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优秀

时间:2024-11-10 06:55:3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枣核》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枣核》教案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枣核》教案优秀

《枣核》教案优秀1

  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夫妻爹娘扶犁折腾涨红

  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 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枣核》教案优秀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跷(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习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习设计:

  1、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枣核》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枣核》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枣核》教案10-22

枣核公开课教案07-09

《枣核》语文教学反思01-30

核舟记优秀教案04-22

《核舟记》教案03-27

《核舟记》教案05-24

核舟记教案05-28

《核舟记》教案【汇编15篇】01-24

核舟记教案15篇【推荐】06-10

《枣核》教案优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枣核》教案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枣核》教案优秀

《枣核》教案优秀1

  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夫妻爹娘扶犁折腾涨红

  困得很牲口官府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 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枣核》教案优秀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跷(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习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习设计:

  1、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