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十四节气——冬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收集有关冬至的由来、传说、民俗,通过收集材料,真正理解“冬至大如年”的含义。
2.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学习包饺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让学生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教学重难点:
通过收集冬至的材料,传承节日文化。
教学准备:
1.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唱节气歌,引出话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聊聊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咱先一起来唱一唱《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2.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板书:冬至)
二、冬至的由来
1.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冬至节气的信息?(交流)
2.预设: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
(2)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面受日光的照射的角度来说,冬至这天是太阳运行到了南回归线的极点,所以我们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3)时间:冬至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到23日之间。
(4)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说白了就是“春节第一,我第二”,敢直接和“春节”相提并论,怕也是没谁了。
三、说冬至气候
1.冬至气象谚语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以冬至日先后,及当天天气情况推测往后的天气。各地的俗话这么说: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粤)
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下雨(寒冷),那么过年一定晴天(暖和),反之,如果冬至放晴(暖和),过年就会下雨(寒冷)。
2.九九歌
“冬至”意味着寒冷冬天的来临。大家从冬至当天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完“一九”数“二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叫做“冬九九”,也叫“数九”。冬至一到,就进入我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数完“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候天气就暖和了。
人们还根据根据“冬九九”的气候情况编了一首好听的《九九歌》,一起来读一读吧!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指名读。
(2)齐读。
(3)读了“九九歌”,你知道一年中最冷的是什么时候?
所以,在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四、冬至三侯
1.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个节气。冬至三候分别是:蚯蚓结、麋角解和水泉动。
2.指名读相关资料:
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因此,在潮湿阴冷的土壤中存活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以休眠的姿态,静候春天的到来。
麇角解:麋鹿俗称“四不像”,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角似鹿,是世界珍稀动物,在我国曾经一度濒临灭绝。雄麋鹿有长长的角,每年冬至前后,它们的角会自然脱落,要到第二年夏天才会长出新角。
水泉动:冬至之时,山中泉水已感受到阳气之温热,虽然表面还是冰雪苦寒,但冰面之下已有泉水在流动。
五、说冬至习俗
冬至的习俗有很多,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怎么过冬至的吧。
1.祭祀活动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皇帝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2.尊师礼节
我国一向有尊师的传统,冬至祭孔和拜师就是一种集中表现。也有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分享节日快乐。还有地方赠长辈鞋袜,在日影最长之日祈求长辈长寿。3.九九消寒图
(1)在漫长寒冷而又难熬的“数九寒天”,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在民间有歌谣:“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2)出示2017年启东冬至节后的天气,小组合作涂涂“九九消寒图”。
(3)还有一种“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一直等到八十一个花瓣都涂上颜色,春天也就来了。
六、冬至饮食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冬至的饮食习俗可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最流行的当属冬至吃饺子了。(播放视频)
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回到家乡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到很多老百姓的耳朵冻烂了,心里十分难过,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下锅煮熟,送给百姓吃,治好了他们的耳朵。所以,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2.你还知道哪些民间习俗呢?(学生交流)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祈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冬至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3)赤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03-11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05-31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22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热)11-05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小学11-15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1-2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05-22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优]06-30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05-1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通用]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