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优秀

时间:2024-11-08 18:04:0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窦娥冤》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窦娥冤》教案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冤》教案优秀

《窦娥冤》教案优秀1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

  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

  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

  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

  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窦娥冤》教案优秀2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经过描述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终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资料:

  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古代戏曲的不一样种类、不一样主角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

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主角:

  旦:女主角。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主角)、小旦(少年女主角)四类。

  末:男主角。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主角。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角。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主角主唱)、和“末本戏”(男主角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立刻》)、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

  四、检查预习:

  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景,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窦娥冤》教案优秀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主人公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难点】

  理解作者采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用意,领会作品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课时安排

  设置2课时教学,本教案为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很多人在自己蒙受冤屈的时候常常感叹说:“真是比窦娥还冤哪!”那么,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了什么程度?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教师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学生欣赏。

  2、结合教材P3注释介绍本文作者关汉卿,并且简单介绍古典戏剧和元杂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剧的故事梗概。

  明确: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儿设计害蔡婆——张福食毒归西天——张驴儿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诬陷告州官——昏官不查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三)深入研读

  学生四人为一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8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窦娥一生有哪些不幸遭遇?

  2、戏剧一般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

  3、窦娥之“冤”表现在哪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4、从窦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

  1、(1)三岁丧母;

  (2)父女分离;

  (3)丧夫打击;

  (4)流氓欺压;

  (5)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2、人与环境(社会)的冲突。

  3、(1)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被判以死罪。

  (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4、(1)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3)被压迫的妇女们无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生命和财产安全等也没有保障。

  (四)小结作业

  1、可见,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个人一旦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熟读第三折,重点品味《端正好》和《滚绣球》等曲子,初步感知窦娥的形象。

  六、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

  故事梗概

  七、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通过几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能对于本剧有宏观的把控,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窦娥冤》教案优秀4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窦娥冤》教案 3

  一、关于说第三折的说明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二、说教材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实施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主要分两大块:

  一、整体感知。

  二、细节探究。

  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

  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关键是“同中求异”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基本完成教学目标1。

  鉴赏语言附加题(学生理解好,课堂节奏快情况下)

  以“只落得两泪涟涟”为例。通过不同风格的改写,本色派语文采派区别,这中间还穿插对比朗读。更好体会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来突破中带难点。理解三桩誓愿,把握该剧的艺术性及思想价值。

  第一步: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创设情景,把同学待到强烈的悲剧氛围中。利于深入思考探究。

  对突破重难点,我设置5个层进式的问题,应该说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维以及认知规律。其中三个问题,是解决重难点关键。做重点说明。

  (1)本色语言不用典故可以吗?

  理解三个典故,是理解浪漫主义手法、解决教学重点的一把钥匙。主要运用启发加比较法,着重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以往谈到三个典故都是说它表明冤情之大,使誓愿合理,但我要引导同学通过三个典故之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时代,地位,性别,同样蒙冤,理解深层社会内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没有积极的反抗,也是对窦娥抗争精神的衬托,对作品主题的深化。增强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奠基。

  (2)现实中,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如何评价这种写法?

  理解浪漫主义手法,不但是领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又是把握全文思想价值的钥匙,研究中,还可以引进《孔雀东南飞》《聊斋》等作品,举例对比,分析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让同学看到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除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外,越超越现实,越表明现实的黑暗不公,越为“冤”张本。也越让人们看到窦娥的刚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3)窦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后又要依赖天地昭雪冤情,样前后矛盾吗?

  这个问题旨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从而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主要运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法,另外,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开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又增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确立自己的审美取向。需要强调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时,在设计上我力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字词句章,从人物的语言、关键语句入手,(管理美无心蒸发,使百姓有口难言;轮到你山阳县,为我),得出结论,而不是空泛的品评议论,因为我们再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思想政治课。

  总之,这5个问题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艺术性、思想性的领悟没有生涩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势、水到渠成。既学到知识,又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了鉴赏能力,提升语文了素养。到此我们教学重点难点也一一被攻破了。

  (三)引向深入

  包括结束语合作业两部分:

  意在把本课的思想性引向更深处,在审美情趣及价值上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达到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效果。

《窦娥冤》教案优秀5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是一部充满悲剧性的历史剧。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窦娥因为被陷害而受到了惨无人道的处罚。尽管这个故事灰暗,但其中包含了许多智慧,它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社会中的不公和腐败现象,并引发人们的反思与思考。

  课件主题:《窦娥冤》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窦娥冤这个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辨能力,并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文化思想,掌握社会公正和公义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思维的开拓和探究,对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深入的思考。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展示演讲、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5分钟)

  通过文化研究现实的哲学思想开头,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步:阅读 《窦娥冤》(20分钟)

  在讲述故事之前,老师引导学生先阅读《窦娥冤》,初步了解剧情。

  第三步:视频观看(15分钟)

  播放相关视频,并进行如下问题探究:

  1)这个故事有何历史背景?

  2)故事中女主角窦娥面对怎样的困境?

  3)哪些人和事导致窦娥冤案的发生?为什么?

  第四步: 探究案情(15分钟)

  划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以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第五步:思辨(15分钟)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该如何看待这个故事中的道德标准?

  2) 该如何看待窦娥的.形象和精神品质?

  3) 故事中的人性冷漠是怎样导致悲剧形成的?

  4)这部作品中的教育意义是什么?

  第六步:共读课文(20分钟)

  学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这部著名的古代文学难免有所遗漏和纰漏,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此步骤进行相关阅读,匡正错误和不足的地方,完善个人的思想视角。

  第七步:结束(5分钟)

  结尾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并展示演讲稿,完成对于班级内学生思想深入分析的引导。

  课后练习:根据《窦娥冤》这个故事,写一篇文章探讨人性冷漠如何产生压制并滋生不公的现象。

  教学框架:本节课程的教学框架中包含了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和课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对于窦娥冤的内容和文化背景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并引发学生对于社会现实和历史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才能和文化修养。同时,本教学框架也符合现代教育的趋势,在面对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时,学生的思想分析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结: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窦娥冤》这个经典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更好地理解《窦娥冤》所传递的道理和含义,并通过探究窦娥冤案的案情和社会背景,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化思想。同时,本课程还提醒学生反思当今社会中的不公和腐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公正和公义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窦娥冤》教案优秀6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

  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

  学习难点:

  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课时安排: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了解元曲,走近作者。

  二、合作探究

  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的节选,那么全剧情节是怎样的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

  故事呢?后来窦娥的冤情得到澄清了吗?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积累字词。

  2.背诵【滚绣球】一段曲词。

《窦娥冤》教案优秀7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明白如话的说白、凝练而富有节奏的唱词,理解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人性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品味精彩唱段,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剧作背景、把握戏剧情节,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对“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社会的批判

  教学重点

  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体会窦娥悲愤至极的情感、为善被戮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怎样看待“三桩誓愿”实现这一超现实情节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源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诵读法、讨论法并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同学们都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中国古代有一位剧作家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的美誉,他就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论时间,关汉卿比莎士比亚早三个世纪;论才华与成就,他绝不低于莎士比亚如果我们早宣传,他的知名度很可能超过莎士比亚,让人们称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关汉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1、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xiē chǎn wù zhí háng cuān jiǎn

  楔子刬的桃杌盗跖哥哥行喝撺厢瀽浆水饭

  2、检查对关汉卿代表作及元杂剧知识的了解

  三、问题导读(课件显示四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哪里?

  引导学生完成对整体戏剧情节的基本把握

  问题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

  1、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第二折中【隔尾】【牧羊关】中有关内容进行勾画、朗读

  明确:坚信自己清白的窦娥情愿和张驴儿去见官,让官府为她洗冤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守桃杌是个将告状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儿,他收受了张驴儿贿赂便偏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毒打窦娥(板书:桃杌贪婪凶残昏庸)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本第二折中【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三个唱段,体味窦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愤怒、坚强和最初的反抗

  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计要打窦娥的婆婆,窦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一个“忙”字,更见窦娥善良

  4、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折戏,再找出几处体现窦娥善良的情节

  明确:为不让婆婆受罪,主动承担罪名的情节和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细节以及【快活三】、【鲍老儿】等唱段,都表现出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德(板书:至善)

  作者一再写窦娥善良,越是写她善良,就越能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桃杌、张驴儿的痛恨善良与命运形成对比,更见其“冤”

  5、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折戏中最能表现窦娥无奈和反抗的'唱段【滚绣球】

  (板书:反抗)

  (1)一生试读,学生评价,该生再读

  (2)教师范读(读出主人公的情感)

  (3)研讨问题,指导朗读(课件显示)

  ①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②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

  ③本唱段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件显示)

  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

  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

  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窦娥冤》教案优秀8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⑴ 结构: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⑵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⑶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1、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窦娥冤》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卫星比武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04-13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08-16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优秀01-22

秋天的怀念优秀教案优秀02-14

《母亲的恩情》优秀教案优秀11-22

窦娥冤读后感11-07

阳光优秀教案02-28

海燕优秀教案02-15

《回声》优秀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