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案

时间:2024-10-26 18:47:22 教案 我要投稿

《济南的冬天》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济南的冬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济南的冬天》教案大全【15篇】

《济南的冬天》教案1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②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济南的冬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课文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中可以学生朗读、品味、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济南的冬天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他的散文《济南的秋天》中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夏日的美景宜人: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大屏幕展示瑞士美景)。而我国的杭州西湖更闻名天下。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首诗单道西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好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之美由此可见一斑。”(大屏幕展示西湖美景及苏轼的《饮湖上初晴》)而我们的省会济南竟得上帝之钟爱,把秋和冬的艺术全赐给了她。济南该是一块何等到宝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

  二、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先初步感知文章之美。

  1、请同学们说说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有什么特点。

  提示:温晴、慈善、美丽、绚丽多彩等词语均可。老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确定自己的板书。

  2、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本文该怎样朗读?

  提示:语调柔和,节奏缓慢,语气亲切,还要读出对济南的热爱。可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处理板书在黑板上。

  三、老师范读。(配乐、配画)

  四、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情朗读课文,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第一自然段: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对比)能具体说说是怎样对比的吗?作者运用这一组对比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说明济南是块宝地,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教师进一步发挥:作者之所以用北京、伦敦、热带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伦敦生活了6年,在离英回国途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而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家任教,定居济南。沐浴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禁发自肺腑地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第二、三、四段写济南山的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可爱;薄雪覆盖下的`山——美丽多彩;城外远山——是张小水墨画。

  第五自然段写济南的水——不结冰,清亮、空灵等。

  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题目“济南的冬天”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提示:“济南的冬天”是指所写的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是别处的冬天。而“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在上文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特有的明丽色彩后,此句用“冬天”来修饰济南,就反映出济南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总结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五、精揣细摩,品味学习。

  在课文中发现寻找、品味用得好的词或句子,用大大的圆圈在课本中标出,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课堂交流。

  提示: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3、“小山整把济南围了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

  4、“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

  5、“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中的“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6、“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孕育着的无穷春意。

  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和仔细揣摩。

  六、拓展练习: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笔下冬天的济南,她温暖如春、秀丽如画,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发自肺腑的热爱。我们现在正处隆冬季节,请你用你的心,你的语言描绘一下咱们这地方的冬天。

  提示:让学生当堂宣读,老师给以适当点评。

  七、作业布置:课下阅读配套教材——《济南的秋天》。

  提示:《济南的秋天》是《济南的冬天》的姐妹篇,描绘了济南的秋天诗意的山水,语言优美。与本文进行比较,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并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情

  济南冬天山的特点:温暖可爱美丽多彩是张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水的特点:不结冰清亮空灵

  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济南()着落()澄清()镶上()

  2.填空。

  《济南的冬天》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

  (3)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

  (4)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4.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作用。(要仔细品味,细细体悟)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3)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4)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济南的冬天》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

  2、过程与方法: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冬日济南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北中国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也可以引诗为证)

  ――奇寒、大雪、万物萧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同在北中国,济南的冬天却有着不同的景致。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老舍这位文学大家写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它温文尔雅的特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本文写于1931年他在山东齐鲁大学任教时。他在山东呆了7 1

  年之久,济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2、扫除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济南伦敦暖和着落着急髻看护妇镶薄雪水藻贮蓄澄清

  三、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互动探究: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 、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研读课文

  齐读第一段

  1、提问,作者之所以对济南的冬天充满赞美与喜爱之情,这是因为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温晴 (此处应当解释温是温暖、晴是晴朗)

  2、作者是怎样引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呢?

  通过与伦敦和北平进行对比得出的。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分析表达效果

  二、自读课文,用笔画出你认为能体验出对济南赞美与喜爱的句子。

  在文中把“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圈出来,联系全文内容思考哪一个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为什么?

  结合2、3、4、5段,在每一段用“冬天的济南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自由交流,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三、研读赏析

  1、美段研读(第三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布置任务:

  (1)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2)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

  (3)用斜线划分这段的层次;

  (4)结合语境说说“顶”、“镶”为什么用得好。

  2、济南的冬天的温晴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温晴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明确:地理环境是原因;体现在人、山、水三个方面。

  具体分析写人、山、水的部分。(如果时间紧张先分析第五节写水的内容)。 先欣赏济南冬天山水的图片。

  1、这一节哪些句子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暖与晴朗的?

  提示:作者写水的温睛是从水的本身以及与水相关的.事物来表现这一特点。

  2、能表现作者喜爱与赞美之情的是哪些语句呢?

  四、课内探究

  1、通过刚才的品味,我们深切的领略到了济南冬天的美。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能来探究一下原因吗?(讨论作答)

  归纳:

  (1)文章中采用了很多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

  (2)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观察得很仔细。

  (3)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还投入了他的情感。(喜爱、赞美)

  2、谁能谈谈老舍先生与济南,与济南冬天之间的一些事情吗?(适当提示)

  3、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来读这篇优美如画,情感深浓的文章呢?

  (喜悦,赞美,恬静,宁静,怀念??)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还要揣摩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深情。

  本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通过对比得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这一特点从济南的山水两个方面入手,从济南的地理特征,济南人的神情态度,济南的雪后景色以及水的绿与亮两方面表现济南冬天的温睛。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五、小结:法国著名作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擦亮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开启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美;运用智慧,去创造生命中的美!

  六、拓展作业

  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个不少于两百字的小片段。

  (时值秋天,校园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在南方温暖的气候里,秋天也有其独有的个性。这正是一次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体验感悟的好机会。)

  板书:《济南的冬天》

  老舍

  对比: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济南冬天的水色

《济南的冬天》教案4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查阅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2)预习课文,正音、正字、正义,排除字词障碍

  (一)导入

  说起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找学生说,出示冬天白雪皑皑的画面)其实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很不同(出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走近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领略一下济南的'冬天独有的特点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个特点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掌握字音、朗读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预设:温晴 山 水 喜爱和赞美)

  4.教师小结:在老舍的眼中,济南是“温晴”的,他抓住了这个特点,具体描绘了山水等景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冬天的画卷,从而表达出对于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三)细读片段: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引导学生细读第四自然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在朗读中完成目标

  1.一读:读准字音,读得连贯、自然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这段

  (2)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针对要求)

  2.二读:读出美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学生在这段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找出来后读一读。自己先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读。要求:读出句子的美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读。

  (3)找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评价(预设:学生可能很难读出美感)

  (4)教师范读其中一句,边读边讲解重音和停连的方法(情感重音,感情停连)

  (5)学生体会方法,再次朗读,完成目标

  3.三读:读出特点,想象意境

  (1)学生找出认为最能体现济南“温晴”特点的句子,并且在这句中划出最能体现特点的词或短语,读出来。要求:在这些重要词语中做重音和停连处理,读出“温晴”。

  (2)学生找句子,做标记,读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物。

  (3)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

  4.四读:配乐朗读,再次感受美景,美言,美情

  全班学生配乐齐读这段

  (四)迁移方法,读同类文章

  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的风景片段,体会重音和停连

  布置作业

  1.根据你的理解,标出第三自然段的重音和停连,读一读。

  2.写一写你家乡的冬天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济南的冬天》教案5

  一、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 、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学习重点

  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 学习难点

  品读文中优 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茶馆》《龙须沟》;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2、 写作背景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抒情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把济南当作他的第二故乡。”

  3、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 ,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拟1——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能流利的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一)、师板书课题,激趣导入。

  二)、生读标,师解标。

  三)、布置生用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题:

  1、字音

  济南( ) 伦敦( ) 镶( ) 水藻( ) 贮蓄( )

  发髻( ) 澄清( ) 着落( ) 看护( )

  2、 整体感 知

  1)、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引导提示:从第一段文字有几句及标点入手,找出概括句,就能明确所提问题。)

  2)、作者对济南的总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四)、小组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五)、师点评归纳,小结。

  六)、齐读课文,积累美词佳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了解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学习过程:

  一)、师板书课题,示标,解标。

  二)、请生读课文,细细揣摩,品味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题:分析下面的句子,体会拟人、比喻的妙处。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三)、交流探究成果,师点评归纳。

  四)、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情”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当堂训练。(可做课堂作业或课后作业用)

  塞外怀古

  [1]没有到过河西走廊的人总以为河西走廊这个地方怎样的荒凉,怎 样的寒苦。到了河西走廊之后,便知道所谓荒凉寒苦并不如传闻之甚。但到了河西走廊靠近西域的酒泉[①]以后,景象有点两样了,黄沙白草,风日惨淡,始有塞外之感。往北一望,荒野大漠,遥天无际。南天可不同了,祁连山像一道高墙,自东而西,连绵不断;不分冬 夏,顶上常是积雪皑皑。人说西王母的家就在那里。远远望去,也真像有琼楼玉宇在其中隐约闪现。沿着公路的南边,可以看见无数的土堆子,有的延长好几里,有的是一个大墩 子旁边连上几个小墩子。这种土堆子沿着酒泉以北的额济纳河往南,跟着疏勒河向西,以至于敦煌的南湖和西湖,几乎随处都是。这就是汉唐时代的`边城和烽燧的遗址,有名的汉唐西部长城,就在这些地方。

  [2]我最近旅行戈壁的时候,曾在酒泉一座 破败的墩子上瞭望。已经傍晚了。太阳在西边的地平线上还有簸箕那么大。血红带黄的光芒四面放射,周围的云彩都映成了橙黄色。一个人在墩子上朝着西面和北面遥远的天际看着看着,就随人冥想[注②]中去了。俨然如在汉唐当年,墩子下面那些土堆子都是一座一座的房子,也许是人家,也许是戍边将士的营房,房顶上正炊烟袅袅。放在外边的马群和羊群先后回来了。鸡鸣犬吠以及小儿喧笑的声音,嚷成一片。那座墩子也楼柱完好,雉堞无恙;几 个烽哨正在上面聚精会神的望着西边和北边,希望有平安消息到来。一天一天的过去,一年一年的过去。这些人从少年转到中年,老年,也许就死在那里,埋在附近。但是他们从来不颓丧,也从来不堕入幻想。只凭着他们的结实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敌人和自然作生存的斗争。敌人和自然败了,他们胜了,他们的西 陲也固若金汤了。两千年,一千年的历史,像电光石火般一转眼过去了。这些人依然长埋地下,烽燧城堡也放弃了,荒废了;我也仍然清醒明白的站在废墩上面。西边的太阳还有一半在地平线上。但是这些废毁的烽燧城堡,照旧很英勇的迎着落日,放出黄色的光辉;西北风呼呼的怒吼,而它们依然静默无言,屹立不动。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泪了。

  注:①酒泉:与玉门、阳光、敦煌相邻,均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一带。②冥想 :深沉的思考。

  (1)第[ 2]段中,作者站在墩子上“看着看着,就堕入冥想中去了。”作者“冥想”到了些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概括作者“冥想”的内容。

  (2)作者在第[2]段文末说,“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泪了。”是什么引起作者如此深的感触而流下了眼泪?

  (3)作者写作这篇文章运用到了象征手法,作者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的?

《济南的冬天》教案6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课前学习:

  1、在网上查阅老舍简介及他的作品,把老舍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做好适当的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入,组织学生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交流

  2

  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多媒体画面(冬景图)

  听、看

  3

  组织学生比赛朗读(要求:边读边展开想象)

  分组比赛

  4

  创设活动情境: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讲述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阅读全文后理清文章脉络,准备复述。

  5

  组织学生复述、评选优胜者。

  复述、互评

  第二块:赏析精彩片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入,根据学生的复述创设问题情境: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思考、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在片段旁注好你喜欢的理由)

  2

  组织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段。

  背诵

  3

  组织学生研讨本文的语言:(1)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协作组内讨论、研究,在文中做好圈点勾画。

  4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1、背诵全文。

  2、选做发展性评价手册。

《济南的冬天》教案7

  知识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的熟练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4、明白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5、培养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本地冬天的气候、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大家感受北方的天气,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别是一般滋味呢?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1、边朗读(大声朗读),边勾画生词,查工具书,准备朗读比赛。

  2、将课文科学合理的分成四个段落,并说明你这样分组的理由。(冬天的特点—山景—雪景—水景层次。)

  可以进一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脉络:

  小山摇篮图

  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雪霁初晴图

  空灵水晶图

  四、朗读、感悟:

  1、展开朗读比赛

  2、自选段落,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何选读该段。自己是用何种情感朗读的?如何把握的,你认为自己读到了什么

  3、学生点评

  4、大家公认的优美段落齐声朗读

  五、布置任务:

  积累优美文句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第一小节:

  1、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再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整个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北平,没有风声;伦敦,响晴;热带(指新加坡),毒晒;北中国,温晴。对比)

  2、想想看,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呢,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呢?

  特点有“没有风声,响晴,温晴。”明确:总特点是“温晴”

  二、研读第二小节: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阳光下的小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

  三、研读第三小节: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3、“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4、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点拨:

  1、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

  2、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全段的朗读要求: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都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5、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6、总结:薄雪覆盖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

  四、研读第5自然段:

  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写水?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1、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即水面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五、总结:

  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板书参考教参274页

《济南的冬天》教案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 教学时数与方法

  课时:两课时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二、 教学用具与课件

  多媒体投影仪 《济南的冬天》的录音带 收集的冬天的图片

  三、 教学设想

  从收集的冬天的图片入手,引出文章作者一开始就拿北平、伦敦冬天的特点与济南对比,引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在许多人眼中冬天就是冷的、枯燥的代名词,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呢?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后,接下来就来体会作家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体会他笔下的一幅冬天的水墨画。

  四、 预习设计

  1. 认为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什么济南是个宝地?

  2.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整体感知,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济南的冬之美

  2. 了解济南的冬天的最重要特点

  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用多媒体投影仪把一些收集的不同地方冬天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大家说说对每个地方冬天的感觉。(找一两位同学说一下)然后引出济南这个地方。

  2. 济南很早就有“齐多甘泉,甲于天下”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那么济南的冬天究竟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作者简介

  用多媒体投影仪投出老舍先生的相片,让一两个同学讲一下对作者的认识,然后归纳重要的作者信息(老舍,原名舒庆春,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三)整体感知

  1. 放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朗读,注意生词的读音,停顿以及感情

  2. 找出最能表现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词语( 参考:温晴)

  (四)分析课文

  1. 阅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文章怎样引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的?(与北平、伦敦相比)

  2. 快速阅读下面几段,找出作者主要抓住了济南的冬天的什么景物来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山和水;①山矮小,环城,山上窝着小村庄山秀丽;山上有雪,雪俏丽;②水绿,水清,水暖,水清丽③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慈善的,是一个宝地)

  (五)步置作业

  1. 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2. 完成练习一

  3. 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主要学习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2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复旧学新

  1. 检查作业,叫一两名同学起来回答

  2. 叫同学汇报上节课的疑难问题,一起解决

  (二) 学习新课,让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1.朗读第三段,要求:

  ①找出本段所运用的三个方位名词和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通过讨论辨析明确:三个方位名词是"山上"、"山尖"、"山坡",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日落";这一段主要写济南雪后山上的景色。

  ②找出本段用得最生动的三个带有比喻意义的动词和拟人句,说说所起的作用。

  明确:三个动词是"顶"、"镶"、"穿",拟人句是"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表现济南小山"秀气"的特征。

  2、朗读第五段,要求:

  ①画出文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和比喻手法的词句,描写蓝水晶的形容词,说明本段写什么,写出什么特征?

  明确:词句是"贮蓄"、"全拿出来"、"精神"、"不忍得"、"照个影儿"、"蓝水晶"、"像地毯上的小团花";本段写济南的水,写出其"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绿"、"澄清"、"水天一色"的特点。

  ②揣摩结尾一句:"这"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是指济南的冬天"温晴"、"慈善"、"秀气"、"像水墨画"、"水色澄清"等;蕴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你能感受到作者对济南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词句感受到的?

  明确: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情是喜爱和赞美。从"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些小山冬天特别可爱"、"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等词句可以看出来。

  (四)总结课文

  总结:作者的情感,融会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以美好的事物作喻体,表现景物特点,用拟人修辞句式,赋予景物美好情感。情景交融正是本文的突出特色。

  (五)对比阅读,把《春》和《济南的冬天》作比较,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美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第三道练习题,写自己家乡的冬天,字数不限。

《济南的冬天》教案9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

  3、把握品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把握品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品味作者的情感

  导入语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请学生划出文中有关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出推荐的理由。

  例: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树尖的雪比作“白花”;二是将树尖顶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比喻贴切得表现了雪后树的秀

  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投影显示)如:

  (1)组: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如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而不用“铺”?

  (3)、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

  各得其所,用得准确,你如何理解的。

  三、学生总结课堂,并谈一下学了比喻、拟人修辞后对于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济南的冬天》教案10

  导学目标:

  1.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重要作品及济南的地理特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南(jǐ)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3.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4.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5.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却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介绍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检查预习:

  见预习2、3.

  五、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讨论明确:

  (1)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特点,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六、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七、课外作业:

  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练笔,写出你对家乡冬天的真实感受。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三、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

  3.细读,分析课文。

  第二课时

  1.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3.反复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拨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侯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 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 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 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 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 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 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出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 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 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 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往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 用自己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 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 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 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 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xx的冬(春天)》的短文。

《济南的冬天》教案12

  课题: 济南的冬天(两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理清文章的脉络,归纳景物描述方法;

  3.赏析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倾注着真情实感,情景交融,生动细致的描写景物。

  学习难点: 学习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环节:认定目标--学生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分组展示(教师精讲、点拨)-- 梳理小结

  教具:网络支持的多媒体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过《春》,对写景抒情的文章有一定了解,明白分析写景文的方法,但是对于饱含深情的句子中的“情”分析不够透彻。另外,对于济南特殊的地理位 置不是特别了解,需要借助网络了解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导学策略:

  导思 第二课时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课文的遣词造句如何体现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第三语段,归纳景物描写的方法。

  2、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子并能分析其在写景中的作用。

  3、结合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分析本文优美的语言特色。

  二、文本分析,合作探究

  1 请同学有感情地3朗读第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

  (学法指导 :可以分析描写顺序、修辞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分析,可以回忆《春》的学习过程。不要忽略作者的情感。)

  教师点拨:先总写“妙”。分写按空间顺序写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最后总写这些小山太秀气。

  学生回答修辞方法时教师预设追问:为什么比作“看护妇”?秀气是怎样写出来的?“给山们”句子中的“们”能否去掉?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学生分析,此环节要有朗读品味。

  2 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是那么的温馨、可爱、美丽,那么阳光朗照下的山、城 外的远山和冒热气的水作者写得又怎样呢?我们来一起仔细品味。

  例如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这句话中“ 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写出了作者亲身的感受。

  例如2:“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 的美景,给读者以动态的生活实感。后文的“穿”则是拟人修辞,显得山、雪、草也是有情有意。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你也试着分析3个这样美点吧:

  教师预设:2段中学生可能分析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教师追问:a “设若------”这句话在文中作用? b句子里有许多儿化音,有何作用?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分析:4段“小村庄”“小水墨画”将小村庄,雪人格化,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村庄,雪的位置,营造了温暖、安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赞美、喜爱的心情。

  5段 学生可能谈到绿、暖、 清的特点,

  教师追问 a“不忍”可以去掉吗?强调水的多情。b“冒着点”中“点”多余么 为什么?强调温暖的感受。

  C结尾句 和标题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强调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 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3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想想作者是怎样让笔下的景物生动起来的,请同学们归纳写景方法。

  (学法指导:回忆《紫藤萝瀑布》、《春》的写景方法以及精 读第三段的收获归纳。)

  教师点拨:抓住景物特征;巧用修辞;有顺序;写色、态、光;写景中渗透着情感。

  拓展延伸,展示自我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何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篇?说 明理由。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③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相同点:都是以散文形式来描写景色,两位作者都善于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该季节写的令读者身临其境,将景色写得十分美丽,十分迷人。

  达标测评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盈(yíng) 朦胧(méng) 伦敦(dūn) 旋律(xuán)

  B.水藻(zho) 贮蓄(zhù) 均匀(yún) 抚摩(fǔ)

  C.斑驳(bó) 镶嵌(xuāng) 着急(zhu ó) 温润(wēn)

  D.稀疏(sū) 澄清(chéng) 惊诧(chà) 玫瑰(guī)

  2.《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_(体裁),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之情。

  3. 把下面这段话里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

  ⑴绿是生命的颜色。⑵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⑶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⑷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⑸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⑹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推荐阅读《济南的秋天》。

  第二课时环节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结构,并欣赏了对比方式的开头。这样温馨的境界,作者怎样用笔墨来描写的呢?今天我们就细细品味这优美散文。

  二、认定目标2’

  三齐声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优美 的语句。5’

  四、学生思考交流三个任务。10’

  五、学生展示。20’

  六、梳理小结5’

  七、教师小结:2’

  老舍写得精彩,同学们展示得更精彩,一篇优美的文章,不仅需要有魅力的语言,更需要作者用心去感受生活,老舍在济南的一段生活,是他一生的写作鼎盛时期,

  事业的收获让他更加对济南情有独钟,所以他爱济南的冬天,更爱济南,所以,课后推荐阅读《济南的秋天》,感受作者的情感。

  提示:可以从结构、观察点、语言、体裁等方面比较。

  教学反思:

  1.课上得很成功。

  2.预习很关键,预习的指导要具体。

  3.读很重要,“薄雪覆盖的小山”反复诵读。

  4.课堂评价还要多一些激励性语言。

《济南的冬天》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2、教学难点: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肃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肃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为什么文中的情那么浓。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多媒体)

  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四、研讨思考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2、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哪些景物?

  写对济南的总体感受:“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的远山,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第一、二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并自主解决。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响晴

  与热带相比--温晴

  (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有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把去掉和不去掉的句子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3)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2、自由探究。

  学生朗读后,思考体味以下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模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是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一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⑤“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得冻上”的原因。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3、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2)作者紧扣这一点,用第二、三、四段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五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3)作者拓展想象,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4)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5)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二、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一下,在写法上本文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2、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写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北京冬天的景物,倾注你的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四、板书设计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暖——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济南的冬天》教案1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济南的冬天》写了哪些景物,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用向往的语气、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课文。

  3、揣摩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紧扣文意揣摩拟人手法的妙处。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北国冬景图,说说北国的冬天是怎样的?

  2、导语:山东济南在中国的北部,它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济南的冬天》去体会她独特的'韵味。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轮读,其他学生边听边作批注。

  2、学生点评朗读情况,正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思考:

  1、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的冬天相比,有哪些不同?

  2、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3、哪几段写山?哪几段写水?

  快速朗读2345段,用“我感受冬天的济南像,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对冬天济南的印象。

  四、美文美读

  1、作者把冬天的济南写得很美,很可爱,我们以其中一句为例,看看他是怎样写的美在哪里?

  ·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睡着”、“唤醒”都是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像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请找出来,仿照例子,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五、简介作者,体会情感

  1、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觉得不怎么美的冬天写得这么美呢?

  2、简介作者。

  3、找出文中抒发作者喜欢济南冬天的句子。

  4、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讨论:本文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

  六、课堂小结

  冬天的济南,她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

  七、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写景修辞手法抒情

  山拟人热爱

  水比喻

《济南的冬天》教案15

  【课前寄语】

  老舍曾经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的确,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苏轼有诗为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那么冬天的济南又美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学习目标】

  1、朗读、欣赏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理解写景散文的能力。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在写景中的表达作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而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好可爱,好可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

  3、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教学步骤: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介绍(1899—1966),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作品主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本文约写于1931年初,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1930年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济南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并称其为第二故乡。

  2、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以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3、字词积累

  济南(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贮蓄(zhù)

  发髻(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ān)

  4、词语解释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步骤二感体感知走进文本

  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这一特点?

  【交流点拨】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的宝地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绿、清、亮。

  3、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4、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小结:先把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普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1、低吟成诵,赏析语言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写出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朗读并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品句参考: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交流点拨】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交流点拨】“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交流点拨】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4)“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交流点拨】“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交流点拨】“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总结:本文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好似拉家常一般,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但又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值得我们学习。

  2、局部精读,赏析语言

  齐声诵读第3自然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的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的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

  【交流点拨】主要是用了比喻拟人手法。

  (7)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3、对比阅读,赏析语言

  (1)甲组: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组: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交流点拨】甲组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通过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组则少了那份美感。

  (2)甲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交流点拨】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有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组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4、遣词造句,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思考: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什么地方相呼应?

  【交流点拨】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交流点拨】(1)细致观察;(2)抓住特征;(3)安排顺序;(4)运用修辞;(5)情景交融。

  2、情景交融在本文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交流点拨】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浓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之情。③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二)拓展延伸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美不胜收。可见,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妨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吧。

  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学生自由抒写,朗读交流)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总写:冬天温晴——真得算个宝地(对比)

  分写冬天的山阳光普照温晴

  薄雪覆盖秀气

  城外远山淡雅

  冬天的水水藻的绿澄清比喻、

  拟人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济南的冬天》教案】相关文章:

《济南的冬天》教案01-17

济南的冬天教案05-22

济南的冬天经典教案08-21

济南的冬天的教案02-25

济南的冬天教案03-08

《济南的冬天》教案优秀09-14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03-24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06-12

[优选]《济南的冬天》教案07-02

(合集)《济南的冬天》教案15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