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问和智慧》 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学问与智慧》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问与智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课前,我让大家搜集“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其他同学注意听。(学生讲故事)
1.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3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我们班同学表达能力真强,不仅讲了故事,还谈了自己的感悟。现在老师让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走到一起,请你任选两人为一组,探究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提醒学生生字新词: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远瞻、融会贯通、两脚书橱、浮光掠影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参考:6句。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参考: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五、巩固延伸:
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
④没有 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
——约翰?塞尔登
⑤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2、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
六、完成作业:写作--议论文片段
【《学问与智慧》教案】相关文章:
《学问和智慧》 教案03-08
剪枝的学问教案11-14
剪枝的学问教案03-06
关于智慧的经典说说05-08
人生智慧励志格言07-29
以智慧为话题的作文02-26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6-09
智慧背囊的读书笔记02-28
《智慧背囊》读书笔记范文07-18
智慧课堂心得体会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