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

时间:2024-12-19 07:44: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1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教学设计抓住古诗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识字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性,注意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一〉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数数拍手游戏。

  2、 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 学习古诗

  1、 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2、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 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 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 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 交流感受

  7、 课间操

  9、 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 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 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 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四) 指导写字

  1、 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3、 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 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2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笔画“横”。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辨别“八”“入”。

  教学方法

  比较记忆法、以读代讲法。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复习六个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五个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i yi wu)和三个音节(jia zuo hua)。

  2、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了的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

  2、出示课题:

  有一首诗歌,说的就是这幅图。

  (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

  3、指名读课题:

  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两遍)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不同符号分别标出会读的字和不会读的字,同桌互帮互学。

  3、全班交流:

  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那些字?是怎样认识的?

  (表扬能自主识字的学生。)

  4、教学生字:

  ⑴ 读一读:

  (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重点引导学生读准“四、十、三”。)

  (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⑵ 摆一摆:

  人人动手,把12张字卡分成两类摆一摆。

  小组交流:说说为什么这么摆。

  (“一”至“十”是数字,“去”与“里”不是)。

  全班交流。出示四行五列的方格(课文的格式),请小朋友把12个“生字朋友”送回自己的“座位”(把每一张字卡分别贴到相应的方格里)。

  五、朗读感悟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同桌相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相机指导“一”的变调。)

  2、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有韵律,了解诗意:

  ⑴ 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⑵ 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

  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

  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

  ⑶ 请小朋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⑷ 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

  (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还有什么问题?

  ⑸ 男女生分别齐读。

  3、课间活动:数数歌。

  六、认识田字格,知道书写“一”

  1、认识田字格:

  2、

  ⑴ 谈话激趣:

  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在哪儿呢?

  (出示田字格。)

  这就是生字的家。

  (我们叫它“田字格”,请学生说一遍“田字格”。)

  ⑵ 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3、指导书写“一”:

  ⑴ 教师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起笔稍重,向右行笔要果断,稍上斜,收笔稍顿。

  ⑵ 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评后学生再写。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1、我会认:

  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我会记: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几、九”“云、去”“入、八”来记住“九”“去”“八”。)

  入──捺在撇上住。

  八──撇捺要分家。

  3:我会用:

  ⑴ 摘苹果说词语或句子:

  出示苹果树图(上面挂着12个苹果,每个苹果后有一个生字)。

  指名摘。摘到后,领大家正确的读两遍,再连读诗句。

  ⑵ 选生字卡填空。

  (图文对应)

  ⑶ 我们来做游戏吧,看看图,找到生字卡片贴一贴,再拼拼,填对读对的就是小老师,黑板上有五幅图,请仔细根据图意选择生字卡片填空:

  kuai tian pian gua tiao yu duo hua ge qiu ( )块田 ( )片瓜 ( )条鱼 ( )朵花 ( )个球

  二、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自由配上动作背诵课文。

  (指名背诵,小组背诵,全班齐背。)

  3、背诵全诗,并设问:

  ⑴ 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这个小山村热闹吗?

  ⑵ 你来到这个小山村,觉得它美吗?

  ⑶ 总结:

  小山村真美,请小朋友一起背,就好象走进了小山村。

  三、指导书写“二”“三”

  1、观察课文中田字格的范字。

  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及在田字格的位置来说。)

  3、教师范写“二”“三”,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4、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后与范字对比。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讲评:

  (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四、扩展活动

  1、把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跟好朋友一起说饶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

  饶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要想说对十,舌头别伸直,要想说对四,舌头碰牙齿, 要想说对四和十,多多练习十和四。

  五、作业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3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_九十枝花。

  作者简介: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

  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了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 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去”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是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拓展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运算,如果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来写诗,一定妙趣横生,别样美。如果数学问题也用诗歌形式来表述,也一定是生动活泼,幽默有趣。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

  (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

  (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

  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具体表现在:

  根据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伊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插图的景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朗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朗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写字。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认识田字格和教给学生认识笔画名称,接着指导学生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是这样教学生写字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位——教师范写,学生观看——学生书空、描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适时指导。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第一次写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与同伴协调一致为故事打节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4、能分析古诗,培养想象力。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一到十的汉字卡片。

  2、《一去二三里》ppt课件。

  3、古诗联唱伴奏音乐。

  4、积木两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师出示一到十的汉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师:你们认识这些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古时候啊有一个诗人很伟大,他把这十个数字啊写到了一首古诗中,老师把这首古诗读给你们听,请你们找一找这十个数藏到了哪里。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做《一去二三里》。

  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师:你听到诗歌中都有哪些数字?猜猜这样的诗又叫什么诗?(强调这样的诗又叫数字诗)

  师:老师再来读一遍这首古诗,请你找一找,除了有数字,你还听到诗歌中说了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我们一起来看图说一说吧!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有房子。哦,这些房子里可能都住着人家呢,这儿有四五家人家,仔细看这些房子上还有什么啊?对,是烟囱,做饭了,烟囱里就会飘出白烟。想一想,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啊?不记得没关系,老师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请你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这些有烟囱的.小房子,(烟村四五家)这些房子错落有致,可真漂亮!

  这幅图上还有什么啊?远处好像也有房子呢!这些房子它的屋顶是尖尖的呢,这样的房子叫亭子,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呢?(亭台——六七——座)对啊,亭子我们说是一座一座的。这些亭子可真古朴美丽!

  对啊,这边还有大树呢,这些大树枝繁叶茂。大树底下遍地盛开着美丽的花朵。诗歌中是怎么说这些美丽的小花的?(_十枝花)

  好,现在请你来做一朵花儿,美美地开着。

  图上还有两个小朋友,你觉得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看到小山村的美丽风景啊,可能决定去逛一逛,瞧一瞧。这么美的风景他们一走就走了多远?诗中是怎么说的?(一去二三里)。是的呀,天气真好,我出门走走、逛逛,不知不觉啊就走了二三里路,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我走着走着,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座古朴美丽的亭子,嗯?什么东西可真香啊!原来是路边开着许多美丽的小花呢!

  师:这幅图画真美啊!《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说的就是图上的意思,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说出了这么多的意思,可真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试着朗诵这首古诗吧!(孩子朗诵古诗一遍,强调题目要念,题目和古诗第一句一样)

  教师提要求:我们朗诵古诗的时候要慢一些、这首诗写出了这么美丽的景色,那你看到美丽的景色心情是怎么样的啊?那我们就用愉快的心情来朗诵这首古诗。(孩子朗诵古诗第二遍)

  小朋友们读的可真好,诗中说了烟村、亭台、花朵,我们可不可以用动作来表示他们呢?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一去二三里可以怎么做呢?

  ——(孩子试着做动作)那烟村四五家呢?下面又是哪一句啊?准备怎么做?最后一句呢?(孩子朗诵古诗第三遍,边念边做动作。)小朋友,古人可真了不起,他们表走边看美丽的风景让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一首诗就出来了。现在啊,老师就请一个小朋友来做一回小诗人,一边走一边来朗诵这首古诗。(引导幼儿做动作,读出古诗韵味。请一到两个孩子表演。)

  嗯,他可真的很像一个小诗人呢!

  三、教师用多种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师:小朋友,古诗我们慢慢读来还真有一番味道呢!其实呀,我们还可以变一种方式来读古诗呢!还记得我们之前唱过的《静夜思》吗?我们就把它唱出来吧!

  现在我们来试试用静夜思的曲调来唱《一去二三里》吧!

  嗯,小朋友们唱的可真好,这样唱出来又是一番味道呢!

  我们还有更多的方法来读这首古诗,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还可以怎么读这首古诗。(教师边用积木打着拍子边朗诵诗歌)

  原来古诗有这么多种有趣的朗诵方法,小朋友们可以下课之后试着用老师这样打拍子的方法读古诗,你也可以想想还可以用别的来朗读今天学的这首古诗!

  教学反思

  幼儿可以愉快,舒畅地朗读古诗,使幼儿很快地认读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幼儿接受能力很快,教师也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基本达到教学目地。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相关文章:

《一去二三里》教案05-24

大班古诗一去二三里教案03-02

《一去二三里》教案范例15篇08-27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04-11

【热】《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07-27

语言小班教案07-23

小班语言教案03-29

小班语言汽车教案03-17

小班语言小鸭教案07-25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1

  本课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古诗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本教学设计抓住古诗教学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识字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性,注意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一〉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数数拍手游戏。

  2、 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 学习古诗

  1、 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2、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 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 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 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 交流感受

  7、 课间操

  9、 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 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 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 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四) 指导写字

  1、 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3、 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 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2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笔画“横”。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辨别“八”“入”。

  教学方法

  比较记忆法、以读代讲法。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复习六个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五个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i yi wu)和三个音节(jia zuo hua)。

  2、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了的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

  2、出示课题:

  有一首诗歌,说的就是这幅图。

  (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

  3、指名读课题:

  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两遍)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不同符号分别标出会读的字和不会读的字,同桌互帮互学。

  3、全班交流:

  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那些字?是怎样认识的?

  (表扬能自主识字的学生。)

  4、教学生字:

  ⑴ 读一读:

  (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重点引导学生读准“四、十、三”。)

  (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⑵ 摆一摆:

  人人动手,把12张字卡分成两类摆一摆。

  小组交流:说说为什么这么摆。

  (“一”至“十”是数字,“去”与“里”不是)。

  全班交流。出示四行五列的方格(课文的格式),请小朋友把12个“生字朋友”送回自己的“座位”(把每一张字卡分别贴到相应的方格里)。

  五、朗读感悟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同桌相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相机指导“一”的变调。)

  2、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有韵律,了解诗意:

  ⑴ 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⑵ 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

  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

  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

  ⑶ 请小朋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⑷ 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

  (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还有什么问题?

  ⑸ 男女生分别齐读。

  3、课间活动:数数歌。

  六、认识田字格,知道书写“一”

  1、认识田字格:

  2、

  ⑴ 谈话激趣:

  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在哪儿呢?

  (出示田字格。)

  这就是生字的家。

  (我们叫它“田字格”,请学生说一遍“田字格”。)

  ⑵ 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3、指导书写“一”:

  ⑴ 教师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起笔稍重,向右行笔要果断,稍上斜,收笔稍顿。

  ⑵ 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评后学生再写。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

  1、我会认:

  变序抽取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我会记: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几、九”“云、去”“入、八”来记住“九”“去”“八”。)

  入──捺在撇上住。

  八──撇捺要分家。

  3:我会用:

  ⑴ 摘苹果说词语或句子:

  出示苹果树图(上面挂着12个苹果,每个苹果后有一个生字)。

  指名摘。摘到后,领大家正确的读两遍,再连读诗句。

  ⑵ 选生字卡填空。

  (图文对应)

  ⑶ 我们来做游戏吧,看看图,找到生字卡片贴一贴,再拼拼,填对读对的就是小老师,黑板上有五幅图,请仔细根据图意选择生字卡片填空:

  kuai tian pian gua tiao yu duo hua ge qiu ( )块田 ( )片瓜 ( )条鱼 ( )朵花 ( )个球

  二、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自由配上动作背诵课文。

  (指名背诵,小组背诵,全班齐背。)

  3、背诵全诗,并设问:

  ⑴ 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这个小山村热闹吗?

  ⑵ 你来到这个小山村,觉得它美吗?

  ⑶ 总结:

  小山村真美,请小朋友一起背,就好象走进了小山村。

  三、指导书写“二”“三”

  1、观察课文中田字格的范字。

  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及在田字格的位置来说。)

  3、教师范写“二”“三”,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4、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后与范字对比。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讲评:

  (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四、扩展活动

  1、把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跟好朋友一起说饶口令,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

  饶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要想说对十,舌头别伸直,要想说对四,舌头碰牙齿, 要想说对四和十,多多练习十和四。

  五、作业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3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_九十枝花。

  作者简介: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

  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了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 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去”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里”是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拓展知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数学运算,如果运用一至十这十个数来写诗,一定妙趣横生,别样美。如果数学问题也用诗歌形式来表述,也一定是生动活泼,幽默有趣。数学诗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

  (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

  (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

  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具体表现在:

  根据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伊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插图的景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朗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朗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写字。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认识田字格和教给学生认识笔画名称,接着指导学生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是这样教学生写字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位——教师范写,学生观看——学生书空、描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适时指导。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第一次写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小班语言《一去二三里》教案模板4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数字诗的趣味。

  2、用拍手、敲击节拍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增进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与同伴协调一致为故事打节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4、能分析古诗,培养想象力。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一到十的汉字卡片。

  2、《一去二三里》ppt课件。

  3、古诗联唱伴奏音乐。

  4、积木两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师出示一到十的汉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读。

  师:你们认识这些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古时候啊有一个诗人很伟大,他把这十个数字啊写到了一首古诗中,老师把这首古诗读给你们听,请你们找一找这十个数藏到了哪里。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做《一去二三里》。

  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古诗。

  师:你听到诗歌中都有哪些数字?猜猜这样的诗又叫什么诗?(强调这样的诗又叫数字诗)

  师:老师再来读一遍这首古诗,请你找一找,除了有数字,你还听到诗歌中说了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我们一起来看图说一说吧!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有房子。哦,这些房子里可能都住着人家呢,这儿有四五家人家,仔细看这些房子上还有什么啊?对,是烟囱,做饭了,烟囱里就会飘出白烟。想一想,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啊?不记得没关系,老师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请你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这些有烟囱的.小房子,(烟村四五家)这些房子错落有致,可真漂亮!

  这幅图上还有什么啊?远处好像也有房子呢!这些房子它的屋顶是尖尖的呢,这样的房子叫亭子,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诗歌中是怎么说的呢?(亭台——六七——座)对啊,亭子我们说是一座一座的。这些亭子可真古朴美丽!

  对啊,这边还有大树呢,这些大树枝繁叶茂。大树底下遍地盛开着美丽的花朵。诗歌中是怎么说这些美丽的小花的?(_十枝花)

  好,现在请你来做一朵花儿,美美地开着。

  图上还有两个小朋友,你觉得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看到小山村的美丽风景啊,可能决定去逛一逛,瞧一瞧。这么美的风景他们一走就走了多远?诗中是怎么说的?(一去二三里)。是的呀,天气真好,我出门走走、逛逛,不知不觉啊就走了二三里路,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我走着走着,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座古朴美丽的亭子,嗯?什么东西可真香啊!原来是路边开着许多美丽的小花呢!

  师:这幅图画真美啊!《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说的就是图上的意思,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说出了这么多的意思,可真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试着朗诵这首古诗吧!(孩子朗诵古诗一遍,强调题目要念,题目和古诗第一句一样)

  教师提要求:我们朗诵古诗的时候要慢一些、这首诗写出了这么美丽的景色,那你看到美丽的景色心情是怎么样的啊?那我们就用愉快的心情来朗诵这首古诗。(孩子朗诵古诗第二遍)

  小朋友们读的可真好,诗中说了烟村、亭台、花朵,我们可不可以用动作来表示他们呢?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一去二三里可以怎么做呢?

  ——(孩子试着做动作)那烟村四五家呢?下面又是哪一句啊?准备怎么做?最后一句呢?(孩子朗诵古诗第三遍,边念边做动作。)小朋友,古人可真了不起,他们表走边看美丽的风景让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一首诗就出来了。现在啊,老师就请一个小朋友来做一回小诗人,一边走一边来朗诵这首古诗。(引导幼儿做动作,读出古诗韵味。请一到两个孩子表演。)

  嗯,他可真的很像一个小诗人呢!

  三、教师用多种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师:小朋友,古诗我们慢慢读来还真有一番味道呢!其实呀,我们还可以变一种方式来读古诗呢!还记得我们之前唱过的《静夜思》吗?我们就把它唱出来吧!

  现在我们来试试用静夜思的曲调来唱《一去二三里》吧!

  嗯,小朋友们唱的可真好,这样唱出来又是一番味道呢!

  我们还有更多的方法来读这首古诗,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还可以怎么读这首古诗。(教师边用积木打着拍子边朗诵诗歌)

  原来古诗有这么多种有趣的朗诵方法,小朋友们可以下课之后试着用老师这样打拍子的方法读古诗,你也可以想想还可以用别的来朗读今天学的这首古诗!

  教学反思

  幼儿可以愉快,舒畅地朗读古诗,使幼儿很快地认读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幼儿接受能力很快,教师也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基本达到教学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