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折线统计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1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2
目的要求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把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重点难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问: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吗?
师:气象小组的同学将他们一天内的观测到的气温情况记录成表,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吗?
师: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出示例题折线统计图)
师: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特征:
1.你能从这张图上了解到什么呢?
(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答:
从7时到19时,每隔2小时记录一次气温;
在13时气温最高是24℃,在19时的气温最低是10℃。
从7时到13时这一段时间内气温在上升,在13时到19时这段时间内气温在下降。)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2.师:我们以前学过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为什么这些数据不用条形统计图二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用条形统计图)
(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气温的变化请况。学生点不到位时,教师加以引导:你觉得这张图更能反映什么情况?)
3.教师小结:看来刚才统计表中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在统计图中都能反映出来,并且我们还可以从图上很明显的了解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4.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些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体温情况图、股票分析图等。)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优势。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完成“试一试”
1. 出示“试一试”中的统计表。请学生简单介绍从表中知道的情况。
2.制作统计图。
你认为在制图时应做哪些工作?有什么注意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顺应学生回答,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日期的前后;
(2)纵轴:标明数据,反映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
(3)制表日期和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指名演示,同学互相评价并改正。
3.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相互交流,也可以提问请同学回答。)
师:你能预测今后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呢?(可能逐渐稳定、也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上升的空间不是非常大。)
师:比较统计图、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本班同学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一种变化请况。)
四、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这里也有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得心跳统计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情况,出示图。
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吗?
你能预测之后几分钟小红的心跳情况吗?(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80—90左右。)
2.想想做做第1题。
师: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让学生尝试说说。)
出示小明的身高情况,及空白统计图。
请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横轴与纵轴的情况,并说说这份统计图与前几幅有什么不同点(纵轴的数据0—110间有一段折线,并且格子图上用虚线表示)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同桌间讨论后再交流,这些数据中的最低数据高于110厘米,如果将单位长度定于5厘米并且将0—110厘米全部画出的话讲比较浪费纸张,而且也不美观。
学生独立制作并且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后更正。
同桌间统计分析,交流自己从图上了解到的信息,或者互相提问回答,教师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析情况。
3.出示两张某商场衬衫、毛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说说那张是表示衬衫的销售情况,哪张表示毛衣的销售情况,并说说如果你是商场经理,准备怎样组织进货。
五、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有什么特点或优势?
2. 布置作业:
(1) 补充习题
(2)将自己6岁至今的体重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预测自己今后几年的体重情况。
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算完后,说说你想说什么?(节约粮食方面的话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等方法认识了1亿有多大,现在你能谈谈你对一亿的认识吗?
你还很想了解哪些有关一亿的知识呢?
六、补充:
1、一个人的寿命以80年来算,可以算得一生大约有25亿秒
2、一分钟如果是90次心跳,一亿次心跳大约要有2年多。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P126—P128复式折线统计图。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等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 根据统计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具与学具:
课件、统计图、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复式统计表。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课件出示亚运会会徽)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师:这是今年的11月12日即将在中国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会徽,在这里让我们预祝亚运会圆满成功!
师:同学们,在亚运会中我们中国有几个强劲的对手,你知道是哪个国家吗?
(韩国和日本)
二、探究新知
1、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统计表。请认真观察,看看能哪些信息。
生观察统计表说获得的信息。
小结:这是一个复式统计表,它向我们展示了中韩二国在这几届亚运会中获得金牌的数量,那么要想看出二个国家金牌数的增减变化情况,该用什么把数据呈现出来呢?(折线统计图)
2、师:大家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这是四年级下学期学的知识。那么老师已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它做出来了。(出示课件中的二张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试着分析一下金牌数量变化情况。
生大致能说出三种情况:哪一届最多;哪一届最少;总体呈上升均势。
接着出示韩国的统计图,同上处理。
小结:中韩二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总体都呈上升趋势,那么怎样做才能更方便、更直观地比较出两国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全二为一)
3、师:请同学试试看,把书翻到127页,看中间的.折线统计图,这幅统计图展示的是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看标头。问:图上已有的折线表示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
自然引出图例。点击大屏幕,出现图例标志。
学生完成统计图。展示学生作品,订正错误。
师:老师也画了一个和你们一样的统计图。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4、问:它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A、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B、两个量之间的对比更加直观清晰。
5、师:那么你能根据这幅图回答课后的问题吗,把书翻到127页,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根据这幅图,你能推测出第15届亚运会的情况吗?中韩二国较量的结果会怎样呢?(渗透德育)
师:第十五届亚运会已经于20xx年在卡塔尔的多哈成功举办,我们已经获悉中韩二国获得的金牌情况。课件展示十五届亚运会二国金牌数量。
小结:从两条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我们才能做出正确推断。
三、拓展延伸
师:生活中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还有很多。大屏幕出示陈明8—12岁体重与标准体重对比统计图。
同桌互相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回答问题。
四、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全课总结:统计知识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项知识,正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判断事情的发展趋势,预知未来。希望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能拥有一个美好人生!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4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 8月份:1100元 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 11月份:1300元 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四、布置作业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6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奥运会相关图片、展示板、白板笔(红、蓝)、课堂小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课件展示) (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 (课件展示)
(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xx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xx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xxxx—xxxx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分析统计图。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问:20xx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生:边指边答20xx年489支。追问:489在哪?生:在20xx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深入探究。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xx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xx年呢?
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同学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战略,发展统计意识。
3、使同学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出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检查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同学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同学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讨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只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假如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同学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和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身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同学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同学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要求同学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南京市xxxx~xxxx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身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身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同学活动,教师参与。
出示:中国儿童规范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和规范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身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身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练习四第1、4题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作业练习四第3题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08页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背景: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教材提供了很多富有现实意义的现实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方法目标: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大家都知道去年是我们中国的奥运年,那么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呢?(51枚)对,我国代表团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成为百年奥运史上最强东道主。那么你们知道我国在前几届的奥运会中各获得多少枚金牌吗?
1、老师课前进行了调查整理,仔细看(课件出示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的条形统计图)
2、提问: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师:看来大家已经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读出数学信息。那谁能说说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学信息有什么特点?
生:很容易看出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
师: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直观,也很形象,还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体育部的叔叔阿姨也对近几届奥运会我国的金牌获奖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3、(教师演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教师:这还是刚才的条形统计图么?它又该叫什么名字呢?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选用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
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观察
老师投影出示××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老师:通过观察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甲:我知道了,1998年参观人数为3万人。
学生乙:我知道了,1998年到2003年每年参观的人数。
学生丙:我可以知道,2003年参观的人数最多,1998年参观的人数最少。 学生:2003年比1998年参观的人数多多少???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2、自主探究。
老师:除了我们所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其实统计图我们还可以这样画。(老师出示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大家请注意观察,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老师: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你们从这个统计图上还能获得哪些在条形统计图上不能获得的信息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能看出从1998年到2001年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而2001年和2002年人数是一样的。
老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学生:折线从下往上就是增加,折线是水平线,就是不变。
老师:对,你观察得真仔细,折线上升也就表示人数增加,折线是水平线,也就表示保持不变,那如果是下降呢?
学生:就是减少。
老师:很好,也就是从这条折线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同学们你们真棒。现在我们再来观察折线统计图,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学生:标题、横轴、纵轴、点和连接的线段。(老师板书)
老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课件出示上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是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主要方法。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了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讨中会很快比较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对比中让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如此,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义,使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还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和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尝试制图,看图分析
明确制图步骤:
教师:这是陈东妈妈为他记录的0~10岁的身高统计表,如果要清晰地呈现在折线统计图上要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预设: 生:先描点,再标上数据,然后连线。
师强调:找准点,标准数,线要直。并按顺序连接。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预测、提出建议、作出决定等。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图例制表时间
多比较发展趋势
预测建议决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15
【设计说明】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统计知识非常重要,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掌握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不仅反映了两者在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2.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节课的.例题呈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
(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情境图)
2.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下面的统计表。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年份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20xx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师: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汇报时说出各个年份参赛队伍的支数)
(2)动手操作。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条形统计图,你能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再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各小组展示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4)师生共同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画出纵轴和横轴,标明起点。
②根据纵轴长度并结合所给数据确定一个单位长度代表的数据是多少;在横轴上确定各项目的位置,即等距离确定各直条的位置。
③取各数量对应的点,画出直条,并在直条上标明数据。
④标明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时间等。
3.导入新知。
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大家一起看(出示一幅折线统计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通过教材中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回顾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观察思考。(课件出示教材105页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相关文章: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教案12-29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08-16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6-12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4-20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教案07-26
扇形统计图教案10-22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1-30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2-23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