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时间:2025-03-29 07:54:14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桥教案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桥教案集合七篇

桥教案 篇1

  家乡的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篆、隶、飘逸潇洒、刚劲、雄劲、毛蟹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家乡桥的独特结构,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法,赞赞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文章描写上的独具匠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领略作者对家乡的桥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识课文,学会并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3——5节。

  教学过程:

  1、长白:白居易和他的《忆江南》。江南啊!江南啊!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秀水环绕,而这方美丽的土地,养育了这方的人们,而许多在这方土地下长大的人,以自己包涵神情的言语,表达心中对家乡的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江南有关的文章。

  2、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思考: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

  3、谈话梳理全文

  1、指名学生回答全文主要讲了什么?

  (随机板书:造型 名称 乐园)

  2、家乡的桥的确是美丽的,动人的。老师相信,10几年以后,当我们班的同学成为——建筑师、导游、教师以后,面对如此独特的江南小桥,一定会有许多想要说的话。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来介绍一下家乡的桥。

  4、学习课文3-5节(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

  (1)、学习第三节

  A、指名一学生读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造型的特点(千姿百态)

  B、从那些方面写出了千姿百态的特点?

  C、如果你作为一个设计师,你认为哪种桥的造型最独特?

  D、课堂设计一种桥,使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桥。

  E、指名设计的比较好的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

  F、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节

  (2)学习第四节

  A、作为一名导游请你带着我们全班的游客游览家乡的桥。

  B、指名读这一节(课件演示篆、隶等字体的'特点)

  C、如诗如画,家乡的桥真是千奇百怪。板书:千奇百怪

  D、设计导游词,向全班同学介绍家乡的桥。

  (3)学习第五节

  A、师范读这一节,思考:你感觉到什么?

  B、老师真的希望带大家去这个地方,因为这是名副其实的乐园。

  板书:千真万确

  C、齐读这一节

  5、有感情的齐读3——5节

  6、小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桥的热爱之情

  2、学习本文写法赞赞自己的家乡

  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音乐声起。指名学生分节朗读3——5节。

  感受家乡的桥的美丽和特别。

  2、长相忆、最忆家乡桥。是什么原因,让作者难忘家乡的桥。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桥是因为( ),( ),( )………………

  3、片段训练,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己家乡的话。

  4、讲评总结

  5、再次齐读课文,读出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家乡的桥

  造型 千姿百态

  长相忆 名字 千奇百怪 最忆家乡桥

  乐园 千真万确

桥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要求选定的,水平一的学生应能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正确的身体姿势简单易学,但是要保持并形成习惯难度比较大,需要重复练习。在教学中,采用随讲随练的方法,巩固练习采用游戏的形式,避免学生因动作简单、单一而产生厌学情绪,并且课堂中随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和礼仪风范。

  二、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正确的身体姿态是增进和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小学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身体的正确姿态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锻炼中逐渐养成的。俗话说“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从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并非是一件小事,我们一定要引起学生重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以“课标”中“水平一”为依据,在对学生近一段时期的`具体了解、实际情况和知识水平基础上制定的。

  1、使学生了解正确的走姿并能说出正确走的动作名称。

  2、使95%的同学学会30cm宽窄道走的正确方法。

  3、发展学生奔跑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重点:沿直线走。

  难点:抬头挺胸,两臂前后摆动。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情景导入法、模仿练习法、讲解示范法、反复练习法、巡视纠错法等教学方法达到传授知识和掌握动作技能的目的。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竞赛和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

  2、学法

  抓住低年级小朋友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在教学时,综合运用练习、思考等方法,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完成探疑过程,通过主动体验,边学边练;运用不断尝试、反复练习的方法,共同努力来完成本课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在开始部分,体育委员整队集合,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大概用时1-2分钟。

  2、在准备部分通过教师情景导入,引导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走。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行走姿态的区别。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热身操活动,本部分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充分活动身体,避免运动损伤,大概用时8-9分钟。

  3、在基本部分处理主教材时,首先教师通过学生模仿解放军行走姿势,导入本课教学内容。游戏《过小桥》,通过学生互帮互助过小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自然走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纠正学生错误动作并找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改正动作。竞赛过小桥,激发了学生兴趣。这一点的教学意图是突破教材的重点,体会正确的走的姿态。接下来是游戏《换物赛跑》,教学意图是搭配教材,提高学生的运动量,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大概用时26-27分钟左右。

  4、结束部分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鸟飞》的放松练习,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有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节课的学习中去。最后小结本课的优缺点,提出希望,宣布下课。用时3-4分钟。

  六、预期教学效果及本课亮点

  本课亮点为: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学练中能调整情绪,竞赛中能克服心理障碍,善于合作,善于调动自身和全组的情绪;提高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合作与竞争;达成人人参与,小组合作、竞争的良好氛围,儿童化、兴趣化,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八、器材:

  接力棒7根 垒球7个 呼啦圈7个

桥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3、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课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块、线、面——大气沉稳。

  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

  (三)语段研读。

  1、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

  2、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3、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四段(。课件)

  4、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5、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6、《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7、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五段(课件)

  8、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9、小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10、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六段

  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这九幅画里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四)比较阅读。

  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比较,直观的看,你觉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语言——文艺性强。 复习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按写作对象分类。

  事理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按写法分。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如《桥之美》)。

  (五)体会文中的美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

  (六)总结课文。

  桥之美,概括的说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整体,才能共同构成美丽的画面,起到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美学作用。

  (七)拓展延伸。

桥教案 篇4

  (一)课前准备

  结合第32课《兰兰过桥》的学习,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桥”,以便课上交流。

  (二)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学习第32课《兰兰过桥》的时候,我们大家听说小熊过生日,请小猴去他家做客。可是小熊家住在一条大河对面,河面上没有船,也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帮助小猴子过河。请大家帮助小猴子设计一座桥。现在,把你们小组设计的大桥图样拿出来,准备向小猴子推荐自己小组设计的桥。

  (三)商议介绍词,准备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已经设计好的桥梁图样,讨论一下,怎样向小猴子介绍,才能让他采用自己的设计方案。

  (四)小组间互相交流

  1.每个小组选代表向小猴子(另一小组的同学扮演)介绍自己小组设计的桥。

  2.其他小组对他们进行质疑。(从桥的造型、材料、色彩、承重力等方面质疑)

  老师在这个环节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五)评选、展示最优桥梁

  准备一块大黑板,把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张贴在上面,请学生评选最优桥梁设计。(只要方案有特色,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六)扩展情境,延伸交流

  学生表演:小猴过桥以后,到了小熊家,向小熊介绍他过的什么桥,感觉怎么样。

  在安排此次口语交际活动时,教师可以参照以上教学设计,也可以创设其他情境,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多样“未来的桥”,而不必限定为河面上的桥。比如,学生设计空中立交桥、太空桥,或是其他类型的桥,都应加以鼓励。

桥教案 篇5

  一、课文说明

  本课意欲以纸桥为例,向儿童渗透一点浅显的材料力学知识,即材料的形状不同,它的承受力也不同。学生有了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会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的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平面桥的承受力是比较小的;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桥面的形状,认识到纸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最后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把本课所学的科学道理用来解释周围常见物体的形状。

  本课与下一课《捆支架》都属于“力”教学单元,从能力培养来说,都属于“实验、归纳概括”的系列。

  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纸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通过课文中的第一个实验,指导学生认识平面纸桥的承受力是比较小的。做此实验的目的,除说明平面纸桥的承受力比较小之外,还起过渡作用,从中引出改变桥面形状的想法,进一步研究桥面的形状与纸桥承受力大小的关系。实验前要指导学生认识桥是由桥墩和桥面两部分组成的,以便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的要求和做法是:桥面用的纸、桥的跨度及测量纸桥承受力大小用的重物等条件都要相同;实验时要把重物轻轻地放在桥面上,不能放在桥墩上面的桥面上。

  第二层通过课文中的第二个实验,指导学生发现纸桥承受力的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这是本课的重点。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课文中只提示了“”形和“M”形两种桥面,其他形状的桥面,如“L”形、“N”形和“”形等,可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还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用“数字”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从中培养学生做观察记录能力,还可供学生在归纳、概括“纸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的结论时用。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指出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课文中提到的有蒸锅屉、课桌的脚撑、汽车保险杠、汤勺把、石棉瓦棱板。教学时不必局限于这几种物体,只要能说明这个科学道理的都可以。

  二、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指导学生认识纸桥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桥的挂图或幻灯片;2大小相同的图画纸或旧挂历纸若干张;3大小轻重相同的重物若干个(小木块、棋子、硬币、金属圈、螺丝母、螺丝钉均可);410厘米长的小木棒若干根(用它测量桥的跨度);5蒸锅屉、课桌、汽车保险杠、汤勺、石棉瓦棱板的实物或挂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出示桥的挂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桥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说出桥是由桥墩和桥面两部分组成的)

  讲述:我们知道了桥是由桥墩和桥面两部分组成的,现在我们就可以做搭纸桥的实验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发现纸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什么有关系

  谈话:各组×号同学用桌子上的纸做桥面,用书或铅笔盒做桥墩,搭座纸桥。(要求两个桥墩的距离要和桌上的小木棒一样长。)

  实验:各组×号同学将棋子轻轻地放在桥面上,你们看发生了什么情况?

  汇报:各组汇报结果。(桥面塌了)

  提问:桥面为什么会塌呢?(学生可能回答:桥面不结实,桥面禁不住棋子,桥面承受力小等等。)

  谁能想办法,用这张纸设计一个桥面,使桥面能禁住棋子?(让学生充分想办法。)

  演示:教师把这张纸顺着长度方向对折,使它成为“”形,把它架在桥墩上。再把棋子一个个轻轻地放在桥面上。放了数个棋子后桥面就塌了。(减去一个棋子,就是桥面禁住的棋子数,要求学生把它填在实验记录表上)

  实验: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验“M”形桥面能禁住几个棋子,并把实验数据填在实验记录表上。

  提问:为什么平面桥一个棋子也禁不住,而“”形桥面、“M”形桥面能禁住较多的棋子呢?(引导学生说出:桥面的形状不同,禁住的棋子数也不同)

  设计和实验:

  各组设计桥面,看哪组设计的桥面禁住的棋子多?注意:实验中桥墩的距离要一样长。

  汇报:我设计的桥面是“L”形,能禁住×个棋子;我设计的桥面是“N”形,能禁住×个棋子……。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谁能发现纸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什么有关系?

  小结:纸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2.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巩固应用知识

  提问:学习了纸桥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想一想,我们周围的物体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个科学道理?(让学生充分发言)

  讲述:(依次出示蒸锅屉、课桌、汽车保险杠、汤勺、石棉瓦棱板的实物或挂图)谁知道这是什么?它的哪个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蒸锅屉的边是圆筒形的,屉面上有半圆槽。课桌的脚撑是角铁。汽车保险杠是槽形的。汤勺把是拱形的。石棉瓦棱板是M形的。这几种形状结构能使物体结实。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东西的形状是利用这个科学道理设计的,希望你们自己去发现。

  巩固

  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

  用不同的纸(例如报纸、牛皮纸等)做桥面,试试它们的承受力怎样。

桥教案 篇6

  一、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初读,质疑问难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二)出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

  (三)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 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1.第一步:解诗题,说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2.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结合课后注释和占有的资料理解,交流诗句的意思,交流时先交流前两句,然后交流后两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3.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2) 指名读一二句,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江枫”“渔火”,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江边的枫树怎么样 ?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3)男生齐读一二句。

  4)指名读三四句,学生听,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5)女生齐读三四句。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2.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

  2)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在闪动,大家提一提。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2、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师: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破浪远航,而张继呢,是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四、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桥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情:清冷孤独寂寞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7-10

《桥》教案11-27

家乡的桥的教案01-05

桥教案模板07-30

奇怪的桥教案10-30

活动《桥》教案07-31

有关桥的教案12-12

桥教案3篇12-07

精选桥教案6篇11-26

我设计的桥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