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氏之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杨氏之子》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师生对话,要求学生相对应地用一句话回应老师
师:
a.同学们好;
b.同学们真可爱;
c.同学们真精神。
通过对话让学生初步领会语言的精妙。
接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课件出示以上两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二、揭题,初识文言文。
1.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2.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习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课件出示课题)
三、初读读通顺。
1.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打开书,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读一遍,说说什么感觉。
2.请一位同学读,正音,正确朗读。注意指导“为”、“应”的读音,注意断句。
3.去掉标点读。
四、再读读明白。
1.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也很正确,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等我们来交流。
2.生读书自学。交流。
3.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很聪明。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于是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家人给孔君平摆上水果招待他,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反驳说:我怎么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呢?
4.同桌对讲,说说文章的意思。
五、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1.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知道是哪两句么?
2.生充分阐述两句话的精妙。
3.孔君平和杨氏之子都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从中体会到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创设情景朗读,加深体会:(把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孔君平,一部分为杨氏子。)
情景一:孔君平来到杨家,一看孩子摆上了水果,于是就一本正经地说——(齐读)杨氏子一听,淡淡的反驳——(齐读)
情景二:孔君平来到杨家,看到了杨梅,心想,都说着孩子聪明,我考考他——(齐读)杨氏子一听,我好心好意给你端来水果,你却这样讽刺我,于是生气的回答——(齐读)
情景三:孔君平看到杨梅,心想,趁他的父亲不在家,我讽刺一下这个孩子——(齐读)杨氏子一听,大声反驳——(齐读)
六、拓展延伸。
1.新型标语。“严禁践踏草坪”“别踩我,我怕疼。”
2.世说新语中一则小故事。
七、作业:
综合性学习。
《杨氏之子》教案2
学习目标
1.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激发兴趣
1. 导语: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课题“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像王森宏,就是王家的孩子,古时候就叫“王氏之子”。(指学生说)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课文讲杨氏之子的什么事情呢?让我们读课文。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诣 曰 禽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的.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托个长声。刚才老师就在很多没有标点的地方托长了字音 ,你们读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
3.教师范读。提醒注意停顿。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读。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大家这样读了几遍课文,是不是觉得课文的意思越来越明白了?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向大家请教。你读懂了的地方,可以帮同学解答,也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考考大家。
2、学生交流:
(1) 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 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 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 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 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 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 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
(9)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 联系。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 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杨氏之子》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读名言:言必行——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朗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刚才我们读的这些句子都是我国古代的语言,我国古代的语言也叫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叫——文言文。今天这节课,学习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题目是——《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4、杨氏之子什么意思?姓杨的一户人家的儿子
这个“子”在古代可以当“儿子”解释,还可以解释为女儿,现在就是指儿子。在古代,你们可以称呼老师为x氏之子(或女),你们能不能介绍自己啊?说说看!
二、初读感知
1、检测预习情况:
孺子可教也。那我们来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梁国、聪惠、诣、乃、曰、禽)自由读、指名读。字形:梁、惠、禽、曰
聪“惠”与智慧的“慧”古时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都当聪明讲,而现在的意思多了,像仁爱、智慧、善良都可以。
2、读通课文
生自由读文,指名读注意两个多音字:“为wèi设果”,“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为设果的意思是:给客人摆上水果。增加人物说完整:x为x设果。能省则省,这就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十分简洁。
“应yìng”声答曰,为什么读yìng?怎么样回答叫应声答?(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我们在读多音字时,是根据它的意思来确定读音的。
3、读出味道: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这样才能读出味道,老师示范读。生自由练习读,然后(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对照大屏幕,看看你的.停顿是否合适?生对照大屏幕练习朗读,指名读。
三、精读品味
1、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现在我们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其实理解古文和理解诗句的方法是一样的,交流平时理解诗句的方法。(借助图片、注释、查阅资料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小组学习交流,理解意思
3、说说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有谁?出示:“孔君平”、“孔”、“夫子”变蓝)读一读,发现了什么?同一个人。第一次称——孔君平。第二次简称——孔。第三次称——夫子。
文中的夫子指孔君平。知道怎样的人称夫子吗?(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孟子称为——孟夫子。孔子称为——孔夫子。
孔君平也称为——孔夫子。出示:“杨氏子”、“其”、“儿”、“儿”、“儿”、“君”变红再读读这些词语,又有什么发现?指的都是杨氏子。
你们看,在古文中,同一个人,不同的称谓,不同的用词,这就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十分简洁。
4、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从头到尾讲一讲?其余同学用心听,有疑义呆会儿指出或纠正。生相互练习说。
5、对读:老师一句一句读白话文,学生一句一句来读对应的文言文。
6、品对话,感悟聪惠:这个故事课文用55个字就写清楚了,古文就是这样言简意丰。理解了故事,咱们合上音乐的节拍一起读,我读第1句,你们读后面4句。为什么我读第一句,你们读后四句吗?第一句总起,概括了杨氏之子的特点,后面四句写了一个小故事。
杨氏之子的特点是什么?谁用第一句中的词语来概括?甚聪惠。(师板书:甚聪惠)课文中用这个“惠”来表示智慧的“慧”,现在写聪慧不能这样写。(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杨氏子的甚聪惠,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下来。(生边读边圈画)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想象说话:话说这孔君平到杨氏子家去拜访他的父亲,可未曾想他父亲不在,于是把他儿子叫出来了,杨氏子为孔君平端上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看看杨梅,再看看眼前这杨氏小儿,眼珠一转,他在想些什么呢?所以他才对杨氏子说:“这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子。”想想看,他想些什么呢?(考考杨氏子。杨梅的第一字是杨,杨氏子第一个字也是杨。都说你杨氏子聪明,我何不以姓氏做文章来考考你啊。)那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他也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所以他才对孔君平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想一想,杨氏子心里怎么想的?(你说我和杨梅都有同一个字,那你名字的开头和孔雀开头不是一样的字吗?)
师:真聪慧,这孔君平和孔雀都有孔字,既然先生你这样考我,那我就有同样的方法来回答你。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那我还有疑问,为何杨氏子不干脆直接说:“孔雀是你家的鸟?”而要加上“未闻”二字来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谁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奥妙?这问题有点难度哦,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研讨研讨。
生交流研讨,教师随机点拨。
这样的回答更委婉。出于对孔君平的尊敬才这么说。
师:的确如此。这杨氏子既机智地回答了孔君平的话,又对长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让我们合作读这两句对话。强调应声答曰,回答要及时。
师:若来者非孔君平,而是李君平,这杨氏子会怎样回答呢?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再次强调应声答曰,回答要及时。
师:若来者是梅君平呢?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若来者是黄君平呢?未闻黄桃是夫子家果。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未闻黄花菜是夫子家菜。
师:同学们都笑了,是不是在机智诙谐当中既回答了问题,又不失委婉敬重。刚才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再把这篇小古文读一读,就更能读出其中的滋味了,读一读。生自由感情朗读古文
7、其实古文啊,在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的,没有标点的《杨氏之子》,谁敢尝试?(课件出示不带标点的古文)
师:古文在以前不仅是没有标点的,排版和现在还不太一样,从哪边读?(课件出示与现在排版不同的古文)从右边往左边读
2师:读得真好,让我们穿越到古代,打开最原版的《世说新语》,想一想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读这篇《杨氏之子》齐。熟读成诵。
师:真了不起,喜欢这篇小古文吗?它出自于——《世说新语》
四、布置作业
师: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咏雪》,还有许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孩子,比如让梨的孔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都成了当地社会的上流人士,《世说新语》就是记载这些上流人士言谈趣事的小说,这样的小故事有两千多个,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老师相信你们能读懂它们,也会喜欢它们。板书:
杨氏子杨梅
杨氏之子
孔君平
孔雀
《杨氏之子》教案4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预习展示:
一、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自学生字(课前完成,检查)
1、读准生字词(分辨多音字)。
2、形近字对比组词。
3、组一个课外的词。
4、分析难写字和易错字。
5、理解难懂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查词典)。
6、听写,检查过关。
三、初读课文,知大意。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
3.读准停顿,在文中标出"/"
4.写出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
1、理解难懂词(写在疑难处)。注意“为设果”“家禽”
2、逐句写出意思。
3、谁说的话最妙?画波浪线。
4、妙在哪里?说说你的心得体会。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5、想象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7、说说《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课后反思 :
1、小组交流速度有所加快,但效率还是不高。
2、有的小组没按老师的题目完整作答,漏答后面半题,也没同学发现。
3、忘了进行朗读展示环节。
4、有同学提出“假设句”修辞手法,说法不正确。
5、缺少质疑环节。
《杨氏之子》教案5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后记:学习激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我没有鼓吹学文言文有多么困难,而是鼓励学生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进古人的多彩生活,去读懂古人的心灵密码。学生整节课兴致勃勃,纪律好,热情高涨。
读正确、读流利是理解的基础和前提,白话文如此,古文亦如此。本节课花了10分钟用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个人读以及正音、划分停顿节点等,直到所有学生准确而熟练地读出全文。此时我没有作任何讲解,但想必学生对全文的大概意思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学生的理解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作启发,让学生于迷茫处拨云见日;或者降低难度,于可接受处跳摘桃子;或者适当讲解,于困顿处指点迷津。学生在说杨氏子回答的妙处时,仅停留在表面,说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及时地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般用在对手甚至敌人方面,这里显然不合适。小孩知道这一点,孔君平是他父亲的朋友,乃长辈,因此说话是注意了语气的。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通过比较一下子感受到,孩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自此,教学重点与难点均得到了突破。
在大多情况下,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杨氏之子》作为第三单元的选文,编者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告诉学生口语表达要注意措辞和语体区别等;但它又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启蒙是再好不过的。因此,我并没有满足于只学这一篇,在课堂上还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篇,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杨氏之子》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
【预习导航】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熟读到背诵。
2、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
(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预习检测】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文章主要讲了杨家小儿才()岁,是个()的孩子。有一天,孔君平来杨家()。父亲不在,()用()招待()。孔君平逗他说:“()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马上回答说:“没听说()是先生您家的鸟呀!”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解释课题意思(生齐说并写下来)
2、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3、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
二、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2、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3、指名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5、生字词抽查。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并家听。
2、再读本课课文两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同学们,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课后的注释。
1、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篇古文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谁先来说?
第一句: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孩子才九岁,很聪明。
(解释“梁国”:一个地方,在现代的河南商丘一带。板书“惠”字,指导书写。)
第二句: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
这里省略很多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第三句:杨氏子为他摆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第四句: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孔君平为什么要指着杨梅和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孔说这句话的用意是?第五句: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什么是“应声”?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2、串讲故事
二、合作交流,感受机智
1、为何杨氏之子不直接反驳“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要加上“未闻”二字。
2、比较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3、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4、如果访问的不是孔君平,而是黄秋白,那杨氏之子该怎么回答了?
总结:是啊,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多巧妙的回答!
三、想象拓展感悟人物
(1)听到孩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出示“写一写”)
(2)引读中心句
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
【板书:甚聪惠】
(3)注释中解释:惠同慧,那么在古代,惠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温顺、仁爱、善良、好处等,看看杨氏子的表现,你觉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四、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古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师总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
【课堂检测】
1、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对话的意思是:
(2)对话巧妙极了,巧妙在何处?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学评。
2、预习第11课。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甚聪惠
《杨氏之子》教案7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⑴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⑵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⑶ 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⑴ 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⑵ 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⑶ 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⑷ 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⑸ 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⑹ 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练习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⑴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⑴ 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教学建议】
文言文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男女对擂等方式开展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读通、读懂、读背课文。
【资料链接】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杨氏之子》教案8
一、教材解读
1、教材位置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10课,位于第三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共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一个回顾拓展。其中《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为精读课文,《半截蜡烛》《打电话》为略读课文。这个单元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围绕“语言的艺术”来组织单元:《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2、基本内容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3、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通过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体现了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4、内涵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5、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6、相关资料
《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二、学情分析
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文章后,能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有语言的专题在前几册课文中有所涉及,但本单元内容有所扩展,内涵更加丰富。
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不能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大部分学生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会体会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将
感情表达出来,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指导的。
三、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杨氏之子》教案9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⑴ 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⑵ 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⑴ “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⑵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⑴ 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⑵ 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重点句子,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及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用具:
课件出示全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文言文。(5分钟)
1、师板书课题,问: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点拨:“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师:说一说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像古代人说话一样的。
3、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感受一下古文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师出示:惠、曰、禽、诣。
2、请学生读上面的生字。
3、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只要讲清了大概意思就可以)
4、师:说一说你感觉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吗?
生1:很难读通顺。
生2:有些字没有见过,不好认。
生3:句子比较短。
三、熟读课文,理解意思。(10分钟)
1、师:大家再读一下课文,根据注释说一下每个句子的意思。
2、生读文后讲文章的意思,师点拨: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其父:他的父亲。
为设果:小儿为他摆出水果。
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
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
夫子家禽:您家的家禽。
3、师小结。(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很聪明。孔君平去看望小孩子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小孩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呀。”)
四、理解重点句子对话部分
1、师:孔君平说了什么?小儿又是如何回答的?
生:孔君平问:这是你家的水果吧?小儿答: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好家的家禽呀!
师:对的,那么谁来说一下杨氏之子这样回答好不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好,他很机智。
生2:我也觉得好,他回答的很巧妙。
2、师小结:是的,从“应声答曰”说明他反映很快,没有正面回答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水果,而是巧妙地从“夫子家”说起,意思是说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杨梅当然也不是我们家的了。
五、拓展学习,背诵课文。(5分钟)
1、师:语言表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地方巧妙地运用了语言呢?
生:比如,幽默故事,笑话,对联等等。
2、师:大家现在了解了课文的意思,那就试试去背诵吧。
生自由读和背。
六、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课文并默写。
《杨氏之子》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
学情分析: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一般会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打算按照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
读懂全文,感受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聪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收集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引话题,激发兴趣。
1. 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 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老师姓竺,在古代就是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先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请你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2.校对。你的停顿记号做对了吗?校对、修整好了就赶紧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检查,开火车读正音请同学帮助读。评价: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为 应(多音字,读第四声)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家禽 (平时的家禽指的是?这里的家禽意思是?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齐读句子)
(3)连起来读齐读
4.那杨氏子何许人也?课文中怎么介绍的?出示句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读句理解意思。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理解意思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注释
5.剩下的四句话,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
6.检查,你们读懂哪些句子的意思啦?一句也行。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7.现在老师来说意思,你们读准这句话好吗?
8.增加点难度,我们用对歌的形式来读课文吧!怎么对呢?请男生问,女生来答。杨氏子何许人也?为何设果?孔如何曰?儿又如何曰?
9.现在我们配上舒缓的音乐再来读课文,把古文的韵味读出来。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后人读这篇古文,认为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你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 杨氏之子也巧用姓氏作答,让我们来读读这精妙的回答。师生对话男女生对话
3. 杨氏子的话外之意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心中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齐读
4.从对话中,你们还从哪里看出杨氏子甚聪慧?应声可见他反应敏捷?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生直接对答两人对话
5.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老师在课前查了《辞海》,《辞海》中惠主要有这么3层意思:1、仁慈2、柔顺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那你们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杨氏子有礼貌、有教养?(未设果、夫子、未闻:去掉未闻比较读)
6. 妙哉妙哉,杨氏子迅速巧妙地婉转应答使孔君平不得不叹服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7.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8.交流: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9.小结:这杨氏之子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背1个你怎么背出来的?(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背)指名背2个齐背
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在这部书中,像这样生动睿智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3.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文言文 10 杨氏之子 杨梅
简练 孔君平 孔雀
目标检测题: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开展综合学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杨氏之子》教案12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机智,有礼貌。
课前出示:(生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打开第三单元单元导读,读一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讲了什么?(师: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的奇妙,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所以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学习这单元应从哪方面入手呢?(师:读懂每篇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在生活和学习中加以运用)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杨氏之子(板书)。这也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杨氏之子的意思),这里的杨是人的姓,“之”是助词,相当于“的”,“子”古代专指儿子。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比如嫁给了姓张的人就叫张氏,嫁给姓李的人就叫李氏)
2、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和平时学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师:1、很短小,只有55个字。2、难理解,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3、不好读,读文言文时大家一定注意句子的停顿。)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梁惠诣乃曰禽
指名读,齐读
指导写:曰和日区别梁和粱区别禽的写法惠的写法
生书写
2、生字掌握住了,课文读得怎么样呢?下面检查一下读文情况。
(师:这位同学多棒啊!他注意为和应的读音,及句子的停顿。)
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读明白
(一)、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
如果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等我们来交流。
生读书自学。交流。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甚”就是“非常”的意思。惠:是个通假字,同“慧”,智慧的意思。在学古文时会经常用到通假字。那么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
因为通假字的存在,使古文更难学。
“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你是怎样读懂这句话的。
师: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板书:看注释)
“未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通过上文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看来联系上文也是理解古文的方法之一。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你采用了什么方法?(看插图)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家禽:现代汉语中“家禽”指家里养的鸡鸭鹅,而在古汉语中它是个词组。家指家里的,禽指鸟。
刚才理解课文时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出示)1、参考注释,2、联系上下文,3、结合插图。
师:在这篇文章中,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预设:
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门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他出来见客人的时候他才能出来。
师:还有不懂的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那么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说)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都来说说这篇文章的意思。(生练习)
文章意思我们都知道了,现在王老师要提问题了,课文的第一句话就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意思是非常聪明。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做简单批注。
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师:从这里看出小孩的确很聪明!还有吗?
2、“儿应声答日——”
师:说明什么?(说明他反应很快。)
师:好!反应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
(板书:反应快)还聪明在哪里?
3、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师:是啊,小孩确实聪明,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板书:会听)再品课文,还能从哪里看出他聪明?
4、“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说明他聪明。
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呢?比较句子。
生: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
前面加一个“未闻”(没有听说。)
师: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会说话啊?(生点头)。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二)、师: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四、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们能在短时间内背下来吗?生自由练背。
指名背,齐背
五、推荐《世说新语》
晋代时的事,晋代社会风气怎样,晋代人们是怎样做事的,都能从本书中看出来。课下同学们不妨看看。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要善于发现,积累并运用。
《杨氏之子》教案13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导入(8)分钟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
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的。“子”儿子。“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9.教师范读课文。
交流文言文名句,联系以前的学习的文言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了解的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学重点生字。
(1)“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节奏。
2.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3.教师领读,学生再读。
4.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杨氏之子》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三、教学难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二实小来了许多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你们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
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3、检查通读情况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你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
老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
引导理解“设”时(课件出示)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三、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孔君平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觉得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齐读。
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那么再猜猜,孔君平听孩子说完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这么说杨氏子说完这句话以后,孔君平一定没有生气?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杨氏子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1、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同学们,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五、作业(课件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会听杨梅杨家果
甚聪惠
会说孔雀孔家禽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了一个练习情景,用“张”“李”“刘”等姓氏来替换孔,如,张君平说:“此是君家树。”让学生模仿应答,训
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
另外,我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杨氏之子》教案15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俺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俺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协助俺们解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俺们的身心,活跃俺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小朋友,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小朋友叫出来。杨家小朋友为他陈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小朋友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朋友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反馈:同学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俺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假如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文言文。俺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文言,叫文言文,这么多年来俺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文言文。今天俺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假如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同学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同学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别较大,同学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陈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谓。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谓。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同学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身获取答案,假如同学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同学是怎么知道的。同学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同学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同学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局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同学交流)
六、课堂扮演
让同学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扮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同学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异,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异和不同。
同学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方: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同学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同学,了解同学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小朋友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俺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小朋友,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高傲、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身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考虑: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示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俺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俺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方: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教案】相关文章:
公开课《杨氏之子》教案06-04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1-25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7-03
【集合】《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7-04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5篇01-03
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父子》教案01-13
《天气之子》观后感08-04
教案06-23
关于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案例02-03