是狼的过错吗? 生答

  请你再来填( )的狼

  三、小结

  1、、说说你们学过本课之后的感悟

  2、师:听了你们的讨论,我又想起咱们这学期学过的第11课《大自然的秘密》中小乌龟的死,请你们再来读读这一课的最后一节。

  师:是呀,我们都喜欢充满生命力的绿色,喜欢生机勃勃的森林,不喜欢这萧条、荒芜的情景。人们本来是处于善意来捕杀狼,可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人们不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去改变一切

  3、出示: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生态才能保持平衡、稳定。

  4、、完成课后阅读新体验2选词填空

  果然 居然 突然

  1、这次数学期中考试的题目很难,而方方 ( )得了满分,真不简单!

  2、气象台预报今天下午有大雨,吃过午饭后,( )倾盆大雨。

  3、走着走着,( )从草丛中钻出一条蛇,把他吓了一跳。

  4、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站在甲板上。( )有一只大猴子从人群里钻出来,做出可笑的鬼脸。它知道大家拿他取乐,就放肆起来,( )拿了船长儿子的帽子戴在头上。

  附板书:

  狼 和 鹿

  捕杀 糟蹋

  人 间接破坏 森林

狼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使用铃鼓,能控制好自己的乐器,不随意发出声音。

  2、感受玩乐器的快乐,并用铃鼓敲击不同节奏,表现故事情节。

  3、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铃鼓每人一只,教学挂图,故事视频,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带领幼儿做走跑游戏进入活动室。

  【设计意图:体会节奏的变化,为活动奠定基础。】

  二、展开

  1、观看视频,引导幼儿发现三次喝粥的不同速度并运用声音表情表演。

  (1)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喝甜甜的粥吗?动物幼儿园的大狼也喜欢喝甜粥,你们知道他是怎样喝粥的吗?猜猜看他是快快地喝还是慢慢地喝,是一勺一勺地喝还是大口大口喝?听完故事你就知道了。

  (2)欣赏挂图,听老师讲故事,学习大狼喝粥的动作。

  提问:

  ①大狼都是在哪里喝粥的?

  ②在姥姥家是怎样喝粥的?师生共同表演喝粥模仿烫嘴表情。(第一次喝得很快很快 大口大口快快喝,哗啦啦)

  ③在自己家是怎样喝粥的?师生共同表演喝粥模仿肚子疼表情。(第二次喝得很慢很慢 舀一勺,喝三口)

  ④在幼儿园老师告诉大狼是怎样喝粥的?渗透日常饮食习惯,要不快不慢地喝稀饭。

  师生共同表演喝粥模仿舒服的表情。(第三次喝得不快不慢 舀一勺,喝一口)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用表情和语言表达或用声音和手部动作三种不同的喝粥。

  教师讲故事,在喝粥部分用鼓打出鼓点节奏,幼儿用动作表现。

  小朋友们都知道大狼是怎样喝粥的了,那我们一起跟着故事学一遍好吗?

  【设计意图:熟悉故事,先引导幼儿徒手练习,为铃鼓演奏打好基础】

  2.学习使用并控制铃鼓。

  (1)学习使用铃鼓,指导练习摇、敲的动作。

  老师今天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只铃鼓,不过在取铃鼓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要管好你的小铃鼓,不要让他随便发出声音,好,请小朋友们去选铃鼓吧!

  拿铃鼓的'方法:鼓面向上,四指并拢抓鼓边内侧,大拇指放在鼓边外侧。

  摇:一手举起,转动铃鼓,发出声音。

  敲:鼓面向上,一手握住铃鼓,一手轻敲鼓面。

  (2)训练幼儿对乐器的控制。

  常规:老师让铃鼓唱歌时,你就让他唱,不让他唱歌时,你就不能让小铃鼓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学习使用铃鼓的基本方法和使用规则,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

  3.根据故事情节变化,探索用铃鼓快速、慢速、中速的演奏方法。

  (1)教师出示铃鼓,与幼儿讨论如何用铃鼓表现大狼三次不同方式的喝粥。

  提问:我们怎样用铃鼓的声音来表演大狼快快喝粥呢?

  教师:大狼快快地喝粥,怎样让铃鼓发出“哗啦拉”的声音呢?

  幼儿讲述一种方式教师就带幼儿一起空手练习一次。(练习快速演奏)。

  教师:大狼舀一勺,喝三口,怎样让铃鼓发出这种声音呢?幼儿讲述一起练习。(表演大狼慢慢喝粥 练习慢速演奏)

  教师:大狼舀一勺、喝一口,可以怎样让铃鼓发出这样的声音。(表演大狼不快不慢喝粥 练习不快不慢演奏)

  (2)结合完整的故事讲述,幼儿打击铃鼓表演故事。运用铃鼓表现三种不同的节奏。

  大狼在姥姥家喝粥舀一勺,大口大口喝进去(慢拍一下,连续摇铃鼓)

  在自己家粥太烫了,舀一勺,喝三口(慢拍一下,摇三下),在幼儿园喝粥舀一勺喝一口(慢拍两下)。

  (3)播放故事磁带,教师指挥,完整表演。

  现在我来指挥,让我们一起边听故事边演奏大狼喝粥吧。听,故事开始啦

  【设计意图:教师在不断的引导复述故事的过程中,使幼儿能够根据故事内容反复练习铃鼓的演奏。】

  4、让幼儿自由玩铃鼓,尽情感受玩乐器的乐趣。

  (1)铃鼓真好玩,除了刚才的玩法还可以怎样拍?请起立,大家尽情地玩吧。

  (2)从幼儿动作中提取有代表性的动作。(请个别幼儿做展示,大家学一学)

  (3)在音乐的伴奏下,与铃鼓同舞。

  让我们把刚才的动作连起来跳个铃鼓舞吧!

  【设计意图:通过幼儿的自由演奏,使幼儿能够更好更灵活的掌握铃鼓演奏的技巧,从中体会到乐器给她们带来的快乐,并且能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三、活动结束。

  教室的电话响了,“喂,你好,你是谁啊?”“哦,你是大狼啊,有什么事情吗?”“你想请我们班小朋友去你们家做客啊?”回头问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然后请小朋友们用手里的乐器和老师们再见,快快乐乐的去大狼家做客~~~

  【设计意图:增加幼儿的兴趣,使课堂有个完整的结束,让整节课都在一个故事中呈现】

  活动反思:

  我选择了幼儿熟悉的铃鼓作为演奏乐器,和幼儿一同观察画面、倾听故事、分析内容,幼儿在学会敲打乐器以后,不会满足于单调不变地发出一种声音的。为了使声音富于变化,有的会越敲越快,有的则越敲越慢,还有的越敲越使劲,或越敲越轻。这时,我问:“大狼大口喝粥是怎样的呢?”康贺说:“我用铃鼓用力的摇,哗啦啦!”心仪说:“铃鼓轻轻拍,大狼轻轻喝粥。”孩子在模仿和表演中,不断自主探索适合的强弱和节奏,获得表演的快乐,获得了通过声音表现事物、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同时节奏活动更多的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在集体活动中,为达到统一的目的,幼儿要逐步学会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注意别人的行动,服从集体的需要,尊重同伴,了解自己行动的结果对同伴和集体的影响,尽力与集体保持一致。于是在活动中我要求幼儿:在演奏前,乐器拿出之后,幼儿必须控制乐器不发出声音。整个演奏过程中,用老师夸张的体态语来提醒幼儿: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音色的力度,确保演奏效果。结束时,按指挥的手势放回大腿。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能够抵抗外界的诱惑,克服各种困难,这些无形中都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品质。

  小百科: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共46个亚种,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

狼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这两种生性截然相反的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早有定论,然而《狼和鹿》这篇课文的作者却将狼作为“功臣”,鹿作为“大坏蛋”来描写,初读课文,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教者在第一教时中就利用这一矛盾设计教法。

  一、设置悬念,激情引趣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揭示“狼和鹿”这个课题后,教者首先提问,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说出的描写狼和鹿的词语、成语是截然相反的一贬一褒,而读过课文后,作者的观点又怎样?作为歌颂的“功臣”却是狼,作为遣责的“祸首”却又是鹿,那又为什么?这一悬念的设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急于去书中找答案。

  二、尊重个性,指导朗读

  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在理解“功臣”和“祸首”意思的`基础上找出叙述作者观点的句子,为下一环引导学生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发生思维碰撞作准备,这就做到了读既有明确要求又尊重个性。

  三、尊重主体,各抒己见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上有充分的体现,当学生读了课文后,教者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与课文作者不同的意见,究竟谁是功臣,谁是祸首,学生读后众说纷纭,有人意见与作者相同,说狼是功臣,鹿是祸首,也有同学的意思与作者相悖,说鹿是功臣,狼是祸首,更有同学认为狼和鹿都不是祸首,祸首应是人,因为狼是死在人的枪口下的,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与作者,相互之间产生了碰撞,正如教者所说这样的碰撞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做到了尊重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课时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新闻记者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狼和鹿》第二教时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者利用文本,引导探究,拓展思维,学有所得的理念,但整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没有放弃主导作用。

  一、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消遣性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放弃主导作用,而“主导”的形式又不是教师的泛泛而谈,而是用几道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的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练有所得。如从第一道填空题中学生发现了由于对狼的捕杀而造成森林遭到破坏,而破坏森林的“祸首”是谁?学生又从第二道填空题鹿的数量的增加以及最后的减少中发现是“鹿”。鹿不仅破坏了森林,也殃及到自己,第三道填空题让学生明确了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之间密切的关系,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确自然界的生物总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必须保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拓展思维,促进表达,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检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在《狼和鹿》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者在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再现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因此,在复述中有的学生从“狼”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鹿”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猎人”的身份复述,这就充分运用了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技术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回味和再思考,并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形成新的观点,对阅读内容进行评判,达到深层次辨析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三、适当延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这堂课的最后一环,教者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得的方法,扩读了《猎狗和狼》这篇文章,从课内走到课外,并以此作为课文的补充,这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狼教案】相关文章:

狼教案07-11

精选狼教案3篇11-12

狼教案三篇12-12

精选狼教案四篇12-12

狼教案3篇12-13

《狼和小羊》教案12-27

狼和小羊教案07-24

狼教案三篇05-08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11-14

实用的狼教案三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